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卷《文子》校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也。
”亦讀員為運。
形,《鄧析子》同,《淮南子》作“刑”。
《廣雅》:“刑,成也。
”《切韻》:“形,成也。
”字或作侀、、,《玉篇》:“侀,音刑。
《禮記》曰:‘刑者,侀也;侀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變。
’”《龍龕手鑑》:“,或作。
,正。
侀,今。
音刑,成也。
”本字為型,本為名詞模型,用為動詞,則為成型。
王利器曰:“‘形成’義勝。
”[11]以作“形”為長,則失考。
為之,今本《文子》誤作“之為”,當據唐寫本乙正;《鄧析子》、《淮南子》並作“為之”。
(3)君人者,不出戶以知天下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
按:脫文據今本《文子》補。
君人者,今本《文子》作“夫人君者”。
王利器曰:“日本兩《治要》本‘人君’作‘君人’,《淮南子》同。
”[12]《治要》見卷35,今本《文子》當據唐寫本乙作“君人”,“君人”為先秦兩漢常用詞。
《淮南子·主術篇》:“君人者不下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
”
(4)[不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其所有而並用之也
按:脫文據今本《文子》補,今本無“也”字。
《淮南子·齊俗篇》:“然非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所有而並用之。
”王念孫曰:“《治要》引‘並’作‘遂’,於義為長。
遂,即也。
今本作‘並’者,後人依《文子》改之耳。
”王利器謂“王說是,且可以正《文子》之誤也”[13]。
于鬯曰:“‘並’字之義自勝,王顧謂作‘遂’於義為長,竊恐不然。
”[14]三氏皆隔一間。
遂,猶並也、兼也。
《史記·樂書》:“仲尼不能與齊優遂容于魯。
”吳摯甫訓遂為並。
吳闓生舉《韓子·說疑》“是以賢良遂進,而奸邪並退”以證之,遂、並互文同義[15]。
(5)惟峻法嚴刑,不能禁止奸
按:惟,讀為雖[16],今本《文子》及《淮南》並作“雖”。
止,今本《文子》及《淮南》並作“其”。
(6)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
按:《韓詩外傳》卷2與唐寫本同。
今本《文子》三“則”字並作“即”,義同;今本《文子》“齧”作“觸”。
《意林》卷1引《文子》作“則”、“觸”。
《淮南子·齊俗篇》:“鳥窮則噣,獸窮則 ,人窮則詐。
”《意林》卷2引“噣”作“啄”,“ ”作“觸”;《慧琳音義》卷2、9引“噣”作“搏”,又卷43、56、62引“噣”作“啄”,又卷2、9、20、43、56引“ ”作“攫”。
王利器、何寧並引《玉篇》:“ ,‘觸’古文。
”[17]《慎子》、《荀子·哀公》、《家語·顔回》:“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
”《治要》卷引《家語》“啄”作“噣”。
《新序·雜事五》:“獸窮則觸,鳥窮則啄,人窮則詐。
”《御覽》卷291引《衛公兵法》:“鳥窮則啄,獸窮猶觸。
”P.3906《碎金》:“㗖啄:側咸反,下卓。
”《集韻》:“啄,《説文》:‘鳥食也。
’或作噣。
”何寧曰:“‘噣’乃‘啄’之借字。
”[18]字或作啅,《慧琳音義》卷76:“啄心:《頌》中從卓作啅,非也。
”《篇海類編》:“啅,同‘啄’。
”S.617《俗務要名林》:“喊啅,鳥食物也,上苦咸反,下丁角反。
”“喊啅”即“鵮啄”。
今吳方言尚謂雞、鳥喫食為啄,音篤[19]。
二、敦煌寫卷P.2456《文子》
此寫卷見今本《文子·道原篇》、《九守篇》、《微明篇》。
(1)此五者,道之形體也
按:體,今本《文子·道原篇》作“象”。
(2)柔者,道之㓻也
按:㓻,今本《文子·道原篇》作“剛”。
《字彙》:“㓻,同‘剛’。
”
(3)心不憂樂,德之至也
按:心不憂樂,今本《文子·道原篇》作“不憂不樂”。
王利器引《莊子·刻意篇》、《淮南子·原道篇》並作“心不憂樂”,謂“今本作‘不憂不樂’,非是。
