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的精英理论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5期理论观察
N o.5,2007 (总第47期)
T heoretic Observatio n
Serial No .47
〔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96、298页。
〔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98页。 [收稿日期]2007-08-31
[作者简介]徐小龙(1978-),男,陕西宝鸡人。社会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现代化。
帕累托的精英理论评析
徐小龙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精英理论是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他对精英的定义,政治精英统治的必然
性和统治方式的深入研究,使其精英理论在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帕累托;精英;政治精英统治
[中图分类号]G 91-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077-02
V ・帕累托与莫斯卡、米歇尔斯、拉斯维尔等人对精英主义的开创性探索,使精英理论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帕累托首先在政治意义上使用了“精英”和“精英统治”的概念,他对精英的定义,政治精英统治的必然性以及统治方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构成了其精英理论的主要内容,帕累托也因其开创性贡献成为精英理论的代表人物。
一、帕累托关于精英的定义
帕累托认为,人类社会始终存在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在任何社会中,总存在着被统治的广大群众与占统治地位的一小部分人之间的分离和某种意义上的对立,后者就称为“精英”。在此基础上,帕累托进一步将“精英”区分为广义的精英和狭义的精英。
广义的精英是指那些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取得突出成绩的冒尖人物,他认为,“在每一项人类活动中,对每人的能力都能打一个类似考试时得的分数。譬如,给最优秀的专业人员打10分;对门可罗雀者打1分;给笨蛋可打0分。……。为此,我们将在自己活动领域内拥有高分的人们形成一个阶级,并称之为‘精英阶级’(精英) ”。
然而,帕累托实际上没有运用这个广义的精英概念,广义的精英概念只是为了引出狭义的精英概念——统治精英或称为政治精英,即执行政治或社会领导职能的一小部分人。帕累托认为,将广义精英概念中的精英阶级一分为二,“将直接或间接地在政府中居主导部分并构成执政的精英阶级的人们区分开来,他们将构成统治精英,其余者为不执政的精英部分 ”,即非统治精英。
由此,帕累托将民众分为两个阶层:一.低等阶层,即精英之外的阶层;二.高级阶层即精英阶层。而精英阶层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统治精英或政治精英;(二)非统治精英(
如
图)。
二、政治精英统治社会的必然性
帕累托在对精英作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之后,分析了狭义精英(统治精英或政治精英)对社会政治权力的垄断即政治精英统治的必然性。他认为,在任何社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民主社会,都存在人数较少的统治精英,虽然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却掌握着社会的绝大部分的稀缺资源和国家政治权力,同时也是经济、军事、学术、工业、宗教、文化、大众传媒和其他制度环境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这一小部分人之所以能够掌控稀缺资源、垄断社会政治权力,部分是由于与之相应的非统治精英阶层在统治能力上是不可信任的,他们没有能力掌握政治权力从而统治整个社会,因此只能对权力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并在政治上依附于统治精英。
除此之外,帕累托认为政治精英统治必然性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统治精英自身的“优越性”。统治精英的这种“优越性”首先体现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统治精英阶层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持手中的权力来统治社会和维持社会稳定,就要不断地从不执政的精英阶层中吸收成员,同时不断地淘汰不合格的统治者,也就是把统治阶层中已经算不上精英的成员清除出去。经历了这样的精英循环,整个统治精英阶层的能力、才干的平均值当然要高于非统治精英阶层,从而在社会统治中发挥无以替代的作用,这就使得政治精英的统治成为一种必然。
统治精英自身的“优越性”还反映在作为统治精英阶层一员的精英人物身上,在分析精英人物在社会统治中所具有的优越性时,帕累托提出了“高度”和“素质”的概念。所谓“高度”是指某种可以客观判断的成功标志,如职位、得分、盈利等;而“素质”则指个人才智或涵养。他认为,作为统治精英阶层一员的精英人物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他指出,“一位著名棋手肯定属于精英阶级;但无疑他作为棋手的功绩并未为其开拓通向政界之路;因此,如果不是由于其他品质从政的话,他不属于执政的精英阶级。至高
—
77—
无上君主的情妇往往属于精英阶级,一方面由于天生丽质,一方面由于聪明才智;但只有某些情妇极富政治天赋,在政府中占一席之地。”可以看出,帕累托眼中的政治精英人物首先必须是社会精英,而且是同时具备“高度”和“素质”的更高层次的社会精英,他们具有政客所要求的特殊才干,具有社会统治所必需的敏锐的思路和宏大的视角,正因为具有这些特点或优越性,从而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统治方面具有普通大众所没有的非凡才能,因此必然在社会统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政治精英的统治也成为一种必然。
三、精英统治的方式
阐述了政治精英统治社会的必然性之后,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社会统治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他认为,统治者应同时擅长使用计谋和暴力,即一方面要擅长吸收下层精英,用阴谋诡计和圆滑的手段进行统治(相当于马基亚维利早先描绘的“狐狸”);而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毫无约束的暴力进行统治(相当于马基亚维利早先描绘的“狮子”)。
