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政治——地缘政治

合集下载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

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

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

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

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

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2、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美国人曾提到,在构筑以它为主导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新格局中,与中国的政治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1)主权国家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角色,政府间外 交也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国家主权至上和 不干涉内政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演进, 不仅政府间国际组织继续蓬勃发展,国际非政府组 纨也大量涌现并日趋活跃,依托于国际互联网的全 球公民社会方兴未艾,各种国际行为体携手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已成大势所趋。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地带华 尔街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声名狼藉。与此形 成鲜明对照,中、俄、印度等坚持独立自主选择符合 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探 索各自的发展模式,世界发展模式日益丰富和多样化。
4、国际关系行为体日趋多元化,传 统外交模式面临挑战
1)近代以来,北大西洋两岸集中了世界主要的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曾是世界地缘政治经济的重心。
2)亚洲崛起促使世界地缘政治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加快 东移。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不少亚洲国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能源等比较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涌现出以中国、印度、中东海 湾国家和东盟等新兴经济体,亚洲日益成为世界制 造业、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新中心。
3)由此,主权国家的中心角色有所削弱,国家主权 与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受到更多限制,国际பைடு நூலகம்系行为 体更加多元化,传统外交模式面临挑战,面向社会 大众的公共外交日益突出。
5、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加速推进
2008年是国际战略格局加速转换的关键一年,俄格武 装冲突、北京奥运盛会、世界金融危机等三大事件标志 着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与“一超独霸”的国际战 略格局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2、地缘政治博弈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关系
博弈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社会中,个人是博弈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博弈的主体。 在这一点上,国际政治中的博弈和个人之间的博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博弈相对简单,国家间的博弈不论是博弈主体的 内涵还是博弈的内容、范围以及博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都不是个人 博弈所能比较的,这是国家间博弈的复杂性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国 际环境中,国家实力虽然是博弈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在地缘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考虑更多的 因素,对利益的追求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强权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相 对较弱的国家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也能在博弈中实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中国的地缘战略是绕不开东亚的,因为东亚是中国的邻居之一,也是全球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中国以及周边国家都受到了东亚地缘政治的影响。

因此,中国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定位和战略,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

第一章: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人口国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拥有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东亚地区的领导力量之一,其国内发展、外交政策和向其他国家提供的援助等都对周边国家产生着影响。

在东亚地区,中国是一个大国。

它与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存在外交纠纷和安全威胁。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其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关系也对东亚地缘政治产生着影响。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

虽然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联系,但是在某些领域中也存在着独立的、互不相信的态度。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政策和对全球议程的立场也在发生变化。

第二章:中国的东亚地缘台阶中国作为一个文明悠久且经济强盛的国家,其应对东亚地缘政治的策略和行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下面探讨一下中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对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中国国内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实现了持续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这些进步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为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扮演更大的角色提供了持续的支持。

然而,中国的国内政治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的定位和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角色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一些矛盾可能可能在国内和周边国家之间产生,从而威胁中国的外交关系。

(二)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对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常对区域内的紧张局势和其他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

近年来,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这也对周边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安全构成了挑战。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1、地缘政治学:概念与视角在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研究,甚至日常谈话中,人们经常使用“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的术语。

那么,究竟什么是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呢?人们在使用和谈论它们的时候,又是指的什么呢?关于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拉祖瓦耶夫归结了三类基本观点:一、地缘政治学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地理对政治的影响。

二、把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大国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上,最一般的是,人们称国家间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的典型情况为地缘政治。

三、地缘政治学首先反映了国际舞台上争取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地缘政治学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优先权。

奥图泰尔总结了二战以来对地缘政治学的三种主要用法:一、用作描述特定地区或问题的概览(survey),以便把握被认定为外部事实的事物的明显特征。

在这种用法下,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

如,关于X 的地缘政治,X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

二、地缘政治几乎是现实政治的同义语。

这几乎全部来自基辛格的遗产。

基辛格用“地缘政治”一词来描述他力求在世界政治中维持“有利的均衡”的努力。

这样,地缘政治学就是一种不含任何意识形态或感情色彩的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方法。

三、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

这一视角关注地理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作用。

该视角把永久的地理因素视为国家行为的驱动力。

地理成为政策和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成为大战略制定的一种方法。

斯隆通过评价地理同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性质,实际上给出了他对地缘政治学概念的三种理解:一、认为这种关系是政策的一个目标,是两个或各个国家之间冲突中的奖赏。