”[20]按“不憂不樂”即“心不憂樂”,今本《文子》不誤。
(4)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乎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可存
按:可,讀為何,今本《文子·九守篇》作“何”。
(5)故聖人法地順天,不拘於俗,不誘於人
按:法地順天,今本《文子·九守篇》作“法天順地”,《淮南子·精神篇》作“法天順情”。
《雲笈七籖》
卷91引《九守》同今本。
唐寫本為長,《白虎通義·五行》:“子順父、臣順君、妻順夫何法?法地順天也。
”《淮南》“情”為“天”字之誤。
(6)陰陽為剛,四時為紀
按:剛,讀為綱,今本《文子·九守篇》作“綱”。
三、敦煌寫卷P.2810《文子》
此寫卷見今本《文子·下德篇》。
(1)人主之於法,無私好憎,故可以為命
按:今本《文子》、《淮南子·主術篇》“法”上有“用”字,唐寫本脫。
命,《淮南子》同,今本《文子》作“令”。
王利器謂唐寫本作“令”,失檢。
王利器又引《淮南子》上文“又況于執法施令乎”,謂“作‘令’字是”[21]。
按“命”亦“令”也,指政令。
舊註:“命,猶令也。
”
(2)水戾破舟,木擊折軸,不怨木石而非巧拙者,知故不載之
按:戾,《文選·南都賦》李善註引作“淚”,《集韻》:“淚,疾流皃,《淮南子》:‘水淚破舟。
’”《類篇》、《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並同,《康熙字典》:“淚與戾古通。
”考《玉篇》:“戾,勢也。
”《文選·秋興賦》:“勁風戾而吹帷。
”李善註:“戾,勁疾之貌。
”“戾”訓勁疾,加義符水旁作“淚”,故為疾流皃。
又檢《後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隂就書》:“鄙語曰:‘水不激不能破舟,矢不激不能飲羽。
’”則“戾”、“淚”訓激疾決矣。
字或作浰,《玉篇》:“浰,清浰,疾皃。
”《廣韻》:“浰,水疾流皃。
”字或作㑦,《集韻》:“㑦,《博雅》:‘怒也。
’通作戾。
”字或作䬆,《說文》:“䬆,風雨暴疾也。
”《切韻》:“䬆,烈風。
”字或作唎、唳,《玉篇》:“唎,聲也。
”《六書故》:“唳,長鳴髙亮也。
”水急流為淚、浰,人急怒為㑦,風雨暴急為䬆,聲急疾為唎、唳,諸字並同源。
軸,《鄧析子·無厚篇》、《淮南子·主術篇》作“轊”,《意林》卷2引《淮南子》作“軸”。
《玉篇》:“轊,車軸頭。
”本字为軎,《說文》:“軎,車軸耑也。
”非,今本《文子》、《鄧析子》作“罪”。
巧,今本《文子》、《淮南子》同,《鄧析子》作“工”。
《广雅》:“工,巧也。
”俞樾曰:“當作‘石戾破舟’,‘巧’字疑‘功’字之誤,‘功’與‘工’通,即工人之‘工’。
”已為何寧所駁[22]。
知故不載之,今本《文子》作“智不載也”,脱“故”字。
《淮南子·主術篇》作“知故不載焉”,唐寫本與《淮南》合。
《莊子·刻意》:“去知與故,循天之理。
”《管子·心術篇》:“去智與故。
”知、智古今字。
智故,巧詐也。
髙誘注:“言木石無巧詐,故不怨也。
”《鄧析子》作“故不載焉”,脱“知”字。
《意林》卷2引《淮南子》作“智有不周”,王利器謂“蓋許慎注本”[23]。
(3)體太一者,明於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論
按:論,讀為倫,理也。
今本《文子·下德篇》、《淮南子·本經篇》正作“倫”字。
(4)聰明照日月,精神於萬物
按:今本《文子》作“聰明照於日月,精神通于萬物”,唐寫本脫“於”、“通”二字。
(5)莫不仰德而生,德施方外,名聲傳于後世
按:仰,《纘義》本、《淮南子·本經篇》同,其餘各本作“依”。
“仰”字是也,《淮南子·俶真篇》:“群生莫不顒顒然仰其德。
”《漢書·高帝紀》:“四海之內,莫不仰德。
”《類聚》卷15漢·揚雄《皇后誄》:“自京逮海,靡不仰德。
”施,今本《文子》作“流”,二字並通。
《鹽鐵論·和親》:“徳施方外絶國殊俗。
”《淮南子·本經篇》:“徳澤施于方外,名聲傳于後世。
”此作“施”字之證。
《史記·滑稽傳》“聖帝在上,德流天下。
”又《太史公自序》:“徳流苗裔。
”此作“流”字之證。
考之《文子》本書,則當作“流”字,《精誠篇》:“夫至人精誠內形,徳流四方。
