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组成与性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δ13C3>-25.5‰
油型气:δ13C2<-28.8‰,δ13C3 <-25.5‰
3)煤化作用早、中期(Ro,max =0.5~1.3%)以成气作用为 主,成油作用为辅的是煤型(层)气。 4)煤成气具明显的姥鲛烷优势,姥鲛烷/植烷 (Pr/Ph) =0.68~11.6,其中绝大多数大于2.1,而Ⅰ、Ⅱ型干 酪根生成原油的Pr/Ph=1.43,为姥植均势。 5)煤型(层)气的汞含量比油型气高,煤型气含汞8 万微克/m3,油型气7千微克/m3。
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煤层气产生的阶段
煤层气产生阶段 原生生物成因甲烷 早期热成因 最大量的湿气生成 强热成因甲烷开始产生 凝析油开始裂解成甲烷 最大量的热成因甲烷生成 大量湿气生成的最后阶段 大量热成因甲烷生成的最后阶段 次生生物成因甲烷 镜质组反射率(%) <0.50 0.50~0.80 0.60~0.80 0.80~1.00 1.00~1.35 1.20~2.00 1.80 3.00 0.30~1.50
蚀变带和原始气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次生生物气形成时间一般较晚(几万至几百万年前),煤层中存留 的生物成因气大部分属于次生生物成因气,在煤层中普遍存在,对煤层 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和保存条件(见下图): 煤级:为褐煤~焦煤,煤层所在区域发生过隆起 (抬升)作用; 渗透性:煤层有适宜的渗透性; 水文条件:沿盆地边缘有流水回灌到盆地煤层中; 微生物条件:有细菌运移到煤层中,具备缺氧环境; 圈闭条件:煤层具有较高的储层压力和能储存大量气体的圈闭条件。
(a)华北地区 (b)华南地区 (c)东北地区 不同地区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分布与煤级之间关系
由上图可以看出:
华北和华南煤层气δ13C1值与全国性规律一致,随煤级增高而变 重(图a,图b)。东北煤层气δ13C1值的演化却与此相反,煤级增高,
δ13C1值变小(图c),暗示东北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另有重
2、控制煤层气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
(1)煤的显微组分,特别是富氢组分的丰度 壳质组通常相对富氢,是煤成油的主要显微组分,具有很高的生烃能力;镜质组主 要生成甲烷和其它气体,其富氢的某些组分亦可生成液态烃;惰性组的产气量比相同煤 级的壳质组和镜质组低。三种煤岩组分的烃气产率,以壳质组最高,镜质组次之,惰性 组最低。 (2)储层压力 它影响煤的吸附能力,随着压力的增加,吸附量增大。 (3)煤化作用程度,即煤阶/煤级 由于不同煤化阶段,温度和压力不同,煤生气或生油的程度也不同。 (4)煤层气解吸阶段 吸附性弱或浓度高的组分先解吸,也会对煤的组成产生影响。 (5)水文地质条件 部分地区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组成的影响十分明显,如美国圣胡安盆地,盆地北部超 高压区煤层气为富CO2的干气,南部低压区煤层气则为贫CO2的湿气。在区域抬升后又 遭受剥蚀的盆地边缘,雨水携带微生物进入可渗透煤层中,在细菌的降解和自身代谢活 动作用下,次生生物成因气含量增加,从而影响煤层气的化学组成。
要控制因素。
2、煤层气的鉴别标志 (1)原油与煤成烃比较 原油:以腐泥型有机质为母质,成分以富含脂肪链结 构的烃类为主。热解气中重烃分子主要源于脂肪链结构的 裂解。这些含脂肪链结构的烃类为重烃气生成提供了充足 的物质基础,以致原油热解气的干燥系数一般较低。
煤:干酪根结构中的脂肪型侧链和桥键都比较短。在
•生物成因气
是由各类微生物经过一系列复杂作用过程导致有机质发生降解而形 成的。可形成于煤化作用早期阶段(泥炭-褐煤)以及煤层形成以后的构 造抬升阶段,因此可分为早期(原生)生物成因气与晚期(次生)生物成 因气。
•热成因气 是指随着煤化作用的进行,伴随温 度升高、煤分子结构与 成分的变化而形成的烃类气体。
形成沥青的转化,以及芳核结构上的烷烃支链的断裂,形成富含重烃的气体,该阶
段相当于生油岩高峰生油期。H/C从1.76降至0.89,O/C由0.12至0.05,CH4生成 量大于CO2。 晚期(1.3~2.0%):沥青质、液态残余烃等较大分子烃类裂解、芳核支链进一
步断裂形成CH4较多的气体,H/C由0.79降至0.48,O/C由0.05降至0.04趋于平稳。
