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疾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0eb8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4.png)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 课件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免疫学概述 • 抗原与抗体 • 固有免疫系统 • 适应性免疫系统 •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 免疫学应用与展望
2
01
免疫学概述
2024/1/30
3
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30
免疫学定义
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的识别、应答 及排除的科学。
细胞因子在适应性免疫中作用
03
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效应功能的调节,对固有免
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均有重要作用。
19
05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2024/1/30
20
免疫应答调节机制
2024/1/30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并 通过正反馈机制放大应答。
旁路途径
又称替代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援异物直接激活, 不依赖于抗体。
凝集素途径
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等糖类分子而激活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早期阶段。
2024/1/30
14
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和效应
溶解作用
直接溶解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的 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激 活。
01
02
调理作用
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 清除。
03
04
炎症介质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吸引和激活炎症 细胞。
2024/1/30
15
04
适应性免疫系统
2024/1/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
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免疫学概述 • 抗原与抗体 • 固有免疫系统 • 适应性免疫系统 •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 免疫学应用与展望
2
01
免疫学概述
2024/1/30
3
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30
免疫学定义
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的识别、应答 及排除的科学。
细胞因子在适应性免疫中作用
03
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效应功能的调节,对固有免
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均有重要作用。
19
05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2024/1/30
20
免疫应答调节机制
2024/1/30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并 通过正反馈机制放大应答。
旁路途径
又称替代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援异物直接激活, 不依赖于抗体。
凝集素途径
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等糖类分子而激活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早期阶段。
2024/1/30
14
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和效应
溶解作用
直接溶解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的 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激 活。
01
02
调理作用
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 清除。
03
04
炎症介质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吸引和激活炎症 细胞。
2024/1/30
15
04
适应性免疫系统
2024/1/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
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免疫系统ppt课件
![免疫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221de8c77da26924c5b039.png)
溶菌酶降低导致粘膜的防御功能降低 致
27
28
功能食品与免疫
• 松果菊 富含菊苣酸、类黄酮、多糖、 糖蛋白
• 500年应用历史 • 短时间内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 • 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功能 • 刺激T淋巴、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 提升免疫分子浓度 • 加强防卫,打击敌人.改善症状三效合一
29
薄荷香蒜片
• 致畸、致癌、致突变 • 二重感染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家少、血小板减少 • 心肌损害、循环衰竭
20
癌症的死亡率及病因
• 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220万,因癌死 亡160万,占城乡居民总死亡率的24%
• 中国肺癌1970年居世界第4,现居世界 第1
• 癌症的病因: 外因:化学致癌物 如黄曲霉素、亚硝 胺等上千种物质