当国家行使对领土的控制时,其领土的任何一部分都成为同他国冲突的根源,从这一前提出发,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成功保卫其不受外部世界的攻击。

对国家政治权威地理范围的关注是国际关系学者对地理最通常的看法。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四、当代中国地缘政治
1、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
• 东线地缘政治 • 西线地缘政治 • 南线地缘政治 • 北线地缘政治
中国东线地缘政治
• 主要邻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韩国 • 热点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
朝鲜半岛问题
东 海 大 陆 架 问 题
台 湾 问 题
朝 鲜 半 岛 问 题
二、世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简介:巴尔 干半岛,波斯湾地区,北印度洋地区,高加索 地区,中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东南亚马六甲 海峡。
三、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在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与区域一体化共同 作用下,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与最 快速的演进,呈现出五大特性。
1、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进,重心东移
2)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摘自中国社科院:《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3)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的重大意义。
(1)争取到了很好的国际形象,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 地位;
(2)稳定了周边环境,利于与各邻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同时保证了和平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3)成功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使帝国 主义的流言不攻自破;
2、地缘政治博弈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关系
博弈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社会中,个人是博弈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博弈的主体。 在这一点上,国际政治中的博弈和个人之间的博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博弈相对简单,国家间的博弈不论是博弈主体的 内涵还是博弈的内容、范围以及博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都不是个人 博弈所能比较的,这是国家间博弈的复杂性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国 际环境中,国家实力虽然是博弈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在地缘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考虑更多的 因素,对利益的追求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强权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相 对较弱的国家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也能在博弈中实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

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

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

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

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

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一)美国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中国地缘政治——闳远大师版

中国地缘政治——闳远大师版

一、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和预测世界和地区范围的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关于地缘政治有几句话说得非常好:地理和政治是地缘政治的基础。

政治建立在军事和经济之上。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

傅莹老太曾经说过,“你们军人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不要指望我们这些外交官能用嘴巴给你们拿回来。

”呵呵!(讽刺的是好多国家利益都在谈判桌上被这帮外交家动动嘴皮就丢掉了)二、中国自身地缘概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是个岛国。

尽管并非被水包围(只有东侧是海洋),中国周边的地势使它从任何方向都很难接近,只有少数地方能够进入中国。

不过为了了解这个国家,我们必须从那些包围它的山区,丛林和荒地开始。

这些坚固外壳包容了并保护着中国。

中国内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核心腹地和围绕着的缓冲区域。

中国有一条15寸的等雨量线。

在这条线的东部年降雨量大于15寸,西部则小于15寸。

大批中国人居住在这条线的东部和南部。

这即是中国的核心腹地,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地方,汉族人的家。

这有助于了解为什么超过十亿的中国人住在只有美国一半面积的地方。

这片腹地分成南北两部分,并形成了两种重要的方言,北方的普通话和南方的广东话。

两种方言的书写方式是相同的,但是谈话时几乎无法相互了解。

这片地区有两条主要的河流,北方的黄河和南方的长江,还有一条长度排在第三位的南方的珠江。

这里是中国的农业地区,然而有关于中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

这种压力造就了近代中国历史——必须在这里生活,又试图超越这片土地。

一圈少数民族地区围绕着腹地——西藏、新疆(维吾尔穆斯林的故乡)、内蒙古和满洲。

历史上,这些缓冲地区在中国强盛时被统治,衰弱时则脱离。

今天,大量的汉族人安置在这些区域。

这是矛盾的一个原因,不过今日汉族人已经足够强大了。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个人心得信管一斑通过对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的分析,有关论文的整理分析,我得出一些个人看法。

地缘政治的现实意义:对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产生影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指导性。

例如麦金德的地缘论被德国运用。

地缘政治受到的冲击:1、核武器的出现,使地缘政治受到质疑,使边缘中心、缓冲地带变得微不足道。

2、科学技术的冲击,科学技术带来的新技术革命使国家间战场由军事过渡到以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3、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冲击,以经济全球化为甚。

地缘政治中的中美关系如何应对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地缘战略政策1、从自身着手,融入全球,提高自身实力,正面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实力。

