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情感在报道中的负面影响

合集下载

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工程 第五章

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工程 第五章

知识点18 新闻发现的目标与依据
从新闻发现的业务实践来看,我国记者主要是以以下四条作为新闻发现的 依据的: 第一,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第二,自身所在媒体的定位; 第三,社会热点,受众需求; 第四,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闻发现要善于“吃透两头”,即记者的新闻发现不仅要符合“上头”的 精神,符合中央当下的方针政策,符合媒体当下的报道思想及选题倾向; 而且要合乎“下头”的需求与动向,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关注百姓的呼 声,回应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舆情。
知识点19 新闻发现的动态过程
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上述任务仅靠记者的临时准备是不够的,还必须依 靠记者的长期准备,即良好的新闻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在记 者心里才能建立起一个充足的、牢固的“前发现”状态。
“前发现”状态是指凭靠记者的新闻素养所能营造出的心理背景系统。它 是记者新闻发现的内在驱动力,能够引起记者新闻发现的兴趣,并具有一 定的价值倾向和价值标准,对被发现的对象作出相应的评判,同时也可以 使记者的新闻发现显现出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知识点19 新闻发现的动态过程
三、新闻发现的实践情境 新闻发现的实践情境指的是在进行新闻价值评价时,记者所处的客观环境 即可以直接感知的、当下具体条件的总和。记者个人的心理背景与新闻发 现的情境影响其对一个事实信息会做出什么样的新闻价值评价。 不同的情境会导致出不同的评价结果。这里从空间情境、时间情境和 情感情境三个维度来分析
知识点18 新闻发现的目标与依据
需要强调指出 ①并非受众所有的需求都能成为新闻发现的依据。一个人实际存在的 状态和他对这种状态的心理反应常常是不一致的。因此作为社会的瞭 望者与守望者,新闻媒体及新闻采写者一定要密切关注受众“实际存在的 状态”以及时发现社会上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苗头。 ②“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新闻采写者独立观察社会的结果,是新闻 采写者眼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新闻采写者的独立观察是衡量新 闻价值的很重要的维度之一,也是记者发现新闻必不可少的依据之一。

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的出镜记者主观叙事探讨

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的出镜记者主观叙事探讨

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的出镜记者主观叙事探讨1. 引言1.1 定义出镜记者主观叙事出镜记者主观叙事是指在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出现在镜头前进行报道的记者通过自己的主观视角和情感对事件进行解读和描述的现象。

在这种报道中,记者不仅要客观地报道事实,还会受到个人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在报道中体现出一定的主观色彩。

出镜记者主观叙事是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每个记者都是一个具有独特视角和生活经历的个体,在报道事件时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

出镜记者主观叙事也需要注意在客观报道和主观解读之间保持平衡,避免过度夸大情感色彩或个人观点,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主观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报道的丰富性和人性化,但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渲染个人情感,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2 影响因素分析在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的主观叙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出镜记者的个人背景和经验会对其主观叙事产生影响。

不同的记者可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个人观点和情感倾向,这些因素都会在报道中体现出来。

媒体机构的政治立场和编辑方向也会影响出镜记者的主观叙事。

一些媒体可能偏向于某种政治观点或宣传某种立场,记者在报道中往往会受到这种压力和影响,导致主观叙事更加突出。

现场直播报道的时间限制和环境条件也是影响出镜记者主观叙事的因素。

记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报道,无法充分考虑事实真相,导致主观叙事的出现。

现场报道的环境复杂多变,记者会受到周围情境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主观叙事的表现。

出镜记者主观叙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人背景、媒体政治立场、报道时间限制和环境条件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现场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主观叙事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2. 正文2.1 新闻现场直播报道的特点新闻现场直播报道具有即时性强、真实性高、互动性强等特点。

新闻现场直播报道的即时性强,能够及时传递最新的事件消息。

在重大事件发生时,通过直播报道可以迅速得到最新的现场情况,满足观众的需求。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一、本文概述新闻记者,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记录者,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采访、报道,将世界各地的事件、现象、观点传递给广大公众,帮助人们了解世界、认识社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环境的日益复杂,新闻记者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角色冲突和道德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现象,并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本文将首先分析新闻记者面临的角色冲突,包括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与个人立场、情感之间的冲突,新闻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新闻记者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其原因,如利益驱动下的不实报道、有偿新闻、过度渲染等。

