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缘何对欧盟若即若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9月第7卷 第5期国际论坛
International Forum Sept.2005Vol.7 No.5
国际关系
英国缘何对欧盟若即若离
赵怀普
[摘要] 英国加入欧盟已过而立,却仍在选择全面融入和与欧盟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之间徘徊。从政策与问题层面分析,英国对欧盟若即若离,主要是因为“入盟”涉及英国的战略选择、侵蚀了英国的主权和冲击了英美特殊关系。而这根本上是由英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传统所决定的,它同时意味着消除英国对欧关系困境的艰难。
[关键词] 英国外交;英国-欧盟关系;若即若离
[中图分类号] D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1755(2005)0520026230
欧盟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从
未理顺过。英国先是拒绝加入欧盟,后来为形势所迫加入后,又经常与欧盟不合拍,被指为“半心半意”的成员。时至今日,英国仍拒绝加入欧元区,反对欧盟走联邦主义道路。可见,英国虽然加入了欧盟,却仍在选择全面融入或是与之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之间徘徊。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英国对欧盟态度上的这一矛盾?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从三个方面探讨英国对欧盟若即若离的原因。
一、“入盟”涉及英国的对外战略选择
解析英国与欧盟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应指出“入
盟”与英国对外战略选择的关联。英国属于欧洲,它与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各种联系,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然而,“欧洲”却又是现代英国政治中最具分裂性的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欧洲”牵扯到英国的对外战略选择。这种战略选择在英国历史上出现的次数很少,但由于它对英国全球作用的重要影响,一旦出现就会引发政治上的重新组合,从而构成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转折点。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曾经历过两次对外战略选择。一次是1846年废除旨在限制谷物进口以维持高价的谷物法。当时英国内在保留还是废除该法的问题上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做出了废法的选择。之后,英国开始奉行开放市场和依赖外
贸的政策,并最终采取了更为彻底的自由贸易政策。到了19世纪末,随着德、美等国实现工业化和采取保护主义措施,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受到威胁。面对新兴对手的经济和军事竞争的挑战,英国内围绕关税改革问题再次爆发激烈争论,争论的核心是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维护英国的利益。当时英国面临这样的选择:维持现有给本国带来繁荣的自由的国际秩序和机制,或重组英帝国同其他帝国对抗。这一次,英国做出了维持现行国际秩序的选择。正是这一选择为英国在20世纪的逐渐衰落埋下了伏笔。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和英国作为战胜国的事实,延缓了其衰落的过程。然而,英国的战胜国地位某种程度上是靠美国的援助获得的,而且必须付出依附于美国的代价。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英国承认恢复自由的世界经济秩序需要美国来发挥领导作用。英国在1940年做出的战略选择,意味着其全球作用就是作为美国的主要盟友,而不是
谋求成为一个独立的大国。
〔1〕
二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的兴起使英国再次面临战略选择的压力。欧洲一体化与废除谷物法和关税改革有一个根本不同:后两者都不直接涉及主权,主要涉及国内利益的平衡问题,而前者却把主权与政经问题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欧洲一体化在英国内备受争议。20世纪50年代,反欧立场主导了英国的对欧政
策,〔2〕英国拒绝加入这一时期在欧陆建立的三个共同体。〔3〕应当指出,欧洲一体化是对欧洲国际关系的一场
