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
恢复 CP 糖元 蛋白质
正常水平
图2
超量恢复的异时性原理
图3-1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 太长,在超量恢复后进行下 一次训练,人体机能水平得 不到提高;
图3-2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 太短,未完全恢复阶段就进 行下一次训练,人体机能水 平不断下降;
图3-3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 时间适宜,在超量恢复阶段 进行下一次训练,人体机能 水平不断提高。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 过程的生化特点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 、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机体机能水平下 降和/或运动能力降低,从而难以维持一定的运 动强度,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又可以恢复的现象。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一)运动性外周疲劳
运动性外周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 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消耗与恢复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图1)
运动
超量恢复
逐渐消失
恢复 A B C D
正常水平
图1 消耗与恢复过程规律示意图
第Ⅰ阶段,运动时物质的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 虽然存在,但消耗大于恢复,故能源物质减少,各器官 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 第Ⅱ阶段,运动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明显优 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 复到原来水平; 第Ⅲ阶段,在运动时消耗掉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 统的机能恢复到超过原有水平,即超量恢复阶段; 第Ⅳ阶段,超量恢复逐渐消失,能源物质的贮备及 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到原水平。
三、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 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的其运动能 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症。
本章作业
1. 名词解释: 运动性疲劳 过度训练 半时反应 2. 总结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
(二)运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运动性中枢疲劳是指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 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 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 到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第三节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耐力运动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体内不同出汗量所致的生理机能变化
表1 动物进行不同活动量肌糖元的消耗与恢复
活动量 组别 1 2 3 4
每分钟肌肉收缩 次数 持续时间 (min)
肌糖元(mg%)
停止活动 后 活动后4h 活动后 24h
30 60 104 208
10 5 3 1.5
-150 -385 -439 -590
+56 +83 +43 -55
+22 +37 +42 -47
超量恢复是使ATP、CP、肌糖原、蛋白质等能量物质 的超量补偿和存储的过程,而“肌肉酸痛的消失”只 是乳酸转变为部分糖原的过程,并不代表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后,由于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训练部位的 肌肉发胀、发硬,肌肉围度增大,故此时开始更大负 荷的训练效果最好。否则,肌肉中供能物质的存储量 逐渐降低,就错过了时机。
上述特点表明:在一定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量 越大,消耗的能源物质越多,出现超量恢复程度越明 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反之,消耗的能源物质亦少, 超量恢复效果也就不明显,但出现得较早。 同时,肌肉中磷酸肌酸、肌肉蛋白质、肌红蛋白、 磷脂、酶活性等物质的超量恢复速度不同,如磷酸肌 酸超量恢复比肌糖元早,蛋白质则更晚些,即所谓超 量恢复的异时性原理(图2)。
如果训练强度较小可以有两天或者是一天的休息时间, 但蛋白质的摄入可以相对减少。睡眠同样要保证8小 时。
在训练后恢复期的时候所要提醒大家的其实就是两 点,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合理搭配。超量恢复期其 实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要求我们做好训练和饮食 计划,抓准最适合自己的时机进行训练、休息和补充营 养,进步会很快。
(2)并非是无原则的运动负荷越大,超量恢复越明显。 无论是哪种性质的身体运动都要在生理“极限”范围 内进行大负荷练习,负荷过小,则练习无效果;
负荷超生理“极限”,则可能伤害身体,影响健康。 生理“极限”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3)身体运动后的恢复手段要正确。 如果运动后恢复手段不得力,一方面形成不了超量恢 复,另一方面可能形成疲劳积累,出现明显的机能下 降,影响锻炼效果和身体健康。
(二) 能源物质的恢复
1. 磷酸原的恢复
运动中消耗的ATP、CP,其恢复的半时反应 为20~30s,2~3min可达到基本恢复。
2. 肌糖原的恢复 (1)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后的恢复:
肌糖原的完全恢复需要24小时,高糖膳食对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肌糖原的恢复速度影响不大。
(2)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的恢复:
高糖膳食能明显加快肌糖原的恢复过程,肌糖原 的完全恢复约需46小时完成;而如果不食高糖膳食, 则肌糖原在运动结束后5天都不能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运动如何达到糖原储备的最佳化?