戒除烟酒,讲究卫生 • 均衡的营养
25
营养与免疫
• 优质蛋白质:修复免疫组织,制造免 疫细胞和分子的原料
• 多种维生素:V-C、V-A、V-D、B族、 叶酸
• 多种矿物质:钙和钙依赖性粘附因子、 镁、锌、硒、铁、锰
• 抗氧化物:类胡萝卜素、V-C V-E
• 纤维素
26
构建免疫:蛋白质
缺 胸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功能退化受损 乏 蛋 淋巴细胞的生成障碍,数量减少 白 质 抗体的生成和功能障碍 会 导
自稳 11
1、免疫防御功能
功能
防御功能
作用对象 正常的表现
外来的物质 抗感染
异常的表现
反复感染 过敏反应
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12
2、免疫监视功能
功能
作用对象 正常的表现 异常的表现
监视功能
体内突变 的异常细胞
抑制肿瘤
可能发生 肿瘤
27
28
功能食品与免疫
• 松果菊 富含菊苣酸、类黄酮、多糖、 糖蛋白
• 500年应用历史 • 短时间内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 • 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功能 • 刺激T淋巴、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 提升免疫分子浓度 • 加强防卫,打击敌人.改善症状三效合一
29
薄荷香蒜片
• 致畸、致癌、致突变 • 二重感染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家少、血小板减少 • 心肌损害、循环衰竭
20
癌症的死亡率及病因
• 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220万,因癌死 亡160万,占城乡居民总死亡率的24%
• 中国肺癌1970年居世界第4,现居世界 第1
• 癌症的病因: 外因:化学致癌物 如黄曲霉素、亚硝 胺等上千种物质
戒除烟酒,讲究卫生 • 均衡的营养
25
营养与免疫
• 优质蛋白质:修复免疫组织,制造免 疫细胞和分子的原料
• 多种维生素:V-C、V-A、V-D、B族、 叶酸
• 多种矿物质:钙和钙依赖性粘附因子、 镁、锌、硒、铁、锰
• 抗氧化物:类胡萝卜素、V-C V-E
• 纤维素
26
构建免疫:蛋白质
缺 胸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功能退化受损 乏 蛋 淋巴细胞的生成障碍,数量减少 白 质 抗体的生成和功能障碍 会 导
自稳 11
1、免疫防御功能
功能
防御功能
作用对象 正常的表现
外来的物质 抗感染
异常的表现
反复感染 过敏反应
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12
2、免疫监视功能
功能
作用对象 正常的表现 异常的表现
监视功能
体内突变 的异常细胞
抑制肿瘤
可能发生 肿瘤
儿科 免疫系统疾病PPT课件
![儿科 免疫系统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b5cadc9ec3d5bbfd0a74cf.png)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
反复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特点: 反复 严重 持久 感染的部位: 呼吸道、胃肠道、皮肤、全身 以呼吸道最常见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断
病史
感染史 发病年龄 过去史:疫苗病 脐带脱落延迟 GVH 其他临床特征 家族史:家谱调查
体检和X线
皮肤 淋巴结、扁桃体、肝脾 毛细血管扩张 先天畸形
X线:胸腺
初筛
B细胞缺陷 血清Ig测定 血型抗体 ASO T细胞缺陷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 数 X线:胸腺影 迟发型皮肤超敏反 应 吞噬细胞缺陷 WBC计数:PMN NBT
再筛
B细胞计数 IgG亚类测定 血清特异性抗体 测定(百白破) T细胞及亚群计 数 T细胞功能测定: 增殖反应
特殊检查
B细胞标记检测 淋巴结活检 体外Ig合成 基因分析 T细胞标记测定 及细胞活性测 定,IL及受体 活检
干细胞移植
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ID,SID)
定义:由于后天因素导致的免疫系统暂时性功能障碍 最常见的免疫缺陷病 由于环境因素所致(感染、药物、营养不良、 外科、年龄等) 免疫系统广泛受累 (T, B,NK, PMN,M) , 但明显 不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严重 最常见临床表现:反复呼吸道感染 治疗原则: 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
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ID,SID)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诱因
■ 营养不良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 遗传代谢性疾病 染色体异常 (21-三体综合征),尿毒症,糖尿病, 蛋白质丧失性肠病,肾病综合征,张力性肌萎缩, 镰状细胞贫血 ■ 肿瘤和血液病 ■感染 ■早产儿和未成熟儿
原 发 性 免 疫 缺 陷 病 的 筛 查
HLA定型、染色 基因突变分析 体分析 功能测定:移动 或趋化;吞噬或 杀菌 功能:粘附分子、 酶活性测定基因 突变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PPT课件
![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f1f065fd0a79563d1e7215.png)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达到免疫系统的稳定
可编辑课件PPT
3
金伯泉主编.医学免疫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
人体免疫系统组成
人体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由三部分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 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可编辑课件PPT
淋巴细胞
8
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呼吸道纤毛的阻挡作用
第二道防线:机体的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又称先 天性免疫,与生俱来,可以吞噬、溶解、清除病原体。 特点:反应迅速、非特异性、无记忆性
第三道防线:机体的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包括细胞免
人体免疫系统
可编辑课件PPT
1
什么是“免疫”?
