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另外沈阳故宫博物馆也习惯上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一般简称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故宫博物院。

基本介绍
北京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而代表皇权的莫过于宝玺。

明朝二十四国宝,清朝二十五国宝。

(1)大清受命之宝白玉质面14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8.2厘米以章皇序之用
(2)皇帝奉天之宝碧玉质面14厘米见方,通高15.2厘米,纽高11.5厘米以章奉若之用
(3)大清嗣天子宝鎏金质面7.9厘米见方,通高7.6厘米,纽高5厘米以章继绳之用
(4)皇帝之宝青玉质面12.5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6.3厘米以布诏赦之用
(5)皇帝之宝栴檀香木质面15.5厘米见方,通高16.6厘米,纽高11厘米以肃法驾之用
(6)天子之宝白玉质面7.8厘米见方,通高6.4厘米,纽高4.2厘米祭祀百神之用
(7)皇帝尊亲之宝白玉质面6.8厘米见方,通高6.1厘米,纽高4.3厘米以章奉若之用
(8)皇帝亲亲之宝白玉质面7.2厘米见方,通高7.7厘米,纽高4.2厘米以展宗盟之用
(9)皇帝行宝碧玉质面15.6厘米见方,通高13厘米,纽高7厘米以颁锡赍之用
(10)皇帝信宝白玉质面10.5厘米见方,通高6.5厘米,纽高5厘米以征戎伍之用
(11)天子行宝碧玉质面15.5厘米见方,通高13.8厘米,纽高7.8厘米以册外蛮之用
(12)天子信宝青玉质面12.1厘米见方,通高8.5厘米,纽高4.5厘米以命殊方之用
(13)敬天勤民之宝白玉质面10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3厘米以饬觐吏之用
(14)制诰之宝青玉质面13厘米见方,通高14.7厘米,纽高8.5厘米以谕臣僚之用
(15)敕命之宝碧玉质面11.3厘米见方,通高9厘米,纽高5.5厘米于诰敕谕旨上钤用
(16)垂训之宝碧玉质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5厘米,纽高5.9厘米以扬国宪之用用
(17)命德之宝青玉质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4厘米,纽高6.2厘米奖励忠良之用
(18)钦文之宝墨玉质面11.7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5厘米专钤于有关文教之谕旨
(19)表章经史之宝碧玉质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2厘米,纽高7厘米以崇古训之用
(20)巡狩天下之宝青玉质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3厘米,纽高7.3厘米以从省方之用
(21)讨罪安民之宝青玉质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9厘米,纽高7.5厘米以张戎伐之用
(22)制驭六师之宝墨玉质面17厘米见方,通高10.8厘米,纽高6.6厘米以整戎行之用
(23)敕正万邦之宝青玉质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7厘米,纽高6.3厘米以诰外国之用
(24)敕正万民之宝青玉质面12.6厘米见方,通高10.4厘米,纽高6.2厘米以诰四方之用
(25)广运之宝墨玉质面19厘米见方,通高15.6厘米,纽高9厘米以谨封识之用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经典具有权威性、不朽性、传统性。

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

同时,她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

历史沿革
故宫为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故宫又称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宫禁。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

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

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

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靠近它一步的。

紫禁城全貌
紫禁城宫殿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和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

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一说为163,000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紫禁城前半部
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武英二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

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

其中太和殿面积2,370平方米,高33.33米,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顶,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登极、万寿、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这里举行。

保和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是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

后宫
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又名"后三宫"。

左、右为东、西六宫,后为御花园,分别为皇帝、皇后、妃嫔们的寝宫和活动场所。

在此以外,东有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等建筑,习称外东路,为准备皇帝退位后生活所建。

西有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建筑,习称外西路,专供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妃、太嫔等起居之用。

皇子们的居所原在东、西六宫之后,称东、西五所,后迁至宁寿宫之南,称南三所。

所有后半部统称“内廷”。

清代雍正之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乾清宫改为接见外国使臣场所。

乾清门外东有九卿房,为九卿值班处;西有军机处,为军机大臣值班所。

养心殿位于西六宫南,为皇帝日常办公地,同时在此召见臣僚。

与之相对称的地方为奉先殿,是供奉祭祀祖先处。

整个紫禁城宫殿建筑,是中国历代宫殿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建院和开放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后寝(内廷)”。

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织摄政内阁,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接管了故宫,同时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

1925年9月29日,“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
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严修、卢永祥、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张璧、庄蕴宽、鹿钟麟、许世英、梁士诒、薛笃弼、黄郛、范源濂、胡若愚、吴敬恒、李祖绅、李仲三、汪大燮、王正廷、于右任、李煜瀛等21人组成。

又设临时理事会“执行全院事物”,有理事9人。

下建古物馆、图书馆。

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易培基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

“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曾对故宫文物逐宫逐室地进行了清点查收,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6编28册,计有9.4万余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

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

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

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

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

中央政府接管
1926年,李煜瀛、易培基受到段祺瑞政府通缉,被迫离开北京,清皇室致函斡噱孚,要求溥仪回宫,故宫博物院存亡危在旦夕,临时董事会、理事会改而成立了“故宫博物院维会”,以支危局。