本文还将强调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要求他们保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维护新闻行业的声誉和公信力。

而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则要求他们在传播信息的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如何解决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和道德失范问题提出建议,包括加强新闻伦理教育、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期望新闻记者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是新闻行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新闻记者在履行职责时,经常需要在专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这导致了角色冲突的频繁出现。

新闻记者的专业角色要求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事实,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他们需要通过调查、采访、研究等手段,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向公众传递真实的情况。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新闻记者往往会遇到各种利益诱惑和压力,如广告收入、政治干预、社会舆论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报道立场和公正性。

新闻记者作为社会角色,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谈新时代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面临的困境

谈新时代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面临的困境

202012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面对镜头用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报道新闻事件的记者或新闻主持人。

在传统媒体不断转型升级和新兴媒体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对人物进行采访是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势,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出镜记者在报道现场时也需要展现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新时代,受众对记者和主持人的表达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出镜记者需要与时俱进地学习、了解市场的需求,提高自身专业报道能力、全局把控能力、情感融入能力、事态判断能力等,从而为观众呈现出一档满意的新闻报道节目。

一、新时代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面临的困境(一)无法正确把握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在大量的新闻节目中,观众在收看采访类节目时,经常可以看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存在以采访者为中心的采访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在于采访者未正确摆正自己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将被采访者视为被动接受信息和表达信息的对象,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处于非平等地位,从而使得被采访者在接受出镜记者采访时,无法与记者敞开心扉地交流,采访工作往往会流于形式,所采访的内容流于表面无法深入,从而无法真正打动观众的内心,久而久之会进一步影响该节目的收视率,进而导致节目或电视台的健康发展[1]。

(二)过于注重采访问题,缺乏倾听意识在新时代,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媒体人,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关注大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才能让新闻信息获得良好的传播效率,例如,最近湖南电视台打造的最新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一开播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且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该节目之所以在媒体界“一炮打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契合了当下大部分观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女性的年龄及大龄女性的自我价值或职场发展,该节目以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方式宣传了女性自我价值该如何体现等,该节目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抓住当前大众的焦虑点,与其积极地了解社会问题,倾听大众需求密不可分。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1. 引言1.1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报道的方式和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空前增加。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二次伤害。

二次伤害是指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由于不当的操作或处理方式导致受访者或相关方再次受到心理或情感上的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是直接的,比如对受访者隐私的泄露或对其个人生活的干扰,也可能是间接的,比如对事件本身的再次曝光导致受害者重新经历痛苦的回忆。

在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的二次伤害尤为值得关注和重视。

因为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篇不慎处理的报道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进而造成更大范围的伤害。

关注二次伤害、减少二次伤害,已成为媒体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2000字】2. 正文2.1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呈现出多样化和即时性的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新闻采访报道更加强调多样性和立体性。

采访报道不再局限于文字报道,多媒体、视频、直播等形式的报道开始兴起,让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细节。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采访报道更加注重即时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到各个平台上,让观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

这样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也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采访报道更加注重互动性。

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使新闻报道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参与感。

这种互动性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反馈和意见,有助于改进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十分显著,丰富多样的报道形式、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更加贴近观众,也更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社会采访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评估

社会采访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评估

社会采访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评估社会采访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采访能够直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获得现场实时资讯,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然而,对于社会采访新闻的价值和传播效果,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首先,社会采访的新闻价值在于其能够直接触及社会的脉搏,反映出民众的关注点和诉求。

通过采访,记者可以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分析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这样的报道往往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比如,社会采访报道了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抗议,最终促使政府加强监管和整改。

其次,社会采访的传播效果在于其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

由于采访报道是基于现场的真实情况,往往能够让读者、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报道中的真实人物和真实故事能够打动人心,引起社会的共鸣和反思。

这种感人肺腑的报道往往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的转发和评论,迅速扩散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比如,一篇采访报道了一位勇敢抗疫的医务人员,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网友,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传播力量巨大。

然而,社会采访新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采访报道受限于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素养。

如果记者的立场不够客观,报道可能会偏颇或引起争议。

此外,如果采访的对象不愿意配合或提供信息,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可能受到影响。

