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记忆与多元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此相关的建筑学话题包括:图表(Diagram),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等。这条路径常常会在建筑核心(core)话语和跨学科(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话语之间移动,会 涉及全球化时代、资本力量、政治权力等话题。
西雅图煤气公园
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
法国雪铁龙公园
旧工业区场所记忆 旧工业区场所记忆则是指在旧工业区场地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发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体验感知形成记忆。旧工业 区场所记忆主要以场地内工业生产活动为主,记忆具有时间性和延续性,旧工业区空间作为一个公共活动场所,随着时间 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场所记忆,所以场所记忆也具有延续性。旧工业区作为生产生活场所,同时也具有社会性与公众性, 所以旧工业区场所记忆也可成为旧工业区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
泰特美术馆的工业遗产改造和再利用
Rotermann木质工坊改造新老建筑材质对比
另外一种方法态度更加明确,即扩建体量与原有形体形成对立而夸张的对比。在Rotermann木质工坊改造中,历史建筑与当代工 业建筑形成传统与高技的对比。在形体上,扩建体量竖向发展,与原有建筑横向延伸形成对比;在材质上,扩建部分以深色钢材 和玻璃为主,老建筑则主要为浅色石灰石在内部空间上,扩建体量具有明显的中心(核心筒),而历史部分则线状分布。 不管是对立还是协调的对比,其本质都是做加法,不破坏原建筑结构及立面,延续场所记忆,新增体量在未来也会成为新的历史, 这种对比可以拉开不同时间段的层次。
1.2.3工业遗产发展
国内旧工业区更新的类型模式
二、分析问题
2.1理论研究
2.1.1场所记忆的理论来源与当代相关研究综述
2.1.2场所记忆(Memory)、城市意象(Image)、空间叙事(Narrative)关系图解
2.1.1场所记忆的理论来源与当代相关研究综述
场所记忆的构成 场所记忆的主体: 记忆是人发出的行为。从广义上讲,场所记忆的主体是受 制于共同语言、法律、有着共同意识的集体。集体从一个抽象、 广泛的范围上表述场所记忆,但是,真正进行场所记忆的是集 体中每一个实践个体。
3.1.2中观层面的建筑要素
偏重对“现存旧世界”中抽象关系的反应或反映 主要关注现存旧世界中的各种抽象存在。比如人与人的活动关系模式,人与物的活动关系模式等,在建筑设计中实现反应或反映。 如以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为首影响下的一大批建筑师,基于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政治的、经济的、城市的、人与 人的、功能的……)的深入理解,借助图表等多种工具进行的设计。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从筱原一男、坂本一成,再到伊东丰雄、 塚本由晴(Atelier Bow-Wow)一路师承下来的设计思路,关注人的不同活动模式对空间形态的直接影响,不同城市空间状态 (产权模式、社会价值观等)对人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
1.2.3工业遗产发展
旧工业区发展背景 一座城市,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制造业走向没落,大量的旧工业区用地遗留在城区,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闲置。旧工业区成为城市社会发展历程的一个见证者,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工业遗迹都是其 重要的自身价值,由于相关理论体系不完备和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场所文脉与精神方面考虑的缺失,许多工业厂区在更新 中采用盲目推倒重建的模式,城市居民熟悉的建筑、场地符号不见了,过去生活的印迹同时被抹去,关于旧工业区的记忆 也慢慢地随之消失,因此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关注点在于更新中能否留住公众对于旧工业 区场地的记忆和情感认同,挖掘场地过去的记忆,提取记忆符号并将其落地为改造设计,思考改造设计如何承载场地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记忆,保留和继承旧工业区的文脉,使旧工业区的场所记忆得以延续。
