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性别差异影响下的儿童发展研究

性别差异影响下的儿童发展研究

性别差异影响下的儿童发展研究在当代社会中,性别差异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性别因素对其认知、社交、情绪以及兴趣和发展方向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性别差异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并对此进行研究。

一、认知发展性别差异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男孩在空间认知和数学方面的发展更为突出,而女孩在语言和阅读方面相对较好。

这种差异可能以生物学因素为依据,也可能受到社会化的影响。

例如,男孩普遍受到更多的空间认知刺激,而女孩则更多地接触语言刺激。

二、社交发展性别差异对儿童的社交发展也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男孩更倾向于与男孩玩耍,女孩更倾向于与女孩玩耍。

这种性别差异的社交偏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学校和媒体。

这种社交偏好可能影响儿童的友谊圈子、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的培养。

三、情绪发展性别差异还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男孩更容易表现出外显情绪,如愤怒和攻击性,而女孩更容易表现出内隐情绪,如焦虑和抑郁。

这种差异可能与生理和环境因素有关,如性激素和社会化因素。

性别差异对情绪表达的影响可能对儿童的社交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长期影响。

四、兴趣和发展方向性别差异还可以影响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研究表明,男孩更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感兴趣,而女孩更倾向于文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受到生物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

这种兴趣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可能对儿童的学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性别差异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

从认知、社交、情绪到兴趣和发展方向等各个方面,性别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性别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并为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提供合理的引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性别差异的成因和影响机制,以提出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青少年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特点与差异研究

青少年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特点与差异研究

青少年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特点与差异研究摘要: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的特点与差异。

我们通过对50名青年运动员共计进行48小时的心理测试,发现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运动员具有不同的内隐攻击性模式。

与年轻运动员相比,成年运动员表现出更高的内隐攻击性。

通过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多种实验技术,发现了两种内隐攻击性模式的差异,这会影响每个受试者的社会心理发展。

结果表明,对内隐攻击性有足够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以便帮助青少年运动员保持健康、安全的心理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内隐攻击性,年龄段,心理测试,实验技术,社会心理发展正文: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运动员在内隐攻击性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数据获取通过对50名青年运动员进行48小时的心理测试,以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内隐攻击性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与年轻运动员相比,成年运动员显示出更高的内隐攻击性。

本研究还确定了两种内隐攻击性模式,通过多种实验技术发现这种差异对每个受试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对其社会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分析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特点与差异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每位受试者的心理发展情况,并且能够帮助他们保持健康、安全的心理发展。

应用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可以帮助家长、教练和其他引导和支持青少年的有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隐攻击性。

通过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内隐攻击性方面的差异,家长和教练可以更好地应对青年运动员的不同行为类型,针对每位孩子的特殊情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了解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也有助于专业人士和相关机构更好地评估这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支持。

他们可以从研究中了解每个运动员的不同内隐攻击性模式,从而适当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运动员正确处理自身情绪。

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关于如何改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的建议。

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闻评论【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社会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等领域关于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研究的相关文献及问卷调查研究,得出了两性在攻击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男性的直接攻击性行为大于女性;2.在攻击形式上女性更多地采用间接攻击;3.两性在攻击性上存在情境差异。

同时还从生理、社会认知与文化及家庭等方面,分析了两性攻击性行为差异产生的因素。

本研究对减少社会犯罪,推动社会和谐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性别 犯罪行为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作为人类行为的主体部分之一,攻击性行为成为各个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J.Dollard提出,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

一般认为,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

男孩受到攻击后,会很急切地去报复对方,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后,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因此,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对预防犯罪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在论述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的特征1974年,麦克比和杰克林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心理学著作《性别差异心理学》,他们整理了大量心理特征的两性差异,最后把这些差异归结为四个方面:女性的语言能力优于男性;男性的数学能力优于女性;男性的空间知觉上优于女性以;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侵犯倾向。

但对于两性在攻击性行为上都表现出何种差异,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给出概括性的结论。

在此,我们从直接攻击行为、间接攻击行为及不同情境下攻击行为等3个方面具体论述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