拉丁文“immunitas”
免除个人劳役或 对国家的义务
免疫“immunity”
机体对抗原性异 物的反应
免于疾患,保护机体
金伯泉主编.医学免疫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p1
可编辑课件PPT
2
刁连东主编.实用疫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p51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Phagocytes ):能够吞噬、溶解和清除
病原菌,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可以作为抗原提 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加工、处 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
淋巴细胞: B细胞(B lymphocyte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提 呈抗原
可编辑课件PPT
13
自身免疫性疾病PPT课件
![自身免疫性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63108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5.png)
教学内容
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
教学要求
掌握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了解 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2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11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MS)
12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thalmia)
13
2.自身抗原的改变 3.分子模拟
14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1.MHC II 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2.免疫忽视的打破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
4
三、分 类
1、器官特异性AID
由于针对器官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患者的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
2、器官非特异性AID(全身性)
患者的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5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病
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
教学要求
掌握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了解 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2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11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MS)
12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thalmia)
13
2.自身抗原的改变 3.分子模拟
14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1.MHC II 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2.免疫忽视的打破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
4
三、分 类
1、器官特异性AID
由于针对器官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患者的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
2、器官非特异性AID(全身性)
患者的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5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病
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ppt课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1db36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3.png)
急性感染期
HIV大量复制,CD4+ T细胞数量 急剧下降,出现病毒血症和免疫
系统急性损伤。
无症状感染期
病毒复制趋于稳定,CD4+ T细胞 数量缓慢下降,免疫系统逐步受损 。
艾滋病期
CD4+ T细胞数量降至临界值以下, 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出现各种机会 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04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01急性期通常在感染HIV后的2-4周内出现,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02
无症状期
急性期过后,患者进入无症状期,此阶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期间
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复制,逐渐破坏免疫系统。
03
艾滋病期
随着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患者进入艾滋病期,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
通过检测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来评估免疫系统受损程度。正常情况下,CD4+T 淋巴细胞数量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而HIV感染会导致其数量显著下降。
05
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
抗逆转录酶药物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通过阻止病毒RNA逆转录为DNA来抑制病毒复制,常用药物有齐多夫定、拉米 夫定等。
02
HIV结构与生命周期
HIV病毒结构组成
01
02
03
核心结构
包括病毒的RNA基因组以 及与之紧密结合的逆转录 酶等酶类。
衣壳蛋白
包裹核心结构,维持病毒 颗粒的完整性。
脂质包膜
来源于宿主细胞,包含病 毒特有的糖蛋白,如 gp120和gp41。
复制过程及生命周期
HIV大量复制,CD4+ T细胞数量 急剧下降,出现病毒血症和免疫
系统急性损伤。
无症状感染期
病毒复制趋于稳定,CD4+ T细胞 数量缓慢下降,免疫系统逐步受损 。
艾滋病期
