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篇
1.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张口度:是以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为标准。
正常人张口度相当于自身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末节合拢时的宽度,平均约3.7cm。❖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两横指,约2-2.5cm左右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一横指,约1-2.0cm左右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约1cm以内
完全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如破伤风患者)
3.活组织检查:从病变部位去一块组织制成切片,通过适当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以确定病变的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的检查方法。
切取活组织检查:适用于表浅或有溃疡的肿瘤。
切除活组织检查:适用于皮肤粘膜完整,位于深部的可切除小型肿瘤或淋巴结。
冰冻活组织检查:需要新鲜标本,送检前不应进行固定。
4.麻醉:是指用药物或者非药物使得病人整个机体或者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已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者某些疼痛的治疗。
5.麻醉学:是研究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学科。
6.局部麻醉:是指用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或纤维的传导,从而使得该区域的疼痛消失。适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手术、牙髓病的治疗、固定义齿修复的牙体预备等。
7.利多卡因:又称赛洛卡因,是口腔科临床应用最多的局麻药,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维持时间亦较长,并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故亦可作表面麻醉。临床上主要以1:100000肾上腺素的1%-2%d的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有迅速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因而对于心律失常病人常作为首选。
8.阿替卡因:又称碧蓝麻,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较强,给药后2-3分钟出现麻醉效果,含1:100000肾上腺素的阿替卡因牙髓麻醉时间60-70分钟,软组织麻醉时间可达3H。使用于成人及4岁以上儿童。
9.冷冻麻醉:是指应用药物使得局部组织迅速散热,皮肤温度骤然降低,以至局部感觉、首先是痛觉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的效果。临床常用氯乙烷。
10.表面麻醉:是指将麻醉剂涂布或者喷射于手术区表面,药物吸收后麻醉末梢神经,使得浅层组织痛觉消失。本法适用于表浅粘膜下的脓肿切开引流,拔除松动的乳牙或者恒牙,以及行气管插管时前的粘膜表面麻醉。
11.浸润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于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得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
12.阻滞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或者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得被阻断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13.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进入人体后,产生可逆性的全身痛觉和意识消失,同时存在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松弛的一种状态。
14.镇静:通过药物作用使病人紧张情绪、恐惧心理得到改善或消除,达到精神放松,生命体征平稳,有利于配合诊疗的方法。
15.阻生牙:是指由于邻牙、骨、软组织的阻碍而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常见8及上3.
16.修复前外科:是指使得义齿获得良好的固位和稳定,有效地行使咀嚼功能的外科技术。
17.感染是指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与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和局部组织的疾患.
18.智牙冠周炎是指智齿(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齿冠周炎多见
19.眶下间隙:
20.颊间隙:
21.颞间隙:
22.颞下间隙:
23.咬肌间隙:
24.翼下颌间隙:
25.舌下间隙:
26.咽旁间隙:
27.下颌下间隙:
28.、颏下间隙:
29.颌骨骨髓炎:
30.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31.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32.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33.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34.疥:单一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者
35.痈:邻多个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的化脓性炎症者
36.
基本理论篇
(一)下颌第三磨牙临床分类:
根据牙与下颌支及第二磨牙的关系
第Ⅰ类:在下颌支前缘和第二磨牙远中面之间,有足够的间隙可以容纳阻生第
三磨牙牙冠的近远中径。
第Ⅱ类:下颌支前缘和第二磨牙远中面之间的间隙不大,不能容纳阻生第三磨
牙牙冠的近远中径。
第Ⅲ类:阻生第三磨牙的全部或大部分位于下颌支内。
根据牙在颌骨内的深度高位(A),中位(B),低位(C)阻生
根据阻生智齿牙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的关系:
垂直,水平,近中,远中,颊向,舌向,倒置阻生
根据在牙列中的位置:颊侧移位,舌侧移位,正中位
(二)拔牙创的愈合
1)拔牙创出血及血凝块形成:15~30 min出血停止,血凝块形成,具有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促进创口正常愈合的功能
2)血块机化:24 h后血块开始机化,7 d被肉芽组织替代,3-4 d肉芽组织始被更成熟的结缔组织替代,至约20 d完成。
3)骨组织的修复:5-8 d开始形成新骨,3 min后完全形成骨组织
4)上皮覆盖拔牙创:3-4 d开始上皮自牙龈向血凝块表面生长,24-35 d甚至更长时间完成
(三)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1)口腔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与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于发生感染。
2)牙的存在并发生牙体及牙周围组织的炎症,易形成特有的牙源性感染。
3)口腔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感染可循此途径扩散和蔓延。
4),颌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危险三角”静脉瓣膜少或缺如,受压时容易导致血液逆流,导致颅内感染,顺相应淋巴引流途径扩散而发生区域性淋巴结炎.反之,血循与淋巴循环丰富有利于炎症的局限和消退
5)口腔颌面部为暴露部位,易受损伤而继发感染
(四)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途径及病原菌
(五)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
(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
(七)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手术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的指征
1)局部疼痛加重,呈搏动性跳痛;炎性肿胀明显,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触诊时有压痛点、波动感、凹陷性水肿;深部脓肿穿刺有脓液
2)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伴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3)儿童颌周蜂窝织炎,累及多间隙,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
4)结核性淋巴结炎,寒性脓肿
2.切开引流的要求
1)切口应在脓肿低位,使引流道短、通畅、容易维持。
2)切口应尽力选择在愈合后瘢痕隐蔽的位置,切口长度以能保证引流通畅为准则;应首选口内引流。
颜面切口应顺皮纹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面神经、血管和唾液腺导管等。
3)切开至粘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引流口。避免在不同组织层次中形成多处腔隙或通道,以减少感染扩散,保证引流通畅。
4)操作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向颅内扩散。
3.切开引流目的:
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以达消炎解毒的目的;
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如舌根部、口底间隙脓肿)
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
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八)急性智牙冠周炎临床表现与治疗
局部:初期,病人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肿胀不适,咀嚼、吞咽时加重;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若炎症侵及咀嚼肌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全身: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全身不适、中性粒细胞升高等
治疗原则:急性期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慢性期尽早拔出
措施:局部冲洗;选择抗菌药物及全身支持疗法;切开引流术;冠周龈瓣切除术;下颌智齿拔除术
(九)智牙冠周炎扩散
1)向外:向磨牙后区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向外穿破,在咬肌与颊肌后缘间的薄弱处发生皮下脓肿,穿破皮肤后形成经久不愈的面颊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