(一)男性的直接攻击行为高于女性。

在实际的攻击行为上,自幼儿期起,男性就开始比女性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男性的直接攻击性要高于女性。

众所周知,暴力犯罪,如袭击、抢劫、谋杀、殴打致死、勒索、绑架和身体伤害等犯罪行为中,男性的犯罪率远远高于女性。

2000年,美国刑事统计数据中男性谋杀犯是女性谋杀犯的7倍,被谋杀的男性是女性的3.2倍。

青少年内隐与外显自尊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内隐与外显自尊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内隐与外显自尊的比较研究摘要运用两种程序分别测量了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由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外显自尊由三项自尊量表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内隐自尊普遍存在;无论是内隐自尊还是外显自尊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内隐自尊无显著的年龄差异;外显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大学生有更低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无显著相关。

关键词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青少年。

1问题的提出自尊问题始终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经常关心的课题,其文献资料的积累十分丰富。

近年来,随着社会心理自动化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成果的丰富,国外学者围绕内隐与外显自我评价展开研究,试图探究内隐自我评价的性质、对行为的影响、与自陈测验所测量的自我评价的关系等。

另外,长期以来心理学者对自尊心理结构的研究中过分依赖自陈测验。

尽管自我报告在自尊研究中确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自陈量表一般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且施测简便,但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报告的真实性取决于:(1)被试报告个人信息的意愿;(2)被试报告自我信息的能力。

如果这两点得不到保证,自陈测验的结果就很难避免“自我表现”、“印象管理”或“评价忧虑”的影响。

人们在回答有关自我的问题时,会考虑社会期许和文化背景因素,在一个不鼓励自我表现的社会情境或文化背景下,个体会有意抑制较高的自我评价。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提法源于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的对比性研究。

Greenwald与Banaji(1995)将内隐自尊作为重要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加以阐述: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1]。

首先,与外显自尊相同,它也是对自我的态度评价;其次,它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获取,即人们意识不到这种自我评价,这还暗示自陈量表很难达到探测内隐自尊的目的;最后,内隐自尊现象往往表现在人们对自我和与自我相关客体的评价中,对与自我无关的客体则不产生这种效应。

大学生性别偏见内隐与外显双系统

大学生性别偏见内隐与外显双系统
体对性别的态度和行为。
内隐与外显系统的转化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内隐系统中的性别偏见可能会被外显系统所抑制或掩盖 ,这时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偏见。
然而,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个体处于特定的情绪状态时,内隐系统中 的偏见可能会被激活并影响到个体的态度和行为,这时外显系统可能会
失去对偏见的控制作用。
域中的角色分工。
02
教育
学校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至关重要。然而,如果教育者本
身持有偏见,或者教育内容存在性别刻板印象,那么这可能会加强学生
的性别偏见。
03
社会交往
朋友、家人和同龄人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性别偏见。例如,
如果他们身边的人对某些性别持有偏见,那么他们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04
大学生性别偏见内隐与外显双系 统
2023-11-10
目录
• 引言 • 大学生性别偏见的内隐系统 • 大学生性别偏见的外显系统 • 内隐与外显系统的关系 • 研究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
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偏见现象 内隐和外显两种偏见系统的不同
研究目的和意义
探究大学生性别偏见 践指导
内隐系统的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
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媒体传播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偏见产生影响,如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望和刻 板印象。
个人经历
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偏见,如家庭中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要求。
03
大学生性别偏见的外显系统
外显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外显系统是指大学生在性别偏见方面明确表达出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它是一种有意识、理性且可被 观察到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外显身体自我和内隐身体自我的对比研究

大学生外显身体自我和内隐身体自我的对比研究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外显研究,研 究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身体自我与其它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研究方法大多是 采用问卷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所需的数据,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 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被试会受到社会期待、刻板效应以及自身行为习惯 的影响。因此,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对身体自我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Throughout the researches of abroad,we find that the theme of study mainly include significant external stud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study i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al self and research, questionnaires are mostly used in the study.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 will collect the required data,however it has some limitations,in spite of its simpleness and convenience,subjects will be affected by social expectations, stereotypes effects and their behavior.Therefore,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methods for physical self-study is very necessary.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导教师:***20070401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厨记三年前,怀着好奇与梦想,我踏进了心理学这个富有魅力的领域。

