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文化隐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的文化隐喻——希望与平等
——浅谈《阿Q正传》和《祝福》的象征意蕴
摘要:象征手法是作者用来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而意象所能代表的意蕴却随着时代以及读者的变化而产生着不同的文化含义。鲁迅先生在身处那个时代,以笔代枪,用自己简明而又犀利的语言表达着对于整个时代的深刻批判,而其笔下的作品、人物及意象也在整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通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刻感悟。
关键词:鲁迅作品文化隐喻象征平等希望
象征手法之运用,主要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之辞。《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便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象征手法应用。在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使用最严格也最平常的便是象征手法。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象征手法的应用:一方面,从文本自身留给读者更多的空白与残缺,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在文本与读者思想上带来了很多不平凡的阻隔与障碍,而这些障碍残缺却恰到好处的使作品的思想含义更加
深刻;另一方面,象征手法因其强大的召唤力量,使读者在自觉已进入作者所设迷宫的情况下,还愿意不断地去对迷宫当中所存在的秘密与结果进行探索,还引以为乐趣!
鲁迅先生使用象征,其最透彻便以《狂人日记》为至尊,而后的很多短篇小说如《药》、《长明灯》,也都是带有浓郁语言色彩的象征之作。《野草》更是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心理象征的最成功的杰作”。
只是,今天,作者更愿意以被公众所熟知的《阿Q正传》和《祝福》作为一个切入点,对鲁迅文本当中的象征意象及其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以期能够正确理解鲁迅笔下所运用的各种意象或形象的象征性。鲁迅,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里,所以其对社会所存在的人情冷暖不但了解得比一般人更加深刻,并且比一般人了解的更加透彻。而其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乍看上去似只代表个体,却又真实的反映着当时凌乱的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压迫与摧残;当然,这并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斗争,而更像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人性的践踏与摧毁。阿Q死了,祥林嫂也死了,他们不仅仅是死在了那个摧毁人性的社会,更是死在了自己给自己所设定的所谓的“社会平等和希望”当中。
《阿Q正传》当中的吴妈和《祝福》当中的阿毛就是实际意义上两文当中的阿Q和祥林嫂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平等”或“平等的社会”的希望,然而,他们都被那个社会和所谓的伦理纲常给抛弃了,可是这被抛弃和残害的却是阿Q和祥林嫂心中所
追求的希望社会赐予的平等与生命的希望象征。所以,今天我们也就重点分析一下鲁迅先生手中“希望”的象征意义吧!
先说《阿Q正传》中的吴妈在阿Q心中的“希望”含义。吴妈是在阿Q“认真”考虑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是否合乎圣经贤传之后,才真正出现在阿Q生命中的。所谓,“‘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实属人生一大哀事也。所以,我们也不能责怪阿Q想跟吴妈好的正当理由,因为,这样样都是合乎圣经贤传的,只可惜无法去做好一个“好男人”应该做到的事情,才导致了吴妈毫不客气的拒绝了他,说阿Q侮辱了她贞烈的“人格”。阿Q是个男人,首先他是一个人,他有他自己作为人的本能。纵然,人的本能在那种社会背景下是遭到严厉禁止和约束的,可是,他却想拥有一个女人,拥有一个女人后就可以拥有一个家,拥有一个家后就可以传宗接代,就可以和其他人一样有家有老婆还有孩子。我们暂且勿论阿Q是生理愿望还是心理愿望,阿Q都是以“无后为大”的生存法则作为自己争取生存平等的理由;而“女人们却全都要装作假正经”,所以阿Q的享天伦之乐的梦想被击碎了,被那些“可恶的女人”们击碎了。而拥有一个家庭,一个归属,是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会想到的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而理所当然的事情,而阿Q,却因为沉重的伦理道德思想的禁锢,而失去了“吴妈”这样一个得到平等的机会。并且,阿Q 是在未庄的一个“外乡人”,那就说明了,如果Q想在未庄立足,就必须得到未庄人的认可,而得到未庄人的认可,就更需要首先获得与自己在一个阶层上的人的认可,那就更说明了,为什么阿Q要在那
些“未庄人”面前欺负小尼姑,要和王胡比赛谁身上的虱子更大,而吴妈作为一个未庄人,理所当然的就会成为阿Q在未庄呆下去的另一伟大理想。
阿Q在对待这个不属于他的“未庄”,对于这个总是遭到“本地人”欺辱的“家乡”,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快融入未庄这个社会,那么综上述的来看,他也只能向“本地人”吴妈“求救”了,也许,在与吴妈好了之后,就能在本地安个家了,就能和这里的所有人一样也成为“本地人”了,也就能被“未庄”所接受了。那样,他就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了,那么,在他的心理上,他就和其他人一样,是平等的了。所以,赵太爷家唯一的女仆人吴妈便成了阿Q这个梦想的寄托,所以,阿Q要与吴妈“困觉”。那我们就可以理解,在这里的吴妈就已经成了一个象征意象,她便是阿Q对这个社会,对这个生存环境所拥有的“最伟大”的一个希望了。
我们都知道,阿Q是在“闹革命”之后死去的,为什么要闹革命?因为未庄人都看不起他,看不起他这个头上长了癞疮疤的外乡人阿Q,阿Q进了一趟城,收了很多城里人的衣物等,到未庄因为价格便宜,而且质量有很好,让未庄的那些女人还有赵太爷都开始叫他“老Q”了,从“阿”到“老”,阿Q很满足啊!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可以让未庄人“认同”他了,他在那一刻与未庄人“平等”了。在《革命》与《不准革命》两章中,阿Q很气愤,因为未庄人看不起他,而“革命”就可以让赵太爷再次称呼他为“老Q”了,最起码,在表面上,未庄人还是很“敬畏”阿Q的,因为他能找到“平等的
感觉”,而在《大团圆》一章中,阿Q在签字画押时因为不认得字,所以阿Q只能以画“○”为最高要求了,别人不仅认得字还能把“○”画的很圆,他怕别人笑话,所以“他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这样才能和其他人一样了,也不会让其他人笑话他了。可是,阿Q把“○”画成瓜子状了。并且当他还在“羞愧自己画的不圆时”,“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希望,总能把阿Q推上梦想中的天堂。纵然那个没有画好的“○”成了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他还是享受到了跟一部分“别人”一样的结果,被枪毙了,所以,他还是得到平等了吧!所以,他还要“无师自通”的说:“过不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没有说完,但是阿Q满足了,呵呵!满足在人生虚幻的梦想与希望当中。
而在《祝福》这篇文章中,祥林嫂不断地像鲁庄的那些闲大嫂们诉说自己凄苦生命的经历,丈夫死了——然后被婆婆强迫再嫁——第二个丈夫又死了——本来应该没有狼的春天唯一的依靠“阿毛”也被狼叼走了。如果此间有希望的话,那么这个陆陆续续的希望便是他的两个丈夫和儿子阿毛,可是,踏着陆陆续续的希望也被这个社会陆陆续续的打碎了,一直到最后,希望变成了绝望!还是作为一个嫁到鲁庄的外乡人,在嫁给了鲁庄的丈夫之后,生活便以一个美满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在周老爷家很好的一份帮工工作,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还很幸福,一个封建时代的少女的美好愿景在这第一桩婚姻里得到了满足,可是,丈夫却死了。
在没有了丈夫的婆婆家,一个年轻的女子要守寡,算是一个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