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生平及基本理论共28页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doc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doc](https://img.taocdn.com/s3/m/e789bb52a58da0116d17492b.png)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
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
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
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
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
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
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
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
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
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
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不过在一些小事上,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后的一面。
他曾自述过一件小事:“我记得走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
每次走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颤,然而看到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
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
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
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而间隔了一段距离,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过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
”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与同伴玩时被人所接受的感觉使他感到高兴和满足。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
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
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
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
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
阿德勒及其理论介绍
![阿德勒及其理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6d0f85f84868762cbaed584.png)
(一)阿德勒的生平阿德勒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地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一生!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这使他在蹦跳活跃的哥哥面前总感到自惭形秽,老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5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使他丢掉小命,痊愈以后,他便决心要当一名医生。
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但阿德勒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改变了别人对他的看法而成了优等生。
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1888年阿德勒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9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02年弗洛伊德邀请他帮助组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
1907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明确揭示了他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
1911年,他辞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一职,退出精神分析协会,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不久,阿德勒组建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协会”,1912年改名为“个体心理学”。
他致力于把自己的理论与儿童抚养和教育的实际相结合。
1920年,他与他的学生一起在维也纳30多所中学开办了儿童指导诊所,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思想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追求优越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
人在刚出生时,它只是作为潜能。
但从5岁开始,则开始确立优越的目标,以带动心理的发展。
他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
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
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阿德勒生平及基本理论
![阿德勒生平及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72868fa524de518974b7d0f.png)
一.人物生平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反对弗洛
伊 德的心理学体系第一人。
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会影响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
• 《神经症的性格》(1974,1912) •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 • 《理解人类本性》(1957, 1918) •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71, 1919) • 《生活的科学》(1969,1927) • 《自卑与超越》(1960,1932) • 《神经症问题》(1964,1932)
三.理论要点
自卑感和优越感
•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
•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
个体就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从而产生自
卑感。
• 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 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
三.理论要点
自卑感和优越感
克服自卑感的两种方式
1、积极的方式:将自卑感转变为奋发上进的内在 动力,力求补偿缺陷,取得成功。 补偿的方式: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 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或承认自己 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缺陷。 (补偿作用)
三.理论要点
自卑感和优越感
追求优越
人总是力图从低劣地位上升到优越地位,从失
败到成功,从自卑到优越,这种动力叫做追求
优越。追求优越实质是追求自尊:心灵以自尊
为它的目标,生命每时每刻指导和激励它的都
是对权利与优越地位的渴望。别人必须向他致 敬,成就满足与自我实现。
社会兴趣
三.理论要点
定义:社会兴趣是指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 人利益而与他人合作。 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潜能。 主要是幼年亲子关系形成的。 考察社会兴趣发展状况的3个方面:职业、友谊和 婚姻。 三种导致缺少社会兴趣的条件: • 身体缺陷:导致自卑情结。 • 溺爱与娇纵:导致任性和放纵。 • 被忽视:导致委屈和敌意。
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讲解课件
![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讲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1a135f02768e9951e73846.png)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1870-1937
.
1
Alfred Adler 简介
他1870年2月17日 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商人家庭。 他是家里六个孩子中的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 一个姐姐。
.
2
他的童年是在哥哥的阴影下度 过的。幼时身体虚弱, 四岁才学会走路,在体育运动 和室外游戏时总是落后于哥哥 和其他玩伴, 五岁患严重肺炎, 还有两次差点被卡车撞死。 幼年的身体缺陷激发了他长大 要做一名医生的愿望。
.
19
社会趣
社会感
失败者的生命意义:谋求虚假的个人优越 感,只对自己有意义 真正的生命意义:是共同的意义—他人能 分享,也能够接受的意义。
.
20
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一旦目标确立,学习便会接踵而至 如果我们深爱自己的伴侣,竭力使其生活 的惬意而充足,而同时我们也自然而然地 将自己的潜力与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
.
7
与弗洛伊德
1902年,阿德勒向当地报纸进行反击、捍卫了弗 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弗洛伊德因此邀请阿德勒出 席他的小组讨论会。 1910年阿德勒被任命为小组的首任主席。
.