三年来,我从对心理学的艨胧喜好成长到现在掌握了心理学的~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自己做一点研究,其闯的点滴进步无不得益于老师们的栽培。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唐臼新教授。

唐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宽容的态度鼓励我们努力寻找自己的研究兴趣,为我们答疑解惑,并很注意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直言不讳的指正让我们也严于要求自己、努力做得更好;感谢老师生活上的关怀和关于傲人的教诲!感谢戴海崎老师、雷良忻老师、袁登华老师、孙庆民老师、郭斯萍老师、胡竹菁老师、刘建平老师、花蓉老师、董圣鸿老师、郑发样老师、易芳老师等老师们的教诲!虽然你们都已是教授、博士了,但我还是喜欢亲切地叫你们老师。

感谢浙江大学吴明证老师在研究工具上的帮助!感谢胡银泉老师和彭雅丽、陈彦垒、徐丽等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的帮助!感谢那些可爱的不知姓名的参与实验的同学们!感谢挚友胡永刚在实验程序编制以及生活上的帮助!感谢好友黄珊珊,感谢我们30位可爱的兄弟姐妹们,因为你们我的生命更丰富。

感谢朴实、无私、一直相信我、给我无条件支持的父母,这份厚重的亲情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总是在要离别的时候才懂得珍惜相聚的缘分吧。

真的要走了,才叉发觉这个曾经抱怨千遍的地方竟然有些留恋。

唐老师,我有些读书心得和研究设想还能和您交流么;戴老师,难懂的统计问题还有机会向您请教吗;图书室的陈老师,我还能去您那儿偷偷地多借几本书,您又善意地装着没发觉吗……当校园里送别的歌声响起,我又将默默地背上行囊向着梦想前行……徐德淼2007年04月lO日于师大瑶湖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作者:徐德淼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本文链接:/Thesis_Y1223744.aspx。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摘要本研究采用IA 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

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性表现出自动化特征,性别因素和IA T测试的联合任务次序不影响IA T效应;本研究支持了IA 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关键词:内隐联结测验攻击性性别差异1引言自Greenwald &Banaji(1995)[1]首次对内隐社会认知领域进行体系化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更新,这主要得益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完善。

当前许多内隐测量技术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诸领域,其中最为主要的方法是内隐联结测验(IA 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由Greenwald等人(1998)[2]年提出后,研究者对其心理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认为IAT具有较好的心理计量学特征,如良好的会聚效度、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以及较好的重测信度和项目一致性[3]。

IA T被大量应用于传统社会心理学领域,如刻板印象、态度等;同时,IA T也被大量应用于具体实践研究中,如消费者行为学中用来检测消费者的内隐态度[4],以及精神病学中检测个体的焦虑症[5]。

当前,采用IA T技术来测量个体行为倾向性的研究尚为鲜见。

本研究试图以IAT作为手段,以个体的内隐攻击性作为研究对象,探测IAT应用于测量个体行为倾向性的可能性。

Anderson, C.A., &Bushman, B.J(2002a)[6]将“攻击”界定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并指出“对攻击行为而言,攻击者相信,这一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机。

研究者在不同维度上对攻击性进行了区分:情绪性和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冲动性和计划性攻击性行为、反应性和积极的攻击性行为。

这些两极性的攻击性行为区分,区别在于前者可能是自动化的、无意图的、迅速发生的、没有考虑到行为后果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和愤怒的情绪相联系,后者可能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是个体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深思熟虑后的行为倾向。

