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心理科学
(!) : O=P;B>1>Q6;01 D;6-.;- "$$8, "’ 7& K 7’
" !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 "$$%4CN$$%。 通讯作者: 戴春林。 J K 9061: 2;1L M5.A @ ;.
戴春林等: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2
进行必要的整理: 被试反应时长于 !""" 毫秒或少于 重新记分为 !""" 毫秒和 !"" 毫秒; 每一组 !"" 毫秒, 的前两 次 测 试 不 纳 入 分 析; #$% 测 试 错 误 率 超 过 不 纳 入 分 析, 接 受 调 查 的 被 试 共 ("" &"’ 的 被 试, 人, 最后获得有效数据 )* 人, 有效率为 )*’ 。由于 研究对所获得的数据 #$% 所获得的数据呈正偏态, 进行必要的对数转换, 在转换后的数据基础上采用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 . "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
戴春林!! 杨治良" 吴明证#
(!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金华,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 (#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杭州, #!$$"’) 摘 要 本研究采用 ()* 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 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性表现出自动化特征, 性别因素和 ()* 测试的联合任务次 序不影响 ()* 效应; 本研究支持了 ()* 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攻击性 性别差异
关键词: 内隐联结测验
! 引言
[!] 自 +,--./012 340.056 (!778) 首次对内隐社会认 知领域进行体系化以来,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不断 拓展和更新, 这主要得益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 创新和完善。当前许多内隐测量技术应用于内隐社 会认知诸领域, 其中最为主要的方法是内隐联结测验 。()* 由 +,--./012 等人 (()* , (9:16;6< )==>;60<6>. *-=< ) ["] (!77’) 年提出后, 研究者对其心理计量学特征进行 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 认为 ()* 具有较好的心理计量 学特征, 如良好的会聚效度、 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 以 [#] 及较好的重测信度和项目一致性 。 ()* 被大量应 用于传统社会心理学领域, 如刻板印象、 态度等; 同 如消费者 时, ()* 也被大量应用于具体实践研究中, [%] 行为学中用来检测消费者的内隐态度 , 以及精神病 [8] 。 学中检测个体的焦虑症 当前, 采用 ()* 技术来测量个体行为倾向性的 研究尚为鲜见。本研究试图以 ()* 作为手段, 以个 体的内隐攻击性作为研究对象, 探测 ()* 应用于测 量个体行为倾向性的可能性。 ).2-,=>.,?@ )@ ,3 [&] 将 “攻击” 界定为 “意图伤害 C "$$"0) 4A=B90.,4@ ( 他人的行为” , 并指出 “对攻击行为而言, 攻击者相 信, 这一行为将伤害目标, 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 机。研究者在不同维度上对攻击性进行了区分: 情 绪性和工具性攻击性行为、 冲动性和计划性攻击性 行为、 反应性和积极的攻击性行为。这些两极性的 攻击性行为区分, 区别在于前者可能是自动化的、 无 意图的、 迅速发生的、 没有考虑到行为后果的攻击性 行为, 通常和愤怒的情绪相联系, 后者可能具有一定 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是个体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深 思熟虑后的行为倾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些区 分具有概念上的模糊性和理论上的不明确性。这些 不同攻击性行为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并不明晰。从理 论角度而言, 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置疑。内隐社会 认知 研 究 发 现, 个 体 的 攻 击 性 行 为 具 有 内 隐 性。 [E] 杨治良 (!77&) 等采用内隐社 DBA6A9 ).2,-/ ?B-.、
! 结果
!"# 被试的内隐攻击性分析
表# 被试在内隐攻击性 $%& 上的反应时 !" !)& . &" &-& . 43 自我 / 非攻击性 反应时 (01) !" ((4( . )4 ("&2 . 3! !!! . (! !"" . &* # & . )&-!!! * . 4-!!!! 自我 / 攻击性 反应时 (01) 男性 女性 (""" . 23 -(4 . -!
