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李晓玲]【市一等奖】优质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获取知识信息,感悟科学小品文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在思辨中感受大自然的奇趣,产生对大自然探究兴趣。

3.学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科学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读书有方”为主题,共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四篇课文。这一单元中,《古诗两首》选取了我国南宋时期两位著名诗人陆游和朱熹的教导世人读书的心路历程及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的课文,主要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求知的过程、方法以及重要意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方法及重要性,让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以灌溉其心灵,陶治其情操。

《大自然的文字》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名著,全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是科普小品文的典范。文中指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说明了天空中和土地上种种事物现象就是可以解读的大自然的文字,强调了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必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对

一些事物现象不能理解的,应该到书本里面寻求答案,否则永远读不懂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作为一篇科普小品文,一节一义、条理清楚,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指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从而引起下文。先从一般意义上说明,识了字可以看书,了解世上之事;接着从特殊意义上说明,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粒石子也是字,有待我们去解读。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列举大自然的种种事物现象,指出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说明了如何去读它。这一段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至三自然段):说明天空中的文字。星星:从星星中找到小熊星座,从小熊星座中找到北极星。云: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飞行时应该避开。第二层(第四至六自然段):说明土地上的文字。先总体说明,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书。由一块灰色的石头可以知道这里曾是一片汪洋。由一块大花岗石披着青苔,解读出它是冰搬来的,很久以前“爬”来的冰块带来的,当时没有森林,森林是后来才有的。这一段实际上写了天空和地上的一些物体,善于解读的人便会明白它们带给我们的信息,从某种意义说,它们是大

自然的文字。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这一段给我们指明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重在到大自然去观察、向书本或有学问的人求解,否则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其中先强调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必须从小就到树林里或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接着指出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就要去读书,求解释,还要请教有学问的人。末了从反面指出总是坐在家里就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分别从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举例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三方面来写,脉络清晰,是其一大特点。除此之外,文章语言通俗浅显,生动有趣,也是科普小品文一大特色。如:题目为大自然的文字,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文中还有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让语言生动有趣,如:“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

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句中“天书”一词,本来的意思是天上神仙写的书或信,自然属于迷信一类,后人又用来比喻难认的文字或难懂的文章,作者引用这一词语意

在指代大自然的文字。没有阅历、缺少经验的人,对于星星写出的“天书”是无法解读的,以此突出常年航行海上的水手们在必要时可以读懂这一“天书”,并且借以帮助自己辨明方向,正常航行。因此,这一“天书”用得很有特色和内涵。将生僻的“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砧状云”比作了伊林生活的时代中常见的“铁匠铺里的铁砧”。再如:“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此处不说长着青苔,却说披着青苔,且像毛皮一般,读来生动异常,让人身临其境。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文中拟人化动词的运用更让读者难忘,“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一个“爬”字,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读来妙趣横生。此句中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搬”、“带”、“走”, 一系列拟人化动词的运用,赋予了这部分文字以生命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地质变化中的石块漂砾的缓慢过程……

纵观整个语文教材,从一年级的《我叫“神舟号”》到六年级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12册书中,有29篇常识类课文,平均每个年级5篇左右。其中,科学小品文也有一定的篇幅,如三上的《石头书》,五下的《神奇的克隆》,均是集科学性、生动性和通俗性于一体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对于科学小品文这类题材有一定的接触,大概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顾均正曾说过: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本节课,我将从科学性和文学性两方面入手,

既要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从中获取哪些信息这类科学知识,通过大胆想象和推测去了解花岗石的来历。同时也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的滋味,领悟富有特色的表达,习得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

3学情分析

已有的:

进入六年级已两个多月的学生,学习感悟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联系特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语言流畅,有整体感;能力一般的同学能找到几个点进行感悟,能借助一些词句来谈个人的见解和感受,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