CD4+ T细胞数量降至临界值以下, 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出现各种机会 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04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01急性期通常在感染HIV后的2-4周内出现,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02
无症状期
急性期过后,患者进入无症状期,此阶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期间
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复制,逐渐破坏免疫系统。
03
艾滋病期
随着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患者进入艾滋病期,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
通过检测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来评估免疫系统受损程度。正常情况下,CD4+T 淋巴细胞数量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而HIV感染会导致其数量显著下降。
05
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
抗逆转录酶药物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通过阻止病毒RNA逆转录为DNA来抑制病毒复制,常用药物有齐多夫定、拉米 夫定等。
02
HIV结构与生命周期
HIV病毒结构组成
01
02
03
核心结构
包括病毒的RNA基因组以 及与之紧密结合的逆转录 酶等酶类。
衣壳蛋白
包裹核心结构,维持病毒 颗粒的完整性。
脂质包膜
来源于宿主细胞,包含病 毒特有的糖蛋白,如 gp120和gp41。
复制过程及生命周期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ppt课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a472a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5.png)
SLE、RA、PSS、慢性肝病
斑点型
核内颗粒状荧光
抗ENA
MCTD、SLE、PSS、SS、PM
核仁型
核仁有荧光
抗核仁抗体
PSS、雷诺现象、SLE
着丝点型
核浆细小相同颗粒荧光
抗着丝点
PSS、CREST综合征
34
均质型
抗核抗体核型
着丝点型
核仁型
斑点型
35
例: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 测定抗dsDNA抗体
36
用ELISA间接法检测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
2. ELISA法
37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待检血清
按分子大小分开不同区带
分离
转印
NC膜上
抗ENA与膜上相应抗原带结合
抗人IgG·HRP
NC—ENA—抗ENA—抗人IgG·HRP—显色
3. IBT法
38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是抗变性IgG的 自身抗体,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和IgA。 与人变性IgG结合,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 RF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中,约70%~ 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膜液中可检出IgG类RF;
对SLE有高特异性;SLSLE活动期增高
药物疗效
抗dsDNA抗体
抗DNA抗体
26
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ic antibody,AHA): 由H1、H2A、H2B、H3和H4五个亚单位,各自都 有特异性抗体;
AHA
检出百分率
抗dsDNA
50
70
90
100
药物诱导性狼疮只能检出此
斑点型
核内颗粒状荧光
抗ENA
MCTD、SLE、PSS、SS、PM
核仁型
核仁有荧光
抗核仁抗体
PSS、雷诺现象、SLE
着丝点型
核浆细小相同颗粒荧光
抗着丝点
PSS、CREST综合征
34
均质型
抗核抗体核型
着丝点型
核仁型
斑点型
35
例: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 测定抗dsDNA抗体
36
用ELISA间接法检测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
2. ELISA法
37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待检血清
按分子大小分开不同区带
分离
转印
NC膜上
抗ENA与膜上相应抗原带结合
抗人IgG·HRP
NC—ENA—抗ENA—抗人IgG·HRP—显色
3. IBT法
38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是抗变性IgG的 自身抗体,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和IgA。 与人变性IgG结合,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 RF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中,约70%~ 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膜液中可检出IgG类RF;
对SLE有高特异性;SLSLE活动期增高
药物疗效
抗dsDNA抗体
抗DNA抗体
26
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ic antibody,AHA): 由H1、H2A、H2B、H3和H4五个亚单位,各自都 有特异性抗体;
AHA
检出百分率
抗dsDNA
50
70
90
100
药物诱导性狼疮只能检出此
第五章免疫系统ppt课件
![第五章免疫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a79e9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4.png)
能对付相应抗原的记忆细胞,增强抵抗力。 3.效应阶段 是免疫活性细胞发挥其免疫功能的阶段(细胞作用 和释放产物)。此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并产生淋巴因子, 消灭抗原,执行细胞免疫作用;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杀灭或
破坏抗原物质,完成体液免疫作用。
(二)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接触后直接杀死带抗原的细胞(如各种 靶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以扩大免疫反应的过程,称细胞免 疫(或细胞介导免疫)。其效应机理包括两个方面: 1.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 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 地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 渗透压发生变化,最后导致靶细胞肿胀和崩解。效应T细胞杀 伤一个靶细胞后还可攻击另一靶细胞。 2. 产生淋巴因子扩大免疫反应 淋巴因子是T细胞被抗原(刺 激)或促分裂素刺激后而产生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 (肽类)的总称。已知20余种,现已发现有多种类型的效应T 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也能产生少量淋巴因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由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 巴结、牌和扁桃体)、淋巴组织以及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借助血液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而组成的 功能系统。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防御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1.清除人侵的抗原,如微生物及其产物,异体细胞等。
