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太湖牛镇初中王自俊

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是各学科中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特别进入初中后,各种怪异的数学符号,各种严密的数学语言,加之抽象而连贯,使得许多学生学而生畏,畏而生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吗?下面我就此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

启蒙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特别是了解差生的思维,通常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每人学有所获,有所进步,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个

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慢,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采取程序教学法,学习“乘方”等内容时可以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法,总之要根据所教内容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不是一成不变地采用同一模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在教师的启发下对知识体系中蕴涵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表面形式多是“两头活中间静”,所谓“两头活”是指在一节课的开头和末尾课堂上的交流气氛相当活跃。“中间静”是指在知识形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教师要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做题,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三、化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致使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数学,

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就会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理解得透彻。例如,我在初一上学期讲解习题0.1252008×(-8)2009时,就是先让大家思考0.125×(-8)等于多少,学生会很快想到等于1,然后告诉学生0.125可以看做我们的一只左手,-8是我们的一只右手,这样0.125和-8就是一双手,这样有2008双手和一只右手,2008双手的结果是1,所以0.1252008×(-8)2009等于-8。学生就会利用教师形象的比喻更好地去做这个类型的题目。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形象化就是让数学的知识点取之于生活。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样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我们老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第一,根据知识背景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第二,让学生学会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数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第三,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第四,给数学找个“原型”,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模型。使学生“课内有所学、课外有所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

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利用“数学美”,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美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能启迪人的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通常说的美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而数学美结合了自然美和科学美,它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领域中的数学美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如注意发掘和利用,可以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例如,习题:“一列数1,7,13,19,25,,,……①请按照规律填写25后面的两个数;②请用n来表示第n个数字;③请求出前n个数字的和S”。我在讲解这个问题时,遇到高中的知识点,它是将高中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纳入到习题中,初中生不能去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怎么办?初中考查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规律,探索规律。这个问题中最后两个问题学生无法接受,大部分学生认为题目难,那么教师该怎样讲解这个问题呢?第二小题,让学生找规律,每个数字比前面一个数字大6,第二个数字是第一个数加1个6,第三个数字是第一个数字加2个6……,第n个数字是第一个数字加(n-1)个6,则第n个数字为1+(n-1)6=6n-5,。第三小题可以摆出两个对称的等式,S=1+7+13+19+25+……+6n-5,S=6n-5+……+25+19+13+7+1,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边2S=(6n+5+1)n,所以S=(3n+3)n。这个题目从表面看,是一些枯燥数字的累加,但从理性上认识它,却在严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