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浅析

周瑾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然而,随着技术性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东南亚各国劳动力要素的丰裕和低价格,我国不仅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困境,而且在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减退,因此,利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在对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比较优势转型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比较优势对外贸易转型启示

一、引言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大卫·李嘉图在竭力主张自由贸易的同时,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分工理论,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用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即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随着要素禀赋的作用日益凸显,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产生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对要素需求的密集度不同,因此,一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成熟,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出了新的思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拓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结果,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因此,只有将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我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二、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现状分析

(一)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2%。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

税政策,改善贸易融资环境,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外需。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逐步回稳,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成就,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中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性供给者。

(二)外贸增长方式以资源密集型,粗放扩张型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呈现“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发展模式,多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一味追求出口规模和速度,忽略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的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积累的不足。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营销较大的初级产品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我国国际贸易仍以廉价劳动力的要素禀赋结构为比较优势,呈现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突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劣势突出的局面。出口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处于全球水平分工中的低端链条,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仅仅只是委托加工和装配,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开发和研究能力薄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弱。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较重的低附加值产品,这种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使得原本就稀缺的资源消耗量更加增大。

(三)出口市场集中,贸易摩擦频繁

由于出口产品种类的有限性,尽管我国贸易交往已遍及二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市场过分的依赖其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地区、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印度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80%以上,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截止2010年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遭受调查案件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5%,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03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共约120亿美元,传统出口优势产品频繁出现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贸易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过分的依赖使得贸易摩擦加剧,市场风险增加,从而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四)技术密集型产品地位低,缺乏竞争力

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模式不同,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由于缺乏品牌价值和创新内涵,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较低,降低了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永远陷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易于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现,中国劳动力生产率提高缓慢,交换贸易条件恶化,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大国经济效应也限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不但能自己发挥巨大的生产力,还能渗透到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中,改变其内在质量、组合方式和作用方式,从而推动其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随着科技发展和国际分工深化,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是富有生命力的,只有通过推进技术创新来重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五)贸易条件重现恶化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我国进口商品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