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释义
愿孩子有一双慧眼——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愿 苏 孑 有 一 矾 慧 眼
存 阅读 教 学 中麝 养 学 质 疑 幻能 力
四 川 资 阳 市雁 江 区第 二小 学 邓 芳 在 阅 读 教 学 中 , 常 常 感 觉 到 我
学 生 很 会 揣 摩 老 师 的 意 图 , 方 设 想 法 地 寻找 老师 所要 的 问题答 案 , 一 堂 课 看 似 很 热 闹 很 圆 满 , 总 感 觉 但
生 可 能 在 想 些 什 么 呢 ?有 了 这 样 的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 们 要 逐 步 培 我
养 孩子 质疑 的能 力 。敢 问不 难 , 善
问 不 易 。 每 一 个 孩 子 的知 识 水 平 不
一
让 他 们 的 独 立 见 解 层 出不 穷 , 们 他 的 语文 素养 才会 不 断提 高 。
我 的 爱 ? 有 的 孩 子 就 联 系生 活 实 际 ”
再读 , 解 这句 话 在全 文 中 的作 用 。 理
3 住 课 文 中 的 关键 字词 质 疑 . 抓
说 : 那 么 冷 的 天 , 亲 却 熬 夜 为 我 “ 父 做 冰 灯 , 冻 成 那 样 也 不 管 , 口气 手 哈
如《 的 伯 父 鲁 迅 先 生 》 抓 住 我 中
所 以 。 的课 堂 上 , 人 都 是 主 角 , 我 人
谁 都 可 以 有 不 同 的 想 法 , 生 真 正 学
你 是 鲁 迅 , 又 在 想 什 么 ? 抓 住 重 你
点 词 语 进 行 角 色 转 换 , 能 让 学 生 更
成 为 了 学 习 的 主 人 。 学 生 质 疑 的 天
难道 仅仅 是 伯父的还 有 什 么 ?
5 利 用课 文 中 的反 义词 来 质 疑 .
课堂阅读中引导质疑释疑方法浅谈
课堂阅读中引导质疑释疑方法浅谈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真正使阅读教学化繁为简、化知为能、化模糊为清晰、化无序为有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一直是语文教师关心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由谁生疑呢?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让学生学会阅读,成为符合对世纪要求的“能力型”的人才,就应该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而教师只是在何处质疑及如何质疑上加以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引导呢?1 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进行质疑释疑这种质疑释疑,抓住了阅读的关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阅读目标和要求)和集中性(相对集中于阅读的重点、难点),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
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如重要内容)作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如次要细节)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
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住内容进行质疑释疑,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2 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一些字、词组成一个能表达意思的句子,再由一些句群组合成段落,最后由众多段落构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是一个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
读者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一句到一句,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连贯的整体意象。
如果对部分词语、句子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
因此,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
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
写作的目的和作者的态度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
3 在文章前后“矛盾”处质疑释疑逻辑学要求人的思维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不能前后矛盾。
但文学创作有时为一定的需要会“违反”这种规律。
看鲁迅《祝福》中一段祥林嫂与“我”的对话:“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也许有罢。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能力
意图 。例如 ,捕蛇者说 》 蒋 氏的祖父 、 《 中, 父亲都死 于捕 蛇 , 自己捕蛇十二年 , 他 也差点 死掉 , 为什么作者要更 那
2 教 给学 生 解 疑 的金 钥 匙 , 成 严 谨 治 学 的 习 惯 。 . 养 引 导 学 生 自 己解 疑 , 以 从 现 有 的 书 本 上 查 , 可 以访 可 也 问 师长 或 到 图 书 室查 找 参 考 资 料 , 条 件 的 还 可 以 上 网 有 查 找 , 必 须 注 意学 术 的严 肃 性 。例 如 , 生 对 《 老 老 但 学 刘
性 的疑 问 , 会 举 一 反 三 , 养 创 造 思 维 和 发 散 思 维 的 学 培 能 力 。要 引 导 学 生 在 想 象 处 设 问 。想 象 是 一 种 立 足 于 现 实而 又 跨 越 时 空 的 思 维 活 动 , F此 及 彼 的 思 维 飞 是 h
较印证 , 明确“ 老老”意为“ 老年妇 女的尊称” 从 中体 , 对 ,
前设问 , 即在看书之前 , 试着想 一下文本要说些什 么, 避
免 读 书 时 消 极 地 跟 着 作 者 的 思 路 走 。 如 学 习 《 路 平 一 安 》 文 , 预 习课 文 时 就 有 学 生 质 疑 : 女 学 生 自 己为 一 在 “
换他 的差使 , 复他 的赋税 , 却“ 然出涕 ” 恢 他 汪 呢?带 着
三代捕蛇的悲惨 遭遇 又为作 者的讨论 作铺垫 。只要 抓 住这个问题阅读讨论 , 就可以很好地把握 了作 者的写作
意图 。
阅读 中的质疑过程 , 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训练 的过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摘要】现代教育要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是我们每名老师应该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营造质疑想象求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
阅读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头戏,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呢?1.营造氛围,在情境中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春雨的色彩》一课中,我先播放春天美丽的录像片、幻灯片,把学生引入美丽的意境中,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这时,我趁势引导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你都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质疑:“春雨究竟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小燕子、黄莺、桃花说的不一样?……”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仍都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在情境中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品尝了成功的快乐,懂得了春雨虽然是无声的,但是它却带给我们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阅读教学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感人篇章。
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老师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引入情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主动提问,主动思考,使教学任务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完成。
