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满分消丸 黄芩 黄连 知母 ------ 清泄热邪 白术 茯苓 泽泻 ------ 健脾利湿 陈皮 枳实 厚朴 砂仁 ------ 行气宽中导滞 ----------------热清邪退胀可消,气畅滞化水能 泄。 茵陈蒿汤 (加) 舟车丸 甘遂 芫花 大戟 大黄 黑丑 广木 香 青皮 陈皮 轻粉 槟榔 ------------攻下逐水
诊查要点
• 气鼓、水鼓与血鼓 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 之则空空然,叩之如鼓。多属肝郁气滞。 水鼓: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 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多属阳气不正,水湿内 停。 血鼓:脘腹坚满,青筋现露,腹内积块痛如 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多属肝脾血淤水停。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 实证——热者,脉滑有力,形色红黄,气息粗壮。 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 • 虚证——脉浮微细,形色樵悴,声音短促,中衰 气怯 脾肾阳虚, 肝肾阴虚。 始肝脾失调 肝脾 损伤 终肝脾肾三脏俱损 病机特点:本虚标实、虚实错杂。
本病最早见于《灵枢· 水胀》、《素 问· 腹中论》,对其病名、症状、治疗法则 等有了概括的认识。 汉代《金匮要略》论述颇详。晋代葛 洪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明确提 出鼓胀的病因与寄生虫有关。 明清,确立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结 的本虚标实的病理观,治法上更加灵活多 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至今仍有效地指 导着临床实践。
3.劳欲过度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 运化为后天之源,二者为生命之根本。劳 欲过度伤及脾肾→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 水湿由生;肾损则气化不行→湿聚水生而 成鼓胀。
4.脾虚食积 饮食积滞,胃纳失常,脾 虚不运,气血不足→致使水湿、食积交杂 不化→渐成鼓胀,正如《素问识》曰: “此因脾土气虚,不能磨谷,故旦食而不 能暮食,以致虚张如鼓也。”
{加}车前子 薏米 白茅根 ------ 利水消胀 {加}木香 砂仁 白蔻仁 ------ 行气消胀
辨证论治
(2)水湿困脾证 主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 颜面微扶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 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 便溏,苔白腻,脉缓。 病机: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辨证论治
(4)瘀结水留 主证: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如针 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红縷,面、颈、胸、 臂出现蜘蛛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 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病机: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调营汤加减
讨论范围
肝硬化、腹腔内肿瘤、腹膜炎等形成的腹 水,均可参照鼓胀辨证论治。
病因
1.情志所伤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若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则 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肝之脉络为瘀血所阻 滞。肝气郁结,脾土运化失职,水液运化 发生障碍→以致水湿潴留与瘀血蕴结日久 不化→痞塞中焦→便成鼓胀。
2.酒食不节 嗜酒过度,饮食不节, 脾胃受伤→运化失职→酒湿浊气蕴结中焦 →气机升降失常→波及肝肾→气滞不畅→ 血行受阻→开阖不利→致使气、血、水互 结,遂成鼓胀。
5.感染血吸虫 在血吸虫流行区,遭 受血吸虫感染又未能及时进行治疗→内伤 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清浊相混→ 逐渐而成鼓胀。
6.黄疸、积聚失治 黄疸本由湿热、寒 湿所致→久则肝脾肾三脏俱病而气血凝滞 →水饮内停渐成鼓胀。积聚本由气郁与痰 血凝聚而成→致使肝脾气血运行不畅→肾 与膀胱气化失司→而成水湿停聚→气滞血 瘀→演成鼓胀。
鼓 胀