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2020-12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理论新探
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肖 莹 1 单李丹 2
(1.湖北体育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2.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院本研究采用 IAT 测验探讨运动项目和性别这两个因素对内隐攻击性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存在显 著的 IAT 效应,被试存在“攻击是消极的,自我是平和的”的自动化倾向;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但是外显攻击
一、引言 在人们普遍的意识中,运动员的攻击性比普通人的强,他们 更强壮、更易怒、更好打斗,但是是不是所有项目运动员的攻击 性都比较强呢?我们不得而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攻击性 的研究结果同样也是众说纷纭,为了解决种种困惑,并且目前对 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性别因素上,对运动员的研究涉及 较少,所以本研究采用 1998 年由华盛顿大学 Greenwald 所提出 的内隐联想测验,以攻击性词汇 / 非攻击性词汇作为目标词;积 极 / 消极词汇、自我 / 非我性词汇作为属性词对内隐攻击性进 行研究。探讨不同运动项目的大学生运动员内隐攻击性有无差 异,大学生运动员与没有运动项目的大学生之间在内隐攻击性 和外显攻击性上有无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武汉体育学院散打专项三年级学生 28 人(男 15 人、女 13 人),篮球专项大学生 29 人(武汉理工大学男篮院队大学生运动 员 15 人;华中科技大学女篮院队大学生运动员 14 人),武汉体 育学院科技学院体育舞蹈专项二年级学生 20 人(男 8 人、女 12 人);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专业一年级学生 25 人(男 12 人、女 13 人,均没有从事过专业的体育训练)。有大学生共被试 102 人,其 中男生 50 人,女生 52 人。所有被试均是自愿参加实验,熟悉电 脑操作,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二)测量工具 1.外显攻击性测量 对外显攻击性的测量:采用 Buss 和 Perry (1992)编制的 Buss-Perry 攻击性量表(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 该量表共含 29 道题,采用 Likert 5 点记分,第 9 题和第 16 题 采用反向计分,最后分数相加,得分越高代表攻击性程度越高。 该量表共分为身体攻击 (physical Aggression)、言语攻击 (verbal Aggression)、愤怒(anger)和敌意(hositility)四个 分量表。四项分量表得分相加为总体攻击性的得分。Buss 和 Perry(1992)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全卷

青少年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的发展性研究

青少年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的发展性研究

青少年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的发展性研究SU Yuan-ping;YANG Yi-fei【摘要】为探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法和IAT实验法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外显维度上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具攻击性;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外显攻击性最高,初二年级显著下降,初三年级显著升高.内隐维度上无性别差异;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内隐攻击性最低,初二年级最高,初三年级介于二者之间.【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2页(P106-107)【关键词】青少年;外显攻击;内隐攻击【作者】SU Yuan-ping;YANG Yi-fe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2近年来中学校园自杀或杀人事件频频发生,研究也表明,12—15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

从犯罪性质来看,青少年犯罪大多为凶杀、抢劫等直接涉及经济的犯罪行为,因此,有关攻击性的研究领域是心理学的重要关注点。

攻击是在个体防御心态下,对影响个体行为活动的目标施以某种敌对行为,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即个体内在的攻击倾向性,是攻击行为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1]。

以往对攻击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攻击性的外显层面,却忽视攻击性的内部心理研究。

刘薇的研究表明,个体攻击性具有内隐性特征,至此将攻击性结构拓展到无意识层面[2]。

而后大多数学者对内隐攻击性定义为是通过操纵和破坏同伴的友谊或情感来控制或伤害他人及自己的行为,其目标为同伴、朋友或个体与社会团体的接触区域。

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AT,由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提出,主要以电脑化分两大相容与不相容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测量被试对目标属性词在不同测试阶段会有一个反应时差,对个体的内隐攻击性进行测量[3]。

Greenwald等运用IAT研究社会同一性、组内偏差、内隐自尊,发现被试在有关自我词和积极属性词关联时比与消极的属性词关联时要快得多,女性更为认同女性,并且内隐自尊和组内偏差的关系受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4]。