因此,记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

另外,社会采访报道的传播效果也需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情感需求。

有时候,过于感性化的报道可能会引起争议和误解,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记者需要在采访报道中冷静客观地分析事件,并避免过度渲染和情绪化。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报道的真实性和传播效果的最佳平衡点。

总的来说,社会采访新闻的价值和传播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力。

记者需要在采访报道中保持独立思考和专业态度,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客观性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新闻报道的主观因素以及报道者个人观点的干扰,很多时候新闻报道充满了偏见。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偏见问题,并强调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一、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指的是新闻媒体在采访、编辑和报道过程中,由于个人立场、政治倾向或商业利益等原因,对事件、人物或观点的主观倾向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偏见形式:1. 政治偏见:由于记者或媒体机构的政治立场,新闻报道可能会对某一特定政党、政治人物或政治观点持有偏向性的态度。

这种偏见会导致报道的不公平和不客观。

2. 文化偏见:新闻报道可能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某些文化或民族持有偏见态度。

这种偏见容易导致对文化差异的误解和歧视。

3. 经济偏见:商业利益可能导致媒体对某些企业、产业或产品采取偏袒态度。

这种偏见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个人立场偏见:记者的个人立场、态度和价值观也可能对报道产生影响,使得报道失去客观性。

例如,记者可能对某些事件或人物持有偏见,或者根据个人情感倾向进行报道。

二、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客观性是新闻报道中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记者在采访、编辑和报道过程中保持中立立场,真实、客观地呈现事实。

以下是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1. 提供客观信息:客观性要求记者尽可能地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这有助于读者了解真相,做出理性判断。

2. 增加公信力:客观性是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关键。

只有真实、客观的报道才能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支持。

3. 保护受众利益:新闻报道直接影响公众利益。

客观的报道可以避免误导和误解,保护受众利益。

4. 培养公民素质:客观的新闻报道提供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舆论表达的基础。

通过客观的信息,公民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讨论和决策。

三、应对新闻报道中的偏见问题为了消除新闻报道中的偏见,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1. 多样化的报道团队:构建多元化的报道团队,尊重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报道的客观性。

主流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情感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主流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情感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一、情感表达与新闻的关系(一)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表达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新闻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即新闻报道中不能带有任何情感,记者对新闻事件要保持中立态度,不能有任何偏见。

但随着新闻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客观性与情感表达并不是对立的,情感表达对新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灾难情境中,一方面媒体要及时准确地向受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破除谣言,消解恐慌;另一方面在灾难性事件中,受众对情感信息的感受更加敏锐,需要通过媒体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媒体要迎合受众的情感期待,向受众传达正能量,给予情感抚慰。

(二)多向互动型传播模式使情感表达成为新闻生产的动力主流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情感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杨娇娇【摘要】受理性主义范式的影响,人们对现代新闻业的认知就是必须追求客观性,但在灾难情境中,情感的流露、表达与客观性并不是对立的。

本文旨在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分析在灾难情境中,主流媒体如何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情感表达,并得出情感表达在灾难性报道中起到了疏缓受众情绪,给予情感抚慰,提供情感宣泄平台,凝聚社会大众力量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抖音号;客观性;灾难性报道;情感表达来进行展望时,我们不应该仅关注技术的突破,其带来的社会性思考更值得我们重视。

未来,“AI合成主播”将朝着定制化、情感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AI合成主播”将出现在地铁、机场等公共设施领域。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抱着“带着镣铐大胆跳舞”的态度,这副“镣铐”就是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约束,而技术的开发者更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信息的传播者更要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多方面的制衡、自觉,共同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媒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35.[2]杨保军.简论智能新闻的主体性[J].现代传播,2018(11):32.[3][4]彭兰.新媒体传播:新图景与新机理[J].新闻与写作,2018(07):5-11.(作者: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责编:姚少宝81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情绪偏差是指在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记者的主观情绪对新闻报道产生影响,使报道失去客观性和中立性的问题。

情绪偏差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公信力,因此对情绪偏差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情绪偏差在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有多种表现形式。