2.多方引导,在鼓励中质疑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现代教育要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接着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老师画的是什么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我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断了尾巴?小壁虎有没有去向别人借尾巴呢?小壁虎的尾巴还能长出来吗?……”在这一连串的提问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并且有了解决问题的渴望,这时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讨论争辩,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作者:韩红英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年第09期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一、课前质疑,促进理解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预习课文,是学生了解课文的开端,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
如教学《蜜蜂引路》前,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1)“引路”、“果然”、“惊讶”、“向导”什么意思?(2)蜜蜂为什么能引路?(3)蜜蜂怎样引路?(4)列宁看见蜜蜂是怎样想的?(5)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6)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为什么很惊讶?……当然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提问题的水平也不同。
学生边提问教师边指导,结合教学需要筛选优质问题,让学生回答或争论,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促使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陡然高涨,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更加主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课中质疑加强感悟由于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获得的信息、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
所以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朗读实践后,谈谈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
1.针对课题质疑。
“题好一半文”说的是写文章时命题立意的重要。
“以题统文”说的是读文如能以题意提挈则事半功倍。
两者说明了题目对文章的举足轻重。
可见,教师应当以审题为契机,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摘
学贵有疑 , 质疑是一种有效 的阅读方 法。阅读文本时 学生能够提 出自己的看法, 正是其 自主探究 , 参与课堂学 习积极性 的
表现 , 师以学生的质疑为契机 引导释疑 , 教 让他们在探 究答案过程 中主动思考 , 加深问题认识 , 高理解能 力, - 提 学> j自然会富有 实效。 关键词 : 阅读教学 ; 质疑能 力; 培养
主 刈。 , 能 唤 醒 被 压 抑 的 求 知 欲 , 发 出 质 疑 意 识 , 。 才 话 激
“ 自已发现 的问题 进行 阅读 、 考 、 验 , 动参 与课 按 思 实 主
展 开 想 象 , 分 表 达 自 己 的 审 美 态 度 , 生 许 多 合 情 合 充 产
理 的答 案 。
读 书 贵 有 疑 。古 往 今 来 许 多 大 家 莫 不 如 此 , 代 张 宋
载 提 出 : 在 可 疑 而 不 疑 者 , 曾 学 ; 则 须 疑 。” 育 家 “ 不 学 教 李 镇 西认 为 :阅 渎要读 到 ‘ “ 自己 ’ 读 出 ‘ 题 ’ ” 源 , 问 。 学 于 思 , 源 于 疑 , 渎 教 学 中 , 师 应 积 极 引 导 学 生 的 思 阅 教 读 书 从 “ ” 始 , 会 提 问 , 之 以 恒 , 成 质 疑 发 问 疑 开 学 持 养 的 学 习 习惯 。阅 读 课 上 怎 样 培 养 学 生 的 质 疑 能 力 呢 ?以
“ 网 留学生 会 馆 的 门房有 几本 书 可 以买 来看 ” 得顺 中 显 畅些 。时常 这样 示 范 , 会 唤起 学 生潜 在 的质 疑 意识 。 就
让 朱 自清 去 买 呢 ?反 复 晶 读 课 文 岳 , 生 意 会 到 答 案 尽 学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于漪老师说:“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呢?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就乐于跟随教师学习,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敢于向教师提问。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友好相处,让课堂成为他们发表意见的良好平台。
例如,在讲解《祝福》的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了“到底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爷,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嫂,有的学生认为是鲁镇的旁观者,有的学生认为是祥林嫂的婆婆,有的学生认为是封建礼教。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一名学生大胆质疑:“从始至终,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文中的‘我’。
他难道就是无辜的吗?”该生认为,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我”,也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因为祥林嫂临死前问了“我”许多奇怪的问题,而“我”没有给出合适、合理的解答,导致祥林搜走投无路,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学生说完,我便给予表扬:“说得真好!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在阅读的过程中动了脑筋、花了心思。
”之后,笔者鼓励学生回归文本,深入研读相关语句和段落,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常表扬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激励他们主动质疑。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大胆质疑,发现更多的问题。
二、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使学生乐于质疑部分教师认为,一节课完全符合自己的预设才是完美的。
如此一来,师生就只能忙于完成事先预设好的教学环节,无暇去质疑。
如果有些学生“灵光乍现”,提出来的问题偏离了教师预先设定的“轨道”,教师便会忽略这些问题,强行将他们带回原先预设的“轨道”。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的几个措施
课堂点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不断地探索,希望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
笔者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引导学生质疑是一种好方法。
质疑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往往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下面,笔者就简要介绍一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的两种方法。
一、带领学生找到文本中的矛盾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到文本中的矛盾点,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提出问题,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以《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例。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杂文。
