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1、社会变迁的概念
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2、对社会变迁概念的理解:
(1)社会变迁重点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
(2)社会变迁是一个“中性”概念
(3)社会变迁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4)社会变迁有一定时空范围
(5)社会变迁的原因来自内外两方面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依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规模划分——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整体变迁——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
局部变迁——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
2、按方向划分——进步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一种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
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
在现实社会变迁中,进步和倒退两个方向上的社会变迁往往是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的。
3、从方式划分——渐进的与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
渐进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
激进的社会变迁是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常常表现为社会革命。
4、从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角度划分——自发的和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当人类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人类在很多方面以盲目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对于人类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异己的过程。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已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三、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原始自然环境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较大。
随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人化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人口与社会变迁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制度结构的性质及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过程。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
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
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
6、经济与社会变迁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经济变化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财富量的增加也包括质的提高;既包括不同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更替,也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结构、劳动方式的变化。
四、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1、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论:社会变迁好似生物有机体的进化。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成分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社会有机体的管理和调节机制也日益分化和复杂。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社会进化的主要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
2、社会变迁循环论
历史循环论:一个文明或社会的历程是起源、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在文明解体或衰亡的基础上,新的文明诞生、成长,最终还会走向衰落和解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种循环往复变化的历史。
3、进化的均衡论
进化的均衡论:社会变迁是一种历史的进化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是由于社会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新的资源,由此导致社会系统新的分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整合,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
4、社会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都被矛盾联结在一起的整体。
由于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而社会变迁是必然的。
社会冲突的根源不在于社会经济关系,而在于社会中权力分配的状况以及人们对权力再分配的欲望。
5、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
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生产方式不断地新陈代谢,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
1、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社会现代化: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2、社会现代化的本质——现代性
吉登斯:所谓现代性,是指在17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并且其影响随之向世界各地蔓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
3、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大约从16世纪起,首先在西欧,逐渐发生了一系列制度变革和政治、经济变革,使得现代化浪潮在18世纪左右席卷了整个西欧和北美。
第二次高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社会现代化浪潮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形成了以日本和前苏联为代表的第二次高潮。
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批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
民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掀起了社会现代化的第三次高潮。
二、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而不是某些指标的堆积,是一种与前现代社会发展相比独具特色的发展过程。
因此,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既不存在绝对的“传统”与“现代”之分野,更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
2、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现代化过程中比较成功的社会,都是在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的,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离开了对传统的继承利用,社会现代化就不可能在一个国家里顺利实现。
4、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会现代化绝不等同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仅是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增长既不可能孤立地实现,也不能替代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1.传统的现代化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其核心概念是“传统”与“现代”。
观点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
观点二: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逐渐消除“传统”社会特征,同时获得现代社会特征的过程。
传统的现代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解释:
在发展阶段上:发展中国家仍处在传统社会阶段,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有一个“中心点”,只有突破这一中心点,传统社会才能进入现代社会。
在发展原因上:把发展中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发展
的原因归咎于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
在发展的途径上: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发
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西方化或照搬西方模式。
2.“依附论”(“外围-中心论”,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
主要观点: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居支配地位)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受前者剥削和控制,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各国学者对于如何解决这种不平等的依附的观点有:
调整和改善国际经济秩序;外围国家的工业化;彻底消灭世界资本主义制度。
3、“世界体系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主要观点:世界由民族国家构成,民族国家可分三类:核心国家(发达国家),半边缘国家,边缘国家(发展中国家)。
