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崔莺莺听琴》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心理刻划的特点。

2.感受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的主旨。

一、作者与故事源流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生卒仕历不详。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故事源流
1.故事源头--唐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
2.广为流传—宋代
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调>
(三)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特别是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
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

从此以后,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就基本定型了。

西厢记剧情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张生主唱)
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惠明莺莺红娘)
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第五折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红娘主唱)
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张生红娘莺莺)
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莺莺张生红娘)
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
隔墙联吟
月色溶溶夜,
花音寂寂春。

如何临浩魄,不见月中人。

崔莺莺
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

寺警:孙飞虎抢亲
莺莺三计:
自献:不许
尸献:不忍
许婚:自嫁于退敌之人
二难处境:
契机突转
解围:
缓兵之计:
三天期限
激将之法:
惠明传书
张生:
修书求救
笔尖儿扫了五千人
赖婚
老夫人:
小姐近前
拜了哥哥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联姻方式。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无与伦比的,它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

所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

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不断重演。

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得鬻(yu卖也)”。

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

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
而死”,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不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金圣叹,也因评点《西厢》而不得善终云云
崔莺莺夜听琴
《听琴》一折写老妇人赖婚后,张生在红娘的巧妙安排下,月下弹琴诉说相思之苦,莺莺听琴发出知音之叹,两人的感情由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剧情关目上看,《听琴》是《西厢记》中非常关键的一折戏。

听琴模式的运用
听琴为中国传统戏曲独有的表意手段
金圣叹评此折,更着眼于以琴为具的计谋:“然后则知红娘之教张生以琴心,其意真非欲张生之以琴挑双文也,亦非欲双文之于琴感张生也,其意则徒以双文之体尊严,身为下婢,必不可以得言。

夫必不可以得言,而顷者之诺张生,将终付之沉浮乎?又必不可忍,而因出其阴阳狡狯之才,斗然托之于琴,而一则教之弹之,而一则教之听之。

教之听之而诡去之,诡去之而又伏伺之,伏伺之而得其情与其语,则空如其出,而使莫得赖之,夫而后缓缓焉。

”(《第六才子》)
人物形象鲜明
崔莺莺:追求爱情、反抗礼教
张君瑞:志诚种、傻角
红娘:泼辣、善良、机智、热心
语言艺术
(1)作者善于将日常口语与诗词语言熔铸在一起,使《西厢记》的语言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又有诗词的精练华美,含蓄隽永,俗中有雅,本色而又富文采。

2)《西厢记》的语言极具形象性和韵律性,作者善于运用模拟、比喻、重叠、排比、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段,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和韵律,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之美。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珮玎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老夫人食言,赖掉婚约。

张生痛苦万分,采用红娘之计,月下弹琴,向莺莺传情。

莺莺月夜园中烧香,与张生西厢相隔一墙,当琴声初响时听得不甚真切,王实甫连用八个“莫不是”句,表现她的猜测过程和欲知底细的急切情态。

三支曲子,共用十二个比喻摹写琴声。

“宝髻玲珑”“环珮叮咚”的清脆
“铁马”“夜钟”的宏重
竹林潇潇的昵语
檐前骤风的急速
琴声节奏徐疾不同
铜壶滴漏的疏音
铁骑刀枪的赫赫声威
落花流水的清幽
琴声情调不同鹤峡夜空的高远
儿女私语的温馨
王实甫不但善于拟声,而且善于写形。

你看,那不是大家闺秀穿锦着绣、环珮叮咚、袅袅婷婷的倩影吗?那不是龙吟细细、随风俯仰的一丛翠竹吗?那不是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争战场面吗?王实甫把琴声写得声形兼备,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令人拍案叫绝。

好的琴声,不仅可以绘声、绘形、绘境,而且可以绘情、绘志,张生正是以琴声传情的。

这三支曲子虽是写莺莺听琴,我们何尝不可以从张生弹琴的角度欣赏呢?张生琴声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写莺莺的出场,二是写当时环境,三是抒发激动的感情。

红娘咳嗽一声,张生顿知小姐“来了”,于是操琴,奏出了宝髻玲珑、环珮叮咚的声响,出现了莺莺这个大家闺秀款款走动的身姿,这不正是张生心目中楚楚动人的形象吗?普救寺当当的夜钟,花园中潇潇的翠竹,将莺莺的形象烘托得更加可亲可爱。

张生抑不住内心的激动,【秃厮儿】一曲中,琴声忽壮、忽幽、忽高、忽低的急速变化,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张生汹涌澎湃的心潮。

张生借琴表达的一片痴情,怎能不撩动莺莺的心弦?怎能不使莺莺回
肠荡气?莺莺说:“知音者芳心自同。

”那么,是不是说,张生憧憬的幸福,在莺莺心目中也引起了幸福的感觉呢?恰恰相反,透过欢快的琴声,她听懂了张生“思已尽,恨不穷”的心绪,她感叹“娇莺雏风识雌雄”、“伯劳飞燕各西东”的可悲命运,不由得“肠断悲痛”。

既然琴声是欢快的,“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的美妙境界是她俩所共同追求的,莺莺的感受为什么相反呢?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化为泡影,莺莺怎能不悲从中来,痛切心脾呢!琴曲以乐写悲,正是王实甫的高明之处,也可以说是高于韩白之处。

(3)人物语言个性化。

莺莺语言清丽蕴藉,
张生语言洒脱热烈。

口语和诗词语言相结合
形象性和韵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