”朱大星謂作“施”字為是,舉《文子·九守》“德施天下守以讓”,又《道原》“德施百姓而不費”二例證之[24]。
按彼二例“德施”猶言布德施惠,“施”為“施予”之義;此“德施方外”之“施”為“延及”之義,《集韻》:“施,及也。
”貌同而質不同,不當牽混為一。
四、敦煌寫卷P.3635P《文子》
此卷見今本《文子·精誠篇》。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26)》定名為“《淮南子·主術訓》”,尋唐寫本首句“[上多]求即下交爭,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與《文子》相同,而《淮南子》作“上多求則下交爭,不直
之於本而事之於末”,故此歸之《文子》。
(1)求寡而瞻
按:瞻,今本《文子》、《淮南子》作“贍”。
瞻讀為贍,《南史·鮑照傳》:“文辭瞻逸。
”楊炯《從弟去溢墓誌銘》:“英儒瞻聞之士。
”皆其例。
(2)影之象形
按:象,今本《文子》、《淮南子》作“像”。
象、像古通,猶隨也、從也。
《淮南子·覽冥篇》:“驕主而像其意。
”高誘注:“像,猶隨也。
”又《泰族篇》:“四海之內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指。
”《荀子·君道》:“百姓莫敢不順上之法、象上之志。
”二例“象”亦順隨之義,《荀子》“象”、“順”同義對舉,尤為顯豁。
各辭書失載此義,當補。
馬王堆帛書《經法·名理》、《管子·明法解》:“如景之隨形。
”《管子·任法》:“如影之從形也。
”正作“隨”、“從”。
五、敦煌寫卷P.3768《文子》
此卷見今本《文子·道德篇》。
(1)興事有道,功成得福
按:興,今本《文子》作“舉”。
《韓子·南面》:“舉事有道。
”《廣雅》:“興,舉也。
”王叔岷曰:“興猶舉也。
”[25]
(2)慢矝振
按:今本《文子》作“慢倨矜傲”,王利器曰:“唐寫本‘倨’作‘’,‘傲’作‘搌’。
”[26]檢寫卷實作“振”字,王氏誤錄。
“”即“倨”字,涉上“慢”字類化,故從豎心旁。
《慧琳音義》卷13“矜伐”條注:“鄭注《禮記》云:‘矜,謂自尊大也。
’《諡法》曰:‘自賢曰矜。
’《說文》從矛今聲。
經文從令作‘矝’,誤也。
”《干祿字書》:“矝、矜:上通下正。
”知唐以“矝”為“矜”,唐寫本正存其舊。
“振”字蓋“傲”字之誤書。
漢簡作“謾裾陵降”,“謾裾”為“慢倨”借字,“陵降”待考。
(3)使人雖勇,刾之不入
按:今本《文子》“刾”作“刺”,下同。
“刾”為“刺”俗字,見《廣韻》。
(4)聖人當聞禍福所生而擇道,智者當見禍福成形而擇行
按:二“當”字,今本《文子》作“常”。
常,讀為當,猶宜也[27]。
今本《文子》二“擇”字下並有“其”字。
(5)棄數而用思
按:思,朱弁注本同,《纘義》本作“才”,其餘各本作“惠”,《淮南子·詮言篇》作“慮”。
王重民曰:“‘惠’字誤。
”[28]王叔岷曰:“思猶慮也。
”[29]朱大星曰:“‘思’即‘慮’也。
”[30]所說並是也。
李定生、徐慧君曰:“惠,恩惠。
《道藏》7卷本誤作‘思’,《淮南子·詮言篇》‘惠’作‘慮’,誤也。
”[31]以不狂為狂,傎矣。
(6)物博知淺,瞻博,未之有也
按:今本《文子》“知”作“智”,“瞻”作“贍”,唐寫本並用借字。
“贍博”上今本有“以淺”二字,唐寫本脫。
(7)君數法易,國數易君
按:法易,當據今本《文子》乙作“易法”。
(8)故君失一,其亂其於無君也
按:其,當據今本《文子》作“甚”。
(9)貞而證父,信而死女,熟貴之
按:今本《文子》、《淮南子·氾論篇》“貞”作“直”,“熟”作“孰”,今本《文子》、《淮南子》“孰”下有“能”字。
按“熟”、“孰”古通;貞,正也,與“直”同義。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
(10)與之誳伸
按:誳,今本《文子》、《淮南子·氾論篇》作“屈”。
“誳”同“詘”,見《說文》,為“屈曲”義本字。
又
《淮南子·氾論篇》:“誳寸而伸尺。
”正作本字“誳”。
(11)縱欲㤢怠,其亡無時
按:㤢怠,今本《文子》作“怠惰”。
“㤢”為“惰”形誤。
(12)夫道德者,所以相生養也,所以相蓄長也
按:蓄,今本《文子》作“畜”。
蓄、畜正假字。
漢簡亦作“畜”字。
(13)諸侯輕上,則朝廷不恭,從令不損
按:今本《文子》“從”作“縱”,“損”作“順”。