化历程及其控制因素相对简单,煤级普遍较低
,δ13C1分布较为集中。
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地域分布
我国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布与煤级之间关系
就全国来看,煤层气δ13C1与煤级之间的关系尽管离散性较大,但规律 性仍然相当明显: δ13C1随最大反射率增高变重,但二者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并非是线 性的。当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小于2.0%时,δ13C1值增大的速率较快,由-65‰ (0.3%左右)增至-25‰(2.0%左右),到最大反射率4.0%附近,δ13C1值仍低 于-20‰。。
当泥炭和褐煤埋深达到一 定程度时,煤层在缺氧状态下 停止氧化分解,当环境温度低 于75 ℃时,有利于厌氧微生 物(甲烷菌)活动,在代谢过 程中释放出大量甲烷,这一阶 段为生物气生成阶段,生气量 约20-50m3/t
当环境温度高于75℃、 Ro>0.4%时,煤层进入热解生 气阶段。
生物气早期生气演化模式
(1)
大气;地表沉积物中气;沉积岩中的气;海洋中溶解气;
变质岩中气;岩浆岩中气;地幔排出气;宇宙气。
•狭义的天然气目前仅限于地壳上部存在的各种天然气体,
•包括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2)
2、非常规天然气
目前主要指煤层气、页岩裂缝中的气、浅层生物气(沼气) 和盆地中心气包括深盆气。
煤型气
是指煤系地层中煤和分散有机质,在成岩和煤化过程中
热解时,侧链和桥键形成自由基,与H相遇时,形成以CH4 分子为主的气态烃分子。煤中可溶有机质的烷烃含量大大
少于原油,芳烃和其他含脂肪型结构的侧链也较少,热解
生成重烃气分子的量,远少于原油。
(2)煤层气的鉴别标志
根据煤层气组分特征及其同位素特征鉴别煤层气。 1)相同成熟度的条件下,煤层气的甲烷碳同位素比 油型气偏重。 在Ro,max=0.50~2.5%之间: δ13C1>-43‰是煤型气; δ13C1 ≤-43%~-55‰是油型气。 2)煤型(层)气比油型气的甲烷同系物的同位素重。 煤型气:δ13C2>-25.1‰,δ13C3>-23.2‰ 混合气:-25.1‰<δ13C2>-28.8‰;
形成的天然气,以游离状态、吸附状态和溶解状态赋存于 煤层和其它岩层内。其中赋存在煤层中,成分以甲烷为主 的煤型气称为煤层气或煤层甲烷,赋存在围岩中的煤型气 称为煤成气。
煤层气
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
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气 体,其成分以甲烷为主,往往将其简称为煤层甲烷。
研究表明: 在厌氧环境、低SO42-、低温(通常50º C以下)、高PH值、 丰富的有机质、适宜的孔隙空间和快速沉积等条件下,生物气 会大量形成,但由于埋藏浅,原生生物气在煤层中保存甚少, 不是煤层气的主要勘探对象。
总体来说: 生物气的形成应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丰富的有机质提供产气的物质基础;
煤层气的物质组成与性质
孙建华
一、 煤层气的形成及成因类型 二、 煤层气的组成及化学组分
三、 煤层气地球化学组成的地质控制 四、煤层气的物理性质 五、煤层气对环境的影响
目录
一、煤层气的形成及成因类型
天然气
1
基本概念
2
非常规天然气
(一)基本概念
1、天然气
·广义的天然气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根据其存在环境,可分8类:
(三)主要生气阶段和产率
褐煤至长焰煤阶段
1
2
长焰煤至焦煤阶段
3
Biblioteka Baidu
瘦煤至无烟煤阶段
1.褐煤至长焰煤阶段 生气38~168m3/t,CO2占72~92%, 烃类<20%以甲烷为主,重烃气<4% 2.长焰煤至焦煤阶段 生气168~270m3/t,烃类气体迅速增加,占70~80%, CO2下降至10%左右。烃类气体以CH4为主,重烃可 占10~20%,如壳质组含量多,则油和湿气含量也多。 3.瘦煤至无烟煤阶段 生气270~422m3/t,烃类气体占70%,其中CH4占绝 对优势(97~99%),几乎没有重烃。
不同煤类的产气量和吸附能力
煤类 褐煤 长焰煤 气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贫煤 无烟煤 产气量m3/t 38~68 138~168 182~212 199~230 240~270 257~287 295~330 346~422 吸附能力m3/t <8 8~9 9~11 11~14 18~20 14~18 20~24 24~36