2、利用世界多极化局势,加强与俄罗斯、欧盟及亚洲周边国家的合作,以此来压抑美国。

3、在地缘问题上要有全球眼光。

4、争取化解中日矛盾,增强政治对话,强调中日在东亚的利益。

5、不仅只考虑政府往来,还应加强政府之外的往来,消除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

6、有效利用美国国内的有利因素来遏制台独,避免中美在台海问题上的冲突。

7、在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美国是需要中国合作的,中美应该拓展合作领域。

8、塑造中国的软实力来构建和谐社会。

地缘政治中的中欧关系2003年后,中欧关系良好发展的表现首先,经济领域。

中欧双边贸易持续走高,经贸合作日趋紧密。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贸易伙伴。

而且贸易不仅在量上有增长,在深度上也有扩展。

其次,政治领域。

双方对话与沟通日益机制化,为双方建立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在国际事务合作上。

中欧双方不断迈向新台阶,实现了互利合作。

在朝核问题和伊朗问题上都达成了共识。

第四,在环保方面。

合作已经成为双方的新亮点,中国不断吸取欧盟工业化过程的环保经验。

第五,科教领域。

合作不断深化,加强了民众之间的友好往来。

当前中欧关系出现的变化及原因1、中欧关系从2007年开始有所转变,直接变化就是领导人的变化。

欧洲主要国家的领导人更迭,不同的领导人多外政策必然有所差别。

中国的地缘政治现实及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

中国的地缘政治现实及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

化学化工学院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2级6班班级姓名杨军平学号2012202505课程名称地缘政治学中国的地缘政治现实及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摘要中国“和平发展”这一概念曾由中国政府领导人数次宣誓,在中国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研究界以及多种中国报刊上曾激发了较热烈的讨论。

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中国的对外战略尤其重要,特别是大国战略。

政治寓于地理之中,本文将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周边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分析,并结合国际地缘政治的格局变化,试着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论述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内对外国际战略。

关键词和平发展地缘政治环境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正文对中国未来对外政策选择的不同理念,所涉及的争论,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会面对怎样的国际环境,需要处理怎样的国际关系,以及怎样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等。

这些争论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已成为热门话题的“和平发展”问题。

不管“和平发展”这个概念作为中国的国际战略是否合适,至少它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即中国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而且中国的高速发展已被国内外许多人视为是“崛起”。

基于这种情况,当讨论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时,从现实的角度说,不能不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能不能和平发展,二是如果中国能够和平发展,应该采取何种战略选择。

一、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战略环境中国是位于东半球欧亚大陆东部的国家,面临太平洋,陆海兼备。

中华民族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即北边是冰天雪地的荒漠,西北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西边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微微大山,西南是难以通过的深山老林,丛东到南则是弧形的汪洋大海。

因此在中华民族那里形成并强化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大一统”思想,中国拥有十五个陆上邻国,六个海上邻国,陆地边界有2.2万多公里,海岸线有1.8万多公里。

这意味着中国的地缘安全变数大,遇到麻烦的几率高,解决边界问题的负担重。

另外,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外加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美国。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探讨中国在此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作为国际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重要邻国的政治经济动态、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走向等。

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中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时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加强经济合作、深化政治互信、推进地区安全合作等。

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为中国在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和更高国际地位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格局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或存在海洋争端。

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多元、交织和动态的特点,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陆地接壤国家众多,地缘政治竞争激烈。

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西部与中亚五国相邻,南部则与印度、缅甸、越南等国交界。

这些国家之间因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等引发的冲突和摩擦不断,给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例如,中印边境争端、中缅边境的毒品问题等,都是中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海洋争端频发,海洋权益保护形势严峻。

中国周边海域广阔,与多个国家存在海洋划界和岛屿争端。

东海、南海等海域的争端尤为突出,涉及领土、渔业资源、能源开发等多个方面。

这些争端不仅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对中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再次,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周边地区的大国竞争也日趋激烈。

