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古代文学与文化4—7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渝古代文学与文化讲义

第四章:巴渝古代艺术

一、关于人类艺术的起源

2001——2002年,黄万波教授除了在奉节天井峡地缝的兴隆洞中,发现了距今9-10万年前的“奉节人”。同时,还意外的收获了“奉节人”创制的另外几件十分罕见的艺术品。

1、一对有图案的象牙化石。

这对剑齿象牙上的图案经专家鉴定是史前人类用石器在上面刻画的,其特点是直而深,曲型纹弧度大。与南非发现的用赭石刻画的艺术品相比较,“奉节人”的刻画艺术将人类刻画艺术萌芽向前推进了1-2万年。

2、一枚能够吹响的石头(埙)。

在一枚普通的钟乳石上,有两个小孔,一个是天然的,一个是人工雕琢的,放在嘴边可以吹响。专家们认为,这是一枚人类制作的可以吹奏的,并且能够稳定发音的石哨。也许是一种玩具,也许是一种狩猎的诱捕工具。“奉节人”的石哨将远古音乐史(此前发现的是9000年前河南出土的骨笛和一万年前在希腊发现的古弦乐器)推进到9-10万年前。

3、一枚酷似猛禽“鸱鴞”的钟乳石。

这块钟乳石的周边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的痕迹,不是自然风化和水溶蚀的结果。其年代远远超过此前发现的各国的此类石雕艺术品。

二、巴渝歌舞

巴族是一个崇尚勇武的民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巴渝舞分为两类:勇猛刚健的战歌武舞和欢快舒展的摆手跃歌。

1、战歌武舞。

在长期的部族征战中勇猛强悍的巴人形成了作戎装,舞干戚,既能鼓士气、壮军威,又能震慑瓦解敌人的巴渝舞。特别在讨伐商纣王时创建奇功。“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周武王对此十分重视,命乐人以巴人战歌武舞为基础,加工改编成一出盛大的宫廷歌舞――大武舞。以表现武王伐纣的赫赫战功,宣扬尚武精神,以使国家更加繁荣强盛。

《白虎通·礼乐》载:“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故中作(大武)所以节喜盛。”宫廷雅舞,天子独享。

汉高祖刘邦亦十分喜爱巴人的战歌武舞。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载:“巴渝之人,刚勇好斗,初高祖用之克平三秦,美其功力,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也。” 巴渝舞再次进入宫廷,并进入贵族豪门之家。“巴俞鼓员三十六人”。说明西汉皇室已有专门从事巴渝舞的艺人、乐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王粲改创其词,改《巴渝舞》为《昭武舞》

西晋改《昭武舞》为《宣武舞》。

唐高祖李渊在宫中专门使人学习《巴渝舞》。

2、摆手跃歌。

据《王选·宋玉对楚王》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左思《魏都赋》有句“明发而耀歌”,李善注曰:“耀,讴歌,巴土人之歌也。何宴曰:‘巴子讴歌,相引牵连手而跳歌也。’”

这种“连手而跳歌”的形式被巴人的后裔土家族长期保存下来,成为他们的主要文娱活动方

式,即“摆手舞”。

3、巴族乐器。

镦于和钲,均为军中号令节制士众进退的乐器。涪陵小田溪出土的14枚一套编钟,则是奴隶主贵族专用的礼乐之器。

三、石雕碑刻艺术

(一)汉代石雕艺术

汉代石雕艺术突破了商周以来厚重严谨的艺术风格,开创了铺张大气、浪漫想象的美学新风尚,在我国美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

1.汉阙

主要有忠县的丁房阙、无名阙和乌杨阙,万州的武陵阙等。

阙,古代城门、宫殿、宅第、祠庙或陵墓前的门楼。是等级和财富的象征,是功名尊容的彰显。雄伟对称、大气挺拔,构图洒脱、雕工精湛。身侧常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灵。

2.其他石雕

人物,栩栩如生憨态可掬。虫草,浪漫夸张飘逸精美。故事,生动形象精彩纷呈。石棺,凝练厚重端庄严肃。

(二)大足石刻

位于重庆北74公里。县境内遍布石刻造像约计50000多躯,分布于县内40余处,素有“石刻之乡”的美称。

大足石刻始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五代两宋而形成宏大规模,后因蒙军入侵而衰落。明清两代亦有零星作品。