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抗微生物物质 指正常体液,特别是血清中含有的各种抗微 生物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拢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指专门对某一种病菌有 识别和杀灭作用的免疫。其特点是:①有特异性;②是后天 获得的,故又称获得性免疫,医学上预防注射疫苗就是此原 理。人体感染过某种病菌或者预防注射过某种菌亩以后,可 获得对某种病菌持有的防御功能,如患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 杆菌有终生免疫力。特异性免疫按其作用机理不同,可分为 体液免疫和细用免疫两种(见本章第二节)。
破坏抗原物质,完成体液免疫作用。
(二)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接触后直接杀死带抗原的细胞(如各种 靶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以扩大免疫反应的过程,称细胞免 疫(或细胞介导免疫)。其效应机理包括两个方面: 1.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 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 地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 渗透压发生变化,最后导致靶细胞肿胀和崩解。效应T细胞杀 伤一个靶细胞后还可攻击另一靶细胞。 2. 产生淋巴因子扩大免疫反应 淋巴因子是T细胞被抗原(刺 激)或促分裂素刺激后而产生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 (肽类)的总称。已知20余种,现已发现有多种类型的效应T 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也能产生少量淋巴因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由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 巴结、牌和扁桃体)、淋巴组织以及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借助血液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而组成的 功能系统。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防御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1.清除人侵的抗原,如微生物及其产物,异体细胞等。
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抗微生物物质 指正常体液,特别是血清中含有的各种抗微 生物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拢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指专门对某一种病菌有 识别和杀灭作用的免疫。其特点是:①有特异性;②是后天 获得的,故又称获得性免疫,医学上预防注射疫苗就是此原 理。人体感染过某种病菌或者预防注射过某种菌亩以后,可 获得对某种病菌持有的防御功能,如患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 杆菌有终生免疫力。特异性免疫按其作用机理不同,可分为 体液免疫和细用免疫两种(见本章第二节)。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ppt课件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2277b2daef5ef7ba0d3cf7.png)
病理 尚未完全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与环境、细胞、 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一)细菌因素 实验研究表明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 (peptidoglycan)可能为RA发病的一个持续的刺激原,A组 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持续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支原体所制造的关节炎动物模型 与人的RA相似,但不产生人的RA所特有的类风湿因子 (RF)。在RA病人的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从未发现过细菌 或菌体抗原物质,提示细菌可能与RA的起病有关,但缺乏直 接证据。
⑶丙酸衍生物:是一类可以代替阿斯匹林的 药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 (naoproxen)和芬布芬(fenbufne)作用与阿斯 匹林相类似,疗效相仿,消化道副作用小。 常用剂量:布洛芬每天1.2~2.4g,分3~4次 服,萘普生每次250mg,每日2次。副作用有 恶心、呕吐、腹泻、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 血、头痛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易激惹等。
肺受累
肺受累
1. 肺间质纤维化,最常见 2. 胸膜炎 3. 肺渐进性坏死性结节 4. 类风湿尘肺:患有RA的煤矿工人出现的 肺部阴影。也可见于纺织女工等易出现尘 肺等行业的工人。
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 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采取综合治 疗,多数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疗效。现行治 疗的目的在于:①控制关节及其它组织的炎 症,缓解症状;②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目前通常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的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类风湿典型症状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凡符合上述7项者为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4项者为肯定 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3项者为可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 标准不足2项而具备下列标准2项以上者(a.晨僵;b.持续的或反复的关 节压痛或活动时疼痛至少6周;c.现在或过去曾发生关节肿大;d.皮下结 节;e.血沉增快或C反应蛋白阳性;f.虹膜炎)为可疑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0b862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9.png)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细 胞,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单
