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主要措施: 正经界:土地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民最基本的“恒 产”;途径:恢复理想中的井田制,来重新恢复西周的封建制度以解 决社会危机;影响:为小农经济的社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蓝图,许多 社会思想家都把它当作社会改革的理想方案; 裕民生:首务在于发展农业;途径:不违农时和可持续性发展,一 定规模的农副业生产; 省刑罚,薄赋税:取民有度,养民之财;途径:以劳役赋税的形式 代替实物税收的形式,对往来商旅不额外征税。
本章思考题
1. 简述孔子复礼与正名的政治主张。 2.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意义。
4
3. 简述孔子德刑并重的治理思想。
第三章 孟子与儒家以“仁”为中心的社会 思想
第一节 性善论
一、 人性善
1. 人性:承认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但它不是人性,人性指人的社会属性; 2. 本善:人先天具有原始的善心,即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 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是“仁、义、礼、智”四性的萌芽,因此人的善性先天 所具有,人性所必然,有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内在根 据,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臻于完善,这是孟子全部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四、 意义
1. 民主:着眼于巩固封建统治,但包含民主原则,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 2. 儒家:将“仁政”作为他整合社会的根本方案,使得儒家的“仁学”由 此灿然大备。 3. 理想:其仁政纲领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开明知识分子追求的政治理想。
6
第三节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
一、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
三、 宗法制度与宗法文化作用
1. 对西周早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秩序的安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 宗法意识浸透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上由此成立。
第三节 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
一、 周公天命观
1. 与商人信仰的联系与区别:继承殷人信仰观念,都是对至高神的崇拜, 但创造性提出“惟命不惟常”,认为上天意志可变,承天受命的依据在于人间行 为的道德性质,天命惟德,天情民意;
7
社会的正常秩序;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互不相容是人性恶的根本原因;。
二、 化性起伪
1. “伪”:指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的“礼义”,从根本上讲具有社会性的 特征,从而与自然的“性”相区别;
2. 化性起伪: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为具有“礼义”的社会属性; 3. 具体方法:礼义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 4. 孟子对比: 同: ①解决的都是社会人伦道德的根据问题,对社会人伦道德本身没有怀疑;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二者的目的都在于调适社会生活秩序,使人归于善,使社会归于和谐;人 性论是他们各自设计社会整合方案的理论前提。 异: ①角度不同: 性善论所强调的是积极地成就善,哲学的立场,揭示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可能 与根据,善的实现有赖于后天存养; 性恶论所努力的是消极地防止恶,社会学的立场,人性本恶,需要社会立法 规范来裁抑人性中恶的因素实现社会的善; ②性不同: 孟子承认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但它不是人性,人性指人的社会属性,善性的 实现取决于能否存养本心,重视基本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尤为重视以教育的 手段来改变社会环境; 荀子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性本恶,仁义礼智等善的品质是后天 人为造成的,因此要化性起伪,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为具有“礼义”的社会属 性,具体方法是礼义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和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
2. “分”的具体内涵: 首先意味社会职业分工 基本理由:只有多种的技能、多样的工作才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 社会需求;只有社会成员之间各自发挥其专长,互相依赖才能维持正 常的生活; 社会等级的度量分界 最重要的是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更重要的是 体现有“分”工而定“分”的关系,即确立一种社会角色的区别;
2. 意义:论证西周政权合法性;孔孟天命观及后来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为其敬德保民的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二、 敬德与保民
1. 敬德:天命“惟德是辅”,保有天命要敬明其德。“德”——周公思想 体系中具有中心地位,指个人的德性,又指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与保民)。
2. 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德政基本内容之一,与德政相辅相成 行使刑罚合义合宜; 根据其是否有悔改之心量刑;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表现为用刑时对民“若保赤子”; 判决过程要慎之又慎;
第四章 荀子与儒家重“礼治”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人性恶”与人之社会化
一、 人性恶
1. “性”: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性本恶,仁义礼智等善的品质是后 天人为造成的;
2. 善恶:凡是能促成社会组织、维持社会秩序者为善,破坏社会组织与秩 序者为恶;
3. 人性恶:如果顺任人的自然本性,必然会导致争夺悖乱不已,从而破坏
2. 文明:商代文明已经相当发达——青铜时代; 3. 经济:农业已有轮耕制度; 4. 文化:已出现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形态的文字——甲骨文。
二、 商人的信仰与崇拜
1. 注重:注重信仰与崇拜,是殷商的文化特质之一; 2. “帝”:殷人信仰的至高神,具有绝对的权威; 3. 祖先崇拜:人间与上帝并不能直接沟通,必须通过其祖先先王先公“宾” 于帝所,祖先崇拜在殷商的信仰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4. 自然神祇:还存在对日月山川土地等自然神祇的崇拜与信仰,其目的多 与祈求风雨年成有关。
3. “复礼”:不但指恢复周礼中的仪文形式,更主要是恢复周礼中应有的 精神实质,孔子认为礼有损益,且损益可知,但礼的精神不容改。
二、 正名
1. 背景:孔子认为春秋乱世的关键原因在于这种对名分的破坏,因此他把 “复礼”的主张诉诸“正名”;
2. “正名”:使人的实际所为与他的名分与地位相符合;中心观念在于定 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而恢复君臣父子之间固有的名分与秩序。
第二节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
一、 仁与礼的关系
1. 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2. 仁是礼内在的基础和灵魂: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礼是文,
3
