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疹性疾病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风水红花麻斑寒
谢谢大家!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病 名 水 痘 全身症状 及其他特 征 全身症状 轻 发热与皮疹 的关系 前驱期半 天~1天, 出疹时不发 热
病原
水痘 -带 状疱 疹病 毒
皮疹特点
皮肤粘膜瘙痒性水疱 疹,成批出现,红色 斑疹或斑丘疹、水疱 、结痂同时出现,向 心性分布,粘膜皮疹 易溃破
出疹性疾病出诊顺序总结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十大发疹性疾病的鉴别)
病 名 风 疹
病 原 风 疹 病 毒
全身症状及其 他特征 全身症状轻, 耳后、颈后、 枕后淋巴结肿 大并触痛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 疹的关系
红色斑丘疹,面部 发热后半 躯干四肢,疹间有 天至1天 正常皮肤,退疹后无 出疹 脱皮及色素沉着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病 病原 名 幼 儿 急 疹 人疱 疹病 毒6 型
全身症状及 其他特征 一般情况好, 高热时可有 惊厥,耳后、 枕后淋巴结 亦可肿大
皮疹特点
发热与 皮疹的 关系
红色斑丘疹,躯 高热3~ 干、颈部及上肢 5天,热 多见,1天出齐 退疹出 ,次日消退
幼 儿 急 疹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病 名
猩 红 热
麻 疹
需要鉴别的出疹性疾病
• • • • • • • • • 1.风疹 2.幼儿急疹 3.猩红热 4.肠道病毒感染 5.药物疹 6.水痘 7.手足口病 8.川崎病 9.其他发热伴发疹性的疾病(风湿热、幼年类风 湿病、狼疮病、等等变态反应性疾病、血小板减 少等血液系统疾病、雪旺式病、韩雪柯式病等等 少见病、流脑、支原体感染等特殊病原体感染等 等)

小儿出疹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小儿出疹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幼儿急疹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幼儿急疹
通常在6-18个月大的婴儿中发病,表现为突然高热,持续3-5天后退热,同时出 现红色斑丘疹。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臀部,四肢较少。皮疹通常在1-2周内自 行消退。
其他疾病
如猩红热、川崎病等也可能出现红色斑丘疹,但它们的发热和其他症状与幼儿急 疹不同。猩红热通常有草莓舌和白杨树皮样脱屑,川崎病则表现为球结合膜充血 、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等特征性表现。
的类型。
进行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以 明确诊断和病因。例如,检测风 疹病毒、水痘病毒等特异性抗体。
根据需要,进行其他相关的实验 室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X线、B超、 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患儿 的肺部、腹部等器官的病变情 况。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皮疹疾病, 如风湿性皮疹等,需要进行心 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 评估心脏的情况。
等。
疼痛缓解
对于伴有疼痛症状的患儿,可适 当使用止痛药或镇静药,以缓解
患儿不适。
其他症状处理
针对患儿出现的其他症状,如咳 嗽、腹泻等,采取相应的对症治
疗措施。
支持治疗
补充营养
保证患儿足够的营养摄入,给予易消化、营养丰 富的食物。
补充水分
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预防脱水。
休息与护理
让患儿充分休息,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
有助于缩小疾病范围。
教训一: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 避免误诊。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及时进行实 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避免因误
诊而延误治疗。
临床经验分享与教训总结
教训二: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依 从性。
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 ,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 依从性,促进疾病的康复。