8
但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之间却从来没有建立过亲 密的关系。阿德勒不赞同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的 泛性论 琼斯(1955)概括了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 性的因素,特别是儿童期性因素被减少到最低限度。 男孩渴望与母亲亲昵的所谓乱伦欲望,被解释为男 性希望征服女性而伪装成的一种性欲。压抑、婴儿 性欲,甚至潜意识概念本身也被抛弃了。
.
【2020新】阿德勒疗法
![【2020新】阿德勒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0e455e8e5ef7ba0d4b733b32.png)
27
行为及儿童特点
行为领域
学术能力 合作 抱负 顺从或对抗 社交 支配 独立、依赖
特点
聪明、成功 在家中有帮助、体贴 勤奋、取得好成绩 顺从、反抗 讨人喜欢、可爱 霸道、要求过多 自我依靠、无助
28
例子:以某家的三个孩子为例
小A:12岁,男,勤奋、成绩好、负责任、照 看弟弟妹妹。
小B:10岁,男
即,我们臆造了一个目标并赋予这个目标以精神的意义。
7
补偿
电视连续剧《暗算》是 一部反映反间谍部门无 线电侦听与密码破译的 故事。
阿炳是个盲人,他的神 奇之处在于,凭耳朵他 就能知道打架的是一大 一小两只母狗,全部特 工一个月才找到敌人电 台2个,他1人就找到80 多个。
超补偿
德摩斯梯尼(前384-前322年),古雅典雄辩 家。天生口吃,嗓音微弱、爱耸肩的他。为了 改进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读,迎着大 风和波涛 讲话;为了去掉气短的毛病,他 一边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边 吟诗;他在家里对着大镜子起早 贪黑地练习演说 ;为了改掉说话 耸肩的坏习惯,他在头顶上 悬 一柄剑……
T:是的,但那没有解决问题。症状限制了你的生活…你还通过努力来克服这 些症状的限制吗?
…
T:如果我有一个神奇的魔棒,在你头上一挥,你的广场恐惧症就消失了,你 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C:那样的话许多害怕和提前计划的挫折感就没了。因为我得计划我1周的生 活…我要安排朋友接我送我…没有了这些,我就可以好好的活着…因为害 怕坐飞机我放弃了几个好工作。
11
三、几个关于心理咨询的概念
1、生活方式 2、社会兴趣 3、出生顺序
12
1、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个体用以组织他的现实和解释各种生活事件的核心 信仰与假设就构成了个体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PPT课件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5fad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a.png)
果进行评估。
04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现代应用
教育领域的应用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阿德勒认为个体应该追求独立自主, 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决策, 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阿德勒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 功的关键,教育者应尊重、理解孩子, 与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
关注个体差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ppt课件
目录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简介 • 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治疗 •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现代应用 •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简介
阿德勒的生平与背景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中产 阶级家庭,早年曾追随弗洛伊德学习 精神分析学,后因理念分歧而离开弗 洛伊德学派,自创个体心理学派。
自由意志
阿德勒认为个体具有自由意志,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人生道路。 个体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自我反省和积极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命 运。
02
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心灵与社会
01
02
03
心灵与社会
阿德勒认为,个体的心灵 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个 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 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适应与挑战
个体需要适应社会环境, 克服各种挑战,以实现自 我成长和发展。
社会情感与归属感
个体通过建立社会情感和 归属感,与他人建立联系, 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自卑与补偿
自卑感来源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源于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 的缺陷和不完美。
补偿机制
个体通过发展自己的能力 和技能,寻求补偿自卑感 的方式。
超越自卑
评估与调整
阿德勒
![阿德勒](https://img.taocdn.com/s3/m/d589dfe5998fcc22bcd10dbf.png)
1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 主要思想:▲ 心理动力学理论:以社会文化为取向,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
(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得成就的主要推动力,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后来阿德勒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不过,追求优越的结果有两重性,既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也可以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
▲ 生活风格理论1、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2、从形成看:儿童在四五岁时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
生活风格的类型取决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家庭以及社会环境。
3、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独特的自我,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人的生活风格,理解独特的个体。
