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8-2012)》

一、“九五”以来学科建设的回顾和总结

(二)学科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基础

学校党委和行政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并以此构建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框架。同时学校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成立了“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科建设的规划、决策和组织实施,有效加强了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学科建设的理念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新年,全校各部门、各单位都增强了为学科建设服务的使命感,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为学科建设做贡献。

2、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校这些年来学科建设卓有成效,与制定了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国画密不可分。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我校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制定了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我校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对国内相关院校的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确分析我校学科发展的现状、实力、潜力、优势,以及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差距。正是因为我校知己知彼,对学科的定位才能做到准确把握,确立学科发展方向才能保证有的放矢。

3、重点突出、形成特色是搞好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学科建设中,我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

核心,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面,在积极保持优势学科特色的同时,面向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不断开拓社会科学和应用性学科的建设,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目前,学校不断继续在文学、教育等传统的人文基础理论学科上保持特色,而且在生命科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的部分领域崭露头角,在社会科学、应用性学科的研究领域中也有建材,学校的特色研究领域呈现不断拓展的趋势。

4、选准带头人、建好队伍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关键

“九五”以来学科建设的时间充分证明学科带头人对一支学科队伍的战斗力具有决定作用。在学科队伍建设中,挑选那些有相对宽泛的学术背景,在本专业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有宏观的科研洞察力,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担任学科带头人,注重发挥他们对学科队伍的定向作用、管理作用和整合作用。除学科带头人外,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能够与学科带头人形成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九五”以来,我校在师资队伍上做了巨大投入,围绕学科发展和特色研究方向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人才,不仅为优秀人才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还注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工作氛围,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我校优势学科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他们所带领的创新团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5、搭建平台、办好实体为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研究基地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从事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研究及承担“高、大、精、深、新”的课题提供有效支撑。经过“九五”、“十五”的建设,我校初步形成了有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校级重点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科研基地。主要有2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校级重点研究机构27个。大部分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都依托这些研究基地,学科得到有力的支撑,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了较高的平台,产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6、项目建设、经费投入是搞好学科建设的保障

项目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也是学科建设的得力“抓手”。我校在两期“211工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经费设立了不同层次的重点学可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立,既保障了学科建设必须的大量经费,又可以达到宏观调控、重点建设的目的,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益。实践证明,我校两期“211工程”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投入成效显著。新增的6个国家重点学科均从两期“211工程”国家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产生,省重点学科也大多来源于学校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十一五”的学科建设,我校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在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

1、队伍建设方面

“九五”以来,我校学科队伍在规模和结构上有了很大改善,但随着学科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学科层次的快速提升,队伍建设滞后于学科发展速度的现象已经突出,主要表现为:

(1)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与省重点学科之间人员交叉现象较为严重。人员的过多交叉不利于保持各个学科队伍的整齐性,不利于学科内在实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今后各个重点学科的顺利评估将带来被动影响。

(2)领军型学术人才偏少,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引进难度不断加大。总体上看,我校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并富有科研组织能力的学术帅才数量减少,具有国外一流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学习与工作背景、能够跻身于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人才偏少。目前,我校仅有3人被分别列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这与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现有的学科队伍中,优秀学术带头人短缺,重点学科中部分研究方向上缺乏实力强、影响力大的学术带头人,同时,部分急需发展的学科也缺乏优秀学术带头人,制约着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国内高校之间人才争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重点院校吸引人才的力度空前加大,同时,也由于南京地区房价的不断攀升

等原因,使得我校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引进成本不断提高,引进难度不断加大。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校若干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

(3)部分学科存在梯队断层隐患。主要表现为学术带头人年龄老化,同时短期内缺乏足够数量的能够接替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科在人员数量上基本到位,但学科队伍中,年龄在40岁左右、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充满学术活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人数相对不足。在今后的五年内,一些学科面临着主要学术带头人的退休问题,特别是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的退休,将导致学科实力和影响力的下降。

(4)应用型学科人才不足。经过“九五”以来的发展,我校初步建成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已经具备了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但学科发展并不平衡,特别是应用型学科规模相对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应用型学科人员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应用型学科缺少高水平的人才,科研实力较弱,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2、科学研究方面

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总量不多,成果的显示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精品意识不够,学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急功近利行为。

(3)科研获奖层次普遍较低,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的数量较少,国家级奖项暂无,部分重点学科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奖项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