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该地区都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对中国的崛起持有一定的防范和制衡心态。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话题:地缘政治和文化地缘政治学2008年01月14日08:19绪论一,地缘政治学概念释义1,_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2,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3,_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4,_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5,_ 地缘政治与地理政治(Ceopolitik)和政治地理的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关系,地缘战略的关系.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_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2,_ 地缘政治的研究目的是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3,_ 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实力的地理基础;第2,实力的地理结构;第3,实力间的利益关系.4,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第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第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第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第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三,参考书目:(德)拉采尔《政治地理学》1896年;(瑞典)契伦《国家有机体》1901年版;(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992年,《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2003年;(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英)H·J·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1919年;(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1944年;(美)索尔·科恩《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1964年;(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Z·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1986年,《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年,《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年;(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1978年;(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1991年;(德)豪斯浩弗尔《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42年;(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1987年;(意)G·杜黑《制空权》1950年;刘雪莲《地缘政治学》2002年.内容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1,_ 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一)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二)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三)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上,以杜绝外部世界腐化风气的影响,如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泊内拉(T.Canpanella)的”太阳城”以及英国洛克(Locke)设想的国家都是如此.2,古希腊人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四边形,其所谓”可居住地带”即在四边形的一个之内.而只有这片地区才具有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意义,应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中心.3,自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在政治地理学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4,在孟德斯鸠之后,还有不少学者试图对社会政治现象提出地理学,或者广而言之,自然环境方面的解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Toynbee)提出的”挑战—应战”的文明发展模式当中,自然环境就囊括了他所列举出的5种挑战性刺激因素中的两个方面,即那种气候,地势和土壤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需要通过勘探,开垦和发展才能把荒野变成良田的地区都可能刺激文明的发展.5,在其他的三种”刺激性因素”(来自某一外国的挑战,来自外部的不断增加的压力,惩罚的刺激)当中,前两者也是与政治地理学分不开的.由此也可看出汤因比的历史观中环境因素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6,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7,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边疆学说”在美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从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计划”到里根政府时期的”高边疆政策”,都可以看出”边疆”思想的痕迹.”高边疆”一词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指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8,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在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没有较大的建树.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更多局限于国内政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导致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诞生.9,这个变化的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这一切为人们从一种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历史学,自然史学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则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10,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亚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史学家和探险家之一.他以其广博的自然史知识与德国的卡尔·里特尔一道创立了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整体论思想的德国的地理学学派.洪保和里特尔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人,国家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1,里特尔从1822年到1859年连续发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学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所阐释的主题.由洪堡和里特尔所开创的德国地理学派在两个方面为后世的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12,首先就是这个学派强调人类生活单间的整体性以及地理学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强调地理研究中的整体性,又强调它的区域性,从而为后人对各地域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13,地缘政治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则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西·拉采尔.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浒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观念.1897年,拉采尔发表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正是他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其他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并且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14,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15,拉泽尔据此还提出了后来在德国被广泛作用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用以指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国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因而不可能被压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内.国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赖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运动则体现为其所占有领土的收缩或者扩张.16,在当时的德国,这一理论倍受青睐.因为它不仅把当时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以及传统的德国哲学和地理学融为一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17,最先对拉采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作出积极反应的是瑞典人鲁道夫·契伦是一位彻底的国家有机体论者.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18,由于国家是一种空间的有机体,因而疆土就是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富于生命力却又空间有限的国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扩展其疆土是一种绝对的政治规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邦联的设想,这个邦联将分别以顿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作为它的四角,囊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9,到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他国家,像美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地缘政治理论.