二、煤层气的组成及化学组分
(一 )煤层气的化学组成
1、化学组成 ( 1)烃类气体: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异丁烷。 干气:CH4>95% 或 C2+% <5% 湿气: CH4<95% 或 C2+% >5% 常用甲烷 (C1)与总烃量(C1~C5)的比率作为确定气体的干度指标, 即C1/C1~5: C1/ C1~5值大于99%,为特别干的气体; 95%~99%为干气; 85%~95%为湿气, 小于85%,为特别湿的气体。 (2)非烃类气体 N2、CO2、CO、HS、H2及微量的惰性气体。
·裂解型煤层气(瘦煤~二号无烟煤,2.0%<Ro,max<3.7%) 由于有机质芳核结构支链上的大部分烷烃在成熟阶段已消耗,该阶段
主要以裂解的方式及芳香核缩合为主,并由此产生大量CH4,有机质的芳香
度从0.85增高到0.97,C原子几乎集中到芳香结构上。
·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0.3%<Ro,max<1.5%) 在煤层经过初步埋藏变质阶段,后期发生抬升,煤层中的温度等环境 条件适于微生物生存,通过位于补给区的煤层露头微生物有大气降水带入, 在相对低温条件(56º C)代谢湿气、正烷烃和其它有机化合物,生成CH4和 CO2。 在含煤盆地中,次生生物作用活跃并影响气体成分的深度间隔称作蚀 变带,一般位于盆地边沿或中浅部;不发生蚀变的气体一般位于盆地深部, 称为原始气带。
瓦斯气
是赋存在煤层中的煤层气与采动影响带中的煤成(层)气、
采空区的煤型气及采掘活动过程中新生成的各种气体的总称。
(二)煤层气的形成及成因类型
1、成气过程
植物死亡 褐煤
气体
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煤化作用
阶段四
阶段五
埋藏堆积及泥炭化作用
泥炭
烟煤
无烟煤
(二)煤层气的形成及成因类型
2、成因类型
二是具备有利于甲烷菌繁殖的环境条件。
·热解型煤层气(褐煤~瘦煤阶段,Ro,max0.5~2.0%)
从烃源岩的角度,该阶段属于煤演化的成熟阶段。主要在热力作用下,有机 质中各种官能团和侧链分别按活化能的大小,依次发生分解,转化为具有不同分子
结构的烃类,按反应进程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0.6~0.8%):以含氧官能团的断裂为主,产生CO2,芳烃结构上的烷烃支链部 分断裂形成少量的CH4和C2H6以上的重烃,H/C变化不大,O/C由1.23急剧至0.12。 中期(0.8~1.3%):有机质演化主要通过树脂、孢子和角质等稳定组分的降解初期所
(二)煤层气的同位素特征
1、同位素的分布特征 我国煤层气的δ13C1地域分布总体上体现出不同地质时代 构造背景下煤中有机质生烃演化的特点。
华北和华南的煤层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
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演化,煤化作用的地质背
景复杂,煤级跨度大,生气历程长,δ13C1变 化大;东北煤层主要形成于中一新生代,热演
具体的生气阶段和生气类型:
·早期生物气(泥炭~褐煤阶段,Ro,max<0.5% )
埋藏浅,温度低,热力作用不足以使有机质结构变化,有机质结构和成
分变化主要是由于各类微生物参与下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实现。
过程实质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复杂的不溶有机质发酵变为可溶有机 质,可溶有机质在产酸菌和产氢菌的作用下,变为挥发性有机酸、H2和CO2; H2和CO2在甲烷菌作用下最后生CH4,因此生物成因气实质是微生物成因 气.亦称细菌气。 在现代泥炭沼泽环境中,通过CO2还原或甲基发酵都可生成生物气,但 根据气体化学成分和同位素成分组成分析,大部分古代的生物气是通过CO2 还原产生的。
缺氧环境 低温环境 晚期生物 气生成 有机质 孔隙空间
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和保存条件
低硫酸盐 环境
准噶尔盆地盆缘晚期生物气成藏模式
水文地质 条件
褐煤
浅部煤系地层接受天山雪融水的补给,形成了 低矿化度的地层水,在地质历史上利于甲烷菌的生 长,煤层生物降解产生甲烷气,在承压地层水和盖 层的共同作用下保存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