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的中日跨文化研究

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的中日跨文化研究

研究结果
结果
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在中日不同文化背景下, 无论内隐测验还是外显测验结果均显示出较为一 致的性别刻板印象。
1
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中存在中日性别认知差异。在
中国,男女两性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性别比另一
2
性别有更多的优点;在日本男性和女性均认为女 性的优点显著多于缺点,男性的缺点显著多于优
点。
2 日本社会是男性中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
别角色意识较强。另一方面,“日本是母性原理驱动的社会”“日本的国民 性是女性化的”。日本社会是母性原理优于父性原理的社会,“母子一体” 是根本特征,导致日本社会是“永恒的少年”型社会
思考
启示及思考
性别刻板印象
1 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这种机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中 日的跨文化一致性?
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中存在中日性别认知差异
2 文化对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中存在认知差异,这种认知
差异是性别刻板印象导致的文化差异,还是文化差异 导致的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差异?
思考
3 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深远,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可能造成消 极影响,因此,“超越性别角色”的教 育将变得比较重要。
最后一页
THANKS 谢谢聆听
阅读报告
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的中日跨文化研究
目录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启示及
研究问题
中国和日本同为亚洲国家,文化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就性别来说中国和 日本同为亚洲国家,文化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就性别文化来说,中国和 日本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女性普遍走出家庭,与男性同等就业,而日本是 “男主外,女主内”的“男性中心”社会,许多高学历女性结婚后自愿放弃 工作,做全职家庭妇女。从就业率来看,中国女性就业率为72.88%日本女 性就业率为39.1%。

贫困大学生自尊与攻击倾向关系的内隐与外显研究

贫困大学生自尊与攻击倾向关系的内隐与外显研究

贫困大学生自尊与攻击倾向关系的内隐与外显研究李文姣【摘要】有研究认为在社会经济地位水平低的家庭长大的青少年更可能表现出攻击倾向,但自尊对攻击倾向的影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以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共134名为被试,对其内隐与外显攻击倾向和自尊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在内隐攻击倾向实验中,两类大学生都没有显著的内隐攻击倾向;(2)两类大学生的外显攻击倾向和内隐自我攻击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非贫困大学生对于攻击倾向的内隐评价比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评价明显更积极;(3)贫困大学生的内隐攻击倾向与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有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支持此结论,说明自尊的稳定性是影响攻击倾向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心理研究》【年(卷),期】2016(009)002【总页数】7页(P73-79)【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内隐联想测验;攻击倾向;自尊【作者】李文姣【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451000【正文语种】中文攻击倾向(aggression)是个体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1]。

攻击倾向是一种本能,在得不到合理的控制和宣泄的情况下就表现为攻击行为(aggression behavior)。

虽然没有研究明确证实经济水平低下与攻击倾向的关系,但是马加爵事件的发生,以及福建南平事件(弱势个体攻击更弱势的群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贫困大学生面对压力在极端情境下是否会引发他们对外或对内的攻击倾向呢?攻击行为能够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方向与结果。

在目前的诸多心理与行为研究领域中,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得到了广泛关注。

Chen和杨治良的研究认为,个体攻击倾向具有内隐性[2]。

内隐攻击倾向在不同群体具有普遍性[3,4]。

内隐联想测验能够有效地测量个体的内隐攻击倾向,个体对攻击倾向相关词汇的反应时比对非攻击倾向词汇的要短,攻击倾向具有自动化特征,且没有性别差异[5]。

但是内隐攻击倾向的表现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内隐攻击倾向与身体攻击联系更紧密,而女性与言语攻击联系更紧密[6]。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1.引言刻板印象是指过去经验影响人们把某一品质归因于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但是人们自身并没有内省地识别(或不能准确地识别)这一过去经验(Greenwald & Banai)。

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典型内隐刻板印象,Jacoby,Kelly,Brown,和Jasechko(1989)曾运用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证明在名声判断中存在内隐记忆操作。

后来Banaji和Greenwald对Bacoby等人的实验程序进行改进,运用信号检测论研究也发现被试对男性姓名的判断标准低于对女性姓名的判断标准,即在性别上倾向于将男性视为更著名一些,表明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

Devine(1989)等人在其研究中指出,刻板印象中既包含意识的成分又包含无意识的成分,且这两部分是各自独立操作的。

Banaji和Greenwald也在研究中发现,内隐的和外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是相互分离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大学生族群中,女性变强是一种普遍存在并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正常现象,这些都使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发生了变化。

但人们的性别角色概念是否真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必须通过对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来探究。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是一种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它与其他自动化认知过程不同之处在于:被试没有意识到先前经验对自己的行为或判断产生了影响,一旦被试意识到这一影响,内隐效应就会消失或发生翻转。