核细胞等。
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 胞,能够识别并结合抗原,通过 产生细胞因子和杀伤性T细胞来
清除抗原。
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效应细 胞,能够产生抗体来中和抗原。
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机制
免疫应答的调节包括正调节和负调节 ,正调节促进免疫应答的发生,负调 节抑制免疫应答或防止过度免疫。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这类疾病通常是由于后天因素(如感染、营养不良、药物等)导致的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下降。例如艾滋病( AIDS)就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严重的免疫系统崩 溃和感染风险增加。
免疫相关疾病的种类和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
肿瘤免疫学
CHAPTER 03
抗感染免疫
抗细菌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包括皮肤、黏膜等屏障,以及巨 噬细胞、NK细胞等对细菌的直接 杀伤作用。
特异性免疫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激活T细胞 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针对细 菌的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
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包括呼吸道、胃肠道等黏膜免疫系统 ,以及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抗病毒作 用。
医学免疫学
汇报人:
2023-11-29
CONTENTS 目录
• 免疫系统概述 • 免疫应答机制 • 抗感染免疫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免疫缺陷病与免疫相关疾病 • 肿瘤免疫学
CHAPTER 01
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免疫系统定义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一套防御和保护机制 ,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物质、感染和体内 突变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
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PPT教学课件
![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ec476565ce050877321362.png)
❖ 影响抑制性T细胞。
2021/01/21
9
与SLE相关的环境因子
❖ 肯定有关的:
– 紫外线 – 染发剂(含芳香族胺)
❖ 很可能有关的:
– 化学物质:肼类、酒石酸、食物染料、其他芳香族 胺
– 食物
含补骨脂素(芹菜、无花果、欧芹,欧洲防风) 含联胺基团(蘑菇、烟熏食物 含L-刀豆素(苜蓿类种子、新芽,其他豆荚类)
原受体(TCR)
TCRα多态性 TCRβ多态性
2021/01/21
6
病因
二、性激素
雌激素对SLE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 育龄妇女多见。
❖ SLE患者妊娠、口服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可加 重 病情。
❖ SLE患者体内雌激素代谢产物羟化雌酮增加。
❖ 睾酮治疗女性SLE,可降低疾病活动性。
❖ 在狼疮鼠雄鼠阉割后其SLE发病率增高,发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 Nhomakorabeatosus)
第一课件网网站
2021/01/21
1
概论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血中有多种自身抗体,临 床表现为多系统受累。
❖ 病因不明.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 性激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严重紊乱,产生多 种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组织损伤。
鼠用雌激素可加重病情,雄激素可减少发病。
2021/01/21
7
病因
三、 环境
❖ 感染 狼疮鼠组织中分离出C型RNA病毒,病 毒可能是一种多克隆B细胞刺激因素。
✓ 诱导或改变宿主抗原 ✓ 分子模拟 ✓ 超抗原
❖ 药物
第三节免疫系统功能异常PPT课件
![第三节免疫系统功能异常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415f1c915f804d2b16c1b2.png)
特点:通过体液传播
传播方式: 1.性接触 2.母婴垂直传播 3.注射途径 ⑴输血 ⑵血制品 ⑶共用污染有HIV针 头和注射器
HIV攻击淋巴组织
HIV侵入与机体免疫能力
我国宋朝真宗时期(998-1022)接种人 痘:通过穿患者的衣服、用痘痂研细吹入鼻 孔的方法预防天花,这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是 一大创举。 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于1796年接种牛 痘:用针尖沾上感染了牛痘的女工手上的痘 浆,然后划到一个男孩左臂的皮肤上;六个 星期后,又在他的右臂接种了天花痘浆,但 男孩并没有感染天花。开创了免疫疗法的先 河。 接种了牛痘的人可预防天花,
3、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致敏原。
如花粉、青霉素、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6.过敏的防治
• 其一,确诊及查明过敏源 后,避开过敏源及采用脱 敏药物治疗。 其二,脱敏治疗:运用过敏源制 成抗体让人体的免疫系统不断接 受刺激而适应过敏源。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 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和器官 的损伤并出现症状。目前已知有40余种。
阴性
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 红晕、自觉症状
阳性
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 块,直径大于1cm,或红晕周围 有伪足,痒感;严重时可有头 晕、心慌、恶心,甚至出现过 敏性休克
