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概念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 攻击的定义
尽管心理学领域已经对攻击做过了很多研究,但是对攻击心理学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一个概念,本人结合前人的研究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攻击进行了总结,攻击的生理学定义、攻击的假设条件定义、攻击所产生的后果的定义,攻击的社会学价值观定义。
攻击的生理学定义:该理论源自于生态学,Lorenz 和与他共同工作的研究者们对生态学和动物学进行了广泛并且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攻击的观点:认为攻击是一种来自于本能的内部驱力,是人类个体对环境刺激所进行的条件反射,这是在人类长时间的进化和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
攻击的假设条件定义:心理学家Feshbach 和Berkowitz 是该理论的奠基人,该理论的重要观点是把人的攻击看成是一种对环境和其他人造成的伤害行为19],人们在产生攻击行为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前提条件,认为攻击行为能够产生。虽然科学界对该理论的认可性不大,并且在笔者看来该理论也存在自身的诟病,第一点是人的攻击行为的产生也可能会在不小心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第二点是该理论认为只有在攻击行为发生的情境下个体的攻击才是可以测量的,没有考虑攻击者的主观意图和期望因素。第三点是该理论没有看到负性情绪对攻击行为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没有把人的一种情绪体验作为攻击发生的测量标准。
攻击会产生的后果的定义:该研究理论认为攻击的测量是对所产生的攻击行为后果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只有在攻击行为对人或周围事物产生破坏或者伤害行为后才能构成攻击行为。但是该理论也存在它的不足之处,第一点:没有把人类的主观意图考虑进去(例如不小心或者无意间造成的伤害行为)。第二点是人类在遭受其他攻击行为情况下的一种正当的自我防卫,它和人类带有主观意图产生的攻击行为有质的区别。
攻击的社会价值观定义: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andura 他所提出的榜样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攻击行为是由模仿他人行为和后天学习所产生的,并且人类对他人攻击行为的产生有一种主观预测[20],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他忽略攻击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力量,人天生有一种攻击和保护的能力。以上几种观点代表了各个学派的理论分歧,也正能够说明心理学界还没有能给出一个科学严谨的关于攻击的概念定义,有的是只注重行为的定量研究、有的是过多的关注人类的本能力量,有的认为人类的攻击是由后天的模仿和学习产生的。而心理学家Buss 将愤怒、冲动、敌对、易怒等相关的负性情绪因素视为攻击的表现方式。Allen 和Potkeiy 认为负性情绪-愤怒是表达攻击的一种形式,并且是一种外在显露出来的攻击方式,故本文将外显攻击定义为由外在刺激引发的愤怒、敌对的攻击情绪。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前人对于攻击的研究,把攻击的概念定义为:由挫折引起的敌意情绪,并有目的的对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伤害,给他人带来痛苦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3.1.2 攻击的分类
Feshbach 把攻击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21] 。Hartup 把攻击划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Dodge和Coie将攻击分为主动型攻击和反应型攻击[23]主动型攻击。Frisk利用内隐分析的实验范式把攻击区分为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25]。关于内隐攻击的定义:国内专家周颖对内隐攻击定义为在个体过去经验积累下的无意识结构,并且这种结构会产生攻击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而外显攻击因难以量化一直难以定义。本文选用心理学家 Buss对攻击的定义。外显攻击行
为是由外在刺激引发的愤怒、敌对的攻击情绪。
3.1.3 攻击的理论
最早的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来源于性本能,攻击是被压抑的性冲动的发泄,是力必多的释放,是天生的本能的。再之后观察学习理论代表人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而来的。
直到1939年,多拉德等人提出了挫折-攻击理论才算是真正将挫折和攻击之间的关系理论化。多拉德等人指出个体在受到某种挫折后将会导致某种攻击行为,并且他们认为这种攻击行为是受到挫折的一种后续行为的体现。后来,研究者发现许多人受挫后没有发生攻击行为。为了解释这个现象,Mille等人(1941)提出了挫折有时导致一种间接表达的攻击。间接攻击能用多种形式表达,一种就是将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上,另一种方式是用间接的方式攻击,最后一种方式是升华。就是说,挫折总是要导致攻击,但不一定用明显的方式。研究者发现,一个人因另一个人而受挫,他的行为中攻击性的多少依据他认为那个人的行为是故意的、敌对的还是无意的。
4.挫折情境
Berkowitz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受到挫折时会使产生一种情绪唤醒或者准备状态,而这种唤醒或者准备状态只有在出现了具备攻击环境时才会出现攻击行为。如果仅有唤醒或者准备状态,而没有攻击环境的出现,则个体很难出现攻击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在有的人在受到了挫折后却没有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Anderson和Bushman(2002)则在综合了前人对于攻击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一般攻击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过程,从而影响攻击行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攻击态度的线索,有一些行为的诱因,如挫折、挑衅、疼痛和不适,酒精或药物可能会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