漢簡作“[朝]請不恭,而不從令。
”王利器曰:“唐寫本‘縱’作‘從’,古通。
”[32]王氏“損”字失校。
“損”疑“順”字誤也。
廷亦朝也,同義連文。
朝廷,即朝覲之義。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臨事而不敬,居喪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則吾無由知之矣。
”[33]或作“朝庭”,S.328《伍子胥變文》:“王乃朝庭萬國,神威遠振,統領諸邦。
”此例用為使動[34]。
可單用“朝”,亦可單用“廷”,金文及傳世古籍多見“不廷(庭)”、“弗庭”之說[35]。
漢簡“廷”作“請”,“請”、“廷”鄰紐迭韻,可以通假。
或說“請”讀本字,“朝請”為漢律[36]。
縱讀為從,聽從;順讀為慎,恭慎。
彭裕商曰:“縱,即使。
順,遵從。
”[37]並失之。
(14)仁絕義滅,諸侯倍畔
按:倍畔,今本《文子》作“背叛”。
王利器曰:“唐寫本,‘背’作‘倍’,古通。
”[38]王氏“畔”字失校。
叛、畔正假字。
(15)以知生患,又以知俻之,譬猶撓水而欲其清也
按:今本《文子》二“知”作“智”,“俻”作“備”,“欲”下有“求”字。
“俻”同“備”,見《玉篇》。
王利器曰:“唐寫本‘求’作‘其’。
”[39]失檢。
(16)放准脩繩,身無興事
按:今本《文子》、《淮南子·詮言篇》“脩”作“循”,“興”作“與”。
“脩”為“循”形誤,“興”為“與”形誤。
(17)合而和之者君也,別而殊之者法也
按:今本《文子》無二“者”字,“殊”作“誅”。
《淮南子·詮言篇》作“合而舍之者君也,制而誅之者法也”。
《淮南》之“舍”,涉“合”而形誤,當作“和”;此文“別”,當作“制”,亦形誤。
《说文》:“殊,死也,从歺朱聲。
漢令曰:‘蠻夷長有罪,當殊之。
’”《莊子·在宥》《釋文》:“殊死,《廣雅》云:‘殊,斷也。
’司馬云:‘決也。
’一云誅也。
”
(18)今吾欲釋是而居之,釋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謂是非者
按:今本《文子》“釋”作“擇”,“世”下無“之”字,“者”作“也”。
釋,讀為擇,《淮南子·齊俗篇》亦作“擇”字。
《管子·五行》:“令民出獵禽獸,不釋巨少而殺之。
”安井衡曰:“釋、擇通。
”許維遹曰:“釋讀為擇。
”[40]
(19)故治大國者若享小鮮,曰勿撓而已
按:今本《文子》“享”作“烹”,無“者”字。
享,讀為烹、亨,《墨子·非儒下》:“子路為享豚。
”《類聚》卷94、《御覽》卷468、863、903引並作“烹”;本字為,《說文》:“,煮也。
”
(20)何知世之所從䂓我者乎
按:䂓,今本《文子》作“規”,《淮南子·齊俗篇》作“窺”。
“䂓”為“規”本字。
王利器曰:“‘規’當作‘窺’。
”[41]葛剛岩曰:“‘規’、‘窺’應屬通假,《韓非子·制分》:‘然則去微姦之道奈何?其務令之相規其情者也。
則使相闚奈何?曰:蓋里相坐而已。
’張鼎文本即作‘闚’,顧廣圻曰:‘規讀為闚,與下文互見。
’”[42]葛說是也,《老子》第47章:“不闚牖,見天道。
”帛書甲本“闚”作“規”,亦其例。
亦讀為窺,《說文》:“窺,小視也。
”朱駿聲曰:“‘窺’與‘闚’略同。
”[43]《管子·君臣上》:“大臣假於女之能以規主情。
”丁士涵曰:“規,古‘窺’字。
”安井衡曰:“規讀為窺。
”[44]
(21)猶逃雨也,無之而不之儒
按:儒,今本《文子》作“濡”,無“也”字及下“之”字。
《淮南子·齊俗篇》亦作“濡”字。
“儒”即“濡”
[45]。
敦煌寫本S.77《莊子》:“ 以金推控其頤。
”“ ”同“濡”,今本《莊子·外物篇》作“儒”,是其比。
(22)鳳鳥藉其庭,麒麟遊其効,龍宿其谷
按:今本《文子》“藉”作“翔”,“効”作“郊”,“谷”作“沼”,“龍”上有“蛟”字。
藉讀為躤,《集韻》:“躤、藉,踐也,或省。
”司馬相如《上林賦》:“人臣之所蹈藉。
”“蹈”、“藉”同義連文,藉亦讀為躤。
字或作踖,《玉篇》:“躤,踐也,亦作踖。
”字或作、趞,《集韻》:“躤、,踐也,或省。
”又“踖、、躤、趞,踐也,或從耤、從藉、從走。
”“効”為“郊”誤,《董子·王道》:“鳳凰麒麟遊於郊。
”《淮南子·覽冥篇》:“鳳凰翔於庭,麒麟游於郊。
”
六、敦煌寫卷P.4073《文子》
此寫卷與P.2810寫卷恰好綴合,見今本《文子·下德篇》。
