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学校历史及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历史及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清华大学明确提出了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发展航天航空学科的目标,并抓住“985计划”的良好契机,在“985”一期建设中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高强度投资。1998年,学校成立了跨院系的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和“纳星一号”已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发射成功。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在人才培养方面,该院先后开办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等专业,开设了“航天航空与新军事变革”等课程,并通过国防生、定向生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适应我国对航天航空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集成并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以整体性、高水平的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为结合点,全面带动各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筹备,2004年5月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成立。
学院在航天航空方面注重与国内外的著名航空航天院校、研究所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院成立之前的2003年,清华大学就与中国一航签订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议。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发动机公司在清华大学设立喷气推进联合研究中心。2005年,清华大学-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目前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天航空系、工程力学系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保持跨学科特色,挂靠航天航空学院。航天航空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人机环境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以及地震波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动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学院的重要目标。自2003年起,校学术委员会同意工程力学系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改为“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并在同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现有约360名本科生,约380名研究生(180名博士生和200名硕士生),每年从国内外招收90名本科新生。2005年开设的航天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力学和热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专业,具有技术科学类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结构是许多产业和各类工程学科
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造就可纵览技术发展全局人才的摇篮。为了加强专业与特定工程部门的紧密联系,并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材,2002年开始在工程力学系增设了国防定向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国防定向生。
在该院的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现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且评分最高。2005年,该院增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
师资队伍及设施
学院现有在职教师80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5人,讲师1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黄克智、过增元和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杜庆华和王永志。
在近期进行航天航空学科规划的过程中,该院在相对稳定的、重要的优势学术方向上,建立了若干个教师“学术梯队”,作为院内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单元,以保证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持续稳定发展。
该院教学、科研和办公设施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全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5000万元。
学院发展理念和规划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是学校进入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平台,组织学校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其基本定位是:(1) 高水平的、整合的航天与航空学科的培育地;(2) 有重大国家需求的航天航空领域的先导性、创新性研究的组织者;(3) 引导清华大学师生为我国的民用和国防航天航空事业贡献力量的主渠道。
航天航空学院发展的理念清楚,“发展力学和热科学学科的优势,创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学院的工作应该做到凝结力量,共同奋斗;凝聚人心,创建和谐;凝练学科,开拓进取,实现“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的发展目标。航天航空学院的前15年发展可用一个三步走的目标来加以描述。在第一个五年,完成学科布局,培育多个在航天航空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高层次研究方向,构建成适合承担国家重大航天航空研究需求的学院。在第二个五年,完备学科建设,形成在航天航空领域高端研究占有优势的,从学科发展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可一体化运行的实体。在第三个五年,形成可为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研究起先导作用的、国际知名的研究实体。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38年成立之时,“各国航空事业突飞猛进”,而此时正值日本侵略者妄图亡我中华。航空工程系的成立,对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培养航空人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早在1934年,清华大学即在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设立三组:原动力工程组、机械制造工程组和航空工程组。航空工程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航空工程专业,“注重于飞机之制造,发动机之装卸、试验及比较等,均施与充分之训练”。当时,学校第一次接受外界资助,建造了风洞实验室、发动机实验室;并在四年级学生中挑选有志学习航空工程的成绩优良生。1935年冬由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推荐,聘请了美国教授华腾多夫
(F.L.Wattendorf)博士担任航空讲座,同时筹备推进航空研究事业,开始了教学和研究工作。
1934至1935年间,由王士倬教授主持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其试验段风洞直径最小为5英尺、最大约10英尺、长50余英尺。1936年,又由华腾多夫、王士倬等教授主持和当时的助教以及第一届毕业的学生十余人参加,设计了试验段直径为15英尺(必要时可扩大至20英尺)的大型航空风洞。该风洞的设计得到了当时欧美航空界的赞许,曾登载于英国第一流的飞机工程杂志及国际应用力学报告内。1936年,学校在旧电机馆东面专门建成航空馆;年底“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由顾毓琇任所长、庄前鼎任副所长。其间,由冯桂连、张捷迁设计及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滑翔机,殷文友、张捷迁设计了单翼教练机。
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后,其首要工作即派员去江西南昌选定地点,兴建15英尺口径的风洞,当时的国家航空委员会曾先后补助设备经费23
万元。此号称远东最大的风洞于1937年初动工建造,美籍教授华腾多夫博士及教员张捷迁受托驻留南昌负责督造。其间,冯?卡门教授应邀访问清华大学进行公开演讲两次,还专机飞往江西亲自检查风洞的建设。风洞的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由南昌复兴建筑公司承包,钢结构工程由上海兴中公司承包,风洞马达系向万泰公司订购英国汤逊电机制造厂500马力电动机,试验天平向美国定制。1937年12月初全部土木建筑工程大体完成,马达亦已运抵香港。惟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昌频遭空袭,安装马达等项工作无法进行,乃不得不放弃垂成之功。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于1938年4月迁至成都,即借四川大学部分房屋开展研究工作。曾制造滑翔机一架赠送教育部,另曾拟重建一座小型风洞,后因迁移而作罢。1938年,清华大学在西南联大成立航空工程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也于1939年春奉教育部之命迁到昆明;首任系主任为庄前鼎,后由冯桂连、王德荣分别继任。在战争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