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
作者通过回忆烈士的生平经历,赞美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质;通过记录自己和烈士交往的经历,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回忆烈士遇难的场景,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行径。
文章严谨有序、笔法洒脱,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带领学生找到标题中的矛盾点,鼓励他们质疑。
有的学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是‘纪念’,为什么又说是‘为了忘却’呢?”。
“忘却”和“纪念”在这里是一个矛盾点。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仔细地阅读文章,从文章中寻找答案。
刚读到这个标题时,学生觉得这个题目着实是自相矛盾,但是仔细阅读了内文后,他们便发现标题其实并不矛盾,反而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有的学生表示:“鲁迅先生其实在文章的结尾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非常想走出这样的困境,所以他必须‘忘却’,广大的有志青年也应当如此。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语文阅读课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环节,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阅读中,我们要教会学生疑,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怀疑心态,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阅读理解。
本文将以小学语文阅读课为例,从“疑”处学起,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明确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激发他
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课文或文章,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矛盾、悬念或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阅读这些
材料,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
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
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来解读文章,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
通过分析文章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从而
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
探究、质疑和解决问题。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
们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后
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乡宁县关王庙乡太儿凹小学石秀珍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若能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边读边想就会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大增,学会阅读。
在多年的探究中,我觉得这样做效果较好。
1.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发现问题,进而对课文产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放矢的去阅读。
如教学《观潮》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问:“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说:“我想知道在什么地方观潮?”有的说:“我想知道潮是什么样儿?的大不大?”还有的说:“我想知道潮是怎样形成的?”一会儿就提出了好多问题。
他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兴致勃勃的进入了阅读。
2.在阅读中再思考,抓住课文的精彩部分或一些带有矛盾的点睛之处产生疑问。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不忍心朝他(邱少云)那儿看,但我又忍不住不看……”一句中,“不忍心”和“忍不住”是矛盾的,表现了作者眼巴巴的看着邱少云被烈火烧身而自己不能去救的矛盾心理。
在阅读时己紧紧抓住这两个词进行探究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
3.关注课文结尾,放飞学生思维,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
《穷人》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你看,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关注这个结尾,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看到床上的七个孩子会说些什么?他们家以后的日子会怎么过?”有了这些疑问,学生就容易想象到渔夫抚养西蒙的孩子要付出多么大的艰辛,体会到穷人的善良之心。
4.根据课后提示质疑。
每篇精读课文之后都有一个让学生交流的练习,内容大都是引导学生质疑的,这项训练一定要加强。
比如《鸟的天堂》课后的第二项训练是这样安排的:“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如:课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很明显,这项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问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去质疑释疑是提高阅读素质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的三个策略
阅读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的三个策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所以只有教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学会联想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可见学会联想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
而丰富灵活的联想能力是构建知识的重要成分。
联想对于学生发散思维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让他们学会联想,至关重要。
有些词语,如孤立地看,或许难以明白其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或许不能引起读者对其含义的,但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联想思考,情形就不同了。
《祝福》中称带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的卫老婆子为“中人”;祥林嫂被婆婆抢夺回去,“中人”卫老婆子向鲁家道歉:“总是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
”“中人”旧谓为双方介绍买卖职业等并做个见证的人。
在《祝福》里,“中人”表面上是介绍职业,实际上是介绍买卖。
卫老婆子那“对不起主顾”的话,就是注脚,如果由“主顾”联想到“中人”,学生就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鲁镇人的眼里,祥林嫂为什么被视为商品了呢?”联想,有时候能帮助学生触及文章的底蕴。
如《荷塘月色》在写到由蝉声和蛙声把“”从“另一个世界里”拉回到现实里来时这样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什么也没有。
”学生读到这里,会觉得“”在羡慕蝉声和蛙声的“热闹”。
如果联想到前文,“”是为排遣“颇不宁静”的心情而独处“幽静的荷塘,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的,又怎么会心仪“热闹”呢?热闹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如果再联想到前文,“像今天晚上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疑、释疑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疑、释疑能力调兵山市第一小学车名南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亲自探索解决。
