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闻报道产生负面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惕新闻报道产生负面影响
时间:2007-07-31 14:34:00 作者:● 王玉婷; 来源: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

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主格调;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其实,对“正面”和“负面”报道做如是的界定和判断,是认识上的一种偏颇。

对新闻报道正负面的认定,不能光看表象及其显示的色彩,而要透过现象剖析本质,以受众这个客观主体感应传媒信息程度为依据,来判别新闻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有否启迪、预警、教育的作用,对社会公众的解惑释疑有无帮助,能否获得受众在心理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安慰。

新闻负面效应产生的几种原因
1.媚俗。

媒体把环卫劳模称为“粪头”,把因触电而死的人比喻成“烤鸭”,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江苏一名行人因头部惨遭车轮碾压而亡,某报竟称之为“中头彩”。

为了迎合一
些人的低级趣味,把恶心当有趣,把灾难当生活笑料,媒体不是肩挑道义易俗,而是迎合低级趣味媚俗,好的新闻资源被糟蹋,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臆断。

这是正面报道出现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

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是“空话、套话多”。

这种宣传,表面上可能是正面影响,实际上是严重影响人们对优秀人物的认可,如果人们总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模范人物,能说这种宣传带来了正面影响?这种隐性的负面影响后果更严重。

3.过量。

有些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全是负面报道,在读者看来负面报道成了这张报纸宣扬的主旋律。

一件很小的事,因高频率出现在媒体,可能成为负面影响很大的“大事”;如果大众从媒体接受的新闻信息大多是负面的,效果可想而知。

过量的负面报道,编辑的处理手法再高明,也不可能期望有什么好的正面影响产生。

4.跟风。

当前,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资源却有限,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编辑记者往往为得到一条意想不到的新闻而兴奋,也常常因为漏掉一条新闻而沮丧,有时还会受到来自本报的批评。

缺少个性和独家新闻意识的办报作风,很容易使受众产生信息接收疲劳,因而对千篇一律的新
闻产生排斥感。

这种排斥感的后果是,媒体公信力消减乃至丧失,于是乎出现了所谓“看小报不看大报”、“看副刊不看头版”“看标题不看内容”的说法,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5.猎奇。

媒体并不一概排斥猎奇,但缺少科学精神的猎奇,就可能出现负面影响,诸如“78岁老太怀孕”的消息漫天飞,最后闹了场笑话,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是整个媒体信誉的下降。

防范和减少负面效果的途径
作为传播者,在防范和减少新闻报道的负面效果时,要充分考虑受众心理和新闻传播规律。

1.重视报道的科学态度,防止片面性、简单化弊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介要提供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震荡。

成绩报道与先进典型人物宣传要实事求是,既要肯定优点,表扬先进,同时不能回避和掩盖问题。

新闻中体现的观点必须和新闻事实相统一,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克服浮躁心态,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

批评报道要客观公正,注意区分具体对象与具体性质,切忌无端牵连,扩大打击面。

2.把握“量”与“度”、“量”与“质”的关系。

凡事“过犹不及”,新闻报道不能只重数量轻质量。

正面报道中同类题材大
量重复酿造的“信息洪水”及空洞说教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反面题材报道过于密集,会误导受众和社会舆论,滋生消极思想,破坏社会心理结构。

因此,即使在打"宣传战"时,也要在选题上有所创新,在数量上有所节制,注意典型性、准确性、生动性相结合。

陈述新闻事实要避免枝叶蔓延,主题分散,材料零乱。

3.创新方式,创新视角。

新闻宣传中,策略性、艺术性很重要。

对于会议报道,要敢于打破惯例,细分报道类型,让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从讲坛上走下来,走到老百姓当中,用聊天的口吻从形象可感的东西说起,从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说起,多些贴近性,少些训导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受众。

负面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曝光与关怀的平衡,纠正错误观念,变危机为契机,特别要选准新闻切入视角,报道方式要有利于受众理解与接受。

4.贯彻“三贴近”,严格把关。

任何信息的传播都离不开把关,这里主要涉及记者与编辑。

记者筛选新闻线索时,首先要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题材,要选择编辑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舍弃无关的信息。

新闻信息传播是一项过程复杂的活动,面对出现的负面效果,我们并非毫无办法,只要能早作防范,采取措施,便能将其降至最低程度。

(作者单位:临沂日报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