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ep = lgK M
' M In
= lgKM − lgαIn( H) In
M有副反应时: 有副反应时: 有副反应时
′ pM = lgKM − lgαIn(H) − lgαM ep In
指示剂的选择: 指示剂的选择:使pMep´与pMsp´ 尽量接近
四、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 络合滴定曲线 1 M ′ + pc sp ) pM sp = (lg K MY 2 M有副反应时: M有副反应时: 有副反应时
第一章 概 论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第二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与数据处理
一、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1. 真值 xT 平均值
2. 误差(表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误差(表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E = x – xT
x − xT E Er = × 100% = × 100% xT xT
3. 偏差(表征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偏差(表征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偏差 平均偏差
σ
n
根据置信度查 u表 表 根据置信度查 t表 表
s µ = x±t n
四、显著性检验
1. t 检验法 检验系统误差 检验法----检验系统误差 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x−µ ① 根据 t = s n 计算出 值 计算出t
根据置信度P和自由度 和自由度f查 表 得出t ② 根据置信度 和自由度 查t表,得出 α,f值 比较t ③ 比较 与 tα,f的相对大小
µ=
n
lim ∑ x
n→ ∞ i =1
1 n
n i
n →∞, x →µ
表征有限或无限个数据的集中趋势
n

样本标准偏差 : s =
i =1
(xi − x)2 n−1
2
=

d2
n−1
∑( x − µ)
i
n
总体标准偏差: 总体标准偏差:
σ=
i= i =1
n
n →∞, s →σ
表示有限或无限个数据的分散程度 表示有限或无限个数据的分散程度 有限或无限个数据的
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的意义及特点( 正态分布曲线的意义及特点(µ、σ) x –µ :随机误差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 分布 分布):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u分布): 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熟悉标准正态分布曲线, 熟悉标准正态分布曲线,明确面积 = 概率 的概念,熟练运用u表 的概念,熟练运用 表。
d = x−x
1 1 d = ( d1 + d2 +Ldn ) = ∑di n n i=1
n
相对平均偏差
d dr = ×100% x
s=
标准偏差
∑ (x
i =1
n
i
− x)
2
n−1
二、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 有效位数的确定原则 pH,pM,lgK等对数,其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 , 等对数, , 等对数 尾数部分的位数,整数部分只代表方次。 于尾数部分的位数,整数部分只代表方次。 ]=9.6× 如:pH=11.02 [H+]=9.6×10-12 二位 2. 运算规则 加减法: 加减法: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为准 乘除法: 乘除法: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为准 先修约再计算
× 100%
掌握相关例题的求解方法 金属离子及配体均有副反应、 金属离子及配体均有副反应、副反应中又有 副反应(主要是弱酸根的酸效应) 副反应(主要是弱酸根的酸效应)的情况
Biblioteka Baidu
六、准确滴定与分别滴定判别式
1. 准确滴定判别式
∆pM'= ±0.2
cM = cY
Et ≤ 0.1%
sp ' lg(KM ⋅ cM) ≥ 6 Y
2. 溶液的 值计算 溶液的pH值计算 熟练掌握各种体系( 熟练掌握各种体系(重点是弱酸溶液及两性 物质溶液)计算pH的近似式及准确式 的近似式及准确式, 物质溶液)计算 的近似式及准确式,根 据具体条件判断使用何种计算式。 据具体条件判断使用何种计算式。 一元弱酸是基础: 一元弱酸是基础:
− Ka + K + 4Kac [H ] = 2
两组样本平均值的比较: 两组样本平均值的比较: 先由F ① 先由 检验法检验两组实验数据的精密 之间有无显著差异。 度s1和s2之间有无显著差异。 计算合并标准偏差 合并标准偏差s, ② 如s1≈s2,计算合并标准偏差 ,再计 算t值 。 值
t= x1 − x 2 s n1 ⋅ n2 ⋅ n1 + n2
1 M ′ = (lg K ′ + pc sp ) pM sp MY 2
影响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 影响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 金属离子浓度c 金属离子浓度 M及 K′MY 的影响 ′
五、终点误差
林邦误差计算公式: 林邦误差计算公式:
Et =
10
∆pM '
− 10
− ∆pM '
sp ′ ⋅ cM K MY
根据置信度P和总自由度 和总自由度f查 表 得出t ③ 根据置信度 和总自由度 查t表,得出 α,f值 比较t ④ 比较 与 tα,f的相对大小
2. F检验法 检验随机误差 检验法----检验随机误差 检验法 ①先计算 F =s大2/s小2 值表,比较F 的相对大小。 ② 查F 值表,比较 与F表的相对大小。 两组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顺序是先进行F检验, 两组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顺序是先进行 检验, 检验 判断两组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判断两组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而后进 行t 检验。 检验。
影响条件电势的因素: 影响条件电势的因素: 酸度: 酸度:
0.059 0.059 αR( H) + m E =E + lg[H ] + lg n n αO(H)
θ′ θ
形成络合物: 形成络合物: E
θ′
θ'
0.059 αR lg =E + n αO
θ
0.059 [X] lg 生成沉淀: 生成沉淀: E = E + n Ksp,RX
对于无主反应的体系, 对于无主反应的体系, cM = [M']
条件稳定常数 计算式: 计算式:
KMY