人唯具有仁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守礼; 3. 礼是仁外在的体现与依托:礼必须体现仁的精神,表现仁的最佳方式莫
过于礼,对礼的遵守也有助于仁的培养。
二、 孔子的仁学思想
二、 “一治一乱”的社会变迁理论
1. 规律:“一治一乱”相交替,以五百年为一周期; 2. 评价:为仁政找历史根据,神秘主义倾向,是孟子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 一个巨大贡献,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
本章思考题
1. 简述孟子“性善说”的主要思想,并给予主要评价。 2. 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及其意义。 3.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并给予简要评价。
第三节 “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
一、 养民与教民
1. 养民:德政的首要之务就是养民富民 途径:慎用力役,取民有度;
2. 教民:德政的根本 途径: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以道诲人
二、 德与刑
1. 刑政:对于社会治理有其应有的功能,“德法并重,刑政相参”。 2. 德化:优于刑政。行政与法律的手段只能起到补充教化不足的作用,并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德化而非刑杀正是仁者的具体表现; 3.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治之本,其目的不仅局限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 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第二节 “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
一、 群与分
1. “群”: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群是人类战胜自然独立生存的条件; “化性起伪”的目的在于保证一个有序的“群体”;
2. “分”: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 中有其固定位置;“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
8
二、 明分使群
1. 明分使群即确定上下职分与等级差别,并通过这种职分的确定来管理社 会,治理国家。
中国社会思想史
(谢遐龄.第二版)适用于社会学专业
社会思想史: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 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
2015-1-5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 陈杰杰 jiangwuchenjie@163.com
第一章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商代文明及其社会思潮
一、 商代概况
1. 政治:已有比较完整的国家形式。分层治事的管理组织,监察官吏的监 察人员,专门的军事组织;
二、 推恩与保民
1. 推恩:推恩是仁政的基本方式,推己及人,目的在于“保民而王”; 2. 保民:保民是仁政的中心思想,人民是天下之根本,君主负有保民义务, 保民之道在于顺民、安民、养民、教民,对鳏寡孤独的保护和救济也是一个不容 忽视的方面。
三、 制民之产
1. 制民之产:使人民有一定的财产。人民保有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 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社 会思想
第一节 复礼与正名
一、 复礼
1. 背景:“礼崩乐坏”的无道局面,社会转型、文化冲突、价值失范、认 同危机的时代。孔子认为欲根治社会危机,需恢复礼乐制度;
2. “礼”:实行社会整合与控制的主要手段,通过礼来规定社会中的等级 和名分,依其名分地位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准则,人们行为 的基本规范;
1. 基本要素:社会分工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要维持人们的物质 生活,必须对生产劳动进行必要的分工;
2. 社会管理:社会分工也体现为社会管理的分工关系,管理者“劳心”,被 管理者“劳力”;
3. 评价:孟子关于“劳心”、“劳力”的主张有其政治方面的考虑,主张恢 复西周的封建宗法制作为救世之策,世卿世禄是重要内容,而“世族”、“世 卿”“世臣”实为孟子理想中的“劳心者”。
3. 保民:敬德思想另一主题,具体的政治实施,与政权长治久安密切相关, 是国家的根本所在,与慎罚相表里,保民就要明德慎罚。
特色: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对老弱孤幼的保护; 影响:对鳏寡孤独的特殊关注,为儒家仁学所发展,成为中华民族 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2
本章思考题
1. 请简要概述商人的信仰及社会政治意识。 2. 简论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法文化及其影响。 3. 周公的天命观与商人的信仰有何联系与区别。 4. 简论周公敬德与保民思想及其影响。
二、 人何以有恶
1. 善性实现:善性的实现取决于能否存养本心,任意地“陷溺其本心”, 就有可能湮没其善性;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人性的实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 此孟子也极为重视基本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尤为重视以教育的手段来改变社 会环境。
三、 评价
1. 优点 立意高,充分肯定了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人性之美; 肯定人性中有可以向高尚道德情操发展的潜在优势,有利于理想人 格的培养与塑造;
1. 克己复礼为仁:参见仁与礼的关系; 2. “仁者,人也”:仁是成人之道,是在社会中的做人的道理; 3. “仁者爱人”:仁的根本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实现仁者爱人的途 径是“忠恕之道”,但爱有差等,要推己及人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济众”。 4. 意义:
其仁爱精神、道德品质,被孟子发展为性善说; 爱有差等,形成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 其仁学,弘扬人文,成就了文化中国,特别是他提出的仁者爱人, 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和 文化资源。
三、 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王权意识 任何人都必须听从王命,违者酷刑;商王对国家负有责任,但十分有限并且 形式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 “德”已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产生重民思想的萌芽。影响:为西周敬 德保民的思想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 宗法社会
“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 核心是宗主的继替规则。西周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1
二、 宗法文化
1. “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 “尊尊”:尊其所尊,即尊宗敬祖,小宗尊大宗,大宗尊天子; 3. “孝”道:两大宗法原则在人的行为规范上集中表现在“孝”道上,孝 道不仅意味着子女要对父母孝养,更多体现了宗族共同体的凝聚需要,具有巩固 宗法秩序的功能。
2. 缺点 发展到宋明理学,出现对人性的盲目崇拜,“存天理,灭人欲”; 忽视法律、规范的约束,过度拔高道德约束,给民主政治的发展造 成文化心理的障碍。
5
第二节 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
一、 仁政与王道
1. 根本: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 是战胜之道;
2. 基础: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秩序的保证,; 3. 期盼:人民久苦于虐政而期盼仁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