糖原超量恢复的方案是耐力性运动项目进行糖原 储备最佳化常用的方法,现在多采用改良后的方法,具 体内容如下: 先进行一次大强度和负荷的运动以消耗肌糖原储备, 随后6天递减性运动, 递减运动期间的前3天,摄入由50%糖组成的混合 膳食, 后3天摄入高糖膳食(糖占70%)。 对训练有素者来说,采用正常的训练量递减法结合 中等量的糖膳食——高糖膳食程序,可以获得与经典糖 原超量恢复方法同样的效果。
能正确运用超量恢复原理,能使身体锻炼、训练的 效果更佳。一般来讲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锻炼或 训练效果最好,运动成绩提高最快。因为在这个阶段体 内能量物质最充足,机能水平也高,并可以适当加大运 动负荷,形成更高一层次的超量恢复。
(1)身体进行不同性质的运动时或运动之后,要注意 有严格的间歇时间。要强调是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 下一次身体运动。 有资料证明:跑100米后磷酸肌酸在2~5分钟时可出 现超量恢复; 在进行大负荷耐力练习后,肌糖元约在第15分钟时 便出现超量恢复; 力量练习后蛋白质到第3~4天出现超量恢复; 马拉松跑后,脂肪要在第3~4天出现超量恢复; 大负荷的游泳练习后,整个身体机能在第5~8天才 会出现超量恢复。
(4)初次起步参加身体运动,特别是青少年身体基础较 差者,不得急于求成。
在这种条件下,首先要掌握一些超量恢复的原理和相 关知识;另外在追求超量恢复效果时,要注意循序渐 进,掌握各种练习技能。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
运动中,人体物质代谢的主要变化包括能 源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增加等; 而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各种代谢产物 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被代谢消除;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也需要通过增加合 成来恢复,得到超量补偿,这是机体对运动适应 使运动能力提高的物质基础。
肌肉或者肌群在适当运动练习之后,会使肌肉产生适 度的疲劳和形态功能等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下降。 通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可以使肌肉的力量和形态功能 等方面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并且在一定时间之内, 还可以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水平。 随休息的时间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的功能水平。 如果下一次练习是在超量恢复(肌肉功能上升并超过 原有水平的一段时间内)的阶段进行的,就可以保持 超量恢复不会消退,并且能逐步积累练习效果。 如此通过反复的肌力练习就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 肉力量增强。这就是“超量恢复”。
目前所有的肌力练习方法,可以说都是根据这一 理论基石推导延伸出来的。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超量 恢复,就没有肌力的增长,人体就不会具有可训练性。
超量恢复是在运动的休息期来完成的。
在增肌训练的时候,如果是大强度,必须要有三天的 休息时间,每次进餐时,必须要有蛋白质。
而且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比重要大些。 训练的当天一定要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这样可以促 进蛋白质更好的吸收。
半时反应
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 增加至运动前数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时反应; 而运动中产生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 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为半时反应。
(一)代谢产物的消除
1. 乳酸的消除
训练及比赛后,血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分别为 25~30min或1~2小时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活动 性休息可以加快血乳酸的消除。
2. 氨的消除
低糖膳食可使受试者运动中氨产生数量增多、血 氨浓度较高,高糖膳食则对运动中氨产生的数量和 血氨浓度影响不大;耐力训练可以降低安静时血氨 的浓度;进行亚极量运动时,有训练者体内氨产生 的数量也较无训练者少,但极量运动时并无这种差 别。
3. 自由基的消除
一段时间的耐力训练(如三个月),可以提高骨 骼肌中SOD和CAT等多种抗自由基酶的活性,进而 减弱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也可以通过摄入某些抗 氧化的营养素以及某些中药,来达到增加机体抵抗 自由基损害的目的。
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 (%体重)
生理机能的反应
2 4 5 7 10
削弱运动成绩 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轻度中暑 产生幻觉 循环系统衰竭,热休克
第五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一、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规律
超量恢复理论是目前运动训练的重要基础理论之 一。这一理论是由前苏联马特维也夫教授(1950)提 出,被我国多数运动训练学专家认同,对我国运动训 练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