定义: 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 致水气内停,是指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 暴露为特征的病证。 在古医籍中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 鼓胀为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的病证。多由黄疸、 胁痛、肝癌等失治,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 所以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 “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说明本病为 临床重症,治疗上较为困难。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主症:腹部胀满,逐渐加剧,重则脉络暴露。 2、体征:腹胀大,面萎黄,黄疸,蜘蛛痣,肝掌。 3、伴随症状:纳呆,乏力,尿少,出血倾向。 4、病史:黄疸,胁痛,酒食不节,虫毒感染,癥 积, 情志内伤。 5、辅查:腹部B超,CT和血液有关检查。
相关检查
肝功能、B超、CT、MRI、腹腔镜、 肝脏穿刺、肝炎病毒相关指标检查、腹 水生化及细胞学检查等有助于腹水原因 的鉴别。
实脾饮加减。 附子、干姜、白术振奋脾阳; 木瓜、槟榔、茯苓行气利水; 厚朴、木香、草果理气健脾燥湿;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胃气。 水肿重者可加桂心、猪苓、泽泻。 若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为气郁化火, 可酌加丹皮、栀子; 若胁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脉弦涩,为气滞 血瘀者,可加延胡索、丹参、莪术; 若见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 火伤阴者,可加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等。
辨证论治
(3)水热蕴结证 主证: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 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 脉象弦数。 病机: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满分消饮合茵陈蒿汤加减
水热蕴结证
湿热互结,水浊停聚 ------ 腹大坚满,*腹胀急, 疼痛拒按 湿热迫胆气上逆 ------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 (水湿内停) 湿热壅滞肝胆,胆液外溢于肌肤 ------ 见面、目、 皮肤发黄 湿热内结阳明,腑气不通 ------ 大便秘结 湿热不行,气机不利 ------ 小便短赤 苔黄腻兼灰黑,脉弦数 ------ 湿热壅盛之证
辨证论治
(2)溯病史 本病形成,常与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 感染,它病转化等因素有关。 其腹部膨胀的形成 ,常是在致病因素不断作 用下,日积月累而成。 故当详询病史,以利早期诊断,早期防治。
辨证论治
(3)重腹诊:腹部望诊和切诊应当重视 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 水湿困脾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腹皮绷急扪之灼热。 肝脾血瘀证:腹大坚满,脉络怒胀,胁腹刺痛。 脾肾阳症证:腹大但胀满不甚,朝宽暮急。 肝肾阴虚证:腹大胀满不舒,多形瘦面黧。
诊查要点
• 鼓胀与积证 积证:指腹内积块,或痛或胀。其与鼓胀主证不同。 鼓胀:腹胀大,青筋暴露。 积证:腹中积块疼痛。 腹中积块往往是诱发鼓胀的重要原因。“单腹蛊”。 • 鼓胀与痞满 痞满:指腹中自觉有胀满之感或虽腹胀,外无胀急之 象。 鼓胀:可兼腹满,但其腹满必外满胀急,且常见腹筋 起, 病程久,有的可于腹内扪产癥积等有形之物
初、中期为肝郁脾虚,累及于肾,气 血水互结。 晚期水湿之邪,郁久化热,内扰心神, 引动肝风,卒生神昏、痉厥、出血等危象。
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嗳气或矢气则舒, 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气鼓”; 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 为“水鼓”; 胀病日久,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内有 瘕积,按之胀满疼痛,而颈部可见赤丝血 缕,为“血鼓”。
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尚柔软,逐渐坚硬, 脐心突起,四肢消瘦。 若水液潴留亦可见四肢浮肿。 若肝睥血瘀者,可见腹部脉络暴露,颈 部、胸部出现血痣或血缕以及吐血、衄血。 湿热互结者可出现两目发黄及全身发黄。
二、症候特征 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有时可见双下肢浮肿,颈、胸部出现血 痣。
• 腹胀大 • 双下肢浮肿