场所记忆的基质: 是生物学界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除了分析物之外的,分析 物所处的环境。在这里,发生场所记忆的基质指的是促使场所 记忆主体、场所记忆客体和场所记忆途径三者相互联系的环境。 包括政策背景、交通系统、经济水平、社会意识形态等等。
场所记忆构成要素关系图解
2.1.2场所记忆(Memory)、城市意象(Image)、空间叙事(Narrative)关系图解
原有厂房结构
红色盒子
船坞框架
场地中的自然元素(水体及古树等)也最大限度地下来保留;原地保留两种不同框架:钢结构和水泥框架的船坞,这两种材料本 就来自不同时代,再加上当代干预手段,形成来自3个不同时间节点的景观;其他器械、标语等,也从厂房中解放,成为场地内的 雕塑。
3.1.2中观层面的建筑要素
工业建筑结构与材料对场所记忆的唤醒 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原是炼钢厂。公园设计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首先,保留工厂中的废弃构筑物,部分赋予新 的功能,如高架铁 路改造为游步道、铁架成为攀援植物的支架,混凝 土墙体成为攀岩训练场;其次,尽可能地利用原有 的废弃 材料,如红砖磨碎后作为红色混凝土的部分 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 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 留的大型铁板成 为广场的铺装材料;最后,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 护,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场所记忆的客体: 就是被记忆的对象,大到山水格局、小到街巷景观或者一 砖一瓦、一草一木等等。记忆的客体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的 记忆客体,可以引发记忆者不同的历史记忆。
场所记忆的途径: 是促使记忆客体保存在记忆主体脑部的方式和方法。随着 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途径越发的多样化。古代人们只能通过 书简撰写来流传记录史事,而现代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 方式足不出户便能了解世界各个地方的信息。
1.1.2澳门城市发展背景
在历史城区的保育方面,澳门早在上世纪 60年代已对文物保护给予关注,70年代后期制定 了相关文物保护的法规,并在1984年和1992年分 级别地整理出一批文物清单。当年对建筑及具价 值城区的一系列保育措施,在亚太地区是相当先 进的。但是,本澳城市建设的有关都市建筑规章 却未有与之配合,很多文物的周边并没有得到相 应有效的控制性保护,以致旧城区其他有保留价 值的建筑未有及时得到保护,与文物清单中的文 物未能形成更全面的旧城风貌。直到2005年澳门 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及随后2006 颁布行政长官批示定出对澳门历史城区的保护要 求,才稍为完善了相关旧城区的保护。
2. 地域化中城市特色的彰显 地域化,就是让城市、建筑如同从当地土壤中生长出来一样,带着当地土壤的气息、当地建筑的语言、当地城市空间的格局和 当地精神文化的内涵。让人们一踏入这座城市,就能感受到它独特的城市气质。如徽派建筑的特点是白墙灰瓦、马头墙。由于 每个城市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存在差异,所以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记忆一样,每个城市也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记忆。 留存记忆,成为了展示地域化,防止千城一面的最直接的方法。
2.2荔枝碗船厂及周边
2.3澳门记忆要素分析
2.3.1物质空间要素
2.3.2文脉要素
三、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
3.1有形记忆的优化更新(物质空间)
3.1.1宏观层面的城市要素
3.1.2中观层面的建筑要素与景观要素
3.1.3微观层面的符号要素
3.1.1宏观层面的城市要素
3.1.2中观层面的建筑要素
场所记忆与多元发展
2019国际研究生联合设计课程
李杰 赵越 向蕾
一、提出问题
1.1背景研究
1.1.1城市发展的背景
1.1.2澳门城市发展背景
1.2.3工业遗产发展
1.1.1城市发展的背景
