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敢问乐问善问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摘要】学贵有疑。任何一项伟大的创造都要有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析疑释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质疑能力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能力,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培养,有点“细水长流”的味道。人教版的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经典的课文,需要学生好好品读钻研,作为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本文试从鼓励激发、创设情境、教给方法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能力敢问乐问善问
学贵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体现了质疑对于学生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的确,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任何一项伟大的创造都要有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析疑释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质疑能力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能力,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培养,有点“细水长流”的味道。人教版的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经典的课文,需要学生好好品读钻研,作为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无疑,这种思维似乎是矛盾的,但学生只有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才能逐渐提高阅读能力,这便决定了学生须要有质疑能力与释疑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采用如下方法比较奏效:
一、鼓励激发,敢于质疑。
很多老师抱怨班上的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更不用说质疑了,到了高年级,课堂上静悄悄的,语文课堂俨然成了语文教师的独角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教师缺乏引导、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师评价不够民主等,所以,要
让学生敢问,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到十足的自信是比较重要的。
1、适时鼓励,树立自信
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对于一篇课文,学生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有一定深度、一定质量的问题,教师应持提倡、鼓励、引导的态度,以此提高他们质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当然,学生提问时,难免出现提出比较稚嫩或偏离教学要求的问题,引得大多数同学嗤笑,这时候,教师即使不嗔怪提问的学生,他们也会被同学的嗤笑挫伤自尊心,也许从此以后他就在课堂上噤若寒蝉。所以,教师应表扬这些同学敢于提问的一面,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使学生“敢于质疑”逐步做到“善于质疑”。
2、民主平等,融洽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为主角,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质疑好像与学生无关,学生只要跟着教师的提问去思考就行了。这种模式不仅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严肃紧张,还让学生与质疑越走越远,形同陌路。所以,教师要放低姿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逐渐靠近老师,在关系融洽的基础上敢于质疑,积极探究。
二、创设情境,乐于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情境的激发下,才能乐于质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认知经验,激发其灵动思维的跳跃,为学生质疑提供肥沃的土壤。在小语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采用较多的是以下两种:
1、直观引发疑问
对于小学生来说,精彩纷呈的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是受他们青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课文的特点,可适当采用直观形象来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比如教学《玲玲的画》一文,我先给学生出示了玲玲创作的画,没有讲任何和课文有关的内容,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很多学生眉头紧皱,很明显头脑里存在疑问。于是,我适时问学生有何疑问,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质疑,有的说:“玲玲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呢?”有的说:“这幅画有什么内涵吗?”有的说:“玲玲的话画的真好看,她画的画里面讲了件什么事呢?”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质疑,继而引领他们主动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质疑、释疑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故事引发疑问
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每上语文课,他们都特别盼望教师能给他们讲故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妨给学生讲讲故事,创设良好的情境,在适合的地方可戛然而止,引发学生揣测。比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我先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讲了一二小节的内容,即伯诺德夫人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接着,我制造悬念,不再告知下文了。学生们很是好奇,纷纷问我:“老师,后来德军发现了吗?”我神秘地摇摇头。我继续给学生往下讲,让学生知道伯诺德夫人机智地吹灭了蜡烛,可是德军又将它点燃了。然后我真的不再往下讲了,学生们质疑的劲头更足了,有的问:“这样燃烧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老师,后来怎样了?”有的问:“他们有没有又想办法吹灭蜡烛啊?”故事的开端就引发了学生对下文的质疑,正中我下怀,不用多讲,学生就能凭着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
三、教给方法,善于质疑。
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提问好比射靶,提来提去总提不到文章关键,有些问题甚至是一些无稽之谈。如果,教师不教予方法,那么学生质疑能力就很难上一个台阶,只停留在“敢问”、“乐问”层面上,思维能力也就难以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即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逐步达到“善问”的境界。
1、比较质疑。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只要认真钻研,就会发现比较的方面有很多,如用这一篇课文与另一篇课文比较;用课文的一部会与另一部分比较;存在与假设不存在比较等等。如用违悖常理的地方跟一般情况相比发现提出问题,《穷人》中说:“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渔家小屋比较破旧,屋里为什么会如此温暖而舒适呢?学生从文本内容发现了诸多问题,从而引发疑问,为积极探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品读,学生发现了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词,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夫妻和睦、心心相印。
2、矛盾质疑。即把课文中似乎写得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掌声》一文中写道:“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教师就人物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了解英子此时的矛盾,就能提出:英子心里会怎么想呢?如果我是英子,我该怎么办?从而引发思考,感受英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