战后随着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使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第二讲: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流派(战前和二战时期)一,马汉与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1890年,其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马汉的海权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即通过历史上海军行动对海洋政治的控制与一支强大海军对于大国外交政策影响这两者之间关系加以考察.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因此,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集中海上优势兵力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是马汉海权战略理论的基础.从全球来看,马汉认为,以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为界的北部陆半球因其活跃的贸易和政治活动,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亚洲特别是北纬30-40度之间从中国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带,他称为”争执中的和可争执中的中间地带”,属于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一直是俄国和各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此外,马汉认为美国处于两大样之间,传统上把美国和欧洲分割开来的地缘政治观点已经过时,美国具有发展海上力量的独特优势,应介入欧洲大陆的内部事务.其理论对美国海军战略的制订具有重大的影响.二,麦金德与陆权论麦金德(1861-1947)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战略家.其基本观念”是人而不是自然在行动,但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控制权.”1904年,其发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一文,首次系统阐述了其地缘政治学理论.这一理论,虽经其多次修改,但其核心却始终如一.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麦金德的世界史的地理观,就是认为世界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力量的中心即所谓”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中部平坦的大草原曾经便利了蒙古人对欧洲的入侵,而十字军东征,则被麦金德作为是欧洲人对亚欧大陆中心的第一次攻击.麦金德提出,在哥伦布时代,这种大陆与海洋的对抗对于海洋一方有利;然而,随着一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变化,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向大陆一方倾斜.二战时期,麦金德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且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的第三种版本.其观点主要反映在1943年发表的《环型的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麦金德首先再次对”心脏地带”的范围加以修正,使之与苏联版图完全重合.其次,他首次提出”陆间大洋”的概念,就是北大西洋.麦金德认为这是在”心脏地带”之外,能够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维持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地区,并被其称之为”我的第二个地理学概念”.此外,他还认为”枢纽地带”不再是便于运动的地区,而是建立在人口,资源和内部联系基础上的”力量堡垒”,这就大大降低了亚欧大陆东北部边缘及其内部沙漠和荒原地带的重要性.几乎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不少与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相似的地缘政治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费尔格雷夫和美国人斯派克曼.其与麦金德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将陆上力量与海上力量的对抗视为世界历史的主题.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是斯皮克曼.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后两个地带被他称为所谓的”内新月地带”),对于世界主导权的争夺就表现为包括南北美洲大陆的西半球和包括心脏与边缘地带的欧亚大陆的战略性对抗.斯皮克曼认为,在欧亚大陆上,并不是”心脏地带”反而是”边缘地带”构成对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上个世纪旧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格局就是海上通道周围的英国海上力量与试图冲破其周围的包围圈的俄国陆上力量的对抗”.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对麦金德的上述著名命题的修正:”如果说在旧世界的权力政治中有一个公式的话,就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理论的实际含义就是,德国与日本的结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个世界力量中心进而控制整个世界.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势,美国要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就只能与英国结成战略同盟.由于三大力量中心的理论,以及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的争斗的理论构成了斯皮克曼地缘政治学的基调,因而在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中,由美国主导的三大力量的平衡就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与此相适应,斯皮克曼也不赞成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制约俄国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企图的重要力量.为了有效地遏制俄国的扩张倾向,美国还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存在---这些观点成了战后的杜鲁门主义直接的理论先导.五,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1,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渊源:首先,一战后德国地缘政治环境为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背景;其次,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最后,拉采尔关于”生存空间”理论与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2,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国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张的能力;第二,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对世界历史的地理学解释,世界史就是国家间的征服史.国家在政治上的生长完全是由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是作为一种有机体存在的国家与这个国家赋予了人格特征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种族与土地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一种国家的天然疆界与持续的领土扩张之间的动态关系.3,_ 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阐发了一整套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关于”泛区”的思想,即在”空间中寻求其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次,在不同场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三个或四个”泛区”,即泛美地区,泛东亚地区和泛俄罗斯地区,这几个泛区将分别美国,德国和日本所主导.最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将来自于这些泛区之间的力量平衡.因此,此一时期德国地缘政治学已完全变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失去了任何意义上的科学性.地缘政治学在战后也被当成是扩张主义的代名词,但把纳粹德国的暴行归罪于地缘政治学则是不公平的.六,杜黑与制空权理论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即意识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1921年,他发表《制空权》一书,系统论述了其空权思想.杜黑认为由于陆上力量只限于陆地,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制陆,制海,还可以制空,因此,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天空并取得空战胜利,谁就能赢得战争胜利.其主要内容为一,空战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使过去的平面战争演变为立体战争;二,独立空军就可以赢得战争胜利,如何加强空军建设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三,掌握制空权是空战和战争胜利的关键;四,夺取制空权后,空战目标就是轰炸和平居民和中心城市,战争将是短暂的.但是,杜黑的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美国战略地理学家塞维尔斯基(1894-1974)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他在1950出版的《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中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塞维尔斯基认为,北极由于是美苏空中力量控制范围的重叠区,因而可能成为未来空权争夺的焦点.谁控制北极谁就控制地球.其航天理论成为后来高边疆战略的理论先导,由此,对空权的争夺从表层空间延伸到外层空间并成为当今大国谋求空中优势的主导方面.第四讲: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发展到了极端状态.纳粹德国的覆灭,不仅意味着带有浓厚的地理决定论色彩的旧地缘政治学的终结,而且也标志着地缘政治研究的中心如同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一样,从欧洲转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地缘政治学对于传统的旧地缘政治学而言,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批判和发展的一面.前者表现在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乃至于某些思维方式仍然被人们所使用;而后者则体现为在。