根本性变革,英国从一开始就采取超然乃至抵制的态度,主观上试图走一条有前途的道路,客观上使自己落后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并给它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到了60年代初,这种严重的后果开始显现。随着欧盟的崛起,英国影响欧陆事务的能力大大下降了。厄尔温说,“与捍卫自身的主权相比较,拒绝加入欧洲使国家遭到更大的削弱……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英国的作用被日益边缘化。”〔4〕面对这一形势,英国不得不调整其对欧政策,并在1961年提出了加入欧盟的申请。然而,这时的英国仍受世界大国思想的支配,其申请入盟完全是实用主义的,“只是试图通过获得欧洲的政治领导权,来保持英国作为美国的主要盟国的传统作用的孤注一掷的尝试。”〔5〕换言之,英国希望在不放弃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加入欧盟来捞取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好处。戴高乐洞察了英国人的意图,称英国在政策和态度上还不完全属于欧洲,英国入盟不是真心来建设“欧洲人的欧洲”,而是作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钻进(共同体)内部来使这个组织瘫痪”。〔6〕据此,戴高乐两度否决了英国的入盟申请。直到1970年希思上台后入盟形势才有转圜,而到了这个时候,由于英帝国和英联邦的作用下降,以及英美特殊关系的衰落,英国除了加入欧盟已别无选择。经谈判达成协议,英国于1973年1月1日正式入盟,实现了新的战略选择。
但要强调指出的是,加入欧盟并不意味着“欧洲”议题在英国内政治中的消失。入盟后,特别是在欧盟通过“马约”以后,英国内对欧政策的分歧更加凸显。争论的核心是,除了深化与欧陆的经济和政治一体化之外,英国是否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大部分政府部门和工商界精英支持英国融入欧盟,多数选民也认为欧盟仍是他们保持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最佳选择。反对派则主张英国选择一条既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也能获得比加入欧盟更大的利益的道路。争论的背后实际反映了对欧洲一体化的不同认知。“亲欧派”认为,一体化是对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使得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共同利益,但是,欧洲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必须通过发展超国家的机构来逐步克服政治上的分裂。他们强调,由于欧洲经济中新的利益结构的不可抗拒力,政治上对深化一体化的反对迟早会被克服;政治决定可以阻碍或拖延欧洲一体化,却不能停止其长期进程或根本改变其方向;欧洲一体化是一个累积的、不可阻挡的导致日趋深化的政治经济联盟。由此假设出发,战后欧洲出现了经济一体化趋势,六个欧盟创始国最早认识到新的国际经济现实,并把握住了一体化的趋势;而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一旦认识到这一趋势所包含的逻辑,也就申请加入欧盟。
“疑欧派”对欧洲一体化的逻辑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欧洲一体化并非是不可阻挡和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本质上是成员国依据所认知的国家利益,为了应对世界政治经济变化而做出的决定的结果。尽管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的趋势无可争议,但国家政府在应对这一趋势的过程中仍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它们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可能会起变化,从而导致对一体化的态度发生改变。“疑欧派”强调欧盟的建立与冷战造成的世界经济的分裂有关,认为冷战的结束开启了一个全球经济的新时代,国家对所面临的环境及战略选择的看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他们主张英国应根据世界经济的变化奉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而不应把自己同一个限制性的、保护主义的欧洲经济集团过紧地拴在一起;这样一种政策也将是大西洋主义的,即英国要把自身的安全托付给北约及大西洋联盟,而不是冀望于欧盟的任何安排。需要指出的是,正是这种政经主张导致了90年代以来英国内特别是保守党内部在对欧政策上的严重分裂。
总之,“入盟”因为牵扯到英国的对外战略选择,故频频引发国内争议。“疑欧派”虽然不是主流,但势力依然强大;“融入派”渐成主流,却处于守势。这种状况折射出欧洲一体化在英国内政治中的复杂性,以及对欧决策的风险性。对欧盟的“爱恨交融”凸显了每一届英国政府都必须设法穿越欧盟议程的雷区,却又难以实现穿越的严酷现实。另外,“欧洲”这一分裂性议题在英国内的长期存在,还给人造成欧盟似乎是英国政治中一个对外课题的印象。这反映出岛国思维和历史上的对欧孤立主义传统至今仍困扰着英国的政治精英。
二、“入盟”侵蚀英国的主权
主权问题是影响英国对欧政策及英欧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历史经验和政体模式的差异,英国与欧陆国家在主权问题上存有明显分歧。英国作为西方最早实行议会制度的国家,强调议会主权的至高无上,并认为国家主权是不可分割的。欧陆国家则主张主权并非完全集中于国家,而是存在于地方、国家和欧洲等多个层面。对主权的认知差异影响到双方对欧盟的态
《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