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
“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
而“思”又是以“疑”为先导的。
因此,“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疑、释疑能力尤为重要。
一、质疑,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新标题》中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贵质疑”,思维往往从疑开始。
读中生疑既是阅读思维的过程,也是阅读思维的结果,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知大疑则大进.知小疑则小进,不知疑则不进。
1、激发质疑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真实和具体的学习情境,调动他们的各个器官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脑去思,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并畅所欲言,张扬个性触动他们的潜能去思考去质疑。
在教学《威尼斯小艇》时.教师先请同学观看《威尼斯风光》的录像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威尼斯这座世界名城有许多内容可写,为何却只选小艇来写?”这一问题问得好,正好引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学生都迫不及特地去读书。
又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一个学生质疑:“我们都有父母.为什么作者说“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难得?”这个学生的问题提得太笼统,因而教师在肯定他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的同时.请全班同学细读这句话,看谁还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果真提出了另外的问题:“父亲不在家,会在哪呢?”“为什么天色不好,父亲也来了?作者为什么加个“也”字?“父亲是为了吃花生吗?”这样,学生畅所欲言,有助于学生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抓住自己的疑惑“打破沙锅问到底”,在尝试质疑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学会质疑.2、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对一些不知从何入手、无问题可提的同学,教师可有意识地多示范,让学生变无疑为有疑,教给孩子们提问题的一些方法,使学生爱问、善问。
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技巧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技巧【摘要】就“质疑”的内涵、意义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的技巧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阅读质疑培养所谓“质疑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意识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往今来,无数定理、真理的发现,无不源于人们的质疑意识。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靠的是在对事物的认识活动中的不断质疑。
事实表明,学生质疑意识的有效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诱导和训练技巧。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技巧值得借鉴呢?一、营造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敢于质疑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就要注意角色的转换。
课堂上,教师商量的语气,诚恳的态度,亲切的微笑,赞许的眼光,肯定的手势等,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在思想和形式上都“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或答案,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大胆、学得轻松。
师生在生动活泼、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是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为了扩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分组教学,小组活动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共振”,灵感得以激发,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可通过小组活动,在课堂上下营造一种宽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表达自己思想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主动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时不会遭到孤立。
二、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还在于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质疑的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地进行指导,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从课文题目质疑。
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对小学生来说,新知识的获取往往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
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鼓励学生“放胆”,大胆地提问。
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所提的问题,即使是西瓜芝麻一大堆,甚至提得不恰当,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动脑的一面。
教师可表扬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来提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质疑问难就大胆了。
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
阅读中不注意审题,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影响阅读效果。
因此审题中的质疑问难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
有学生问:“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是谁毁灭的圆明园?圆明园没毁灭之前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他们敢来毁灭我们的圆明园?”等等。
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使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又如,在学习《称赞》一文时,在学生读完题目后笔者就问学生:“同学们,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就围绕“称赞”来质疑,提出了:“是谁称赞了谁?称赞别人时自己的心情如何?被别人称赞后自己的心情又如何?”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理解了称赞的无穷力量,让学生学会发自内心地去称赞别人。
