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债与经济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公债与经济增长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一、逐步承认和接受公债,这是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出现庞大的财政赤字自动解决的;二、公债的市场化过程,即公债随经济发展不断凸现其金融性的过程;三、市场化取得初步成功时出现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深入地认识公债的特殊运作机制,充分运用公债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目前理论和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研究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一需要。本文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且遵循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公债;经济增长;内债;公债效应

公债是随着社会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伴随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分配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公债首先是包含于财政过程中的宏观经济行为,但又同时显示出其金融资产的属性,同时在公债的流转过程中又联系着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经济运行。要进行较完整的理论研究,至少应是这两个层次的结合。

公债作为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直接体现,自然是服务于公共政策意向,而现代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都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如果公共政策不能最终确保经济增长的目标,将影响公共部门的生存和发展。于是,公债活动必须有利于经济稳定的增长,也只有将公债置于经济增长的环境中进行考察,才能全面认识它。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力量和基本体现。只有短期的经济稳定,才会有长期的经济增长。公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这两个层次的统一。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认识,对于短期经济稳定有什么作用等,就需要给予关注。要对其进行研究,既离不开现实的经验性的考察。也离不开已有理论的指导。

一、我国公债与经济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经济形势的不同,对公债的运用经历了由被迫运用到主动运用的过程。公债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相当明

显。

(一)1950年代的公债

在1950年代,我国举借的内债主要有两种:一是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一是1954~1958年连续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面临困难重重的经济形势。由于大约百年来三座大山的压榨掠夺以及连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几近崩溃。一方面收入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支出压力极大,出现较大缺口(1949年收入最多相当于303亿斤小米,支出当时估计却达576亿斤小米),于是大约有一半的支出不得不依赖增发通货弥补。

基于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的事实,1950年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发行时,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折合人民币,并且规定不得替代货币进入流通领域,不得向国家银行抵押,不得用作投机买卖。

这次公债发行弥补了预算赤字,回笼了大量货币,同时有其他财政金融政策的配合,全国经济状况得以好转。

2、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到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随即“一五”计划开始。但当时国民经济基础仍十分薄弱,财政收入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的愿望又非常迫切,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全力支持。于是财政收支差额的矛盾拟通过发行公债解决。

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总额定为6亿元,发行及还本付息事宜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所属机构办理,并且公债券不得作为货币流通,不得向国家银行以及当时的其他公私合营银行抵押。这次发行的公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随后的1955~1957年,每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总额均定为6亿元,1958年定为6.3亿元。同样也不作货币流通。

表一 50年代我国国内公债发行情况

品种偿还期(年) 实际发行额(亿年利率(%)

元)

1950年人民胜

1.48 5 1--5

利折实公愤

8 36 1--8

1954年国家经

济建设公愤

6.19 4 1--10

1955年国家经

济建设公债

1956年国家经

6.07 4 1--10

济建设公债

6.84 4 1--10

1957年国家经

济建设公债

7.98 4 I--10

1958年国家经

济建设公债

资料来源:黄仰树:国内国债经济分析与政策选择',上海财经丈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对“一五”时期以及以后的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年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数量每年都超过原定指标,实际发行额达到35.44亿元,是计划总数的1.17倍,相当于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862.24亿元的4.11%。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以来,我国1998年名义GDP比1980年增长了16.6倍,年均增长率15.9%,国债余额占GDP比率由1980年的11%上升到1998年的67%,总体趋势是同向上升的。这至少说明:这一对期经济的高增长伴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因而不能否认国债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由此我国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公债对于经济增长是有效应的,但这要求政府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以及对公债政策的准确运用。

二、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从短期来看,主要是经济不能波动过大,即经济增长要具有稳定性;从长期来看体现为社会生产的总财富量绝对量的增加以及人均生产量的增加。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从公债与短期经济稳定与公

债与长期经济增长两方面进行。

(一)公债与短期经济增长

现实表明,经济增长从来就不是沿着一条平滑曲线递进的,而总是有着繁荣与萧条的周期。西方世界在1857~1937年的80年中共发生了10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948~1992年间共发生了6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增长率在1948~1994年期间经历了9次大的紧缩和4次小的衰退,紧缩阶断的实际产出平均下降2.5%。需强调的是。如果一国经济轨迹过于起伏跌宕,则会影响其总体经济增长绩效。这也就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或波动性问题。显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越大或者波动性越小,则总体经济增长绩效就较大,也就越能确保增长的长期性。

(二)公债与长期经济增长

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消费以及资本积累等因素,有别于封闭经济。那些从国际交往中获益的国家,有时国内储蓄率并不高,然而真实经济增长率却不低;有些资本形成率并不高,资本资源比较昂贵、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的国家,却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恰当,而产生大量资本外流。在当今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情况下,一国经济增长再也不可能不受他国甚至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了。公债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更确切地说,公债规模的大小变动反映了财政赤字政策的轨迹,这对一国对外经常性收支与资本收支都有所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又会导致一国总储蓄、总消费与总投资的变动。

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公债效应实证分析

(一)l 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我国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1998年是1978年的6.3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9.7%;人均GDP,1998年是1978年的4.9l倍,年均增长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