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晓波《大败局》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吴晓波《大败局》有感

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共和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踏平了多少坎坎坷坷,一路走来实为不易。回眸历史,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扑面而来……

今天,一场意外的小雨把长沙突如其来的秋天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个秋天有点冷,冷得让我有点彷徨,有点忧郁。历时一个多星期,我终于把《大败局》看完了,一种理性的冲动让我觉得很有必要写点什么,的确很有必要的。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经济,欣喜之余难免有些遗憾,《大败局》让我在对中国经济体制失望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失望背后潜藏的希望。或许,他们的失败是历史必然与偶然的会合,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相辉映,更是血与泪的累累记忆。毕竟,任何时代的变革都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这样的过去才会更刻骨铭心,更发人深省。

80,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对于一个被压抑了几十年,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一刻似乎来得太晚了但来得也恰是时候。该书精选十九个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浓缩了那一段段让人扼腕的中国年华。从当时的时局来看,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无疑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活力与动力,被束缚了几十年的国有企业除了对生产资源与市场的垄断性占有以外,犹如“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国有企业高度集权的生产体制与分配式的消费既不能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使国家丧失发展经济的信心,使人民产生极大的失望心理。

一元化的经济格式,政治化的管理体制,模糊化产权结构,低能化的生产方式……这一切让众多的国有企业走到了历史的边缘,一场惊心动魄的改革势在必

行。然而当时的国家政府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兼顾一些支柱性的国有企业,而在其它方面必须有所放权。鉴于当时法制不健全,经济性质又不十分明确,很多胆大心细的“民营企业家“应运而生,他们充分洞悉到国有企业的漏洞并且以其敏锐的眼光窥看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倾其全力去施展压抑在心中的抱负,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虽然,现在看来他们当时的很多所谓创造性的经济举措看似是游走在法律与政策的边缘实质上是法律与政策的投机者。

在这个看似没有规则的市场中,发展无疑就是硬道理。与国有机构相关联的“企业家”依托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而构筑自己的商业帝国,而纯粹草莽出身的“企业家”完全依靠自己的勤劳与聪明来实现自己的商业梦想。两相比较而言,前者不仅拥有雄厚生产资源与技术基础,还拥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与丰富的人力资源,看似只需稍加改造便可使国有企业活力四射,恢复元气;而后者似乎显得弱不禁风,上不了台面,即便如此,后者也有其独到的优势:虽是草莽出身无依无靠,但却没有日后的产权纠纷带来的困扰;虽底子薄,基础差,但更易于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吸收科学的管理经验;虽是身份卑微,受尽歧视,但更能克服国有企业官僚主义的作风,贴近人民大众。或许正是基于以上的巨大差别造就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的历史命运。

的确,在一个经济体制不成熟,法制建设不健全的市场背景之下,忽视道德的底线来吸取暴力无疑是众多刚刚崛起的“企业家”的必然选择,因为他们坚信“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人物,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桎梏,然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破坏市场经济规则的害群之马。作为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能把自己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固然难能可贵,但是这种发展是绝对不能以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破坏某

种社会制度作为代价的,否则他个人的成就越大对人民的危害就越深。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单靠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或许正是那一代人过于狂热的商业激情和过于激烈的爱国情感让他们过于理想化地去打造他们自己的商业王朝而片面的追求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忽视客观商业规律才让他们的一切成为梦幻泡影。

哪些曾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几乎都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那些曾今辉煌的企业,如今几乎都淡化在人们的记忆里;而那些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除了让后人引以为戒,更多的是百姓人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本书收录的这十九个案例之中,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幸免于破产而被人收购或兼并,凄惨的状况可想而知。他们成功的过程少有相似之处,而失败的原因却相似地让人吃惊。透过历史的门缝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地窥见到当时的社会背影,30年前的中国还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人们的思想保守而僵化,政治色彩及官僚主义相当浓厚,市场观念淡薄更无竞争可言……一切似乎还都处于混沌之中---旧的制度趋于被打破而新的制度还未建立。可喜的是他们大多数崛起于国有企业的产业制度改革,可悲的是他们大多数又崩溃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他们的发展的确创造了奇迹般的速度,然而素来信仰“欲速则不达”的中国人却在暴利的诱惑之下用“作古”把自己非理性的血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深思之后,我觉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企不分,产权模糊。当时的地方政府迫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进而大张旗鼓地响应国家放权的号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他们既想充当改革的先锋,又唯恐误入国家政策的禁区,于是乎,建立在国有企业基础之上的民营企业无疑是个一举两得的新选择,官企不分家的理念毫无争议地被人们接受了。在国有企业的

资源优势和“民营企业家“的智慧的双向推动下,这些企业奇迹般的崛起力度和梦幻般的发展速度一次又一次书写不朽的传奇,然而,背后潜藏的危机正在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而风起云涌,正是因为产权模糊的困扰致命性地阻碍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国际化知名品牌的道路。

2.理念落后,缺乏远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效益固然重要,但是一个有远见性的发展理念似乎更重要。再次思考这些企业的成长足迹,猛然间发现他们的生命竟是如此的短暂,短暂地让人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虽然其中不乏浙江大学的史玉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树新以及清华大学的孙宏斌,但终究还是因为缺乏科学的理念而被迫出局,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具有敏锐市场洞察力“而只是为了盈利的”企业家“。在那个暴利横流的时代,他们的心发生了倾斜。当连续获得7年F1赛车总冠军的舒马赫认为赛车最关键的是懂得刹车的时候,当通用电器的传奇总裁杰克·韦尔奇在听了中国知名企业家激情澎湃的演讲后说”他们好像在演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感性代表不了理性,梦想更代表不了现实,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在其高速发展壮大的时候更应该懂得节制,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激情澎湃的演讲固然能激发人的斗志,空前绝后的规划也固然能满足人的欲望,但是企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到比说到似乎更有说服力。落后的理念注定了中国企业不会走得很远,而有些理性的企业家却因为”过于保守化的理念“而被时代抛弃,此时此刻,或许在大雾中领跑而迷路的女强人张树新(瀛海威的创始人),仰天长叹的李经纬(健力宝的创始人),愤而不言的潘宁(科龙的创始人),出局的”拯救者“仰融(华晨的创始人),心怀钢铁梦的农民戴国芳(铁本的创始人)更能够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