记者的个人情感色彩可能会对新闻报道产生影响。

记者对某个事件或人物有特定的偏见或情感倾向,会在采访报道中体现出来,使得报道失去了客观性和中立性。

记者的情绪状态也会导致情绪偏差的出现。

如果记者当天心情不好或遇到一些困难,可能会影响其对事件的判断和报道的角度。

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变化也会对报道产生影响。

如果被采访者的态度激起了记者的情绪,可能会使得记者在报道中过分强调被采访者的某一方面,失去了整体客观性。

针对情绪偏差的存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管理。

应加强记者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新闻素养和判断能力,使其在采访报道中能够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需要建立健全的编辑制度和审核机制,确保报道在发表前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减少主观情感的影响。

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要时刻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被情绪左右,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重视记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很重要,通过让记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心理负担,有利于减少情绪偏差的出现。

管理情绪偏差对于新闻行业来说是一项重要且长期的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记者的专业培训和加强社会监督,才能有效减少情绪偏差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机构也应加强对记者的管理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支持,以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减少情绪偏差对新闻报道的危害,提高新闻的质量和公信力。

广播连线报道时记者的情感把控

广播连线报道时记者的情感把控
确 引 导 ,在 表 明 自己 立 场 的同 时 也 要 和 敏感问题 ,记者就可以接触到被采访者 力 ,这样 就可 以通 过节 目传 递给受众更
被采访 者成为朋友 ,消除被采访者的抵 的心理 , 或者深入的信息。 触情绪 ,在充分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之 3 结 语
能触动听众心灵 。
新 闻记 者作 为 一个 社 会 人 ,其 个
在广播连线报道 中,记者 的声音是 2 理 性采 访,以平常 心感知 受访者 的 人情绪必然会受外界 因素影响。若记者 传递新 闻内容 的主要途径 。成功 的连线 情 感 报道 ,不仅要求前方记者 的采访功底深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身 的情绪喜悦 ,在连线报道一条情感
都在 变化 , 媒体记 者要努力提高 自己的
访 者的兴趣 、忌讳等进行深入 了解 ;而 在被采访 者感受 到记者的真诚之后 ,就 专业 素质 ,不 断更新新 闻工作 的理念 ,
对于那些抗拒采访的人 ,记者要进行正 会 打破心理障碍 ,直接面对记者提出的 以提高 自己的采访 水平 和随机应 变的能
可 能将 这些 情绪经 由词汇运用 、气 息变 轻蔑、冷 漠的语气。这些行为不但会影 质来确定如何 进行 情感 渲染 ,不 能根 据
换 、语 言节 奏等传递给听众。这些情绪 响报道的公正性 、客观性 ,还会让听众
下辘第制
1 06

线
采访者就会在轻松状态 中说出重要 的新 合理的心理技巧 ,可 以采用激将法 ,使 直接影响着记者的职业命 运。新 闻每天 闻信息 ;同时 ,记者 在采访前 要对被采 得 被采访 者直接面对敏感话题 ,这样 ,

线
赵 国红

要 :网络媒体直播的崛起与发展 ,让新 闻报道 的独 家性 失去优 势, 因此新闻报 道更加注重传播 形式、观点、 角度等

“人情味”:摄影报道不可或缺的新闻元素

“人情味”:摄影报道不可或缺的新闻元素

摘要:阐明了新闻摄影中“人情味”的定位和作用,并从三个方面,即摄影记者必须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摄影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强化图片编辑工作等方面,阐述摄影记者拍出富有人情味新闻照片的必备条件。

何谓“人情味”,这是源自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给人以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是一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温暖人心的精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

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

信息含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二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包含了较多的情感信息。

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毋庸置疑,在新闻摄影中,不管是表现工业、农业、经济、生活甚至是自然风光的题材,全都与人的情感有着密切联系。

无论是画面上出现的人物和摄影者本身对作品的表现以及读者对整个信息接纳、阅读的过程,都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人们心理体验和产生想象、联想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摄影报道中的“人情味”是不可或缺的新闻元素,这种“人情味”既体现在瞬间反映出的新闻现场的事实,也体现在照片背后摄影记者思想观念、思想倾向的表达。

目前,普遍的现象是,一方面,新闻照片在版面上的地位正受到全国各类报纸的重视,而另一方面,大量缺乏情感力量的照片见诸报端,使摄影报道这一重要表现手段失去应有的作用。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摄影报道只有更多地注入强烈的情感力量,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进而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才能真正实现“图文并重,两翼齐飞”。