会认知研究的方法, 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 探讨, 结果表明内隐记忆的方法也可发展到研究内 隐社 会 认 知, 并 且 攻 击 性 具 有 内 隐 性。杨 治 良 等 [’] (!77E) 使用攻击和被攻击者相互作用的实验图 片, 采用 # 种加工类型 F " 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 来考察社会认知的无意识或内隐成分, 结果发现, 加 工类型对被试的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有不同的影 响, 出现实验性分离, 从而支持了攻击性行为具有内 [7] 使用表示攻击和 隐性特征的结论。叶茂林 ("$$!) 被攻击相互作用的动词为实验材料, 考察未成年人 攻击性的某些内隐社会认知特征, 研究验证了在未 成年人身上也存在有内隐形式的攻击性。当前内隐 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 更加强调个体社会 行为的内隐性和自动化特征, 因此, 本研究试图在杨 研究的基础上, 对个体攻击性行 治良等 (!77&, !77E) 为的内隐性和自动化特征进一步展开探讨。
" 方法
被试 其中男性 %8 人, 女性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 78 名, 年龄在 "! G "% 岁之间。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 8$ 人, 实验, 对电脑的有关操作均熟悉, 视力正常。 "#" 内隐攻击性测量 内隐攻击性 ()* 程序采用汉化了的美国 (.HA6=6< 专业软件, 实验均采用个别施测, 每个被试单独完成 两个测验。程序记录被试的每一次揿键反应的时间 及正误。 类别维度和属性维 ()* 测试材料包括两种维度: 度, 在本研究中, 类别维度由 8 个自我 I 非我词组成, 其中 “自我” 词包括: 我、 自己、 本人、 俺、 我们; 非我词 包括: 他、 他们、 外人、 他人、 他。属性维度为攻击性 I 非攻击性词汇, 其中 “攻击性” 词汇包括: 侵犯、 攻击、 搏斗、 战争、 报仇; “非攻击性” 词汇包括: 和平、 温顺、 合作、 信任、 仁爱。内隐攻击性 ()* 包括五个步骤。 "#$ 数据处理 遵循 +,--./012 (!77’) 的数据处理模式, 对数据 "#!
ຫໍສະໝຸດ Baidu
( 讨论
本研究发现, 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表现出自动 化特征, 个体对攻击性相关词汇的反应时要快于对非 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 差异极其显著, 且男女被试都表 现出 这 一 倾 向 性。 9:;<=,>. $. ? ,@AB;C0CD:EC,,. [("] (()-&) 曾经指出, 个体力图以某种行为获得某种目 标的多次重复, 可以导致个体该行为的自动化和习惯 [((] 化。$FAG:DHA; %CHC;CI ? >C=D $. 9:;<= (&""&) 进一步 指出, 个体行为习惯化以后, 环境中相关线索会导致个 体前意识的、 自动化心理活动过程, 且这一过程不需要 个体的意识性监控。研究者采用启动技术以探测个体 的自动化攻击性倾向, 结果发现, 攻击性相关意识结构 的阈下启动, 影响了个体的知觉、 判断和行为, 更重要
的是, 个体更容易将模糊性行为知觉为攻击性并表现 出较多的攻击性反应。攻击性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导致个体形成 与攻击性行为相关的心理结构或图式, 这一心理结构 或图式影响了我们对环境线索、 他人行为表现等解释 过程。同时, 在社会生活中, 我们的目标导向行为除了 可经亲社会行为实现外, 可能还伴随着一定的攻击性 行为, 这些目标导向行为的一致性和经常性的使用, 就 可能导致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形成。,:JDA,K:0LA;B,? [(&] (&""&) 采用加工分离程序发现, 在黑人启动的 >:ECLJ 条件下, 被试更容易将手工工具错误知觉为武器, 在白 人启动的条件下, 被试更容易将武器错误知觉为无害 的物品, 且这一过程是自动化的。之所以出现上述效 应, 原因在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 获得了大量的关于 黑人和武器相关联的经验。