中国地缘政治论文

中国地缘政治论文

中国地缘政治论文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国家,正处于地缘政治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中国地缘政治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中国地缘政治论文篇一地缘政治分析与中国地缘战略选择一、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分析1、亚欧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麦金德于1904年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提出了地缘政治学领域的全新课题。

麦金德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

欧洲则是较小的一个岛屿。

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力量的集中地,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又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因此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

他认为在陆地上亚欧大陆乃心脏地带,即为最有权力的地区,所以麦金德对欧亚大陆的掌控看成了是对世界强国的建立。

他认为,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或者德国征服俄国,就可以奠定了登上世界宝座的基础。

因此,麦金德把自己的思想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 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 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

2、地处“世界心脏”边缘的中国麦金德的整个地缘学说也被称为陆心说,其重要的视角在于认识到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枢纽地位,认为世界之争就是对世界心脏地带的争夺。

对于麦金德陆心学说加以修正的是斯皮克曼。

相对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斯皮克曼持有的观点是边缘地带理论。

他并不否认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却认为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由于人口稀少,社会组织化程度很难达到集中大规模资源的程度,相反的是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边缘,都是人口集中、资源丰富、社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他认为,世界上核心区域是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边缘地带。

所以他的研究结论是,如果在西部或者东部边缘有足够整合人口和资源能力的国家,并且可以实现高度的组织化工业化,就极有可能成为强国。

“谁掌握了世界最具有潜质的地区,谁就有望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就会成为世界超强美国的挑战者。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

本文作者是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创立者乔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

当代中国是一个"岛国"。

尽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面环海(只有东部边境靠海),但中国周边的地形事实上从任何方向都难以穿越。

虽然有些地区可以穿越,但要了解中国,我们首先必须观察其周围的山脉,丛林和荒原。

这一外壳虽然限制了中国,但同时也保护了中国。

. 从内部看,中国可以分成两部分:华人的心脏地带和周围的非华人缓冲区。

中国有一条所谓的400毫米(15英寸)等雨量线。

该线以东的年降雨量超过400毫米,以西的年降雨量则少于400毫米。

中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等雨量线以东和以南。

这便是中原汉土,即华人的心脏地带。

这正是绝大多数汉族人聚集生活的地区,而汉人也是世人通常所说的华人。

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地带虽然只有美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但却生活着超过十亿人口。

华人的心脏地带又可分成南北两部分,分别使用两种主要方言,南方的广东话和北方的普通话。

这两种方言的书写体系相同,但相互之间在说话时却几乎不能沟通。

心脏地带有两条主要河流,即北方的黄河及南方的扬子江(亦称长江),此外南方还有第三大河流--珠江。

该心脏地带是中国的农业区。

然而,中国的人均耕地却只有全球的1/3,这也是了解中国最重要的一项数据。

这种人多地少的压力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史--即要适应压力又要摆脱压力。

心脏地带被非汉族地区所环绕--西藏、新疆(维吾尔族穆斯林的故乡)、内蒙古和满洲(即东北三省)。

这些缓冲区在历史上曾被强大的中国所统治,也曾在中国衰弱时被分裂出去。

如今,这些地区居住着大量汉族移民,这是引起摩擦的一个原因,但今天的中原正处在强盛期。

这些缓冲区也是历史上外来威胁的发源地。

汉土中原是一个河流众多和雨量充沛的地区。

因此,也是农民和商人的乐土。

周边地区则是游牧民族和马背民族的乐园。

13世纪,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入侵和占领了部分汉人的领土,直到15世纪汉人才重新收复失地。

国际政治学第十一章 地缘政治

国际政治学第十一章  地缘政治
第十一章 地缘政治
导入 第一节 概念和基本要素 第二节 历史演变 第三节 现状 延伸阅读 研究范式与中国的研究
导入
自从以领土为最基本物质基础的民族 国家成为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体以来, 民族或者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就会发生在 特定的地理空间内,因此地理空间对民族 或者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认 识反映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就是地缘政治 学(geopolitics)。
周边,地区, 全球三个层次 ,反映了整体 性特点。
二、地缘政治的基本地理要素
地缘政治
地理位置 地形与气候
国土幅员
自然资源
邻国
距离
1.地理位置
•地表上某一事物(国家、城市、 经济区、战略基地等)与其他地 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通常用 方位和距离表示。 •地理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交 通地理位置、国防地理位置等。
(3)邻国的 实力:地缘政 治中的边际效 应。友好邻国 -利益倍增, 不友好邻国损害倍增。
4.地形与气候:
地形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国 家是否便于防 御或者容易遭 受攻击。
气候的影响体现 在:对国家经济 发展的影响和对 民族性格特点的 影响。
5.自然资源
第二,地缘 政治是列强 争夺世界或 地区优势和 权力的斗争 。
第三,地缘政治 成为外交的工具 ,它从地理的角 度出发规定外交 政策的可能性和 优先权。
3.学界对于地缘政治含义的不同观点
(2)图阿塞尔:
第一,指 特定地区 或问题。
第二,地 缘政治几 乎是现实 政治的同 义语。
第三,是“大战 略”的同义语, 指地理在国际关 系中的中心作用 ,地理因素是国 家行为的驱动力 。
狭义:专指地 缘政治的现实 ,包括客观存 在的地缘政治 关系,地缘政 治过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权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阿尔弗雷 德·赛耶·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 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 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 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 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 动的能力。
北线地缘政治
越南、菲律宾、 印尼、美国
俄罗斯、蒙古