那么,摄影记者如何才能拍出富有人情味的新闻照片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是必备的条件。

摄影记者必须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任白涛在他的著作《综合新闻学》中说:“新闻记者人也,读者亦人也。

记者是否应该保持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记者是否应该保持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记者是否应该保持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在媒体行业中,记者是承担着传递信息、揭露真相的重要角色。

然而,记者在与被采访对象互动的过程中,是否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记者是否应该保持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并分析这种距离对记者职业道德和新闻报道的影响。

1. 保持客观中立记者作为媒体的第四权力,应该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与被采访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帮助记者保持客观的判断力和独立性。

当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过于亲近时,可能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导致报道偏颇。

因此,保持一定距离可以确保记者能够客观地报道事实,而不受主观情感的干扰。

2. 保护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有助于保护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记者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应尊重被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

过度亲近可能导致记者侵犯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这不仅违背职业道德,也可能对被采访对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保持一定距离可以确保记者在报道中尊重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3. 建立信任与沟通尽管保持一定距离是重要的,但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信任与沟通也是不可或缺的。

记者应该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获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以便获取准确的信息和真实的故事。

然而,这种信任和沟通并不意味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亲近关系。

记者可以通过专业的态度和技巧,与被采访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 保持独立的调查能力记者作为调查报道的从业者,需要保持独立的调查能力。

与被采访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可以帮助记者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过度亲近可能导致记者受到被采访对象的影响,无法客观地进行调查和报道。

因此,保持一定距离可以确保记者拥有独立的调查能力,从而保证报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总结起来,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需要谨慎处理。

保持一定距离有助于记者保持客观中立、保护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建立信任与沟通以及保持独立的调查能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完全没有互动和联系,而是要在互动中保持一种专业的态度和适当的距离。

浅谈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doc

浅谈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doc

浅谈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新闻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其积极功能、正面作用非常强大,我们有目共睹,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可小视。

因为,新闻媒体并不总是以正能量示人,读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陷入负面信息的包围之中。

最近,网络热传的《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被证实系假新闻,照片实际拍摄地点与文中所说不符,“深圳最美女孩”被确认为炒作。

这场闹剧,最终以某通讯社署名记者及作为策划人的“网络推手”道歉收场。

事件的“策划人”在道歉声明中辩称,炒作策划“深圳最美女孩”实为“唤醒人们的善心”;涉事记者则在致歉声明中称,“在当下中国,传播社会正能量是一个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假新闻不需要太多,有个一两条,就会让大伙在信息获取时变得无所适从、忧心忡忡。

就上述事件而言,即使“当街给乞丐喂饭”并非记者本人“策划”,记者仍须对其报道的真实性负责——缺乏判断导致“上当受骗”是件非常丢人的事,因为核准事实是新闻业对记者编辑最基础的职业要求;“传播正能量”,更不能成为新闻造假的理由。

事实上,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功能。

积极功能不容忽视,它能引起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反思”:通过对消极的、污浊的现象的揭露,给人以警醒告诫,抑制不良活动的扩张蔓延;还能够起到放松情绪、缓解矛盾、协调环境的作用。

然而,负面新闻信息的消极功能也会产生相当影响:一、影响社会稳定负面新闻的新奇和刺激往往能更强烈的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新闻媒体对负面社会新闻的过多报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充满动荡、事故、欺骗的媒介环境。

惊人的“坏消息”所引起的关注度和起到的坏作用,往往大大超过了正面消息的报道,容易造成某些动荡和不安,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二、影响人的思想和信仰一种社会思潮的滋生与蔓延,与人们的政治信仰改变密切关联,负面新闻传播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在人的政治意识中信仰是最重要的,信仰一旦动摇,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一些政治性的负面新闻传播,往往造成人的信仰危机、政治模糊,对政治认识似是而非并改变价值取向,这在政治生活中是存在的。

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工作注意事项浅探

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工作注意事项浅探

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工作注意事项浅探作者:萧梓杰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3年第08期电视台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涉及信息收集、报道撰写和信息传递等多个方面。

