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与心理健康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外的研究发现曾经有过被虐待经历的儿 童中85%最终在成人期表现为反社会行为, 包括卷入暴力犯罪。
• 有研究表明,创伤改变基于边缘系统的交感 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前者过度兴奋, 后者过度抑制。这种效应不仅是即时的,而 且会长期存在。
童年创伤与心理健康演示文稿
童年创伤与心理健康
童年创伤的界定
• 童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将会产生最长久的 影响,童年精神创伤则可能对青春期和成 年期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 所谓童年精神创伤,是指一种急性的外来打 击或一系列打击,这类打击可引起明显的精 神活动改变,使受打击者改变他们过去正常 的防御机制,或使他们处于一种无助状态。
• 2、精神临床医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主张,为 了便于临床进行操作,心理健康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有无心理疾病,心理功能是否能正常运行。
现代研究者们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 不断地研讨和探索,基本上心理健康的定义 上达成一些共识:
即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能够在于外 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然地使个体的心理 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情境 之下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平和,并且能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对水平, 逐渐地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
心理创伤产生的负面影响
• 易被激怒或对他人怀有敌意 • 易吸毒 • 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易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在
内的各种人格障碍。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早期经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早期经历 有着直接和紧密的关系。
• 李雪平(2004)在综合分析了中外心理学家关于心理 健康的定义及评析价标准的各种论述与研究后,总 结和归纳出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七个因素:
• 高效的学习和工作状态; • 稳定的情绪; • 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 • 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 •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和谐的人际关系; • 明确的人生目标。
• 这类打击出现在儿童的外部世界,一旦打击 产生,儿童的内部世界可出现一系列变化。 由于心理状态不同,儿童在受到精神创伤后 的反应也不一样。
• 童年精神创伤可导致思维受压抑、睡眠障 碍、攻击行为、退缩、对外部世界的恐惧、 故意回避、惊恐、易激惹及过度警觉等。
特征表现
• (1)形象化很强的重复出现的回忆; • (2)重复行为; • (3)对创伤的特殊恐惧; • (4)改变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 • 形象化很强的重复出现的回忆、重复感受
的一个恐怖事件或一系列事件是儿童期经 历外部刺激的一个重要的常见特征。
心理健康的定义
• 过去研究者通常以两种视角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进 行界定:
• 1、人本主义心理学:即个体是否心理健康,主要 是看其是否具备抗拒挫折的能力,可以应对环境变 化的良好心理素质, 没有明显波动的心理状态,并 且从容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较好地开发个体的创 新和潜在能力,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等等。
• 童年创伤经历高分组在各型人格障碍上得 分均明显高于低分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对自身体验的困扰和 观点采择有明显影响。
• 结论:童年创伤经历对共情能力的形成和发 展产生明显影响,并对人格障碍的形成有明 显影响。共情缺陷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 中起重要作用。
• 有过儿童期虐待经历者的犯罪风险将提高 50%,多见于儿童期杀人犯和青春期杀人犯, 死刑犯和成年杀人犯许多犯人患有复合型 PTSD。同时,这些受害者也容易走向冲动性 犯罪。
心理创伤
• 心理创伤是指患者经历、目睹、或面对一 个或多个事件,它涉及到死亡或死亡威胁或 严重损伤,或危及自己或他人身体的完整性。 患者有强烈的害怕、无助感或恐惧反应。
普通人群中,40%~70%的人至少经历1次显 著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会给个体带来不 良的心理影响,特别是早期经历的多次、长 期的心理创伤。
• 一项对2690名服刑人员运用人格障碍问卷 (PDQ)进行人格障碍筛查,对其中182名反社
会人格障碍筛查阳性者运用个性障碍访谈 (PDI)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人际关系指数(IRI) 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4个维度共情进行测量。
研究结果显示:服刑人员报告童年期遭受 性虐待阳性率最高(47.10%),其次为躯体忽视 (39.10%),情感忽视(23.4%),躯体虐待(14.20%), 情感虐待最低(11.4%)。
庆幸的是,我们的意识和经验决不容许这 些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 它们只能零碎地、不完整地表现出来。当 你了解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去坦然回忆或 面对曾经令人痛苦或恐惧的童年往事。
童年期创伤
• 童年期创伤作为早年经历的生活事件,对 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与成人期的精神、 心理疾病密切相关。
• 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几 乎所有的心理障碍中,包括强制性神经症、 适应障碍、社交恐惧,甚至学习问题等, 都有一部分人的问题与早期经历有着密切 的关系。
• 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儿童早 期经历极大地影响着脑部复杂的神经网络 结构,即人类大脑的实际结构是由早期经 历而不仅仅是由遗传决定的。
•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 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 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 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一整 套保护自己的措施。
• 成熟的、强大的 • 不成熟的、脆弱的
弗洛伊德:被压抑在心理底层的潜意识中 的童年痛苦经历,通常会通过梦境或幻想 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如果 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 就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 在日常记忆中。
• 一个在充满鼓励和赞赏的家庭氛围里长大 的孩子,当然要比在充满否定和批评的家 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更有自信,而且更懂 得欣赏和宽容他人。