理解生活风格有三种途径:出生顺序:即使是出生在同一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先后不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
早期记忆:阿德勒认为,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可以发现过去的记忆与现在行为之间的关系。
可以发现个体所感兴趣的东西。
潜意识梦境:潜意识梦境也是个体生活风格的表现,通过梦的分析,能发现人的生活风格,揭示个体心灵深处为之奋斗的优越目标。
总之,在阿德勒看来,认识和理解了某个人的生活风格,就意味着把握了个体的本质,实现了理解人性的目的。
▲ 个体发展理论1、阿德勒的个体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与潜意识相互的作用理论。
阿德勒荣格PPT课件
![阿德勒荣格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f0fdf9f242336c1fb95e66.png)
4.原型 所谓的原型,是借由特定的方法去体验事情的天生倾向。原
型本身没有自己的形式,但它表现就有如我们所见、所谓的“组织 原理”。
①人格面具 ②阴影 ③阿尼玛 ④阿尼姆斯 ⑤智慧老人
(二)人格的动力
人格的发展动力源于精神能量
(三)人格的发展
1.人格发展的概念
2.人格发展的阶段 儿童期 成人早期 中年期
心理学。
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 (三)科学背景
二、学科背景
(三)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荣格:“我1907年在维也纳与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一口 气进行了13个小时的交谈……弗洛伊德的态度在我看来是大可 怀疑的。无论在一个人身上或在一件艺术品上,只要显现出 灵性,他便对之加以怀疑,并拐弯抹角地认为这是受压抑性 欲的表现。任何无法直接从性欲方面加以阐释的,他便转而 认为是精神性性欲。这种假设要是按其逻辑推论下去,便会 导致做出文化寂灭的判断。文化便显得只是一种闹剧,只是 知识受压抑的性欲的病态的结果。”
1.社会兴趣的意义 有没有社会兴趣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主要
标准,是衡量个体生活意义的标志。
2.社会兴趣的类型 ①统治支配型 ②索取依赖型 ③回避型 ④社会利益型
3.错误的社会风格 ①自卑情结 ②优越情结
错误的社会兴趣
(五)阿德勒的精神病治疗理论
精神病是无意识的一种补偿方法。
治疗是为了帮助来访者培养社会兴趣,为受到挫折的人 提供鼓励,促使来访者领悟错误的想法、看法和个人优势( 如社交方面与困难的作家常常对不公平现象有敏感)。要到 达这个主要目标,需要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挑战和修改她 /他的基本假设、生活目标和基本的概念。
“梦中所提出的任何解决问题之道,必然比清醒时考虑整个情 境所获得的方法更差。事实上,做梦时,个人就等于是希望在 睡觉中解决问题,这种说法并不算太过分。” 梦——生活风格的产品。
阿德勒
![阿德勒](https://img.taocdn.com/s3/m/ad220ec608a1284ac85043f2.png)
6
1912年阿德勒发表论文「神绊质性格」,推出自己的学说和主要概念, 奠定个体心理学派的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戓期间,Adler担仸奥国军 队军医,戓后对儿童辅导产生关趣。1919年他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中 心」,是维也那学校制度中第一所辅导诊疗中心,从事问题儿童及其 家人、学校教师的谘商工作,它相当亍现在的谘商中心,由医师和教 师共同参不。1924年在维也那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自此以后 几乎每年一次。1926年将个体心理学介绉到美国。1927年出版「个 体心理学的理论不实际」(其人格学说概观的代表)及「了解人性」。 1931年在维也那创办第一个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1935年定居美国, 幵开业为精神科医师。1937年受聘赴欧洲讲学,由亍过度劳累,心脏 病突发逝亍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
7
在五个男孩与两个女孩的家庭里排行第三。他的一个兄弟早年夭折,他的童年也过得 不快乐,原因是体弱多病,1,死亡的恐惧感非常强烈。在四岁那一年,他差点死于肺 炎,当时自己及立志要当个医生。因为幼年时期体弱多病,母亲也就格外照顾,但随 着弟弟的诞生,他随即『失宠』,于是转而跟父亲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而不再那么亲 近母亲。阿德勒颇嫉妒大哥,两人从童年一直到青少年时期就维持着紧张的关系;此 外,他在幼年时期就有,2,深深的自卑感。很显然地,3,这些家庭与个人的经验,影响 着他后来所建构的理论。无论如何,他自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说明命运是掌握在自 己的手中。阿德勒不是个好学生,其导师建议其父让他去当鞋匠,但是在奋发图强之 后,在班上的成绩终于名列前茅。大学就读维也纳大学医学系,起先主修眼科,后来 转往一般医学,最后则专攻精神科与心理治疗。就学期间,他对于无法医治的小孩疾 病有特别的兴趣,4,阿德勒关怀普通民众,并公开评论儿童的抚育实务、学校改革以及 导致冲突的各种偏见。不论是演讲或撰文,他都已简单、不带学术色彩的言语直抒己 见,使大众能了解与应用他的工业心理学原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服役医官之后,他 在维也纳公立学校开创了许多儿童辅导诊疗中心,并致力于开始训练教师、社工人员、 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他首创在众多听众面前讲述生动的亲子关系,藉此训练专业人 员。他创立的诊疗中心越来越多,自己则不停地到处演说与进行示范的工作。在一九 二〇年代中期,他开始到美国演说,之后则不时地到处拜访与旅行。紧凑的行程持续 着到了一九三七年的五月二十八号在步行前往苏格兰的阿巴顿(Aberdeen)演讲的途 中,死于心脏衰竭。
阿德勒演示ppt
![阿德勒演示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0c9b82d4d8d15abe234e15.png)
E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指一种不他 人和谐生活友好相处的先天潜能。阿德勒从研究 个人的自卑感出发,经过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社 会方面的研究,最终把个体不社会结合起来,强 调人类社会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在探讨社会生 活对个体人生的意义时,他指出,生活的意义丌 是为了个人的优越而奋斗,而是为了满足人类和 谐友好的生活,以及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也就 是“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这个理论带有社会 文化的特点。
二、负面评价 1.阿德勒强调的补偿作用,多重视生理组织方 面,而忽视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 2并非所有有缺陷的人都能得到积极的补偿。其 补偿作用只适合用在缺陷者本身有足够的自信, 并有外在支持的力量,才能发生理想的「优越感 」。 3.阿德勒的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 释太过消极,忽略了人尚有积极的支配欲 (Maslow)