(1)千人之眾無絕粮,萬人之群無廢功
按:粮,今本《文子》《纘義》本作“糧”。
《淮南子·主術篇》:“故千人之群無絕梁,萬人之聚無廢功。
”《呂氏春秋·用眾》高誘注引《淮南記》:“萬人之眾無廢功,千人之眾無絕良。
”王利器曰:“‘絕梁’、‘絕糧’俱‘絕良’音近之誤也。
”[46]按王說是也,《文子》上文云:“衆智之所爲,即無不成也。
”《呂氏》云:“夫以衆者,此君人之大寳也。
”皆言眾人中必有賢良,能善用之,必有成功。
蔣禮鴻曰:“‘絕梁’無義,梁當作‘業’,字之誤也。
下文曰‘務功脩業’,以‘功’、‘業’相對為文,可證。
‘良’字又因‘梁’字音近而誤。
”[47]何寧曰:“疑‘糧’字是,梁、良古通,皆聲近而誤。
”[48]李定生、徐慧君曰:“無絕糧,指舉農民之眾則糧足。
”[49]彭裕商曰:“絕糧,沒有食物。
作‘梁’或‘良’,無義,均當讀為‘糧’。
”[50]諸說並非。
(2)是以器械不惡,軄事不寧也
按:寫卷“惡”字殘存下“心”部,據今本《文子》錄,《淮南子·主術篇》作“苦”。
“苦”同“楛”,粗惡不堅固也,與“惡”字同義。
軄,今本《文子》、《淮南子》作“職”,《玉篇》:“軄,俗‘职’字。
”寧,今本《文子》作“慢”,《淮南子》作“嫚”。
高誘注:“苦讀盬。
嫚,捕器,嫚讀慢緩之慢。
”朱駿聲謂嫚叚借為慢[51],張雙棣曰:“‘嫚’絕無‘捕器’之訓。
高注‘嫚讀慢緩之慢’,是釋嫚為慢,即懈怠之義。
‘捕器’與此義無涉,恐為傳寫竄入。
”[52]所說並是也。
《淮南子·時則篇》:“工事苦慢。
”高誘注:“苦,惡也。
慢,不牢也。
”“不牢”即“怠緩”義之引申。
“苦慢”或作“楛僈”,《荀子·榮辱》:“其定取舍楛僈。
”楊倞註:“楛,惡也,謂不堅固。
”或倒作“僈楛”,《荀子·富國》:“芒軔僈楛。
”楊倞註:“僈與慢同。
楛,不堅固也。
”“楛僈”、“僈楛”即《淮南子》之“苦慢”、“苦嫚”,僈亦讀為慢。
葛剛岩曰:“‘寧’與文義不稱,當作‘慢’。
或‘寧’為‘儜’之缺致。
儜,庸劣也。
”[53]後說不安,“寧”為“曼”形誤。
(3)是以君臣久久而不相厭也
按:久久,今本《文子》作“久”,《淮南子·主術篇》作“彌久”。
今本《文子》脫一“久”字。
厭,為“壓”本字,當讀為猒,《淮南子·主術篇》正作“猒”。
高誘注:“猒,欺也。
”猒無欺訓,高注失之。
朱駿聲曰:“猒,倦也。
注‘欺也’,失之。
”[54]楊樹達亦曰:“猒,倦也、憎也。
”[55]彭裕商曰:“厭,惡。
”[56]
--------------------------------------------------------------------------------
[1]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中華書局1979年版。
[2]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
[3]朱大星《敦煌寫本〈文子〉殘卷校證》,《文史》2001年第4期;《敦煌本〈文子〉校補》,《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4]葛剛岩《敦煌寫本〈文子〉校補》,《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2期。
[5]朱大星《敦煌寫本〈文子〉殘卷校證》,《文史》2001年第4期。
[6]郭注本、《釋文》本、宋·王雱《南華真經新傳》本、宋·褚伯秀《南華眞經義海纂微》本、覆宋本、元《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眼”作“睫”,王叔岷謂作“眼”或“目”為長。
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279頁。
[7]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71頁。
[8]彭裕商《文子校注》,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88頁。
[9]朱大星《敦煌本〈文子〉校補》,《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10]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7頁。