[M ] Y = [M′][Y′]
lgK′ Y = lgKMY − lgαM − lgαY M
三、金属离子指示剂
1.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2.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 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0.1000 × ( 25.00 − 1.52) × 246.47 1.000 × 1000
0.1000 × ( 25.00 − 24.50) × 246.47 1.000 × 1000
三、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1. 基本概念
1 平均值: x = ∑xi 平均值: n i=1
总体平均值: 总体平均值:
五、可疑值取舍
掌握三种方法(尤其是格鲁布斯 掌握三种方法( 法 )的检验步骤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一、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常数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掌握浓度常数的定义式
二、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与分布分数
1. 分析浓度(总浓度)及平衡浓度的概念 分析浓度(总浓度) 2. 分布分数的概念及计算 定义式: 定义式:
n1Ε1 + n2Ε2 Εsp = n1 + n2
θ'
θ'
Er ≤ ±0.1%,突跃范围为: ,突跃范围为:
( E2
θ′
0.059V 0.059V 3 θ′ + lg 10 ) ~ ( E1 − lg 10 3 ) n2 n1
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两电对的条件电势的差值
2. 分别滴定判别式 ∆pM′ = ±0.2 ,Et = 0.3% ′
∆lg( Kc) ≥ 5
七、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络合掩蔽法: 络合掩蔽法:掌握相关计算 掩蔽 氧化还原掩蔽法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氧化还原平衡
1. 氧化还原电对的分类和区别 可逆电对——不可逆电对 不可逆电对 可逆电对 对称电对——不对称电对 对称电对 不对称电对 2. 条件电势 在特定条件下, 在特定条件下,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总浓 度均为1mol/L时,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后 度均为 时 的实际电势。 的实际电势。
+ 2 a
近似式 最简式
[H ] = Kac
+
四、缓冲溶液
1. 缓冲溶液 的计算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H ] ≈ Ka .
+
c酸 c碱
c碱 p = pKa + lg H c酸
2. 缓冲容量
β max c酸 = c碱 Ka = [H ] c酸 1 10 有效缓冲范围: 有效缓冲范围: = ~ pH = pKa ±1 c碱 10 1
掌握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表示及求解: 掌握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表示及求解:
µ = x ± u⋅σ
µ = x ± u⋅σx = x ± u⋅
σ
n
s µ = x ± t ⋅ sx = x ± t ⋅ n
两种情况下置信区间的求解: 两种情况下置信区间的求解:
σ 已知: 已知: σ 未知: 未知:
µ = x±u
θ
要求熟练运用以上公式
0.059 E= E + lg q n ([Red] )
θ
([O m x])
氧化型形成配合物或沉淀 ,E 降低,还原型形成配合物或沉淀 降低,还原型形成配合物或沉淀 ,E 升高。 升高。
二、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
a a p( E1 − E 2 ) lg K = = lg 0.059V a a
六、酸碱滴定原理
1.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滴定曲线: 滴定曲线: ① 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酸的浓度及强度 ② 指示剂的选择依据 判断能否准确滴定: 判断能否准确滴定:
cKa ≥ 10
?
−8
2. 强碱滴定多元酸及混合酸 判断能否准确滴定: 判断能否准确滴定:
cKai ≥ 10
+
3. 缓冲溶液的选择 所控制的pH应尽量与 a一致 所控制的 应尽量与pK 应尽量与
五、酸碱指示剂
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HIn = H+ + In – 酸式色 碱式色
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变色点 指示剂理论变色范围: 指示剂理论变色范围: pH = pKHIn ± 1 指示剂理论变色点: 指示剂理论变色点: pH = pKHIn ,[In-] =[HIn]
?
−8
判断能否准确分步滴定: 判断能否准确分步滴定: Kai / Kai−1 ≥ 10

5
滴定多元酸或混合酸至化学计量点时滴定产 物的确定(以所用指示剂为判断依据) 物的确定(以所用指示剂为判断依据)及体 值的求算。 系pH值的求算。 值的求算
第四章 络合滴定法
一、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稳定常数
[MY ] K稳 = [M][Y ]
αY = αY(H) + αY(N) −1
定义式: 定义式: 配位效应系数 α M(L) 水解效应系数 αM(OH) 水解效应系数 总副反应系数
[M'] αM = [M]
αM(L) = 1+ ∑βi[L]
i=1
n
n
i
αM H) = 1+ ∑βi[O − ]i H (O
i=1
αM = αM ) + αM H) −1 (L (O
βn = K稳1 ⋅ K稳2 … K稳n = K总稳 …
第n级累积稳定常数 级累积稳定常数
二、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定义式: 定义式: 酸效应系数αY(H) 共存离子效应系数 αY(N) 总副反应系数
[Y ] ' αY = [Y ]
αY(H) = 1+ ∑βiH[H+ ]i
i =1
n
αY(N) = 1+ KNY ⋅[N]
u= x−µ
σ
4. 少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t 分布曲线的意义及特点(与f有关) 分布曲线的意义及特点( 有关 有关)
x−µ x−µ t= n = sx s
置信度(置信水平) 的概念: 值时, 置信度(置信水平) P 的概念:某一 t 值时, 范围内的概率 测量值出现在 µ± ts范围内的概率 范围内
[酸(碱) ]平 δ= c总
熟练掌握一、二元酸的分布分数的计算式, 熟练掌握一、二元酸的分布分数的计算式, 会通过分布分数求各型体的平衡浓度。 会通过分布分数求各型体的平衡浓度。
三、质子条件与溶液pH值的计算 质子条件与溶液 值的计算
质子平衡: 质子平衡 重点掌握PBE的列出(质子参考水准的选择) 的列出(质子参考水准的选择) 重点掌握 的列出 PBE中各项系数等于该项质子得失数。 中各项系数等于该项质子得失数。 中各项系数等于该项质子得失数 只有参与质子转移的型体才包含在PBE 中。 只有参与质子转移的型体才包含在
p2 R1 p2 O1
θ
θ
p1 O2 p1 R2
有副反应时: 有副反应时:
p( E1 − E 2 ) lg K ′ = = lg p2 p1 0.059V cO1 c R2
θ′ θ′
p p c R12 cO1 2
三、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1.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指示剂的分类及选择原则 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掌握对称可逆的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