外交平衡
“平衡外交”是常见的一种外交方式,包含各种形式类别。 实际上,国家无论大小,都可能采用某种形式的“平衡外 交”策略,平衡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本文关注 小/弱国的“大国平衡”外交,即它们如何平衡地对待两个 大国。这种“平衡外交”具有一些限制性条件,例如:着眼 于小/弱国的立场和视角;实施国是小国或弱国,对象国 是大国;涉及两个大国和一个小/弱国之间的三边关系; 两个大国处于竞争或对立状态。要准确理解小/弱国的“大 国平衡”外交机理
地缘政治学主张一国的政治乃受其地理所支配。它的关键内在含义是,如果一 个国家的邻国越多,那么它与这些邻国的利益纠纷就越容易产生。如果地缘政 治学说是正确的,那么中国在未来充当第一超级大国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 为它的邻国会时时刻刻拉着它的后腿。这些与邻国的利益冲突,必会使中国在 制定政治和经济政策时小心弈弈,必然大量消耗中国的国力和军力。也就是说, 美国只有二个邻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可以如一名喜欢挑战的拳击手, 随时找些敌人开心而产生凝聚力,从精通地缘政治学的美国政治家来说,这的 确是他们的一种治国之策。美国也可以在功成名就后,安安稳稳、轻轻松松地 怡养天年,但这样的缺少紧迫感会使美国很快变成南美洲的懒散国家。而中国 却用不着找任何敌人,反而受地缘支配,它必须随时应付不管它愿不愿意的各 种挑战而消耗国力。因此在任何条件下,它都不可能如美国一样可以轻易地调 兵遣将到世界各地。精通地缘政治学的美国的决策者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外交平衡的解释
1986年越南革新开放以来的“平衡外交”的核心是大 国平衡外交,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在保持越南独立、 自主的前提下,从国家利益出发,全面发展与世界 上主要大国的关系,积极谋求政治、经济、安全的 平衡,不为与某个大国关系而影响到与其他大国的 关系,不加入对准第三国的联盟,争取所有大国的 支持,从大国问寻找自我,谋求自立的一种外交政 策。
贰 中国的“外交平衡”
越南外交
“大国平衡外交”具 有三个层次

与世界大国保持相 对的等距离

积极发展与世界上主要大国 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
全面平衡关系

与各大国保持相对均衡的状 态,并且尽量维持大国力量
在越南的整体平衡。
与大国相比,小/弱国是一种独特的国际行为主体,其外交政策要与自 身的实力地位和国家利益相一致。面对两个存在一定竞争或对抗关系的 大国,小/弱国通常采取“大国平衡”外交,而这种外交具有不同于大国视 角的内在机理。杜特尔特当选菲律宾总统之后,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截 然不同,也迥异于上届政府,似乎呈现一种“亲中疏美”的趋势。实际上, 杜特尔特政府不过是试图从上一届政府的对美“选边”倾向向“大国平衡” 回调,其主要原因在于菲律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中美地区影响力 的消长和杜特尔特的鲜明个性,基本目标是维护外交自主、谋求中国的 经济帮助和维持大国平衡状态。在可预见的未来,在这种“大国平衡”外 交框架下,美菲同盟仍将继续得到维持,但两国互信可能有所降低,菲 律宾将减少对美国的防务依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 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 (rimland)”学说。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 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因此控制了边缘地带 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