儿童出疹性疾病的鉴别ppt课件

儿童出疹性疾病的鉴别ppt课件

12
13
• 麻疹典型的皮疹首先在发际、颈侧和耳后开 始出现,然后大约在24小时内首先向面部、 颈部、上肢及上胸部蔓延,然后向躯干和下肢 蔓延,包括掌跖部,均可出现。此时患儿处于 本病的极期,有高热、咳嗽、呼吸急促、嗜睡 等表现。出疹后的第4天,皮下按照出疹的顺 序消退。 • 恢复期:病程后期可出现皮肤变为棕色以及脱 屑。整个病程大约持续10天。
3
4
5
水痘
1.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是 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以斑疹、丘疹、疱疹、 结痂为其主要特点。多发于冬季末期和早春, 5-9岁为高发年龄。 2.临床表现:水痘的潜伏期为10-21天,轻
者可无发热,皮疹稀少,症状轻微。典 型病例,有前驱期,约为24-48小时, 之后出现皮疹,一般伴有轻度到中等度 发热,持续2-4天。皮疹首先出现于头皮、 面部或躯干,最初的皮疹为强烈瘙痒性 的红色斑疹,然后发展为充满
11
• 临床表现: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极期或发 疹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 • 潜伏期为9-14天,前驱期约为2-4天,有卡他 症状、结膜炎、流泪及发热,体温可高达40 摄氏度以上。可有口腔麻疹粘膜斑,易出现于 颊粘膜第二磨牙位置,一旦皮疹出现,麻疹粘 膜斑很快消失。整个口腔粘膜潮红、粗糙。( 应注意与鹅口疮相鉴别)
6
• 透明液体的水疱疹。24-48小时内疱内液体变 浑浊,且疱疹出现脐凹现象,结痂,结痂脱落 。不同时期的皮疹同时出现时水痘的特点。 • 传染期: • 治疗:抗病毒 • 并发症:继发细菌感染,神经系统,角膜炎。
7
水痘皮疹演变过程图片
8
9
10
麻疹
• 是由麻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具有高度传染 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系统传染病。 • 流行病学: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从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内,病人的结膜 和呼吸道分泌物、尿和血液均有此病毒 ,合并肺炎的病人传染期会延长。主要 是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 播。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与处理PPT课件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与处理PPT课件

传播方式
03
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 病毒传播给周围人群。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
源。
预防
04
接种水痘疫苗可有效预防水痘的发生,同时避 免接触水痘患者及带状疱疹患者也可降低感染
风险。
手足口病等其他疾病
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 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检测意义不大。
3 病原学检查
通过咽拭子或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或核酸检测,可明确病 原体。
影像学检查在鉴别诊断中应用
胸部X线
麻疹患儿可能出现肺部纹理增粗 等间质性肺炎表现,风疹和幼儿 急疹一般无异常表现。
超声心动图
对于疑似并发心肌炎的患儿,可 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心脏 功能。
误诊原因分析及避免措施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 搔抓破损,减少继发感染 的风险。
饮食调整
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补 充足够的水分和维生素。
隔离措施
对麻疹等传染性强的疾病 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 感染。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策略部署
01
02
03
04
预防继发感染
加强皮肤护理和口腔卫生,避 免破损处感染。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 发症,如肺炎、脑炎等。
诊断依据
诊断小儿出疹性疾病需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医生通常会询问患儿的病史,观察皮疹的形态、 分布和演变过程,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病 毒学检测等,以确定病因和诊断。
02
常见小儿出疹性疾病介绍
麻疹
传染性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传染性很强。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ppt课件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ppt课件
(特异性IgM或IgG≥4倍↑)、病毒分离、 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测
预防
• 隔离传染源: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肺炎10天
• 切断传播途径:紫外线、通风;晒洗 • 增强免疫: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
被动免疫(丙球3d内防病 6d 内减轻症状)
治疗
• 护理、营养、水电解质平衡 • 对症处理:切忌退热过猛 • 中医药治疗 • 并发症治疗 •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体外抗麻疹病毒
在/密布,条状/环状或不规则 • 数目:单个、少数/多数 • 边缘:清楚/不清、整齐、隆起 • 皮疹本身特点:大小、颜色、形状、表
面、硬度及基底等 • 浅感觉及伴随症状:痛觉、痒感等
常见皮疹类型
• 斑丘疹
• 斑疹:幼儿急疹;猩红热;川崎病 • 丘疹:婴儿湿疹;组织细胞增生症X • 斑丘疹:麻疹;风疹;药物性皮疹
高。
治疗及预后
• 以对症治疗为主,防止出现并发症,本 病可自愈。
• 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HHV-6) 膦甲酸(HHV-6,HHV-7)
• 预防:避免受凉、去人多的地方。 • 预后好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 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 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 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传染源 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 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 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无交叉免 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猩红热草莓舌
猩红热