中满分消饮合茵陈蒿汤加减 本方以辛散、苦泄、淡渗之药组成。 重用厚朴、枳实,合以姜黄,苦温开泄,行气 平胃; 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同用,取泻心之意, 辛开苦降,分理湿热; 又以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润胃滋阴; 泽泻、猪苓、茯苓,白术理脾渗湿,少佐橘皮、 砂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以扶正,寓补脾 胃之法于分消解散之中。 诸药相合,可使湿热浊水从脾胃分消,使热清、 水去、气行,中满得除。
• 脉络暴露 • 腹部胀大
• 腹部胀大 • 腹腔肿瘤
• 从腹腔切出的 肿块
• 血痣
• 红丝赤缕
• 黄疸
• 舌红苔灰黑而 润
• 舌淡胖边有齿 印,苔厚腻水 滑
• 舌紫暗
• 舌光红少津
• 舌红苔黄燥
历史沿革 1、春秋战国和汉晋时期对本病有了概念性 的认识,初步制定了理法方药。 2、唐宋金元时代对本病的认识范围扩大, 深化了理法方药。 3、明清时期对本病进行了概括,总结了本 病的理法方药,并有所发展。
气滞湿阻证 肝脾不和,气滞湿阻,升降失司,浊气充塞 --- 腹大胀满,按之不坚 肝失条达,络脉闭阻,肝居胁下 ---- 胁下痞胀 疼痛 气滞于中,脾胃运化失职 ---- 纳食减少 食后气滞加重,脾虚湿困 ---- 饭后胀甚 胃失和降,气机上逆 ---- 嗳气、矢气 气壅湿阻,水道不利 ---- 小便短少 气滞湿阻,枢机不利,传导失司 ---- 大便不爽, 矢气稍减 苔白腻,脉弦 ---- 肝失条达,湿阻中焦之象
诊查要点
2、病证鉴别 • 鼓胀与水肿 病因:水肿—风邪外袭,水湿浸渍,饮食伤脾,劳倦伤肾 等; 鼓胀—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它病转 化等。 病机:水肿—肺、脾、肾三脏相干,水湿不能通调输布, 水溢肌肤; 鼓胀—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 停腹中。 临床表现:水肿—从四肢、目窠开始,继而及于周身; 鼓胀—腹部胀大,四肢一般不肿,严重时才见 四肢尽肿 。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1)本病初期,多肝脾失调,气滞湿阻。 宜采用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 必要时,可用峻剂逐水。 (2)病程日久或素体虚弱,为脾肾阳虚或 肝肾阴虚,治宜健脾,温肾和滋养肝肾。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1)气滞湿阻证 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 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 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病机: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鼓胀病位在腹部, 病因为情志郁结、酒食不节、感染虫毒 以及它病转化而来。 病变脏腑在肝脾肾。 病机为肝脾肾功能失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血水互结于 腹部。
病因病机
情志不和 酒食不节 胀
肝气不舒
气机 阻滞
累及肾脏 气血湿浊壅滞 肾不主水,水湿停留

其它因素 脾失运化 肝脾肾俱虚 (气滞血瘀水停) (黄疸、水毒、虫疟、胁痛)
茵陈蒿汤中,茵陈蒿清热利湿;栀子 清利三焦湿热;大黄泄降肠中瘀热。 舟车丸中,甘遂、大戟、芫花攻逐脘 腹之水;大黄、黑丑荡涤泻下,使水从二 便分消;青皮、陈皮、槟榔、木香理气利 湿;方中轻粉一味走而不守,逐水通便。 舟车丸每服3g~6g,应视病情与服药反应 掌握服用剂量。
脘胁胀痛可加青皮、香附、延胡索; 脘腹胀闷加郁金、枳壳、砂仁;气虚少气 者可酌加黄芪、党参。
病机重点为肝睥肾三脏功能失调,气 滞、瘀血、水饮互结于腹中。其特点为本 虚标实。 脾虚不运,肾精衰减,而导致肾阳不 足,膀胱气化不利,命门火衰,则进一步 导致脾阳更虚,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更甚。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气郁结, 郁久化热伤阴,肝阴不足必然导致肾阴不 足,这样肝肾阴虚,使鼓胀病势日益加重。
水湿困脾证 脾居中焦为运化水湿之枢机,脾虚运化失职, 转输失灵,水湿不能泄利。 水湿内停,蓄而不行 ------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 裹水 阳虚之体,湿从寒化,寒水相搏,中阳更虚, 运化失职 ------ 腹胀满 因属寒证,得热则水湿渐化 ------ 得热稍减 湿性重浊,寒湿困阻经络 ------ 头重身重 寒湿内阻,阳气不布 ------ 怯寒懒动,精神困 倦 寒湿伤脾,兼伤肾阳,气不下行,水湿不得外 泄 ------ 肢肿、尿少、便溏 苔白腻,脉缓 ------为水湿内停及有寒之象
柴胡疏肝汤 合 胃苓汤 柴胡疏肝汤: 陈皮 柴胡 川芎 香附 枳壳 芍药 甘草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 肝气郁滞证 平胃散: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 湿滞脾胃证 五苓散: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水湿内停证 方中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湿; 桂枝辛温通阳,助膀胱之气化而增强利水之力; 苍术、陈皮、厚朴行湿散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