•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 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 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 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 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 有研究表明,创伤改变基于边缘系统的交感 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前者过度兴奋, 后者过度抑制。这种效应不仅是即时的,而 且会长期存在。
童年创伤与心理健康演示文稿
童年创伤与心理健康
童年创伤的界定
• 童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将会产生最长久的 影响,童年精神创伤则可能对青春期和成 年期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 所谓童年精神创伤,是指一种急性的外来打 击或一系列打击,这类打击可引起明显的精 神活动改变,使受打击者改变他们过去正常 的防御机制,或使他们处于一种无助状态。
• 2、精神临床医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主张,为 了便于临床进行操作,心理健康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有无心理疾病,心理功能是否能正常运行。
现代研究者们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 不断地研讨和探索,基本上心理健康的定义 上达成一些共识:
即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能够在于外 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然地使个体的心理 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情境 之下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平和,并且能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对水平, 逐渐地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
心理创伤产生的负面影响
• 易被激怒或对他人怀有敌意 • 易吸毒 • 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易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在
内的各种人格障碍。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早期经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早期经历 有着直接和紧密的关系。
• 李雪平(2004)在综合分析了中外心理学家关于心理 健康的定义及评析价标准的各种论述与研究后,总 结和归纳出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七个因素:
• 高效的学习和工作状态; • 稳定的情绪; • 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 • 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 •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和谐的人际关系; • 明确的人生目标。
• 这类打击出现在儿童的外部世界,一旦打击 产生,儿童的内部世界可出现一系列变化。 由于心理状态不同,儿童在受到精神创伤后 的反应也不一样。
• 童年精神创伤可导致思维受压抑、睡眠障 碍、攻击行为、退缩、对外部世界的恐惧、 故意回避、惊恐、易激惹及过度警觉等。
特征表现
• (1)形象化很强的重复出现的回忆; • (2)重复行为; • (3)对创伤的特殊恐惧; • (4)改变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 • 形象化很强的重复出现的回忆、重复感受
的一个恐怖事件或一系列事件是儿童期经 历外部刺激的一个重要的常见特征。
心理健康的定义
• 过去研究者通常以两种视角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进 行界定:
• 1、人本主义心理学:即个体是否心理健康,主要 是看其是否具备抗拒挫折的能力,可以应对环境变 化的良好心理素质, 没有明显波动的心理状态,并 且从容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较好地开发个体的创 新和潜在能力,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等等。
• 童年创伤经历高分组在各型人格障碍上得 分均明显高于低分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对自身体验的困扰和 观点采择有明显影响。
• 结论:童年创伤经历对共情能力的形成和发 展产生明显影响,并对人格障碍的形成有明 显影响。共情缺陷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 中起重要作用。
• 有过儿童期虐待经历者的犯罪风险将提高 50%,多见于儿童期杀人犯和青春期杀人犯, 死刑犯和成年杀人犯许多犯人患有复合型 PTSD。同时,这些受害者也容易走向冲动性 犯罪。
心理创伤
• 心理创伤是指患者经历、目睹、或面对一 个或多个事件,它涉及到死亡或死亡威胁或 严重损伤,或危及自己或他人身体的完整性。 患者有强烈的害怕、无助感或恐惧反应。
普通人群中,40%~70%的人至少经历1次显 著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会给个体带来不 良的心理影响,特别是早期经历的多次、长 期的心理创伤。
• 一项对2690名服刑人员运用人格障碍问卷 (PDQ)进行人格障碍筛查,对其中182名反社
会人格障碍筛查阳性者运用个性障碍访谈 (PDI)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人际关系指数(IRI) 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4个维度共情进行测量。
研究结果显示:服刑人员报告童年期遭受 性虐待阳性率最高(47.10%),其次为躯体忽视 (39.10%),情感忽视(23.4%),躯体虐待(14.20%), 情感虐待最低(11.4%)。
庆幸的是,我们的意识和经验决不容许这 些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 它们只能零碎地、不完整地表现出来。当 你了解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去坦然回忆或 面对曾经令人痛苦或恐惧的童年往事。
童年期创伤
• 童年期创伤作为早年经历的生活事件,对 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与成人期的精神、 心理疾病密切相关。
• 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几 乎所有的心理障碍中,包括强制性神经症、 适应障碍、社交恐惧,甚至学习问题等, 都有一部分人的问题与早期经历有着密切 的关系。
• 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儿童早 期经历极大地影响着脑部复杂的神经网络 结构,即人类大脑的实际结构是由早期经 历而不仅仅是由遗传决定的。
•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 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 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 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一整 套保护自己的措施。
• 成熟的、强大的 • 不成熟的、脆弱的
弗洛伊德:被压抑在心理底层的潜意识中 的童年痛苦经历,通常会通过梦境或幻想 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如果 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 就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 在日常记忆中。
• 一个在充满鼓励和赞赏的家庭氛围里长大 的孩子,当然要比在充满否定和批评的家 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更有自信,而且更懂 得欣赏和宽容他人。
•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 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 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 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 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