C 1、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 ( ) A、靶细胞 B、抗原 A C、抗体 D、巨噬细胞 2、效应T细胞作用最完整的一组是( ) ①分泌淋巴因子②呈递抗原③识别抗原④与 靶细胞结合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3 、下列结构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 A、牛痘病毒 B、 细菌 B C、癌细胞 D、 自身正常细胞 4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由T4转换 )
2. 血清反T3(rT3)增高
3.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是反映垂体轴
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 试验阴 性。
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抑制试验阴性:用于 鉴别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亢。
6.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阳性:是早期诊断 GD的重要指标之一,可判断病情活动、复发, 还可作为治疗停药的重要指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目前对本病有遗传因素的认识
1.明确了本病其有遗传背景。
研究显示 1) 父母一方有“异位性”(atopy)表现,50%以上子女在2岁时有过敏症状; 2) 双亲均有“异位性”这种百分比上升至79%。母亲“异位性”对子女影响大于父亲。 3) 成人期中等至严重程度的异位性皮炎的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比例均等,大约50%。
杂音,甲状腺震颤和杂音为本病较特异的 体征。
四、临床表现: 3.突眼
▲单纯性突眼(良性突眼 ) 突眼度<18mm,瞬目减少; 向下看,上眼睑不能随眼球下落; 向上看,前额皮肤不能皱起; 看近物,眼球辐凑不良。
* 浸润性突眼(恶性突眼) 突眼度>19mm,不对称; 眼部不适症状明显; 其余同良性突眼。
四、临床表现: 5.甲亢性心脏病
主要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
6.甲亢的特殊类型 * 淡漠型甲亢(老年甲亢) * 妊娠期甲亢 * T3型甲亢 * T4 型甲亢 * 亚临床型甲亢
五、临床检查
1.血清甲状腺激素升高 TT3、TT4、FT3、FT4升高 TT3、TT4诊断价值低于FT3、FT4 T4 意义大于T3 (T4全部由甲状腺产生,T3
4
二、病因
1.遗传因素:
GD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主要由HLA,TPO,TSH受体基因
2. 免疫因素:
GD病人的血清中存在TSH受体抗体(TRAb)。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 疫性疾病。
3. 应激因素:
应激因素对本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碘过量、细菌感染、分 娩、创伤、精神刺激等因素破坏机体免疫稳定性,使有免疫监护和调 节功能缺陷者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目前对本病皮肤病病理初步的认识
AD皮损病理检查显示
在急性期形成海绵状皮炎,即表现为海绵形成(表皮细胞间隙水肿),在慢性期变成银屑病样的皮炎。
AD发病机制的核心—免疫功能异常 • ↑T淋巴细胞的活化,TH1/TH2失衡 • ↑皮损中IL-2,IL-4,IL-5,IL-10,IL-13 • ↑树枝状细胞(LC,IDEC),↑LC,IDEC上FCε RI的表 达 • ↑嗜酸性粒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及炎性介质 • ↑慢性巨噬细胞活化 • ↓INF-γ 水平 • ↑血清IgE水平
免疫系统疾病
主要内容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 特应性皮炎 • 过敏性鼻炎 • 败血症 • 牙周炎 • 侵袭性牙周炎
目录
2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3
一、疾病介绍
定义: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累及包括甲状腺在内的多系统 综合症群,包括:高代谢症群、弥漫性甲 状腺肿、眼突征、特征性皮损和甲状腺肢 端病,患者可有其中一种以上的临床变现 。
2.明确了遗传所占的地位。
多种致敏基因的综合作用,不同的基因决定是否有皮损的表现,发病年龄及IgE的高低。而且是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
3. AD基因的认识刚起步,致敏基因未全部证实。
AD患者高亲和力IgE受体的突变,来自母亲,并非父亲,造成子女的“异位性”。 60%异位性家庭因基因突变发生在染色体11q。
眠时心率
仍快。
* 消化系统:多食消瘦,腹泻等。
* 运动系统:肌无力、肌萎缩等。
* 生殖系统:女月经量少,男阳痿等。
* 造血系统:三系减少等。(白C低,淋C、
四、临床表现: 2.甲状腺肿大
甲状腺肿大呈弥漫、质软、无压痛。 肿大程度与甲亢程度关系不大。 在甲状腺上下极可触及震颤,可闻及血管
六、预防指导
眼睛保护
白天药水,晚上湿膏,出门墨镜,防止溃疡,睡觉抬头,饮食低盐
日常护理 。 环境:凉爽、安静,减少探视,避免各种不良的情绪刺激
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低纤维素的饮 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饮料。禁食含碘食物。
心理:对病人和蔼、耐心,尽量避免引起病人情绪激动。
四、临床表现: 4.甲状腺危象★
*发病机理: 交感神经兴奋 但
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应激反应减弱 使
大量 T3、T 4 释放入血
*诱因:
*表现感:染、精神刺激、创伤等应激状态。
(1)原有甲亢症状加重。 (2)高热(390C以上)、 心率快(140-240次/分)、呼吸急促、烦躁、 大汗、呕吐、腹泻。 (3)休克、昏迷、死亡。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AD免疫学异常发病机理
1.T淋巴细胞与AD 人类TH1细胞及TH2细胞能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其对细胞因子作出不同的反应 TH1细胞产生大量的-INF及IL-2与迟发型过敏反应有关
2.IgE抗体与AD
3.AD患者皮肤的血管白细胞的粘附功能的加强 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并且使炎症细胞游戈出血管外及周围组织,浸润于局部组织,导致皮炎的发生, 并且进一步活化皮损内其它的T细胞,加重皮损的炎症反应
健康教育:
指导病人合理休息、饮食、用药。定期复查血象、甲状腺功能、肝功 能等。指导妊娠期甲亢病人避免对自己及胎儿造成影响的因素。
特应性皮炎
(Atapic Dermatitis)
16
特应性皮炎(AD)-定义
• 又名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湿疹 • 以剧烈瘙痒、皮肤干燥和皮疹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 有特定的湿疹临床表现外,本人或家族中可见明显的“Atopic”特点: 1.有容易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的家族性的倾向 2.对异种蛋白过敏 3.血清中IgE值高
三、发病机制
负反馈
下丘脑
垂体
TRH
TSH
靶腺(甲状腺) T3、T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SH受体抗体(TRAb)与TSH受体结合,模拟TSH作用,使T3、T4增多, 不受负反馈抑制。