2.从课文内容入手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上《找骆驼》一文时,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洒在地上的米,留在地上的骆驼脚印和留在树叶上的齿印,为什么老人能看到而商人看不到呢?”这个问题正是课文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学习《两只小狮子》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这样经过仔细阅读,学生就提出“练功”是什么意思?“苦头”指的是什么?“生活的本领”指的是什么?“真正的狮子”指的又是什么?等几个问题。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更是强调了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既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还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策略,让学生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一、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在精读课文时,随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会对课文的重点句子或段落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的良好时机。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不同的地方经历的不同生活。
课文重点描写第五粒豆落进窗子下的缝隙里,发芽、开花,带给病床上的小女孩生机和活力。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提出问题,如母亲看到一粒小豌豆在窗台下生了根,还长出了小叶子,说:“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学到这,我对同学们说:“读了母亲说的话,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
”一听到老师的话,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一株豌豆苗为什么称为“一个小花园”呢?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时兴趣更加高涨,很快找到相应的答案。
阅读教学中,既可以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而针对全文提问对学生来说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武汉市武昌区大东门小学姚丽娟音乐作品会形成一个自身的经验,因此在后续接收到同一拍子节奏的音乐作品时,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经验来评判,对比和学习,这个过程有进一步提升他们对这个节拍的感知能力,这个过程也就是自我建构新经验的过程。
其次在自主性意义建构中,同样需要老师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课程安排和设计。
当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结构后,在接下来建构经验的时候,老师要基于此经验基础,通过课程设计来进行经验的拔高,通过带领学生复习,然后一起共同探讨新的节拍节奏,从老师示范到学生去体验,一步步让学生感知节拍,辨别旋律并形成旋律记忆,最后形成新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释义
朱福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真正使阅读教学化繁为简、化知为能、化模糊为清晰、化无序为有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一直是语文教师关心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由谁生疑呢?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让学生学会阅读,成为符合对世纪要求的“能力型”的人才,就应该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而教师只是在何处质疑及如何质疑上加以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1 .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进行质疑释疑。
这种质疑释疑,抓住了阅读的关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阅读目标和要求)和集中性(相对集中于阅读的重点、难点),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
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如重要内容)作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如次要细节)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
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住内容进行质疑释疑,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需要深人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2 .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
一些字、词组成一个能表达意思的句子,再由一些句群组合成段落,最后由众多段落构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是一个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
读者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一句到一句,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连贯的整体意象。
如果对部分词语、句子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
因此,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
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
写作的目的和作者的态度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
3 .在文章前后“矛盾”处质疑释疑。
逻辑学要求人的思维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不能前后矛盾。
但文学创作有时为一定的需要会“违反”这种规律。
看鲁迅《祝福》中一段祥林嫂与“我”的对话:
“一个入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也许有罢。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论理,就该也有。
”“那么,死掉的一家入,都能见面的?”“实在,我说不清。
”
这段对话展示了两个人物的矛盾心理。
祥林嫂的心理矛盾是既“希望其(指灵魂)有,又希望其无。
”“我”的心理矛盾是:既不愿使她想与儿子“团聚”的希望失落,也不愿让她再背上死后被“阎王锯开”的恐惧。
因此,一个一问再问,越问越实;一个愈答愈虚,终于陷入了“说不清”的两难之中。
通过质疑释疑,不仅能加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而且还能品味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把握人物心理进行对话描写的高超技巧,而这正是阅读应达到的目标之一。
4 .在言尽而意未尽处质疑释疑。
文学创作讲究“空白”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这些“空白”的地方,
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进行质疑释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莫泊桑《项链》的情节设置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处嘎然收笔,堪称余意未尽,余味无穷。
对结尾的质疑而思,对情节的重新续写,显然能起到上述功效。
5 .从不同的角度质疑释疑。
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
在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时,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
比如,关于《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作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是否能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格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就是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