然而,采访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注意事项和技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采访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从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流程、注意事项以及技巧三个方面入手,对电视台记者采访工作应当注意的要点进行了探讨,并提供可行性建议。

本文旨在为广大从业者提供帮助与借鉴,同时也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的流程前期准备工作电视台新闻记者在开展采访工作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

这主要包括确定采访主题、收集并整理信息以及筛选采访对象等方面。

首先,就是确定采访主题。

记者需要依据新闻报道的要求,选择一些具有社会意义、价值的话题作为采访主题。

此过程中需要从社会热点、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考虑,确保主题有足够的内容可供深入挖掘。

其次,收集并整理信息也是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记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例如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平台进行查询和了解。

同时将收集到的信息归纳整合,在后续采访中作为参考依据。

最后,筛选采访对象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记者需要根据采访主题,结合自身调查研究情况,从众多潜在被采访对象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和话语权的人士进行采访。

以上三个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采访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采访的顺利开展。

确定采访主题电视台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工作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因此需要确定采访主题。

收集并整理信息在确定了采访主题之后,记者需要进行充分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

这涉及广泛查询资料、阅读文献、查看相关报道等多种途径。

同时,记者还需要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情况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以保证后续采访的顺利开展。

筛选采访对象除了信息整理,筛选采访对象同样是必要的一环。

针对不同的采访主题和内容,记者需要选择最具有代表性和话语权的人士进行采访。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是一项高度敏感和有压力的工作,通常会涉及到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情绪问题。

采访过程中,记者可能会面临的情绪偏差包括焦虑、紧张、兴奋、愤怒、沮丧等。

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采访的质量和报道的客观性,所以记者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偏差。

记者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偏差,并意识到情绪对其采访和报道的影响。

只有当记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偏差时,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这些情绪。

如果记者意识到自己在采访时存在过度激动的情绪偏差,可能会导致报导失实,他们可以尝试使用冷静和客观的语言来减少情绪偏差的影响。

记者需要通过合理的调节和管理情绪来减少情绪偏差的影响。

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记者管理情绪,如深呼吸、放松技巧、运动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记者放松身心,减少紧张和焦虑情绪。

记者还可以寻求支持和建立支持体系,与同事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情绪和困惑,这有助于缓解情绪压力。

记者应该保持专业和客观的态度,并尽量避免个人情感的干扰。

情感因素的介入可能会导致报道的主观性增加,而缺乏客观性。

记者应该尽量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以确保报道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如果记者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偏差可能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他们应该尝试寻找其他资源和证据来补充和验证自己的观点。

记者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增加自己处理情绪偏差的能力。

记者可以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采访和报道技巧,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应对各种情绪和复杂情况的挑战。

记者还应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以减少情绪偏差的可能性。

管理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对于记者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认识、调节和掌握自己的情绪,记者可以提高采访和报道的质量,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持续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也是记者管理情绪偏差的重要一环。

只有以专业和客观的态度面对情绪偏差,记者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传递准确和有影响力的信息。

新闻采访中记者易出现的几种角色“错位”

新闻采访中记者易出现的几种角色“错位”

新闻采访中记者易出现的几种角色“错位”新闻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采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观察者、记录者、传递者等,从而满足采访对象和读者的不同需求。

然而,在实际采访过程中,记者如果角色“错位”,往往会对新闻传播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友情代替新闻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过程中,如果记者与采访对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关系,往往会影响记者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记者在采访中应该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思想、观点、立场,但应保持良好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应被采访对象的个人情感所左右。

压根没有采访意义的“人物故事”或“人情故事”成了一篇新闻,甚至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也出现了色彩过重。

二、内心感受代替理性思考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往往会出现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拼命去揣摩和感受采访对象的情感和思想,以此为价值取向,甚至完全没有考虑到事实和真相。

一旦出现如此“错位”,新闻价值得不忍失去。

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和事件,只有通过分析问话语的口气细节、测量动态气氛、观察实验室、了解背景等客观方式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

三、聚光灯下的采访对象对于有关采访对象的报道,记者往往会选择采访对象中最能激发读者共鸣的人,进过处理,使新闻中只有这个抢眼的人物,而在影响形成变量的事实中又无从查询。