帕累托将统治精英的政府分为两种:一.“主要使用物质力量和宗教情感力量或类似力量的政府!”;二.“主要玩弄权术和谋略的政府∀”。他认为,在第一种政府类型中的统治精英,第二种剩余物(集合体的持久性)同第一种剩余物(组合的本能)相比更占优势,因此,“暴政”是这种政府的主要统治方式,这种政府的开支并不大,但由于其憎恶新生力量,又不重视通过精英循环来吸收更具天赋的优秀分子,必然导致统治的中断和社会的不稳定,此外,这种政府通常蜕化为腐败的军人政府。
在第二种政府中,统治精英的第一种剩余物超过第二种剩余物,权术和谋略是统治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暴力,此类政府可能蜕化为狡诈的懦夫政府,并很容易被国内或国外的暴政推翻。
因此,帕累托认为,统治精英要想维持其统治的长久性,必须在社会统治过程中正确把握第二种剩余物和第一种剩余物的合适的比例,即擅长使用暴力和计谋的适当组合,只有这样的“混合型”统治方式才能在社会统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他还援引了罗马帝国的例证来印证他的观点——不仅依靠暴力才能取得建立帝国的胜利,他指出,恺撒和屋大维除了擅长使用暴力外,广泛地使用权术谋略;相反,罗马共和国的叛乱者卡蒂利纳却因为有勇无谋而最终招致失败。
虽然帕累托也承认,靠组合本能和权术计谋进行统治、第一种剩余物占优势的统治精英的政权可以长期维持,但他同时指出,为了统治还是需要暴力的。从而可以看出,在精英统治方式上,帕累托主张“权术计谋”和“暴力”的适当组合运用。
四、帕累托的精英理论简评
帕累托作为早期精英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和代表人物,其精英理论对现代精英理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时也被政治学家加以引述和研究。
帕累托精英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异质性,他指出,“无论理论家喜欢与否,事实上人类社会是不同质的,人们在身体、道德、智力上千差万别#”。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始终存在着被统治的广大群众与占统治地位的一小部分人的分离和对立,因此一切政治体系,不论其形式如何,都可以分为掌握政治权力的人和没有掌握政治权力的人,即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作为统治者的统治精英对社会的统治是必然的,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固有特征。
帕累托在论证统治精英对社会统治的必然性时特别强调,在精英之中,“只有拥有政客所要求的特殊才干的人才能在统治中起作用”,这就是说,统治精英首先必须是社会精英,并且是同时具备“高度”与“素质”的“名分符合实际素质”的更高层次的社会精英,统治精英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统治方面具有普通大众所没有的非凡才能,因此,他们在社会统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如果从一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帕累托所谓的“名分符合实际素质”的统治精英在社会统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在原始社会,也需要有人来决定何时狩猎,如何狩猎以及如何处理狩得的猎物,即也需要精英。从这个意义上说,帕累托的社会精英理论仍然有值得借鉴的有益成份。
同时,帕累托对统治精英做的“高度”和“素质”两方面的限定,也使得他的社会精英理论较拉斯韦尔和韦伯的精英理论更加完备。拉斯韦尔排除了帕累托统治精英概念中的“素质”成分,仅用“高度”指标作为精英的衡量标准,将占据高位的人等同于精英,这往往就会导致新的问题,即“精英赝品”的出现。而韦伯眼中的统治精英只是相对社会大众的主观意识而言,而不是统治精英的素质所及或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社会大众根据自己的需求,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只要有一个“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人出现,便使该人被尊为“统治精英”,正因如此,韦伯的精英思想也忽视了作为一名“统治精英”最重要的主观条件,也就是“素质”。如果说,拉斯韦尔和韦伯所谓的统治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值得怀疑的话,同时具备“高度”和“素质”的帕累托眼中的统治精英在社会统治方面所能够起的作用却是必须正视的。这也正是帕累托精英理论的光芒所在。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极端地夸大了统治精英本身的作用,将政治与社会的互动看成是统治精英对非精英的单方面统治,这必然导致帕累托对包括民主制度在内的一切政治制度在政治进程中的作用的忽视,从而为个人独裁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容易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这也正是早期精英理论的缺陷。
必须指出,研究精英理论,并非是有意推崇精英主义,但是,发掘其中深层次的合理内核,把精英理论和现代政治中的政党制度、社会结构分化、社会动员和参与、政治制度化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广开流动渠道,扩大政治录用,完善精英流动和选择机制,给“底层精英”以上升通道,这或许能够推动社会政治朝着更现代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M〕.田时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2〕〔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田时纲.《普通社会学纲要》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4〕肖宁灿.政治社会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 柏〕
〔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98页。
〔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66页。
〔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67页。
!〔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96页。
—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