因此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都选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基于内隐记忆的“瞬间成名”测试来揭示在记忆错觉表象下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一内隐社会认知因素。

实验假设被试对不同性别人名的判断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且被试性别与人名性别间存在交互作用。

2. 实验方法2.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双盲法,由主试告知被试将参加的是记忆实验。

实验为2×2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被试性别(男生/女生)2)被试内变量:人名的性别(男性人名/女性人名)因变量:被试对人名是否为识记过的著名人物做出的判断2.2 被试选取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中抽取男女生各50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大学生的内隐攻击实验研究及其与外显攻击的关系

大学生的内隐攻击实验研究及其与外显攻击的关系

大学生的内隐攻击实验研究及其与外显攻击的关系吕晓勇;曹丛【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28)003【摘要】Questionnaires and preference tests are adopted in this study,tak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subjects,to investigate gender differences and form differences of explicit,implicit aggression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m.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First,in terms of explicit aggression,male physical aggression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while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exists on verbal aggression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and verbal agg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wh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Second,In terms of different forms of implicit aggression,the subjects prefer the neutral words rather than the aggressive words.Third,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implicit aggression,and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Fourth,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m.Consider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s,form differences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we show that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aggressions are two separat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s.%个体攻击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攻击的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基础问题,但以往研究较多关注个体的外显攻击.对内隐攻击的研究相对较为匮乏.本研究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大学生的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发生特点,包括攻击的性别差异及类型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关系.以1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任务分离范式中的偏好测验测评被试的内隐攻击,采用自我报告的攻击问卷测评被试的外显攻击.1)在外显攻击上,男性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女性,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个体言语攻击显著高于身体攻击、关系攻击,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之间差异不显著.2)在内隐攻击任务上,相对于攻击词,被试更加偏好中性词.3)内隐攻击的性别差异与类型差异均不显著.4)大学生的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结论: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存在性别差异与类型差异,两类攻击间无显著相关,支持内隐-外显结构分离论.【总页数】7页(P86-92)【作者】吕晓勇;曹丛【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50014,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50014,济南【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相关文献】1.贫困大学生自尊与攻击倾向关系的内隐与外显研究 [J], 李文姣2.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之实验研究 [J], 杨治良3.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关系:同一还是分离? [J], 李桃林; 黄小梅; 张又雪; 戈洪鑫; 孟春燕4.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攻击性的关系 [J], 段彩彬;周会;张冰;张丽华5.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 [J], 徐德淼;唐日新;解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比较研究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比较研究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比较研究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被试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中的态度。

方法采用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验(自陈式职业性别态度量表),考察山东师范大学51名本科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结果实验1,男性归因的SEB分数显著高于0(t(50)=0.00,p<0.01),女性归因的SEB分数与0没有显著性差异(t(50)=0.88,p>0.05)。

大学生被试在积极情境中对男性行为者的内归因数量显著多于在相同情境中对女性行为者的内归因数量(χ2=6.84,p<0.01),在消极情境中差异同样显著(χ2=6.86,p<0.01)。

实验2,句子主语与刻板印象一致性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49)=5.83,p<0.05)。

结论实验1的结果表明,从被试总体对行为的解释数量上看,大学生被试存在明显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但是,大学生被试的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明显。

从对被试解释的内外归因上看,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男性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实验2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外显的男性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内隐和外显态度上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一致性。

即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关键词】刻板解释偏差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大学生外显报告Implicit and Explicit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 pation-sex Stereotpyes【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ttitude from college students’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Methods Based on 51 participants selected fro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using the 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SEB) and explicit reports,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college students’occupation-sex stereotype.ResultsExperiment1,The SEB score about attributing to mal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zero(t(50)=0.00,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female attribution between SEB score and zero, (t(50)=0.88,p>0.05). In the positive situation,the amount of implicit reason to mal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χ2=6.84,p<0.01).The similar result appeared in the negative situation(χ2=6.86,p<0.01). Experiment 2, the subject of sentence and stereotype consistency have significant interactive effects(F(1,49)=5.83,p<0.05) .Conclusion From the results of text 1,it can be seen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stinct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for male comparing with fema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explaining the number of behavior.To some extent undergraduate have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holding inner or outer reasons in explaining behavior. From the results of text 2, it can be seen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pparent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From the results of text 1 and text 2,it was consistent between the subjects, implicit and explicit occupational attitudes. In another word,It is a universal phenomon that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ly have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Key words】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SEB) occupation-sexstereotpye undergraduate explicit reports1 引言1.1 刻板印象及相关研究方法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新闻工作者W.Lippman于1922年在《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的。