如果这个采访对象仅仅是现实中某个突出之处发挥,而未能公正中肯地表现出各种观点和主张,报道的角度就显得相对狭隘,不能真正地传递新闻价值观。

四、自我呈现代替真实呈现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往往也会将自我呈现代替真实呈现,试图通过自身形象塑造来扮演新闻角色。

例如,记者以“专家”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或谎称自己有某个地区的特殊情感和感触,使得新闻报道与现实脱节。

这种虚伪呈现形式不仅损害了记者的形象,也不能真正达到传播新闻的目的。

总之,新闻采访是媒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应该自觉跳出自我,避免角色“错位”,不断提高自己的客观分析和表达能力,真实记录事件和人物,以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为社会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情绪与情感在引导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在引导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

传媒观察情绪与情感在引导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吴俊卿(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 401147)摘 要:情绪、情感、激情,对于媒体人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有着正面促进作用,倾注感情、充满正能量、激情澎湃的新闻作品,往往能让受众精神振奋,热血沸腾。

本文对情绪与情感在引导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绪与情感 人物新闻 采访报道一、情绪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情绪,是人在受到外界条件影响、刺激时,出自本能产生的某种心理反应,比如喜欢、爱慕、厌恶、憎恨、悲伤、恐惧等。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相关行动会直接受到心理、情绪以及精神的支配。

其中基础是认知,从认知到行动,是人对于所受外界刺激的肯定或者是否定,其具有内在冲动力以及主体能动性,这种冲动力也会通过思想转变成为人现实中的行动。

媒体人带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进行采访、报道,能够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情绪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新闻传播都有特定的目的,受众接受信息,必然会产生情绪反应。

将事实、感情、道理融为一体,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以情感人,是减少传播逆效应的有效手段,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以情感人”中情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新闻以及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色彩,比如喜怒哀乐。

其次指的则是在采访以及后期编辑的过程中的情感共鸣等。

“共情”又称“投情”、“同感”,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新闻报道要求客观,但绝不是说完全回避感情色彩,通过受众“共情”,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比刻板的说教更有利于传播。

二、情绪偏差对新闻报道工作的消极影响在面对争议、冲突、对立时,人的情绪很容易出现过激反应。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媒体人自身情绪失控,容易受到被采访人的误导,对事实存在认知上的错误,情感上的投入存在较大偏差,负面效应会被放大。

媒体人情绪的投入要以对事实的正确认知为基础,如果对事实出现错误认知,很可能进一步引发情绪偏差,甚至宣泄自身不良情绪。

同情疲劳?煽情报道中情感把控失衡的伦理反思

同情疲劳?煽情报道中情感把控失衡的伦理反思

同情疲劳?煽情报道中情感把控失衡的伦理反思摘要:煽情报道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媒体实践中常犯的老病。

煽情报道并不全然不值得提倡,在新闻报道中正确把握好情感的度量关系将对新闻报道产生积极意义;而一旦情感把控失衡,便会陷入煽情报道漩涡。

而在新闻报道中滥用情绪将会引发一系列适得其反的后果。

最常见的便是“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

本文在探讨煽情新闻时引入同情疲劳概念,探讨煽情报道中情感把控失衡引发的同情疲劳问题对新闻报道及以读者为代表的公众的影响,以此反思煽情报道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同情疲劳,煽情报道,新闻伦理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其实,人也天然是情感型动物。

媒体深谙此理,其所呈现出的报道背后具有一套属于媒体自身的情感法则。

在煽情报道中,媒体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以言行事”,深刻演绎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道理,极尽渲情之能事。

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媒体的诸多报道实际上存在过度渲染情感之嫌,进而导致媒体走向煽情报道的队列。

而过度渲染情绪因素则会引发公众的“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反而不利于媒体宣传效果的达成。

毫不否认的是,媒体如果正确使用报道中的情感向度,对读者、报道效果等皆能起到正面效应;而一旦对情感把握失衡,则会造成偏差。

在新闻采、写、编等实务操作中,情感一直扮演着重要作用,而媒体在此方面亦不止一次地存在失误。

这也引发我们思考媒体报道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对此,本文在讨论煽情报道时引入了“同情疲劳”这一概念,探讨煽情报道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其导致的“同情疲劳”问题的影响。