1.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建筑的失语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但同时在建筑领域则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无论 北京、上海,或是香港、曼谷、汉城、纽约,城市都失去了个性,变得十分相似。现在中国的多数大城市和小城镇中,工业时 代的摩天大厦遍地开花,与西方城市并无二样。以西方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城市建设设计思想,包括建筑的材质和风格等都深入 了我们的建筑领域。 这些现象看似寻常,却有着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全国化下中国城市的失语,中国主体意识的丧失,这些外表光鲜的建筑实际 上割裂了当地的文脉,破坏了当地的肌理。中国在城镇化中,学习西方先进建筑科技的同时,也应该传承我国本土的文脉,保 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特色。
游步道
攀援植物的铁架
攀百度文库训练场
广场铺装
历经岁月冲刷,这些构件的斑驳质感以及杂草丛生的荒凉感,吸纳了其时生活、生产气息,给参观者带来的视觉冲击,成为最能 唤醒场所记忆的物质存在。
3.1.2中观层面的建筑要素
引入异质元素形成对比,延续场所记忆 引入异质元素,与工业遗留形成对立的或协调的对比。这种对比包括不同颜色材质、新增结构与原有结构、新增型体与原有型体、 异形空间与均质空间的对比。引入的异质元素与工业遗存形成两类不同的空间和视觉体验,使得场所记忆与现时区分脱离开,时 间层次更加丰富。 泰特美术馆改造是协调对比中的一种。此馆原是岸坡发电站,方案的改造重点是原建筑的涡轮机房,去除内部原有机器,改造成 为通高的画廊。为保证馆内采光,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保留原有烟囱的同时在屋顶扩建新的玻璃体块,一方面轻盈透亮的玻璃体 量与原建筑封闭坚固的外立面形成材质对比,两种材质所包围的空间亦形成对比;另一方面,经过考究,玻璃体块的尺度与原有 形体形成和谐的比例。
3.1.2中观层面的景观要素
对激发场所记忆的作用? “法式园林试图主导自然,英式园林试图控制自然。”“今日,我们已经失去了对自然的主导和控制。我们将自然引入到城市, 但我们已经不再知晓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奇趣。”
Gunther Vogt
诺华园区公园(Novartis Campus Park),瑞士巴塞尔,2006-2016 © Vogt Landscape Architects
荷兰建筑师库哈斯/OMA,巴黎Jussieu图书馆竞赛,1992。该设计将传统的 书库与阅读空间的关系,进行了对调。
日本建筑师塚本由晴(Atelier Bow-Wow),东京住宅(TowerMachiya),2010。 标准层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设计师在沿街表皮,做出个小小的厚度,满足了类型传 承、视线控制、日常功能、行为暗示等多个层面的要求。
根据分析给出了这座城市的自然历史发展脉络,并且对城市周边的树林的密度做了分析,据此给出了最后的设计。 树林密度研究及不同密度的树林在设计中的体现。
3.1.2中观层面的建筑要素
工业建筑结构与材料对场所记忆的唤醒 原有结构、构筑物及物件再利用。以谦卑姿态尊重历史,对工业遗存的结构、构筑物及物件再利用是唤醒场所记忆最直接的方式。 这些遗存既包括人文因素(建筑物、设施设备等),又包括自然存在(树木、水体、杂草等)。 中山岐江公园原是粤中造船厂,其中有不少工业遗留,如铁轨、运输管道,龙门吊、水塔、烟囱等,为满足当代及未来城市发展 的需求,需要将其改造为城市公园,同时为了保存整个场所的记忆,方案又保留厂区内的构筑物、运输线路等,并且以合理方式 再利用,成为连接过去、现代及将来的线索。公园内的铁轨被填满白色卵石,铁轨曾是连接各个厂房的重要设施,为机器运转提 供便利,暗示这里曾经的繁荣,但这里杂草丛生,似乎又在映射造船厂被荒废的那段历史;
偏重对“现存旧世界”中物质实体层面的反应或反映 关注现存旧世界中曾经或仍在的具体的物质状态,采取的方法包括:或是针对传统城市与建筑中的空间、形态、传统建筑材料、 建造模式等方面,进行当下直接的转换与借用;或是对具体物质状态,经过抽象,思辨出一些“规律”或“原型”,进行新条件 下的“类比”(Analogous)发展。
西班牙建筑师拉菲尔·莫尼欧(RafaelMoneo),西班牙Murcia市政厅, 1998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东京浅草文化观光中心,2008-2012
与此相关的建筑学话题包括: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 Schulz)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现象学(Phenomenology),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与亚历山大·屈尼斯(Alexander Tzonis)的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