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 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
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
空间”概念。
叁 “地缘政治”这一词,则是源自于
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契伦进一 步发展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 释政治现象。
肆 中国的“地缘政治”
含义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 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 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 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起源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 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 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
念。但是“地缘政治”这一词,则是源自于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 (瑞典语:Rudolf Kjellén)。契伦进一步发展拉采尔的理论,
空权论:空权论首先由意大利将军朱利欧·杜黑提出,他认为 “天路”是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而空权可以决定战争的命运。 1921年发表《制空权》一书,指出要发展强大的空军,争夺 制空权,获得战略主动。而以空军摧毁敌国战略目标,即无 须与陆军海军正面作战,也能够消灭抵抗的意志。50年代塞 维尔斯基(英语:Alexander P. de Seversky)根据空军在战略 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 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
不过这不要紧,中国本来就没有这种想法,要如美国一样,将兵将 派到世界各地,去做人类的主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非常中庸 的,这种文化也根本不可能让中国产生这种'雄心壮志’。
台湾问题对中国的举足轻重
台湾问题虽然是内政,但台湾问题却在大陆的地缘政治中,占 着最为举足轻重的份量,因为在中国大陆的地理环境中,台湾 是大陆的东大门。因为如果台湾最终回归大陆,中国东南西北 四个方向的地缘政治就彻底地从东面解决了一个。在中国可预 见的当今和未来的地缘政治中,台湾都必然会是在首位。为着 中国的最高利益,大陆对台湾是志在必收,即使台湾想走,在 可以预见的未来50年,也不可能不经过流血战争的巨大代价而 分离。
中国外交政治
——地缘政治
肆叁贰壹
中 起地

中目
国 源缘






“ 地
治 的
平 衡
录 前













中国当前外交环境
壹 中国当前外交环境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 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 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 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叁 地缘政治的起源
德国地缘政治
空权论
陆权论
海权论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
德国地缘政治:德国地缘政治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代表 人物是德国将军卡尔·豪斯霍弗尔,他推崇“国家有机体”与“心脏 地带”学说,并且深受“生存空间”(德语:Lebensraum)概念的 影响。他认为,生存空间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国家掠 夺更多的生存空间是合理的;而心脏地带论也可以说明德国的 战略定位与对外战略。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利用其创办的期 刊推广德国地缘政治的思想,并且影响了纳粹扩张主义的发展。 德国地缘政治成为纳粹德国扩张主义的后盾,连带拖累了战后 地缘政治及政治地理学的地位与发展。
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处境:有4个邻国(俄国、印度、巴基斯坦、北韩)拥有核武,另一个最 大的核大国美国也将核武瞄准着中国。在中国这个地理位置上,一共有6个国家用核武器捆绑在一起。 台湾问题也时刻牵制着中国人的心。 但这并不是全部,除了潜在的核危机,还有复杂的多边关系。尽管中国小心翼翼,但因为它在2000 多年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中的强大,使得周边的不少邻居对中国充满了警惕,这些国家包括不少东南 亚国家、印度、外蒙古。另一些邻居因为目前需要中国,暂时倒没有太多的怨言,这些国家包括朝 鲜、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等。还有一些人口和国力都不大、影响力有限,受周边地方强权支配 的国家有老挝、不丹、尼泊尔等。还有一些目前属于'中亚上海5国组织’的中亚国家和其它国家。在 与中国陆地相连的14个国家中,共有14亿人口左右。中国在未来有可能会有海域冲突的近邻共有近3 亿左右人口。加上中国自己的人口,这些错综复杂的地区共有30亿人口,占去世界人口的整整一 半。
陆权论: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发表了“历史 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 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 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heartland)”,并且把欧、 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 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 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肆Fra bibliotek中国的“地缘政治”
肆 中国的地缘政治
世界上很难找到象中国大陆有一打以上的陆上邻国,近海邻国也有近半打。有的与中国 有陆上领土纠纷,有的是海上。有的纠纷缘于历史原因,而有的纠纷缘于大国的利益代 理而产生。台湾问题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它牵制着中国的国力比任何纠纷都多。但 用辩证法的观点看,这种纠纷也有利于中国大陆的凝聚力,如果这样严重的纠纷尚不能 让大陆产生凝聚力而奋发图强,发展国力军力,那么这种威胁的最终消失必然让中国凝 聚力和图强心彻底瓦解,其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北有老牌帝 国俄罗斯
随时都可能 “投敌”的南洋 国家和动荡 的阿富汗
东北方向有
充满变数的
朝鲜半岛
南面是新 还有一个
近在崛起 的印度和 越南等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