一、概念辨析:煽情报道与负面新闻、灾难新闻、正面宣传“煽情报道”“负面新闻”“灾难新闻”“正面宣传”此几概念大家并不陌生,已是老生常谈、陈词滥调的话题。

学界对这些报道、问题的研究亦是汗牛充栋。

灾难新闻与负面新闻存在混用的情况,不少人将两者概念混淆,并认为报道负面信息不利于正面宣传。

情感报道的注意事项

情感报道的注意事项

情感报道的注意事项情感报道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它注重对事件和现象背后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呈现。

与普通新闻报道相比,情感报道更加注重对人性、情感和情景的揭示,更加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

但是,由于情感报道涉及到人们的情感和隐私,所以在进行情感报道时需要注意一些道德和职业规范。

以下是情感报道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

虽然情感报道强调情感因素,但是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凭空捏造或夸大。

记者应该努力确保所报道的事件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采访。

此外,记者要注意不要过度渲染或主观夸大事件的情感因素,以免误导读者和观众。

其次,要尊重隐私和个人权益。

情感报道往往涉及到人们的私生活和个人情感,记者在进行情感报道时要尊重被报道人的隐私权和人格权。

应该在获得被报道人的同意后,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报道,并且尽量减少对被报道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有必要,可以对个人身份进行保密,以确保被报道人的个人权益不受侵犯。

再次,要注意情感报道的效果和影响。

情感报道应该追求情感共鸣和社会效益,而不是追求娱乐性和煽动性。

记者在选择和处理情感报道时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思考自己的报道对社会和读者的影响,并努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情感报道不应该只是娱乐和制造话题,而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人们的情感需求。

最后,要维护专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记者在进行情感报道时要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不得侵犯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应该尊重事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避免以个人情感和偏见来报道事件。

情感报道要注重平衡和公正,不能偏离记者职责,也不能利用情感报道来满足个人目的或谋取利益。

总之,情感报道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它要求记者关注事件和现象背后的情感因素,并进行深入挖掘和呈现。

在进行情感报道时,记者要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尊重隐私和个人权益,关注情感报道的效果和影响,同时维护专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情感报道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情感因素在新闻实践中的作用

情感因素在新闻实践中的作用

在 采 访 中 ,谈 话 是 采 访 的 主 要 形

式 ,而 在谈 话采 访 中,记 者是 否善 于 运 用情 感 因素 ,则 影 响着 谈话 采访 的
效 果 和 质 量 。 在 采 访 中 , 记 者 的 情 感
方会 因 你 的平 等 待 人感 到 受 人重 视 ,
便 会 积 极 而 热 情 地 向你 反 映 情 况 。 事 实 上 , 采 访 对 象 大 多 数 还 是 比较 容 易
也 特 别 多 ,各 层 次 的 受 众 都 能 从 中 受
众, 是办好 媒 体的根 本 出发 点 , 也是媒 体 不 断发 展壮 大 的基 础 。 我们 每 天都
会 多次 看到 、 到 天气预 报节 目, 是 听 就
报道 中 。 另外 , 媒体 对救 助者 的高 尚行 为大 加褒 奖 ,对 被 救助 者所 取 得 的好 成 绩 给予 及 时地 赞 扬 ,从 而增 加 了帮 扶 的透 明度 。 透过 这些 报道 , 救助 者感 到 自己做 了 件功 德无 量 的好 事 ,被 社 会所 承 认 , 被人 们 所称 颂 ; 被救 助者 而 也觉 得 只有好 好 学 习 , 答 社会 , 报 报效
的 作品 才会 感人 ,文 由情生 ,情 动于 衷 ,文发 乎外 ,古来 传 世名 作首 先 就 是 真情 、至 情之 文 。讲 宣传 效果 就 要 讲 新 闻 的感 染力 ,讲 感 染力 就必 然 要 讲记 者的情 感 因素 。
情 感 因 素 在 新 闻 实 践 中 的 应 用 不 仅 仅 体 现 在 写 作 过 程 中 ,而 且 贯 穿 于 线 索 获 取 、 实 地 采 访 、 新 闻 写 作 、 新
闻编辑 全过 程 中 。
是 暂时 的 ,是 可 以通 过 情感 的介人 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