大足石刻造像虽经千年风雨而故貌尤存,是我国石窟艺术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迹。大足石刻艺术以佛教造像为主,其次是道教和儒教造像,也有集儒、佛、道三教始祖于一窟者。这些均以世俗化、人性化、民族化以及“连环画”为特点,成为我国南方石刻艺术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以北山、宝顶山摩岩石刻造像最为集中、规模最为宏大,内容最为丰富,艺术最为精湛。

1、北山:

北山摩岩造像至今保存完好者近3000躯。龛窟造像相毗,共编290号。其中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病图”一幅;石刻造像254龛窟。

其中唐碑《韦君靖碑》、宋刻《古文孝经碑》、元代范祖禹撰文、蔡京书并篆额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等既是珍贵的研究唐宋历史的实物资料,也是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石刻造像,晚唐、五代、两宋各个时期风格各异。玲珑精巧,阿娜多姿。

2. 宝顶山:

宝顶山摩岩造像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止于理宗瑞平15年(公元1179年—1249年),历时70余年。石刻造像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共10万余尊。大佛湾呈马蹄形,长约500米。

佛龛造像大都镌刻于东、南、北三面的石壁之上或石窟之中,有大型雕像、碑刻等。

“养鸡女”、“吹笛女”维妙维肖。

“千手观音”身高仅3米,但身后孔雀开屏地布满了1007只手臂,每个手心均刻有一只眼睛,姿态万千。

高达7米的密宗始祖昆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严三圣像”镂空近似圆雕。特别值得一提是普贤菩萨,手臂伸出1.2米,手托千斤石塔,稳若盘石,千年不坠。

(三)涪陵白鹤梁

涪陵白鹤梁被称为“水下碑林”和“石雕博物馆”。从唐代至今,共留下题刻174段。另外,

还有鱼雕12尾,观音像、白鹤图各一幅。

白鹤梁题刻大都出自历代文人雅士之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有名可考者300余人。除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外,还有朱昂、庞公逊、晁公溯、吴革、杨名时、王士祯等人的诗文题刻。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备。

(四)瞿塘峡壁刻

瞿塘峡壁刻在峡口南岸,赤甲山下崖壁上,有一片长约180米,高8米的12幅壁刻碑文,俗称“粉壁堂”。这组石刻始凿于南宋,延至民国。

南宋乾道7年刻成的《皇颂中兴圣德颂》碑,高4.1米,宽7.2米,全文980字,楷书端正,法度严谨。

明代翰林博士沈庆留下《瞿塘上峡》和《观八阵图》两首八言七律。

清朝张伯翔书“瞿塘”两个在字。刘心源隶笔“夔门”,着笔洒脱遒劲,独具风格。民国时高级将领孙元良书“夔门天下雄,舰艇轻轻过”;李端法的“雄哉夔峡”,风雅之中仍带有金戈之声。

抗日名将冯玉祥的“踏出夔门,打走倭寇”八个大字笔墨酣畅,力透纸背,豪迈之情,历历在目。

(五)其他

合川的“二佛寺摩崖造像”,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万州的被誉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的黄庭坚的“西山碑”,白帝城的东、西碑林的凤凰碑、竹叶碑等。

巴渝古代文学与文化·作业一

1.为什么说长江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的起源和繁衍之地?

2.简述白虎巴人的迁徙及巴国的建立与灭亡过程。

第五章:巴渝古代民俗文化

谚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所谓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也称之为风俗民情。它是产生于民间而又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文物”。

巴渝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土家族、苗族人口较多。

一、节日民俗

(一)春节

原名为元日,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1、忙年、办年货。

从旧历腊月初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年,将吃、穿、用、玩准备齐。推汤圆、打糍粑、买鞭炮、扎龙灯。特别是杀年猪、吃炮汤最为热闹。

2、打扬尘、贴春联。

腊月26日以前家家户户大扫除,并在门框上贴上喜庆祝福的对联。有的还要敬灶神、贴门神。

3、团年、守岁。

腊月30日为团年日,亲人团聚,极为隆重。菜肴中一定要有鸡、鱼、芹、韭,谐音“吉” 、“余” 、“勤” 、“久”。是夜即除夕,俗称“年三十夜”。即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家家都守岁。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