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经典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学经典赏析》杂谈
我一直以为,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作为文学的载体,文字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它是强而有力的思想武器,它就像肖邦的音乐一样,也是“藏在鲜花丛中的大炮”。鲁迅弃医从文,一笔为武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出了是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之外,还是位文学家,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马丁.路德.金就是凭着《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促进了美国民权运动的最后成功……这些都足以说明了文学的深远影响。但凡是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人类最真挚的共同的美好情感,例如: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憧憬,对亲情的渴求,对战争的厌恶等等。在选修了《世界文学经典赏析》这门课之后,在孙老师的带领之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更加肯定了如是想法!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以下三个观点,想对此加以论述。
观点一:文学应该是不分民族、不分国界的,正如音乐一样。
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在首堂课介绍古典神话时,才有涉及到中国的神话传说,其余都是在介绍外国的文学知识。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每个人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都碰到过,每当放寒暑假的时候,学校经常会发一些世界名著的书目清单,清单上绝大部分都是外国文学作品,鲜有文学作品是出自中国作家之手的。还有一例,在诺贝尔奖一百多年的历史上,未曾有一位中国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就此,我想表达的个人态度是:文学应该是不分国界的。由于各国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不同,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民族理解的方向会有所偏差,正如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一样,如此正应了那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每思及此,心中总是愤愤不平,想我泱泱大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又不是要比近代科学文明,怎么可能连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没有,竟还比不上日本、印度那些弹丸小国?怎么可以因为文化的不同,就抹杀了我国文学家的不俗表现?人类美好的情感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崇高思想,与中国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可为什么中国作家却从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在我看来,远的四大名著不说,近的也有鲁迅、沈从文,甚至是金庸,他们的卓越表现都足以使他们登上文学界最高的领奖台。
再深思下去,原因是诸多的。在世界急速的全球化发展的年代里,我们却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国力的不够强盛,国际影响力不够大,致使外国人很少注意中国的东西,包括文学作品。所以,中国的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不够广。另外,就是语言文字的不同。汉字是汇聚了五千年的精华,不是26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可以表达清楚的。不能准确翻译,也是原因之一。再者,不排除某些西方人对东方人存在偏见、种族歧视,并将这种偏见转移到中国作品上。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当大家的力量积聚在一起的时候,众志成城,“再小的力量乘以十三亿,足以战胜一切困难”,共同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只有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了,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的文化,不会忽视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努力。我坚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全世界都为中国的文学所折服!
观点二:应该选择阅读适合个人年龄层次以及理解能力的文学作品。
同样,仍旧是上文提到的学校的事例,对于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尚且不能理解透彻,却要求小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中生阅读《战争与和平》、《简爱》那样厚厚的文学巨著,他们如何能够理解个中深意,又如何能够斟词酌句,甚至是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此,我亦有亲身体验。在小学五六年级时,我跟随着同学一起阅读世界经典名著,想《茶花女》、《麦克白》、《欧也妮.葛朗台》等。时至今日,坦白的说,我对这些名著都忘得差不多了。我现在对它们的了解,大部分也就停留在作者、故事梗概等基础文学常识的水平上,就连这也要归功于语文课堂上做的习题。印象最深的就是欧也妮葛朗台的父亲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之一。从我个人以及周围的同学、朋友的经历来看,只是在小时候“看过”世界名著,并未有什么特殊的效果。从理解的角度来说。量多不如质精。只有文学作品看得多,又或者只看而不思考,都是没用的,反而是浪费时间、精力。因此,不同年龄、不同理解能力的人就应该阅读难易程度不同的书籍,学校也应针对不同的年级下发不同的参考书目。
观点三:女性在文学领域范围内一点都不逊色于男性。
在课堂上,老师曾用一个专题来讲解这一观点,我非常认同。正因为这个观点与我不谋而合,所以我听得心潮澎湃,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暂且不论文学,即使是
在政治、军事这种“男人的战场”上也不乏巾帼的身影,古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英国铁娘子执政,美国赖斯、希拉里任国务卿;更何况,文学不是性别属性明显的领域,在文坛上,中国有林徽因、毕淑敏、龙应台,国外有简奥斯丁、伍尔芙、勃朗特三姐妹……各个领域都有杰出女性代表,不胜枚举,正应了那句古话“巾帼不让须眉”。想想当初,我就是凭着这样一“想与男生比试一番”的豪言壮语,而填报了现在的专业——机械。在这样一个男生占主导地位的学员中,我的种种表现虽然算不上是最好的,但也丝毫不亚于大部分男生。“不是看你能不能,而是看你肯不肯”。任何事情,只要女生肯做,努力去做,表现一定不会比男生差,要知道,女性能顶半边天呐!
接下来,该谈谈我比较中意的一部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是英国的简奥斯丁,它从女性的角度来描写该如何看待爱情、婚姻问题。也许因为作者是女性,作品描写的也是女性角度,我也是女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而作品所表达的恰好符合了我的理想婚恋观,种种原因使我对这部小说爱不释手,反复翻阅。整部作品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作者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与“现代婚姻以自由恋爱为前提”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甚至可以作为现代自由婚恋观的蓝本,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理念不可谓不先进啊!
作者本人终身未婚,却写出了一部流芳百世、经久不衰的爱情小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小说一开始,男主角个性傲慢,致使女主角在第一眼看到他时,对他产生了偏见。两个人之间也因此而常有针锋相对的言辞,彼此之间的傲慢和偏见就造成了一开始的不愉快与误解,但是经过种种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渐渐产生一点点的感情。这样戏剧性的故事情节,简直就是现代荧屏上的肥皂剧、偶像剧的翻版,也收到了现在向往浪漫爱情的年轻男女的追捧。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在众多主题枯燥无聊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除了自由的婚恋观,大家也读出了作品的另一层深意:傲慢与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弱点和毛病。每一个人其实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印象所驱使,因而容易对别的人下不正确、不全面的注解,进而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误会,所以我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然而,一个人所给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响到很多事,但并非一定不会改变,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观一点的论点,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对达西的看法,就是因为了解,才有所改变。
一部好的作品要能够引起人的共鸣。虽说人人都爱大团圆结局,但悲剧往往更能引起人的共鸣,更令人记忆深刻。放眼望去,有在流传的文学作品是完全没有悲伤成分的?没有。《巴黎圣母院》不是,《茶花女》也不是。艺术(包括文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恰恰就是痛苦和喜悦、欢笑与泪水的交响乐。我曾经的语文老师说过,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事物在你眼前撕碎”。只有这样的悲,够痛彻心扉,才难以忘怀。也只有生活化的作品,才更经得起千锤百炼,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