幼儿急疹疾病PPT演示课件

幼儿急疹疾病PPT演示课件

04
并发症及风险评估
常见并发症介绍
高热惊厥
幼儿急疹可能导致高热, 进而引发惊厥,表现为突 然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等症状。
脑炎
极少数情况下,幼儿急疹 可能并发脑炎,表现为头 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严 重症状。
心肌炎
幼儿急疹病毒可能侵犯心 肌,引发心肌炎,表现为 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 。
风险评估方法及标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热、皮 疹出现时间、伴随症状等。
全面检查患儿皮肤、淋巴结、 肝脾等器官。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 查,可作出幼儿急疹的诊断。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麻疹
麻疹患儿在发热同时出现皮疹, 且出疹期体温更高,皮疹为红色 斑丘疹,自头面部开始,逐渐蔓
延至全身。
风疹
风疹全身症状轻,耳后、枕后淋巴 结肿大并触痛,皮疹多在症状出现 后1-2天出现,出疹迅速,一天内 布满全身。
发病原因
幼儿急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婴幼儿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主要的 病原体,而HHV-7也可引起本病,但相对较少。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婴幼儿体内后,在淋巴组织内增殖,引 起病毒血症,进而导致皮肤和黏膜的损害。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幼儿急疹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尤 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
观察病情变化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 化,如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呼 吸急促、惊厥等症状时应及时
就医。
保持皮肤清洁
患儿出疹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避免搔抓皮疹以免引起 感染。
合理饮食
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品的 摄入。
充足休息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时间,避 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ppt课件

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ppt课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
执业医师要求发疹性疾病: 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水痘 手足口病 猩红热
病毒感染
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和手足口病。 细菌感染
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发疹
性疾病。
这些疾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带病毒者或病菌者, 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有一定
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般患 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对接触麻疹的 易感者应隔离检疫3周,接受过被动免疫者可延至4周。 (2)切断传播途径:麻疹流行季节,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患者曾住过的房间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患者的衣物在阳光下曝晒
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加强护理。给予易消化
富于营养的食物,补充足够的水分。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剂量的退热剂,切忌 退热过猛(脱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烦躁可给予苯巴 比妥等镇静。剧咳时用祛痰镇咳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用抗 生素。麻疹患儿应给予维生素A,有干眼症者,1~4周后 应重复给予维生素A制剂。 (3)并发症的治疗: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
或肥皂水清洗。 (3)被动免疫: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肌注免疫球蛋白 0.25ml/kg,可预防麻疹;若5天后注射者,仅能减轻症状。被动免 疫只能维持3~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 (4)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 按我国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初种年龄为8个月。1.5~2岁儿童应再
肤有糠麸样脱屑并留棕褐色色素沉着。此为后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一
般7~10天后痊愈。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 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以下有母亲被动抗体保护者。此型发 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色淡、消失 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病程患者身体虚弱、原有严重疾病或免疫力低 下者。此型中毒症状严重,发热高达40℃以上,惊厥、昏迷。皮疹 呈紫蓝色,皮疹密集或融合成片,有时疹出不透或突然隐退。可伴有 消化道出血、鼻出血、血尿、血小板减少,亦可伴有休克、心功能不 全。此型病死率高。 3)异型麻疹:多见于接种过灭活麻疹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后而再 次感染麻疹野病毒株者。表现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 皮疹顺序先为四肢远端,而后向躯干、面部发展。皮疹为多形性, 有斑丘疹、荨麻疹、水疱和紫癜等。常并发手足水肿、肺炎、肝炎、 胸腔积液等。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 PPT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 PPT
概述
发热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llness,RFIs)是指以出疹和发热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病因分类
• 感染性:
病毒感染: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肠道病毒 感染(手足口病)
细菌感染:猩红热、败血症
• 非感染性:
变态-免疫性疾病 药物热 血液病所致皮疹 蚊虫叮咬等
小儿发热出疹性疾病诊断要点
并发症
• 肺炎: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皮疹开始消退
而体温持续不退,咳嗽加剧伴气促,或体温退后又复上升,均提示并发 肺炎。
• 喉炎:主要表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进食呛咳吸气性呼吸困难与
三凹征,严重者因喉梗阻而窒息死亡。
• 心肌炎:2岁以下多见 • 脑炎: •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少见的麻疹远期并发症,主要为脑组
我国麻疹流行状况
发病率:1949年前:
5000/10万
1949年:
1432/10万
1958~1959年:
1354.74/10万
60年代(66年推广麻疹减毒株):638/10万
70年代(74年实行程序免疫): 226/10万
80年代(84年按WHO计划免疫): 8.9/10万
90年代~04年:
5 /10万
基因组:单链RNA, 16000个核苷酸
包膜有3种结构蛋白 H:血凝素,识别靶细胞受体,促进黏附宿主细胞 M:基质蛋白,与组合病毒成分及病毒繁殖 F:融合蛋白:促进病毒细胞与宿主细胞融合
麻疹病毒受体:CD46,SLAM(信号淋巴激活分子)
麻疹基因结构模式图
麻疹病毒理化特性
• 抵抗力弱 •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 56℃,30min灭活 • 耐寒、耐干燥 • 室温下存活数日,-70 ℃保存活力5年以上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课件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课件

