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高中地理区域地理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主题

第一章区域概述

■知识点一: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层级性

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

区域尺度越大,层级越冨,区域特点越宏观,

例如: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及辽河平原组成。

2.促进性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3 .差异性

统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国家为例: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

例如:俄罗斯疆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匮乏,发展进口一一加工一一出口型经济。

■知识点二:区域地理特征及比较

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也是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

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的内容见下图:

居島I I交通I I科技11政策11文化11经济

(-)区域特征分析

1.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描述角度及术语】

纬度位置(南北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

+经度位置(大洲/大洋归属,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

+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 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径流量)差异。 ② 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 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 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 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 的差异。

第二章区域发展 第一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内力作用

n

地形起伏

-地貌差异

地形平坦

■知识点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及综合治理

1.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概念:

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气候 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 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具体表现如下: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室大;②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 节。

(2)人为原因

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木合 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如下: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 设等。

3.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 综合治理原则:

① 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 综合运用生物、工fi 、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 综合治理措施:

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②构筑防护体系

优化土地

利用结构

a. 砂砖夜晚吸收露珠并保温,白天释放水汽,为沙丘上植被的生长提供了一定水分和温 度条

件,有利于固沙植物的生长。

b. 铺设砂砖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③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 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知识点三: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条带状砂砖的作用】

自然条件较 好的地方

人工种植高产 牧草•解决牲 畜食草问题

使退化的草场 *通过休牧得以 自然恢复

控制人口数量.提 高人口素质

④调整牲畜结构和數■

⑤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

(1) 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 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 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溃化。 (4) 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

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 失、滑坡、

泥石流等。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 干旱、风力

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源恥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 垂直节理发

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q 擅披鳳虱一值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 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一泥石流、水 土流失的发

生等。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