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雨课堂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叙述雨课堂的功能和用法,以及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使用的案例,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雨课堂互动课程教学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161-02
随着慕课的兴起,课堂教学进入“互联网+”教学时代。
2016年4月全球最大的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联手推出雨课堂1.0版,2017年9月升级到了2.0版本。
自从雨课堂推出后,其师生互动性强的特点受到教师推崇,并且它涵盖教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指导工作,教师从雨课堂后台提供的统计大数据获悉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过程,并加以完善。
一、雨课堂的功能和使用简介
雨课堂其实是一款插件类的教学软件,安装在电脑后,只要是办公软件OFFICE达到2010以上版本,它就自动在PPT里面安家,成为PPT的插件。
使用雨课堂可以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推送、实时课堂呈现、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效果即时检测、教学数据统计等功能。
使用者不需要会做慕课,不需要会做微课,只需要会做PPT幻灯片,就能轻松上手,
门槛不高,易学易用,所以得到大家的青睐。
在电脑里安装雨课堂2.0版后,打开PPT软件,就会看到雨课堂成为里面的插件,点击菜单栏的“雨课堂”,就看到雨课堂菜单栏,有“用户登录”“课堂教学”“插入题目”“资源制作”“功能设置和介绍”等项目。
使用者点击“微信扫一扫”就会弹出雨课堂登录界面,扫描二维码,手机端就会收到雨课堂发来的信息,内容是“正在为你登录雨课堂软件,验证码是****,请在电脑端输入”,输入4位验证码后,再点击“开启雨课堂授课”,弹出雨课堂课程和班级设置。
使用者设置课程和班级后,只要制作好PPT就可以使用雨课堂授课了。
雨课堂为使用者提供了比较丰富的互动设置,点击“插入题目”栏的“单选题”“多选题”“主观题”和“投票”,就可以在PPT课件里自动增加一个新的幻灯片,输入内容,设置分值,选择题设置好答案,在课堂上手机端设置时间,点击“发送题目”,学生做题并提交,就能做到师生课堂即时互动。
雨课堂随时统计学生做题情况,教师从手机端收到数据,及时了解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程度,并临时调整教学计划,以便更多的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
教师制作预习课件,可选择在PPT中插入慕课、网络视频或群发链接,点击雨课堂菜单栏的“插入慕课视频”,弹出学堂在线的免费慕课列表,在列表中找到课程后,点击课
程名称,弹出课程的章节视频,选择并插入,幻灯片就自动出现“慕课视频片段”播放框。
点击菜单栏的“插入网络视频”,搜索网上的优酷、土豆或腾讯视频,复制好网址,在PPT弹出的“请输入网络视频页网址”下面的空白处粘贴,之后就在幻灯片出现网络视频播放框。
慕课或网络视频插入后,点击雨课堂菜单栏的“上传试题/手机课件”,这些上课资源就发送到教师手机上,打开并预览后,点击左下的发布按钮,在弹出的页面选择发布到哪个班级,再点击“确认发布”,学生就能在手机端观看。
教师点击“群发链接”,打开浏览器,在弹出的页面输入标题和教师事先做好试题的网址,点击“浏览”,然后发送到学生手机上,学生就可以预习了。
二、雨课堂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大一工科新生学习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以往按照传统方式教学,效果不佳。
采用雨课堂教学后,班级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同时安装雨课堂后,教师打开课件,使用微信扫码登录雨课堂,设置授课名称、班级。
与此同时,学生用微信关注雨课堂,输入班级、姓名和学号等信息,这样教师发布或推送的课件或其他教学资源,学生就能在手机端收到。
雨课堂围绕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展开师生多方面的互
动,下面以“基尔霍夫定律”的教学为例阐述。
(一)课前
1.制作预习课件,主要?热菔牵焊聪暗缪埂⒌缌鞯姆较蛑?识(包括关联方向和非关联方向)和欧姆定律,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和主观题,5道题左右,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新知识中的几个关键概念(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每个概念提供一道单项选择题,学习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完成2道单项选择题,基尔霍夫电压定律难度大,不作要求。
做好后,教师点击“上传试题/手机课件”,将预习课件发到学生手机端,交代学生预习、做好题目并提交。
教师查看雨课堂提供的学生预习情况的大数据,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必要时对课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2.选择课堂实施的教学方法,选择探究教学法为本次教学采用的方法。
3.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个别辅导。
(二)课中
课中是知识教学环节,课中教学安排如表1。
(三)课后
教师点击“结束本次授课”,雨课堂立即将标有“课后小结”的课堂大数据发送到教师手机上,内容包括:课堂扫码签到学生数目和名单,从这里教师就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到齐。
学生数据,有优秀学生名单(附有得分和做题用时,课
堂安排提交习题时才有)和预警学生名单,从这里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为往后教学做出相应调整。