[11]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418頁。
[12]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420頁。
[13]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407頁。
[14]于鬯《香草續校書》,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545頁。
[15]並轉引自徐仁甫《廣釋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1頁;又見徐仁甫《史記注解辨正》,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頁。
王叔岷曰:“遂,猶終也。
”未洽;王叔岷《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中華民國72年版,第1025頁。
[16]參見王引之《經傳釋詞》,嶽麓書社1984年版,第167頁。
[17]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408頁。
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815頁。
[18]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815頁。
[19]參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韓國《東亞文獻研究》總第4輯,2009年6月出版。
[20]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6頁。
朱大星謂作“心不憂樂”義長,《敦煌寫本〈文子〉殘卷校證》,《文史》2001年第4期。
[21]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416頁。
[22]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622頁。
[23]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418頁。
[24]朱大星《敦煌寫本〈文子〉殘卷校證》,《文史》2001年第4期。
[25]王叔岷《文子斠證》,收入《諸子斠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513頁。
[26]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21頁。
[27]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387頁。
[28]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56頁。
[29]王叔岷《文子斠證》,收入《諸子斠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514頁。
[30]朱大星《敦煌本〈文子〉校補》,《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31]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頁。
[32]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49頁。
[33]此例承李銳先生檢示,謹致謝忱。
[34]參見蕭旭、趙鑫曄《〈伍子胥變文〉校補》,韓國《東亞文獻研究》總第3輯,2008年12月版。
[35]單用“庭(廷)”者,可參楊伯峻《“不廷”“不庭”說》,《中國語文》1963年第6期,收入《楊伯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