饮食与生活指导
饮食调整
根据宝宝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适当 调整宝宝的饮食,给予易消化、营养 丰富的食物。
多喝水
鼓励宝宝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 入,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充足的休息
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 免过度疲劳。
增强免疫力
鼓励宝宝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户外活动 ,增强免疫力。
病情监测与记录
观察病情变化
真菌通过接触感染部位或 吸入孢子等方式侵入人体 ,在体内繁殖并引起皮肤 反应,导致出疹。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04
传染源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传染源主要 是患儿本身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 触传播。
易感人群
儿童普遍易感,特别是免疫力 较低下的儿童更容易感染。
流行季节
四季均可发病,但春秋季节更 容易流行。
详细描述
麻疹并发肺炎的患儿护理中,首先要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同时,要预防交叉感染,对患儿进行隔离,避免与易感人群接触。此外,要给予患儿充足的营养 支持,遵医嘱喂养,保证患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案例二:风疹并发心脏疾病的患儿治疗
总结词
风疹并发心脏疾病的患儿治疗需要特别关注患儿的心脏状况,控制病情进展,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出现皮疹。
传播途径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 触感染者的疱疹液传播。
预防措施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方 法,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避免与感染者接触。
03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根据不同疾病类型,采取相应 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缩短

常见出疹性疾病鉴别诊断幻灯片

常见出疹性疾病鉴别诊断幻灯片


释放障碍→病毒持续感染
鉴别诊断 内七
• 风疹:无柯氏斑、发热12天出诊,主要见于面部、 躯干,无色素沉着、无脱 屑,常伴耳后、枕部、颈 部淋巴结肿大。
• 幼儿急疹:急起发热或高 热3-4天,病症轻、热退 后见玫瑰色皮疹,面部及 四肢远端皮疹少,1-2天 褪尽。
• 药物疹:皮疹多样性、痒 感,伴低热或无热,无粘 膜疹及呼吸道卡他炎症。
预防 (prevention) 内七
• 隔离传染源: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 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肺炎隔离至出疹后
10天 • 切断传播途径:紫外线、通风;晒洗 • 增强免疫: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
被动免疫(丙球3d内防病,6d内减轻病症 〕
治疗 (treatment) 内七
• 护理、营养、水电解质平衡 • 抗病毒治疗 • 对症处理:切忌退热过猛 • 中医药治疗 • 并发症治疗 • 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
• ≤9y多见(≥90%),6个月至5岁最高
• 普种疫苗后发病率和病死率↓↓;
• 流行周期性消失
• 发病年龄两端上升(<8m; >15y);

内七
致病机制 (pathogenesis)
病毒感染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局部增殖