1927年9月,张作霖所控制的政府又宣布成立“故宫管理委员会”,强行接管故宫博物院。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结束。

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

10月5日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按:所属各处系指故宫以外之大高殿、清太庙、景山、皇史宬、实录大库等)”。

国民政府任命理事27人,复由理事会推举理事10人。

李煜瀛任理事长,易培基任院长,院以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

古物馆馆长为易培基(兼),文献馆馆长为张继,图书馆馆长为庄蕴宽,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

文物南迁和一分为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了中国东北领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步步进逼华北,形势危急。

1933年,易培基遭诬陷离职。

马衡接任院长。

同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择其精要装箱南迁,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从1933年2月至5月,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

南迁文物又历尽艰险,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储于巴县、乐山、峨嵋山等地。

日伪占领时期,故宫博物院在北平仅勉强开放。

日伪从故宫掠走铜缸、铜炮、铜灯亭计149件,溶毁制造武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马衡继任院长,三处南迁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

1947年9月,古物陈列所合并至故宫博物院。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

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
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

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在这场长达十余年的战争期间,由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尽职尽责,南迁文物数量虽巨,却没有一件丢失和损伤,故宫人员的精神、事迹,可歌可泣。

可又是因为这场战争,致使故宫的文物分处异地,博物馆也正式分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份祖国传统文化之珍藏应是一个整体,而尤与紫禁城建筑不可分离,人们相信,终有一日,其终将得以完璧。

著名景点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

初名奉天殿,明嘉靖时改名皇极殿,清顺治时始称太和殿。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

殿高35.05m,为重檐庑殿式,面积2,377㎡,55间,72根大柱,其中六根是缠龙金柱,是宫中最高大的建筑。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

皇帝的登极、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每逢大典之日,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外,设有庞大的仪仗,太和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王公立于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齐集于丹墀内陈设“品极山”的御道两旁。

皇帝出宫御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专贵和威严。

中和殿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

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

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称中和殿。

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员的跪拜礼。

每年春季祭先农坛,也先在这里阅视祭文。

祭祀地坛、太庙、社稷坛的祝版,也在此阅视。

现殿内为清代原状陈列。

保和殿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

清乾隆时重修。

原名谨身殿,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

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

自乾隆后期,这里便成为举行“殿试”的场所。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被录取者称“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现殿内为清代原状陈列。

养心殿
养心殿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清雍正年重修,作“工”字形建筑,分前后两殿。

自清雍正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后殿,前殿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接见臣工的地方。

前殿正中明间设屏风宝座,上悬雍正帝御笔“中正仁和”匾,这里是皇帝接见大臣,举
行常朝的所在。

东暖阁是同治、光绪皇帝年幼时,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在此召开“御前会议”,作出退位决定。

西暖阁正中设坐榻,上悬雍正帝御笔“勤政亲贤”匾,这里是清代皇帝批阅奏章,或与亲近大臣密商之处。

西暖阁西侧另一小室为乾隆皇帝最著名的书房之一——“三希堂”。

坤宁宫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

明代属皇后的寝宫。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宁宫的式样重修。

西端四间辟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

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

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

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

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

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曾经作为理事之所。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

太极殿
内廷西六宫之一。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

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极殿原为二进院,并有后殿,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回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金水桥
在太和门前广场。

共5座金水桥,单孔拱券式。

造型秀美,同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映衬,引人入胜。

午门之内,太和门前是青砖墁地的一个大广场。

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金水河。

河上并排横跨五座单孔石桥。

这就是所谓的“内金水桥”。

这是紫禁城内最大,也是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

这五桥随着弯曲如弓的金水河河道也成弧形排列。

桥的规格制式和外金水桥相同。

正中的一座是御路桥。

桥长23.15米,宽6米。

汉白玉望柱上雕刻蟠龙祥云。

此桥供皇帝专用。

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长21米,宽5.4米,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

再两侧为品级桥,长19.5米,宽4.8米,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

整个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是一样的。

发展历程
建筑维修和整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

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

50年代初,从宫内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达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焕然一新。

故宫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护、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维修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残破、渗漏、濒临倒塌的大小殿堂楼阁得到了修复和油饰,愈显金碧辉煌。

院内各处高大宫殿都安装了避雷设施,又以巨额投资建设了防火防盗监
控系统和高压消防给水管网,使这座古老的宫殿建筑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彻底整治了环绕故宫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现了昔日皇城的风貌。

管理机构调
1951年故宫博物院业务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院以下设陈列、保管、群众工作、古建筑管理等部及图书馆。

文献馆改称档案馆,后划归中央档案局,成立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954年建立了文物印刷工厂。

同年夏吴仲超接替马衡任院长。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故宫博物院设有陈列、保管、群众工作、古建筑管理、开放管理、服务等部及研究室、图书馆、出版社、文物修复厂、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古代建筑修缮队、安全保卫处等机构。