因此, 本研究以为, 在个体 社会化过程中, 自我概念与攻击性概念的联结成为个 体头脑中联结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环境中相关刺 激存在时, 自我的自动激活所导致的激活蔓延, 使得个 体的攻击性特质和行为可以自动产生, 从而表现为个 体的内隐攻击性。 本研究考察了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人们一 般 以 为 女 性 攻 击 性 低 于 男 性。 KCALA; ?M:J [(!] (())!) 指出, 与婴儿期相比, 学前期攻击发展的 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参与 更多的冲突, 且在不同发展阶段 (学前期、 小学、 中 学) , 攻击行为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越来越明显。张 [(4] 研究发现, 男女攻击性性别差异 文新等人 (&""!) 至少在 ! N 4 岁时就已经存在, 男孩的攻击性高于女 [(*] 使用不同性别人 孩。但徐大真和杨治良 ( &""() 物在攻击与被攻击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图片为实验材 料, 研究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时, 发现攻击性 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中不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也 这就 发现, 性别对内隐攻击性 #$% 效应作用不显著, 意味着, 男性和女性在内隐攻击性上没有存在差异。 对于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因素, 我们以为, 可以从攻击 性行为的直接性 O 间接性维度上展开探讨。间接性 攻击性行为可以被界定为被攻击者不在攻击情境中 的攻击性行为, 如恶意诽谤和攻击使得他人陷入困 境; 直接性攻击性行为可以被界定为被攻击者处于 攻击情境中的行为。一般说来, 男性通常采用相对 直接性的攻击性行为, 而女性通常采用相对间接性 的攻 击 性 行 为。这 一 观 点 得 到 大 量 研 究 的 支 持 [(3] ; ( 9PC;QRI@1B, K:<A;1SABT, ? U:VQ@:@DAD, ())& [(2] W;@EQ:DH X;CBSABA;,())* ; K:<A;1SABT ? 9PC;QRI@1B, [(-] ) 。因此, 尽管男性和女性在攻击性行为表 ())& 现方式上存有差异, 但共同存在着对攻击性行为倾 向的偏好。 本研究考察了联合任务次序对 #$% 效应的影响。 首先必 假若 #$% 足以应用于测试个体的行为倾向性, 须保证 #$% 在测试个体的行为倾向性时, 具备必要的
注: 表 ( 中, !!表示 $ 5 " % "(;!!!表示 $ 5 " % """
由表 ( 可以看出, 男女两性被试均表现出对攻 击性词汇的偏好, 相对于非攻击性词汇, 表现出对攻 击性词汇的较快反应, 反应时差异极为显著 (男性: # 女性: 。研 6 & % )&-, $ 6 " % ""*; # 6 * % 4-!, $ 6 " % """) 究也发现, 被试在总体上表现出对攻击性词汇的偏 好, ( ) # )4 6 4 % 2*(,$ 5 " % """( & 6 )"& % )" ’( & 6 。 ("-( % 2-) 为了检 验 内 隐 攻 击 性 的 性 别 差 异, 本研究以 效应作为因变量, 以被试的性别和联合任务次 )*+ 序作为自变量, 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见表 发现, 联合任务次序对 )*+ 效应影响不显著 (, 6 &) , 性别对 )*+ 效应影响不显著 " % "!3,$ 6 " % -*( ) , 性别和任务次序的交互作 ( , 6 ( % 4-*,$ 6 " % &&3) 用不显著 ( , 6 " % ("3,$ 6 " % 243) 。
表’ 变异源 性别 联合任务次序 性别 8 联合任务 次序 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的多元方差分析 总体方差和 . (3! ! . )("7 / "! ( . (3"7 / "& -. ( ( ( &! . (3! ! . )("7 / "! ( . (3"7 / "& , ( . 4-* . "!3 . ("3 !/0 % . &&3 . -*( . 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