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分析:《故都的秋》是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思想:贯彻“三主”教学思想,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多角度的品味鉴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融入课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思路:导语引入――整体感知――鉴赏品位――咀嚼精妙――点拨提高――迁移训练教学目标:1 。了解郁达夫及创作风格。2 。体会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3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并借鉴文章“融情于景,驭景以情”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又流露出的悲凉、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之
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品味文章,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咀嚼精妙,提高能力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关于秋的景色图片和诗文导入。意图:(1)展示几幅关于秋天的景色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秋天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感受。(2)学生回忆关于秋的诗文,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了解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指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
1 .明确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才有明确的方向。
2 、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 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
3 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 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9 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 年8月。本文写于1934 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3、感知全文,听朗诵带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三、鉴赏品味1、合作探究1 )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2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 )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2、重点赏析:鉴赏品味重点赏析第一幅画:秋晨图程序:①、提供图片。让学生从色彩、声音的角度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谈画面给人的感受。
②设疑: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听得到青天
下驯鸽的飞声还静吗?如果改换一下,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意图:①、形象直观,视觉感更强。易于展开联想,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迅速抓住景物的特征。②、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层层设疑。③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析鉴赏散文的思路: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以情驭景。学会了初步的分析方法,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进入到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下一阶段的阅读实践中去。三、鉴赏品味3、探究:其余四幅画面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品味揣摩语言,自选角度,可以从色彩、声音的角度、可以从触觉的角度,也可以从秋光、秋姿、秋味等角度。意图: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②、通过欣赏语言,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作家的独特心境、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三、鉴赏品味4、亮点探究: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意图:①、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展开讨论。
②、完成教学能力目标,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归纳可得出:作者所选的景物都是作者感情的体现物。然后顺利得出“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情景一体”。四、咀嚼精妙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五、点拨提高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一、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二、深入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三、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鉴赏方法:感知形象――鉴赏品味――咀嚼精妙六、迁移训练情景相生。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1 .选词填空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绿红黄残明确:黄。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2 、以“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 * * 琉璃河中学故都的秋说课稿教学过程: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剖析,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文眼等方面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三、鉴赏品味1)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2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