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火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思维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江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并指示:“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

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着眼数学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能力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恰当地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

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

例如:课始老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
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

”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

老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

多妙的开头啊!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
识主体的主动建构。

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

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

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造观察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

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
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地观察。

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三、创造表达机会,让学生有展示的舞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述是思维的外化过程。

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说的训练,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与测试》的“期中测试”里,我首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练习册上的图,然后问道:“看谁能提出什么问题?”生1说:“树上有10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下几只?”我接着又问:“谁能告诉老师,还有几只?”生2站起来说:“10-8=2,还有2只!”“谁还有不同意见?”生3说:“老师,树上只有6只小鸟!”我装作一脸迷惑:“这是怎么回事?”“有几只小鸟被树遮住了。

”有学生回答。

我说:“哦,我明白了,原来有些小鸟藏在树叶里面了,应该是8只小鸟。

谁还能提出一个问题?”生4说:“树上有8只小鸟,我只看见了6只,还有几只没看到?”生5回答:“8-6=2,还有2只没看到。

”“你真能干,连藏在树叶里的小鸟也被你找到了。

”在我的鼓励下,有不少学生争着发言。

通过让学生开放性的思考,开放性的说,使学生在看图、编题和解答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会了新知,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
能力得到了同步的提高。

四、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

(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2)设计开放题。

这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留下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课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应在知识、活动场所、情感态度等方面释放出更大的空间,容纳更多师生互动生成的东西。

因而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教师就要适当地营造这份知识的“空间”,让每一个人对知识都有一个自身的吸收、消化、提升的过程。

我们现在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开放性学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
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灵活、流畅、新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伊静.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2.(1).
[2]叶立军.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