内隐攻击性论文: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内隐攻击性论文: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内隐攻击性论文: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摘要] 随着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成为关注重点。

本文通过调查与实验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倾向,且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外显攻击性表现不强,在具体方式上有性别差异,并发现了与高攻击性有关的某些人格特征,以期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提出启示。

[关键词] 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人格特征近年来,大学生攻击伤人、残害小动物的事件屡见不鲜,使得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关注,根据已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存在暴力攻击倾向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因此,对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攻击性的定义在学者中还没有统一定论,sigmund freud 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求死的本能。

bandura认为,攻击是导致个人受伤或财产受损的行为。

而我国学者高桦就认为,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本研究对于攻击性的界定是:攻击性是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攻击性将转化为对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行为。

由于攻击性本身的危险性和隐藏性,使得研究者难以掌握真实的一手资料,所以除了使用调查法与观察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应用于攻击性的研究领域。

1996年s.a.chen、杨治良等人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任务分离范式,发现攻击性行为也存在实验性分离,证实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

也就是说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攻击性的倾向,这种内在的倾向潜在的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判断、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因此只有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攻击性进行研究,才能够拓宽研究视野,使人们对攻击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以往的众多研究发现,攻击性对很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质,并且发现人格对于个体攻击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基于内隐和外显测量的比较

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基于内隐和外显测量的比较

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基于内隐和外显测量的比较摘要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

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l)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而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的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而评价恐惧,而女性的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

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负而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的组合状况。

关键词负面评价恐惧,性别差异,内隐测量,外显测量。

1 问题提出Watson和Friend (1969)提出了负面评价恐惧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FNE)的概念,定义为“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为负面评价而苦恼,以及对他人可能给自己负面性评价的预期” (刘洋,2010)。

存在负面评价恐惧的个体主要表现为更在意他人的负面评价,更多地为可能的负面评价而烦恼.注重在他人面前留下好印象,在演讲、聚会等情景中体验到广泛的社会评价性焦虑(汪向东,1999)。

研究表明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恐怖、过度焦虑等负性情绪和行为存在关系。

例如,一项采用负面评价恐惧量表(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scale,FNES)对社交恐怖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对比研究表明,相比较于正常人群,社交恐怖症患者更可能存在负面评价恐惧,负面评价恐惧也可能是社交恐怖症的一个影响因素(汪向东,1999)。

有关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关系的研究也发现,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负面评价恐惧可能是导致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马丽霞,邱亚峰,2004)。

大学生外显与内隐性别自我概念比较研究

大学生外显与内隐性别自我概念比较研究

大学生外显与内隐性别自我概念比较研究
刘亚平;聂胜昀;马成;吕勇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9()6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的性别自我概念。

方法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

结果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内隐性别自我概念之间存在一致性;2不同性别角色分化类型在内隐联想测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内隐联想测验中对女性化词的反应时与外显量表中男性气质的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无论内隐联想测验还是外显量表,其男性化与女性化特质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

结论1大学生整体上的性别认同良好,基本上已经接受并确认了自己的性别角色;2这说明内隐的性别自我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外显的性别自我概念可能是一致的。

【总页数】4页(P719-722)
【作者】刘亚平;聂胜昀;马成;吕勇
【作者单位】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1;R749.4
【相关文献】
1.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基于内隐和外显测量的比较
2.吸毒人群的外显自我概念、内隐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
3.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4.
男性大学生性别态度的比较研究\r——来自内隐和外显的证据5.性别助长:异性在场对大学生内隐与外显自尊的影响——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