四、临床表现:1.甲状腺毒症表现
* 高代谢征候群:低热、多汗、乏力等。
* 精神神经系统:多言、易怒、细颤等。
* 心血管系统:心率90-120次/分。休息、睡
2. 血清反T3(rT3)增高
3.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是反映垂体轴
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 试验阴 性。
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抑制试验阴性:用于 鉴别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亢。
6.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阳性:是早期诊断 GD的重要指标之一,可判断病情活动、复发, 还可作为治疗停药的重要指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目前对本病有遗传因素的认识
1.明确了本病其有遗传背景。
研究显示 1) 父母一方有“异位性”(atopy)表现,50%以上子女在2岁时有过敏症状; 2) 双亲均有“异位性”这种百分比上升至79%。母亲“异位性”对子女影响大于父亲。 3) 成人期中等至严重程度的异位性皮炎的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比例均等,大约50%。
杂音,甲状腺震颤和杂音为本病较特异的 体征。
四、临床表现: 3.突眼
▲单纯性突眼(良性突眼 ) 突眼度<18mm,瞬目减少; 向下看,上眼睑不能随眼球下落; 向上看,前额皮肤不能皱起; 看近物,眼球辐凑不良。
* 浸润性突眼(恶性突眼) 突眼度>19mm,不对称; 眼部不适症状明显; 其余同良性突眼。
四、临床表现: 5.甲亢性心脏病
主要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
6.甲亢的特殊类型 * 淡漠型甲亢(老年甲亢) * 妊娠期甲亢 * T3型甲亢 * T4 型甲亢 * 亚临床型甲亢
五、临床检查
1.血清甲状腺激素升高 TT3、TT4、FT3、FT4升高 TT3、TT4诊断价值低于FT3、FT4 T4 意义大于T3 (T4全部由甲状腺产生,T3
4
二、病因
1.遗传因素:
GD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主要由HLA,TPO,TSH受体基因
2. 免疫因素:
GD病人的血清中存在TSH受体抗体(TRAb)。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 疫性疾病。
3. 应激因素:
应激因素对本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碘过量、细菌感染、分 娩、创伤、精神刺激等因素破坏机体免疫稳定性,使有免疫监护和调 节功能缺陷者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目前对本病皮肤病病理初步的认识
AD皮损病理检查显示
在急性期形成海绵状皮炎,即表现为海绵形成(表皮细胞间隙水肿),在慢性期变成银屑病样的皮炎。
AD发病机制的核心—免疫功能异常 • ↑T淋巴细胞的活化,TH1/TH2失衡 • ↑皮损中IL-2,IL-4,IL-5,IL-10,IL-13 • ↑树枝状细胞(LC,IDEC),↑LC,IDEC上FCε RI的表 达 • ↑嗜酸性粒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及炎性介质 • ↑慢性巨噬细胞活化 • ↓INF-γ 水平 • ↑血清IgE水平
免疫系统疾病
主要内容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 特应性皮炎 • 过敏性鼻炎 • 败血症 • 牙周炎 • 侵袭性牙周炎
目录
2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3
一、疾病介绍
定义: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累及包括甲状腺在内的多系统 综合症群,包括:高代谢症群、弥漫性甲 状腺肿、眼突征、特征性皮损和甲状腺肢 端病,患者可有其中一种以上的临床变现 。
2.明确了遗传所占的地位。
多种致敏基因的综合作用,不同的基因决定是否有皮损的表现,发病年龄及IgE的高低。而且是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
3. AD基因的认识刚起步,致敏基因未全部证实。
AD患者高亲和力IgE受体的突变,来自母亲,并非父亲,造成子女的“异位性”。 60%异位性家庭因基因突变发生在染色体11q。
眠时心率
仍快。
* 消化系统:多食消瘦,腹泻等。
* 运动系统:肌无力、肌萎缩等。
* 生殖系统:女月经量少,男阳痿等。
* 造血系统:三系减少等。(白C低,淋C、
四、临床表现: 2.甲状腺肿大
甲状腺肿大呈弥漫、质软、无压痛。 肿大程度与甲亢程度关系不大。 在甲状腺上下极可触及震颤,可闻及血管
六、预防指导
眼睛保护
白天药水,晚上湿膏,出门墨镜,防止溃疡,睡觉抬头,饮食低盐
日常护理 。 环境:凉爽、安静,减少探视,避免各种不良的情绪刺激
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低纤维素的饮 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饮料。禁食含碘食物。
心理:对病人和蔼、耐心,尽量避免引起病人情绪激动。
四、临床表现: 4.甲状腺危象★
*发病机理: 交感神经兴奋 但
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应激反应减弱 使
大量 T3、T 4 释放入血
*诱因:
*表现感:染、精神刺激、创伤等应激状态。
(1)原有甲亢症状加重。 (2)高热(390C以上)、 心率快(140-240次/分)、呼吸急促、烦躁、 大汗、呕吐、腹泻。 (3)休克、昏迷、死亡。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AD免疫学异常发病机理
1.T淋巴细胞与AD 人类TH1细胞及TH2细胞能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其对细胞因子作出不同的反应 TH1细胞产生大量的-INF及IL-2与迟发型过敏反应有关
2.IgE抗体与AD
3.AD患者皮肤的血管白细胞的粘附功能的加强 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并且使炎症细胞游戈出血管外及周围组织,浸润于局部组织,导致皮炎的发生, 并且进一步活化皮损内其它的T细胞,加重皮损的炎症反应
健康教育:
指导病人合理休息、饮食、用药。定期复查血象、甲状腺功能、肝功 能等。指导妊娠期甲亢病人避免对自己及胎儿造成影响的因素。
特应性皮炎
(Atapic Dermatitis)
16
特应性皮炎(AD)-定义
• 又名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湿疹 • 以剧烈瘙痒、皮肤干燥和皮疹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 有特定的湿疹临床表现外,本人或家族中可见明显的“Atopic”特点: 1.有容易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的家族性的倾向 2.对异种蛋白过敏 3.血清中IgE值高
三、发病机制
负反馈
下丘脑
垂体
TRH
TSH
靶腺(甲状腺) T3、T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SH受体抗体(TRAb)与TSH受体结合,模拟TSH作用,使T3、T4增多, 不受负反馈抑制。
四、临床表现:1.甲状腺毒症表现
* 高代谢征候群:低热、多汗、乏力等。
* 精神神经系统:多言、易怒、细颤等。
* 心血管系统:心率90-120次/分。休息、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