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 。实现 了文学研究方 向的根本 变化 ,形成了一种对文 学总体活动 ( 作家一 作品一 读者)过程研究 的新思路。其 中 , 伊塞尔认为文本 是一个结 构或框架 ,它 充满着 各种潜在 因
素 ,因而有 待于读者 在 阅读 活动 中加 以具体化 、充实 化。 在文本与读者关 系的探讨 中 ,伊塞尔提 出了 “ 空白”这一 概念 ,指文 本中需要 读者根据 自己的想象加 以填 充的 “ 未 言部分 ” ,读者与 文本 的交 流就是在 这些 “ 白”处 发生 空 的 ,因为正是这些需要 读者靠思 考去填补 的地方 ,才把读 者引人到文本所描述的事件 中,以提供未言部分 的意义 。 尧斯则 提出了 “ 待视野 ”这 一概念 。所谓读者 的 “ 期 期待 视野” 。是指 “ 读者接受文学作 品时 自身所具有的某种思维 定 向和先在结构 ,包括伽 达默尔 的历史 视界和个人视界 两 方面的内涵” ,即文化修养 、心理素质 、个性气质 、知识水 平 、生活阅历 、审美情趣 、鉴赏水平 等。一方面 , “ 第一
不断更新 的 【 l 1 。接受 理论 的创始人 是德国南部 “ 康斯坦 茨 学派”的五位年轻 的文学理论 家和教授 ,其 中最著名 的是
伊塞尔 ( f agI r 和汉斯 ・ Wo gn e) s 赫伯特 ・ 尧斯 ( n oe Has b ̄ R Ju ) a ̄ 。他们对作品内部研究 的沸沸扬扬 的美学思潮提 出挑 战 ,对文本 中心论进行 反驳 ,确立 了以读者为 中心 的美学

要 :本文认为译者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 ,同时还要相信译文读 者的接受能力。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6 7 (0 0 4 0 8 - 7 2 2 1)o 堋 7—0 8 2
关键 词:接受美学 ;文本意义 ;创作 自由度 ;接受能力
中图分号 :H 5 09


去审美经验 和意象时 , 者会把过去 的经验视 界和眼前作 读
品所体现 的新视界做 出想 象性对 比 ,并在实 际上对 自己原
先 的视界 与意象进行 调整 、改造 ,甚 至重新 制作 。其 四 , 部作 品的艺术生命 的长短 ,在某种 意义 上也取决 于读 者 的接受 。 “ 一部文学作 品的历史 生命 如果 没有接受 者的积
第 l卷 7
第 4期
琼 州学 院学报
Ju a o i ghuU ie t or l f o zo nv  ̄i n Q n y
Vo. 1 . No 1 7 .4 Au u t2 1 g s. 0 0
21 0 0年 8月
论 文学翻译 的接受美学观
黄 泽 英
( 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 郴州 430) 2 00
和水平去理解接受 作品 ,带有很强 的主观性 ,造成一千个 读者心 目中有一 千个 哈姆雷特 。其 三 ,阅读是 读者想象性 再 创造 的过程 。当新作 品唤起读者对 同类或有关作 品的过
接受美学既不是 美学 中美的本质或美感一 般形式 的研 究 ,也不是文 艺理论 的鉴赏批评 研究 ,而是 以现象 学和解 释学为理论基础 ,以读 者的文学 接受为 旨归 ,研究 读者对

极参 与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 只有 通过读者 的传递过程 。作
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 的经验视野 中。 ”其五 ,文学作 品 的意义 和价值 ,不只是作者所赋 予的 ,也 包括读者 阅读所 增补和 丰富的。作 品是潜在 的、抽 象 的,只有 通过读者 的 阅读 ,才能成 为现实的 、具体 的 ,从 而产生 出更多 的价值
接 受 美学 理 论 概 述
的融合 ,便形成 了一代 代读者 的期待 视野。 ”按照该理论 , 作品文本 只包含意 义潜势 ,包含着被 各种期待视野对 象化 的可能性 。不 同时代对 特定 文学文本 的理解 。总是受该时 代读 者期待视野 的影 响和制约 。不 同时代读者期待视野 的 变迁 ,会导致不 同时代 的读者对 同一 文学文本 的理解 、阐 释和评 价产生差异 ,正是这 种差 异 ,使一 代读 者与前代文 学作 品发 生 “ 对话” ,使 读者 自身 的期 待视野获得对 象化 。 每一 时代的读者都是依据 自己的期待视野使作 品意义现实 化 。同一 时代 的读 者对 同一文学文本 的理解会 因其期待视 野的差异 而有 所不 同。 即使是 同一个 读者 ,也会因其期待 视野 的变化 ,而对 同一 文学文本 产 生不 同的理解 和感悟 。 目同时 ,尧斯还把文学史当作 “ 者的文学史” 读 ,因而读者 成 为他 的接受美学理论的中心 。读者的中心地位表现为 : 首先 ,离开 了读者 ,就 没有 了文学 。文学 的 目的就 是为了 读 者的接受 。其次 ,读者 的接受是一种创 造 。读者并不是 消极 被动地去接受文本 的 , “ 在作者 、作 品与读者 的三角 关 系中 ,读者绝不仅仅是被 动的部分 ,或 者仅仅做 出一种 反应 。相反 ,它 自身就是历史 的一个能动 的构成 。 ”读者 的 创造性表现 为 :其一 ,读者在接 受活动开始前 就有 了 “ 期 待视野” ,这是接受活动的前提条 件。其二 ,读者对作 品的 意义有独特 的理解 与阐释。每个读者 带着 自己的鉴赏趣味
作品接受 过程 中的一 系列因素 和规律 的理论体 系。接受美 学 产生 的历史渊源主要 有胡塞尔 现象学 、当代 阐释学 、俄 国形式 主义 、布拉格学 派的结构 主义 学说 等 ,其 中阐释学
对 它 的影 响最 大。现 代解 释学 的代表 人 物之 一伽 达默 尔 ( asG og aa r H n— ereG dme)认为人的理解具有普遍性、历史性 和创造性。理解 历史性构 成了偏见 ,偏见是理 解的前提 和 出发点 。理解从 根本 上说 就是理解者 与理解对 象之间 的对 话过程 。文本 的意 义 就是 读者 与文 本 对话 的过程 中达 到 “ 视域融合 ”之后生成的 ,因而 ,文本意义是一种动态生成 物 ,不是静止 的、绝对客 观的东西 ,而是多元的 、无限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