内七
初次病毒血症〔2~3d〕

局部和远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增殖〔3~5d〕
内七
常见出疹性疾病鉴别诊断 幻灯片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概述 内七
• 病人为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 5天均具传染性;伴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至 出疹后10天;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曾作 被动免疫者隔离4周。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间接传播少见。冬春季多见。6月至5岁多 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版ppt
5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
重,体温骤然升高,可达40℃以上,咳嗽加剧,出现烦躁或嗜睡,重
者有谵妄、抽搐(“疹出热盛”),持续3~4天。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部、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
延至躯干和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
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略高出皮面。初发时皮疹稀疏,
编辑版ppt
8
(4)麻疹脑炎:多见于婴幼儿,发病率为1‰~2‰。常发生于出疹后 第2~6天。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变化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病死率高,存活 者20%以上留有运动、智力和精神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5)营养障碍:多见于病程中持续高热,胃肠功能紊乱,以及护理不 当,供给各种营养不足的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维生素A缺乏引起 干眼症等。
疹间皮肤正常,其后部分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呈暗红色。不伴痒感。
颈淋巴结和脾脏轻度大,此期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
可见肺纹理增多或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
4)恢复期:பைடு நூலகம்无并发症,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
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
肤有糠麸样脱屑并留棕褐色色素沉着。此为后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一
(6)结核病恶化:患麻疹时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暂时的抑制,使原有潜 伏的结核病灶重趋恶化,可发展为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编辑版ppt
9
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加强护理。给予易消化富于营养的 食物,补充足够的水分。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剂量的退热剂,切忌退热过猛 (脱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烦躁可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剧咳时 用祛痰镇咳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麻疹患儿应给予维生素A, 有干眼症者,1~4周后应重复给予维生素A制剂。 (3)并发症的治疗: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
般7~10天后痊愈。
编辑版ppt
6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 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以下有母亲被动抗体保护者。此型发热低,上呼吸 道症状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色淡、消失快,疹退后无色素沉 着或脱屑,无并发症。病程约1周。常需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和麻疹病毒血清 学检查确诊。 2)重型麻疹:多见于患者身体虚弱、原有严重疾病或免疫力低下者。 此型中毒症状严重,发热高达40℃以上,惊厥、昏迷。皮疹呈紫蓝色,皮疹 密集或融合成片,有时疹出不透或突然隐退。可伴有消化道出血、鼻出血、 血尿、血小板减少,亦可伴有休克、心功能不全。此型病死率高。 3)异型麻疹:多见于接种过灭活麻疹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后而再次感染 麻疹野病毒株者。表现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
③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在出疹前 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为直径约0.5~1mm灰白 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 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1~2天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其他:可有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偶见皮肤 荨麻疹、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编辑版ppt
4
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 者可延至4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精神萎靡和烦躁不安等全身不适。 2)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 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热型不定,
②“上感”症状: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结合 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
编辑版ppt
3
麻疹:
病原: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炎(畏光、流 泪)、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糠麸样脱 屑并遗留棕褐色色素沉着为特征。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在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并 发肺炎等并发症,则传染性可延至出疹后10天。通过患者的呼吸、喷 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获终身免疫。
儿科系统 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
编辑版ppt
1
执业医师要求发疹性疾病: 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水痘 手足口病 猩红热
编辑版ppt
2
病毒感染 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和手足口病。 细菌感染 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发疹性疾病。
这些疾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带病毒者或病菌者,主要通过呼 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有一定的潜伏期,发病之初常 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皮疹顺序先为四肢远端,而后向躯干、面部发展。皮疹为多形性,有斑 丘疹、荨麻疹、水疱和紫癜等。常并发手足水肿、肺炎、肝炎、胸腔积液等。
编辑版ppt
7
并发症 (1)喉、气管、支气管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呼吸道炎症。如继发 细菌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表现为声嘶、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 及三凹征。重者可窒息死亡。 (2)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中毒症状重, 死亡率高,占麻疹死因的90%以上。麻疹病毒本身引起的间质性肺炎,随出 疹及体温下降后好转。多见于出疹期。如继发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 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嗜血 性流感杆菌等。 (3)心肌炎:轻者仅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一过性心电图改变;重 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编辑版ppt
10
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般患者隔离 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隔离 检疫3周,接受过被动免疫者可延至4周。 (2)切断传播途径:麻疹流行季节,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患者 曾住过的房间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患者的衣物在阳光下曝晒或肥皂水清 洗。 (3)被动免疫: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肌注免疫球蛋白0.25ml/kg,可 预防麻疹;若5天后注射者,仅能减轻症状。被动免疫只能维持3~8周,以 后应采取主动免疫。 (4)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按我国 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初种年龄为8个月。1.5~2岁儿童应再次接种麻疹疫苗。 (5)加强麻疹的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