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及管理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及管理创新
袁兆亿
摘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及模式,不但表现为内容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特殊性,而且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式,由此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扶持。但是目前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采取积极对策加以破解,并重点从管理角度探索产业集聚区的体制机制创新。
产业集聚是产业演化过程的一种历史必然,产业集聚区作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组织形态,不但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而且可以通过园区制度创新营造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集聚区作为经济交汇点,是产业价值链中具备良好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区域,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进器,对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加快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 产业集聚区特点及模式
产业集聚区是指以产业为主体、空间相对连片、产业特色较明显、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做过衔接的,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和功能区块的总称。一般而言,国际上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有五种模式,即自发集聚模式、产业园区开发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产业地产商模式、综合运作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轨迹,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表现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模式。
1.1 自发集聚模式
自发集聚模式一般是由于某些市场因素而导致产业自发集聚,并由此逐渐显示出产业集群的特有优势。这种模式往往出现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早期,主要依托具有一定历史传统的产业或本地资源优势,借助某些刺激因素而使得产业自发集聚,并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逐渐演进成为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现实情况看,凡是市场信息、产品制造、产业服务、销售渠道等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因素和资源越发达的地区,产业自发集聚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越有可能通过专业市场的带动发展而形成产业集群。当然,自发集聚模式如果经过政府的合理规划和引导,最终也会逐步转变
为规划性较强的产业园区模式。
1.2 产业园区开发模式
产业园区开发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由于这类开发模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产业地产开发,而是根据城市规划发展需要,基于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和就业等各种综合因素考虑而设置的,主要通过土地出让、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产业发展项目,以地产为载体,产业项目为依托,实现城市功能建设和开发。由于产业园区开发模式是在政府规划下进行的,并配套较强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等,因此这类产业集聚区的权威性高、规划较好、集聚力强、形成周期短,容易营造园区特色,并形成产业优势。目前,我国各地政府推动建设的各种产业集聚区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1.3 主体产业带动模式
主体产业带动模式往往是由强势的大企业或大机构带动及主导,依托其市场实力以领先技术和人才优势,一方面通过自身裂变或衍生扩张,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同类产业和配套产业进入,从而逐渐集聚发展成为产业集群。有些产业集聚区虽然起步阶段缺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主导和带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由于龙头企业的进入,而迅速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而达到整个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从而转变为主体产业带动模式。当然,这类龙头企业的进入一般都是受到当地政府引导与支撑的,从而成为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配合者。
1.4 产业地产商模式
产业地产商模式主要是由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主导的,通过地产商获取产业土地项目,并进行园区的道路、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级开发,以及进行厂房、仓库、研发等房产项目的二级项目开发,然后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虽然产业地产商模式在我国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占比不高,但是有些与产业集聚区相关的地产建设,可以模糊地理解为外围的产业地产商模式。这类地产商在进行建设规划定位时,往往注意研究地产建设与产业集聚区之间的关系,力求加强产业区与地产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政府也乐见其成并给予鼓励。这种由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同时又给予产业地产商一定市场空间的模式,是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较常见的模式。
1.5 综合运作模式
综合运作模式是指上述几种模式的混合运用,由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往往涉及
较大规模、较广范围和较复杂的运作,不但需要有土地、税收等政策上的支持,而且需要在投资方面能够及时配套,并要求具备产业项目的经营运作能力为保证,因此单纯采用某种开发模式很难有效达到目的,而综合运作模式往往是能够达到最佳效果的积极选择。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提供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并成立管委会负责行政管理事务,地产商投资开发建设并提供相应的园区服务,龙头企业入驻发挥产业号召力,由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实践证明,综合运作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又能发挥市场的灵活性,并通过设定明确的责权利,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实施综合性的大规模开发。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许多产业集聚区的开发,最终往往演化为综合运作模式的范畴,体现了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的产业集聚区发展特征。
图1、产业集聚区演进的可能路径
2. 产业集聚区发展短板与对策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总体来看,以下问题是我国产业集聚区较为常见的共性难题,也是影响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2.1 重建轻管问题
当前,不少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入园企业落地后,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园区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入驻企业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园区发展。出现这些情况,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为此,一要提高园区自主权,加强园区自我协调和独立运营能力,使残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得以完善;二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
口,加强开发区环境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三要健全园区管理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四要加强入园企业的后续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五要坚持“诚信引资,服务稳资,扶持养资”的招商理念,推进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创新。
2.2 公共创新平台问题
根据竞争理论,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迟早都要发生,因此对于人才技术的迫切需求不言而喻。但是有些产业集聚区依仗资源禀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如果长期处于粗放式的低端运行状态,必将遭遇越来越大的发展困境,最终甚至无法生存。客观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由于人才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产业转型升级有心无力。为此,对于那些专业性较强的产业集聚区,应该率先建立行业性的公共创新平台。具体可以依托当地龙头企业,以其人才技术力量和研发平台为基础,通过政府购买或政策支持等形式,加快提高创新平台质量和水平,并为园区其它企业提供服务。
2.3 产业链条问题
产业聚集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对于拉长产业链条具有特殊意义,产业集聚区内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越多,就越能形成强劲且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但是有些产业集聚区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而“拉郎配”,表面上企业实现了空间上的凑合,但是企业间的关联度很低,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产业区,由于缺乏产业集聚基础,从而难以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从而不利于产业集聚区的长远发展。为此,必须从专业化的角度,对于入园企业有所选择,集中力量发展相关度较高的产业,努力扩大专业化的上下游分工,尽量通过资源优化整合拉伸产业链条,将产业集聚区不断做大做强。
2.4 营商环境问题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支撑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的重要基础,但是有些产业集聚区不重视“敬商、亲商、扶商、富商、安商”环境的营造,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不完善或者落实不到位,从而为园区的招商引资带来较大困难。为此,要努力培育良好的园区营商环境,例如,给予入园企业享受“五通一平”,即:水、电、路、通讯、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等种种优惠条件。对外来投资人的户籍管理、子女入托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应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又如,入园企业缴纳的政府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费及其它配套收费,凡属地方管理权限的,征收后应用于补助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家和地方明确规定不能免除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