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员工激励理论综述

一、激励的含义

激励就是采用某种有效的措施或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它使人产生一种兴奋的状态并保持下去,在这种状态的支配下,员工的行为趋向组织的目标,并且行为效率得到提高,最终高效地完成组织的目标。

二、激励的基本原理

1、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都是由的人的动机支配的,动机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为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可以说是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向,是人的行为发动的直接原因。动机的起源是需要,需要是指内、外部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这里的刺激既包括个体本身的、内部的,也包括个体外部的。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满足。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起点,从而导致某种行为。但需要并不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决定人的行为。

某种需要并不一定会产生一定的动机。需要向动机的转化是要有条件的:一是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足以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二是目标的确定。即是说,在需要达到一定程度,并对其产生满足的愿望的基础上,而后确定行为的目标时,动机就会产生了。仅有需要是不够的,有了需要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当这中紧张状态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想方设法去满足它,于是愿望就产生了。但仅有愿望也不够,它只是反映了人的内心的需要,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由于尚没

有明确的目标,所以该驱动力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形成动机。

一般来说,只有强烈的动机可以引发行为。

2、激励的本质

激励的实质就是根据员工的需要设置某些目标,并通过一定的措施激发员工的和组织目标一致的强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的方式引导员工的行为的过程。激励的实质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是一个满足员工需要的过程;(2)激励是激发员工动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过程;(3)激励是引导员工的行为指向组织目标,并且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过程;(4)激励是减少员工挫折行为,增加建设行为的过程。

三、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

按照研究层面的不同,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旨是确定有那些因素能够促使员工努力工作,并根据这些因素,设计并实施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1 、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教授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人有多种需要,共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在各层次需要中居于基础地位,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该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谈不上其他的需要。只有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了,人们才会关注更高层次的需要,即所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里伤害的需要

社交需要:也称归属需要,人是社会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和工作,总希望与别人交往,在交往中受到关注、接纳、关心、友爱等,要求在感情上有所归属。

尊重需要: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为组织的一员,总是希望自己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希望自己的成就、人品、才能等得到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声望,有一定的影响力。内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立和成就;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

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上述需要满足后,这个需要就突显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

(1)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是未满足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个需要是有层次之分的,分为较低层次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较高层次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在不同的时期其需要是不同的,在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需要,在各种需要中,只有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才能支配人的行为。

2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克斯·赫兹伯格提出的,该理论也称为激励——保健理论。

(1)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也称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除工作本身之外的外界环境因素,如公

司政策、人际关系、监督、工作环境、薪金、地位等;

他认为这些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不具备时,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从而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如果具备这些条件,就不会降低其工作热强,就能够维持员工已有的现状,但不会因此提高其积级性。

(2)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主要是工作本身的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工作成就的认可、工作责任、晋升等。他认为这些工作本身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会经常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处理好,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到影响不是很大。

赫茨伯格修正了传统的关于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3、ERG 理论

ERG 理论是由耶鲁大学的阿尔德佛提出的。该理论某种程度上是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一种延伸和扩展,但是他对于人类需要的研究成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他把人的需要归结三种:生存(Existence )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 )的需要和成长(Growth )的需要。所以该理论被称为ERG 理论。

(1)生存的需要即是人们的物质生存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

(2)相互关系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外在部分;

(3)发展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

ERG理论和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ERG理论也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生存、发展、成长需要是逐层发展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个体便会增强对较高层的需要。与马斯洛不同的是,阿尔德认为,人在同一时刻可能存在多种需要,如果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受挫,那么人就会转而向下,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变得更强烈。

ERG 理论还倡导是一种“受挫——回归”的维度。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某层次的需要未得到满足,那么他的需要就会呆在这个层次上,直到满足为止。ERG 理论认为,一个人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其低层次的需要的强度就会增加。

4 、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麦克利兰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友谊需要、权力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需要并不是先天的本能欲求,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1)友谊需要:即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具有高度归属需要的人,比较注重与他人保持一种融洽的社会关系,渴望他人的喜爱和接纳,喜欢与他人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和相互的理解与沟通,并且更喜欢合作而非竞争的环境。

(2)权力需要:即控制他人的愿望和驱动力。具有较高权力需要的人喜欢承担责任,并努力影响他人,喜欢置身于具有竞争性的工作环境中和工作岗位上。与有效的绩效相比,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

(3)成就需要:即把事情做得更好,追求成功的愿望。具有成就需要的人,他们有强烈的求得成功的愿望, 也有同样强烈的对失败的恐惧, 他们渴望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