王澍作品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 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 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 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 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 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 术殿堂。
轮 船 码 头
沿街面
鸟瞰图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 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 美术馆。它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 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 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 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2007年,他在杭州还建造了由6个26层的高塔组成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钱江时 代-垂直院宅”,并因此获得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王澍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 实践大奖。他从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1998年他毕业后, 正是在那里开始了他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 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宁波美术馆的前身是宁波港客运码头的候船大厅。 如果鸟瞰这座建筑,它的外观依旧是一个线条和结构 都极为简单的长方形盒子。要说在这样一个乏善可陈 的结构中再造艺术风格独特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美术 馆,实非易事。然而,就是在这个被废弃的庞然旧物 上,建筑师王澍挖掘出了他的艺术空间。
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纯,尺度超常,带 给你视觉的冲击和不同凡响的感受。整个建筑的体量 在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光线的介入是打破单调的 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 手段。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 射,人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
的确,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 生活着。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 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 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 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 例如:叙事性。就像王澍在表达他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 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 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 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 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 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
王澍生平简介—2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 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山”和“水” 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
王澍于2004年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于2007年落成。 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王澍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多 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主要作品-1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已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已建成);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已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成);
中国当代建筑师 ——王澍
王澍生平简介—1
王澍今年49岁,中国当代建筑师,2012年普利策克建筑奖得主。现任中国美术学 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
1963年11月30日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 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 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 筑关系的研究。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 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这个作品于1990年完成 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 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 1997年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对于工作室的 起名,他的解释是:“对我而言,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他 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与字典中解释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 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兴趣” 这个词就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
主要作品-2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已建成); ■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已建成); ■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2-2003年,方案); ■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已建成); ■杭州HZ093—728(2003年,已建成); ■南京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2004,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2002-2005,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宁波博物馆(2005年,已建成)。
说王澍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 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 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 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 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 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 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当年, 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 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 导师,一个就是我。”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 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 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 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 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 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 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 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 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 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 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 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 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瓦园(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2007-2009,已建成); 南宋御街陈列馆(2009,已建成); 2010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已建成); 2010年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威尼斯双年展之第十二届国际建 筑展参展作品)。
宁波美术馆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 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 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 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 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 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 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 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 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 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当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 在是太荣幸了。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 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Biblioteka Baidu
说王澍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 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 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 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狂妄的建筑师, 一直以来却又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 根。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 代建筑。在别人看来,王澍已然是中国建筑师的 一个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 学表现去关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 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王澍的建筑观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 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 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荣获奖项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妻子是王澍在东南大学读 书时的同学,也是他“业余建筑工作室”唯一的合伙人。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在哈佛大学作题为“自 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演讲,其间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你们真相!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 国就是想变成美国!)。 2012年,荣获世界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5],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 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世界第4年轻的普 利茨克获奖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