文物整理和库房维修
乾清宫内部(北京故宫博物院)
1949年以后,对故宫的文物重新进行了整理编号,计有“故”字号文物78万余件,加上新入藏的“新”字号文物21万余件,总数近百万件。

建院以来,对文物进行了科学鉴定、分类,利用故宫旧有房屋按文物类别建立了一系列库房。

为确保文物安全,除了不断改善库房条件、制定严格的文物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外,逐步引进现代化设备,开展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

对原有损伤、残坏、破旧的文物,进行了修复,重要文物加以复制,迄1985年累计达1.1万余件。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点是对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清宫文物重新清点核对,登记造册,进行鉴别、分类和建档,纠正了过去计件不确之处并增补了遗漏的文物,例如从杂物堆中发现了用草帘裹着的象牙席、修复漱芳斋戏台时发现在地板下存放的传为唐代卢棱伽的《六尊者像》册等。

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工作,总计清理出清宫旧藏文物七十一万余件。

与此同时,还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新入藏文物达二十二万余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补了清宫旧藏文物时代、类别的空缺和不足,诸如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玉器,汉代的陶俑,南北朝时代的石造像,唐代的唐三彩等。

而新入藏的古代法书名
画尤为大宗,为世所注目。

如晋代陆机《平复帖》、王珣《伯远帖》、顾恺之《洛神赋图卷》,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唐代韩滉《五牛图卷》、杜牧《张好好诗卷》,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宋代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郭熙《窠石平远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均是人间瑰宝。

此项工作数十年坚持不懈,近年还从市场上以巨资购回宋代张先《十咏图卷》,元代乃贤《城南咏古诗》,明代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清代石涛《高呼与可图卷》等,尤其前两件是溥仪以
赏溥杰为名从宫中盗出而流散民间的,今日复归宝藏。

为保护好这批数量巨大的古物瑰宝,从五六十年代起对原有库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虫的各种措施。

九十年代后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库房,可入藏文物六十余万件。

新库房恒温、恒湿,防火、防盗,并采用现代化技术自动控制,可保文物安全无虞。

自1950年开始,组建了文物修复工厂,1980年扩建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部,继承、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引进自然科学新成果,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数十年来为本院及其它单位累计修复文
物达十一万余件。

近况
藏品分类
《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作为中国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该院所藏文物一类为清代宫中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另一类为中国历代文化艺术作品。

包括有青铜器、玉及石质雕刻、古代印玺、法书名画和碑帖、古代陶瓷器、丝织刺绣品、漆器、珐琅器、金银器、竹木牙质雕刻、文房用具、明清家具等。

其中如春秋立鹤方壶,战国秦石鼓,晋陆机平复帖、王询伯远帖,唐青釉凤头龙柄壶、大圣遗音琴、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元杨茂剔红牡丹纹尊、朱碧山龙槎银杯,明万历孝端皇后凤冠,清大禹治水玉山等作品,均在海内外久负盛名。

陈列与展览
为了使院藏瑰宝和广大观众见面,在陈列展览方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等处的原状陈列之外,又不定期开辟了青铜、陶瓷、工艺、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供参观者欣赏。

还开设有临时展厅,举办各种主题性展览,如近年来的“古书画真伪对比展”、“古陶瓷真仿品对比及古窑址资料展”、“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展览。

同时也引进国内其它博物馆和国外的收藏文物展。

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分两大类,一类为宫廷史迹原状陈列,目前保存和恢复的有前三殿、后三宫、西六宫、养心殿等多处。

与宫廷历史有关的文物专门陈列有养心殿、乐寿堂、颐和轩的宫廷收藏珍宝陈列(珍宝馆)、奉先殿的宫廷藏钟表陈列(钟表馆)、乾清宫东庑的“清代典章文物展览”、坤宁门东板房的“清代玩具展览”、阅是楼(养性殿东侧)的“清代戏剧文物陈列”。

另一类为历代艺术陈列,开辟有专馆长期或定期展出藏品。

现有保和殿及其东西两庑的“历代艺术馆”,斋宫、诚肃殿、景仁宫的“青铜器馆”,承乾宫、永和宫的“陶瓷馆”,钟粹宫的“明清工艺美术馆”,景阳宫的“文房四宝馆”,皇极殿东庑的“铭刻馆”,皇极殿及其西庑的“绘画馆”。

“绘画馆”为不定期展览场所,经常轮换展出院藏历代法书名画。

故宫博物院还举办各种临时特别展览,较大规模的展出有“敦煌艺术展览”、“五省市出土文物展览”、“三门峡出土文物展览”、“全国流散文物展览”、“汉中山靖王墓出土文物展览”、“全国出土珍品文物展览”、“故宫博物院建院60周年展览”等。

对外交流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组织小型文物展到各省市博物馆展出,并应邀到国外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此类展览愈见频繁。

自1935年故宫文物第一次出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来,已到过亚、欧、美、澳四大洲的众多国家和城市展出,赴展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前苏联、德国、奥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当地观众的极大兴趣,使异国的人民得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十几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观众人数逐年增加,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而且,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学术研究和文献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