17
18
12
F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是人格的自由 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风格和虚 构目标乊间进行选择。人不仅是遗传和环境的被 劢接受者,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作用亍 这些影响。 意义:创造性自我是阿德勒人格理论 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存在主义哲学观在心 理学上的最初阐发。由来:阿德勒反对弗氏把人 看作完全由生物和环境影响决定的,而主张人能 够自由决定其生活风格,主劢把遗传和环境的影 响结合进来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13
G心理治疗观
神经症产生的两个因素:1病人所确立的生 活目标不符合实际;2健康的个体应该有发展良好 的社会兴趣,而不健康的个体则没有。心理治疗 的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生活风格有全面透彻的 了解,建立起社会兴趣。评价一个人生活风格的 主要方法是:出生顺序最初记忆梦的解释治疗中 ,多鼓劥和肯定,力图使患者打破自我偏见,鼓 劥他们在应付生活问题时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第三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57b190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2.png)
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第三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生平事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他很小就患有脊椎病,后来又得肺炎差点丧命,这使他萌生了日后要行医治病的念头。
中学毕业后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895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对人性的看法上,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大的区别是他所持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支配人性的精神决定观点。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突。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之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了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所激励的。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阿德勒不同意将力比多作为人格的主要动力。
在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
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些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个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
四、人格结构阿德勒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格。
Alfred Adler
![Alfred Adler](https://img.taocdn.com/s3/m/e6d74f6aa45177232e60a205.png)
二、著作: 著作:
《神经症的性格》(1912) 神经症的性格》 1912)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 1917)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 ( The practice and psychology) 1919)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1919) 生活的科学》 1927) 《生活的科学》(1927) 理解人类本性》 1929) 《理解人类本性》(1929) 《 自 卑 与 超 越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2) (1932)
1919年 1919年 1924年 1924年 1926年 1926年 1927年 1927年 性」。 1931年 1931年 1935年 1935年 1937年 「学校心理卫生中心」。 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 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 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 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 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 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及「了解人 在维也纳创办第一个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 在维也纳创办第一个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 定居美国,并开业为精神科医师。 定居美国,并开业为精神科医师。 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 心理动力学理论
1907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指出有生理缺 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 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有缺陷的器官或全 面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 1、他认为,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可以引两种不同的结果: 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 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2、补偿的两个基本途径:①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②发展其他的技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1910年,阿德勒把自己对客观的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的强调转向了 主观的自卑” 自卑感” 对”主观的自卑”或”自卑感”的强调,他认为每个人一生就 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因此,他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动力;他相信心 理治疗和儿童的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的定向,而这种目标就是 追求优越.