体系一经形成,发展中国家很难通过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
路变成发达国家。
体系本身倾向于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边缘地位。
除了个别向上、向下流动的事例以外,核心国家总在核心,边缘国家总在边缘。
两者之间是一些半边缘国家,兼有两者的特性。
现代核心国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几个国家,其中有一个是霸主。
四、不同国家的现代化类型
1、划分标准
根据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起始时间及最初的启动因素,可以把目前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分为两种类型,即早发内生型国家与后发外生型国家。
2、早发内生型国家
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以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美国为代表。
这些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时间大都比较早,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原创性和自然渐进性。
3、后发外生型国家
凡是在早发内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时才开始现代化发展的国家,都可以称之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外发性、采借性、人为的突进性。
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1、社会结构的分化
(1)个人角色分化(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
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个人在不同的活动场合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
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越来越多地是特定角色基础上的互动,而不再是同整个人格的互动。
(2)社会组织的分化
社会组织的分化表现为,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
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组织功能从传统的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中分离出来。
(3)社会地位的分化
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系有助于各种社会角色的发展,社会成员可通过各自的专门角色获得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分配途径和获得也日益多元化。
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助于促进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和理性化。
二、理性化
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
理性化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手段(工具)进行的选择,这些工具和手段具有较高的效率,使目标实现得更快、更容易。
三、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
四、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1、经济不断而迅速地增长
2、经济结构的改变
3、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相互促进
4、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
5、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五、城市化
城市化: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
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标明。
六、人的现代化
一个社会只有在它的人民现代化了,或者说,只有那些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各种组织中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与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性,这样的社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
现代制度和现代人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方面。
七、全球化
1、全球化的含义
(1)从信息通讯角度,全球化: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而进行信息的自由转递。
(2)从经济角度,全球化: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
(3)从危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角度,全球化:人类在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共同问题下达成的共同认识。
(4)从体制角度,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
(5)从制度角度,全球化:现代性的各种制度向全球的扩展。
(6)从文化和文明角度,全球化:人类各种文化、文明
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是未来文明存在的状态。
2、全球化的特点
(1)时空方面:全球流动、交往和网络的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而且涉及所有的社会领域。
(2)组织方面: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权力关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化和组织化。
(3)汇合角度:在从政治到生态的社会生活所有方面,全球化的影响实现了独有的交汇。
(4)多样化形式:19世纪晚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全球化形式依然存在,但是移民、文化以及生态全球化的不同模式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5)反思性:世界范围内的精英和大众对全球相互联系的意识不断发展,成为国家精英和跨国社会力量自觉追求的各种政治和经济工程。
(6)对抗性:随着国家、公民以及社会运动努力抵制或控制全球化的影响,不断增强的全球化意识已经在从文化到军事所有领域中引发了多种形式的对抗。
(7)区域化:当代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相互强化的趋势。
(8)西方化:当代全球化的模式依然存在着高度不对称,但与20世纪初相比,它们已经变得更少欧洲中心化或者大西洋中心化。
(9)领土性:全球化一直不断推动着国界和政治管辖范围的划分与重新划分,因而全球化的当代模式对领土原则作为组织政治统治、实行政治权威的惟一或首要基础提出了挑战。
(10)国家形态:在全球化的冲击面前,各个国家在进行内部调整并且控制或调节全球化冲击的方式,与19世纪晚期相比出现了重大区别。
(11)民主治理:今天的全球化产生了一组全新的政治和民主困境,即如何把一个以领土为基础的民主治理体系与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跨国组织以及全球组织结合在一起。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1、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曾经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迈向现代化时,基本上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已形成,全球性社会也正在逐步形成。
二、“迟发展效果”
“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
1、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2、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人与接受
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二元”社会结构: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1、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
2、政府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
3、政府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计划制定者
4、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开始的。
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初始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旧的封建王朝体制下探索现代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
2、现代转型和权威危机阶段(1911年至1949年)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型,即从封建王朝制度转向了共和制度,在形式上建立起与现代化潮流一致的政体,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向制度层面的转型。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次经济增长的高潮(1914—1924年、1927—1937年)。
这一阶段出现了推翻封建王朝后重建政治权威的危机。
3、现代化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8年)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自辛亥革命以来长期的政治混乱局面,第一次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实现了国家高度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并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资本主义模式转向社会主义模式。
4、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
自1979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改革是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1、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
2、只有改革,才能主动地、有成效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3、只有改革,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