习题数据,显示各道题目错误人数,点击每一张习题幻灯片,就能看到该题正确答案和学生做题结果,从这里教师就能找到没掌握知识的学生名单,及时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课后指导。
课件数据,显示按键“不懂”的数目,从这里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讲解还没到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疑惑,为此教师可在下次新课教学之前再做点评。
课堂弹幕和投稿,点击“查看弹幕”或“查看投稿”,查看课堂师生互动记录,看哪些师生互动没到位,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与该学生进行课后交流。
详细数据,点击“详细数据”,输入邮箱名称,雨课堂就自动将上课扫码签到情况发到教师网上邮箱,在这里教师不用课堂点名就能了解学生考勤情况。
三、雨课堂应用总结
从上面教学案例可以看出,雨课堂与传统课堂有以下不同:
师生互动性不同。
传统课堂中(尤其是大班授课),比较大的问题是整个课堂中信息的传递方向往往是单向的(从老师到学生)。
因此就有可能造成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得很明白,但是学生并没有学明白,因为老师没有及时从学生处获得反馈信息。
虽然有经验的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学生表情、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言等手段采集反馈,但是
这些反馈都是零星的,老师无法对课堂中学生整体掌握情况有明确的把握,师生互动性很差。
而雨课堂信息的传递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
不论课前教师推送手机课件,还是课中推送习题或试题,师生之间呈现出一对多和多对一的信息传递,学生及时做好手机课件习题或试题中的题目,反馈给教师,在此之中,人人参与其中。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对不明白的内容按键“不懂”,或发送弹幕给教师,或通过投稿功能发送给教师,教师回复,这样的师生互动也充分体现了雨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可见雨课堂在师生互动功能方面很强大。
课堂反馈时效不同。
传统课堂教师虽然能通过提问,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大体情况,但是不准确,往往还要通过布置作业才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情况,在时间上存在延时。
雨课堂却不同,雨课堂通过课堂安排习题推送和学生做题提交,系统批改并即时显示,使得教师及时掌控课堂教学,随时做出内容调整,使得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进度灵活性不同。
传统课堂中,老师往往需要以某个进度来完成知识的传递。
而课堂中学生的认知速度是不一样的。
认知速度接近这个进度的学生,会觉得老师讲得真好;认知速度快于这个进度的学生,会觉得老师讲得没劲,学生会走神;认知速度慢于这个速度的学生,会认为老师讲得太难了,学生也会走神。
可见传统课堂教学进度与学生的认知
速度存在不同步现象。
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按键“不懂”、发送弹幕或发送“投稿”到教师的电脑,教师看到后调整进度,组织大家开展协作学习,小组探究,关爱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后教师与后进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辅导,或提供微课课件给他们,促进他们理解,并巩固知识,这样使得大家接近同一水平,促使教学进度与学生认知水平同步前进。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采用雨课堂进行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会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熟悉雨课堂功能及操作;每一次授课做好课前预习课件的推送,推送题目用来检验预习情况,内容要简单些;做好课堂教学方法选用,组织好课堂教学,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向,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及时根??雨课堂提供的数据调整教学进度;做好课后分析和指导,雨课堂提供课后小结,教师认真阅读后,对课堂上还有疑问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课后辅导,同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雨课堂使用经验,提高使用雨课堂的水平。
“互联网+”教学存在缺点,学生在雨课堂上对手机依赖度高,对网络依赖性强,适用于覆盖校园网的学校使用;网络的不稳定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学习的专注度,要求网速达到要求,学生才能登录雨课堂,否则就算反复刷新也进不去。
雨课堂软件最主要的益处在于,在学生手机里保留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PPT,可以在课后复习巩固,同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做推送课件,记录学生课前学习效果。
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在电工电子技术课堂上每隔10-15分钟就会推送给学生一道题,设定每道题做题时间2分钟至3分钟,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师开启弹幕功能,学生发送弹幕互动,或教师邀请学生积极“投稿”给自己,这些都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度,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仕游(1971―),男,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雨课堂教学实践。
(责编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