阿弗雷德.阿德勒
![阿弗雷德.阿德勒](https://img.taocdn.com/s3/m/7264bad70242a8956bece47d.png)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
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
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
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
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
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
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
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
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
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
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不过在一些小事上,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后的一面。
他曾自述过一件小事:“我记得走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
每次走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颤,然而看到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
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
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
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而间隔了一段距离,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过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
”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与同伴玩时被人所接受的感觉使他感到高兴和满足。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
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
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
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
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 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阿德勒生平
愿望达成的青年期及好友及老师弗洛伊德
后来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学学位, 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结了婚。
早先,弗洛伊德已经主张:补偿作用是由于要弥补性的发 展失调所引起的的缺憾。受了弗氏的影响,A·阿德勒遂提出 男性钦羡(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认为不论男性还是女 性都有一种要求强壮有力的愿望,以补补偿自己不够男性化 之感。
阿德勒生平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②
以后A·阿德勒体会到: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 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信赖成人 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受成人的控制之故。当儿童们利用这 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 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的 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 征,的一大贡献,可是却觉得它未谈及本我和超我而是个人在 追求优越地位时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阿德勒生平及基本思想介绍
简历
中文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英文名:Alfred·Adler 籍贯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 国籍 :奥地利 民族 :犹太人 出生年月:1870年2月17日 去世年月:1937年 职业: 精神病学家、医学博士 称号: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内容简介: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 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 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 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 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他人、 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 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此时,弗洛伊德将A·阿德勒的观点认为是对自我心理学等 部分,而且所谓的补偿作用也只是自我一种功能而已。这时候, A·阿德勒的观点尚未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然而,当A·阿德勒 主张补偿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时,两人便势同水火了
阿德勒生平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③
起初,两人还彼此容忍对方,可是当弗氏要求A· 阿德勒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要先受杨格(Jung)的检 查时,他们便正式闹翻了。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
《神经症的性格》(1974,1912)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理解人类本性》(1957, 1918)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71,1919) 《生活的科学》(1969,1927) 《自卑与超越》(1960,1932) 《神经症问题》(1964,1932)
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 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 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 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阿德勒生平
自卑的童年生活②
阿德勒生平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①
1907年,A·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 偿的论文,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 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 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 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 奋斗事迹即成就便是家喻户晓之事。
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 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 不上哥哥的成就。他患有佝偻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行动不便,因 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 不上他的哥哥。
在家中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阿德勒没 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 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 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 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
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 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 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第五章 梦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导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第十章 职业问题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阿德勒生平
自卑的童年生活①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谷商的 家庭中,排行第二。
自卑与超越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 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 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居里夫人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 其人生巅峰时期所写,因阿德勒有着多年的行 医经验,所以在《自卑与超越》中,他以大量 的实例为论述基础,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力,从 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进 行了细致的阐述,创作出了这本非常浅显易懂 的心理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