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国道路:研习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年第6期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开启了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春天。高等教育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最初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燎原之势”。高等教育学科由当初“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到现在,已然在教育学科群中占有了重要的位置;数以百计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培养了众多的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实践的专门人才;1200余所高等学校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大批专职研究人员进行着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成为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胡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博士。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国道路
——
—研习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胡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有30余年,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过程也
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形成过程,这其中,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潘懋元先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潘懋元先生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开启了学科体系研究与构建的潮流。潘懋元先生领导的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视野,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方法。潘懋元先生从创建高等教育学科之始就十分重视对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将高等教育的问题研究作为研究者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潘懋元;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00(2015)06-078-07
○当代教育家思想研究主持人:韩延明
2015年第6期
No.6,2015(总第19期)SHANDONG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 No.19主持人语:1941年9月,青年潘懋元满怀着“当一名好老师”的教育理想,踏着抗日烽火考入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在《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他曾细致地谈到,大学时期,“除了主修教育系之外,我还修了一个副系———经济系。当时教育系学生在主修系之外还必须修副系。按规定:教育系最低学分总数为134个学分,其中副系最低32个学分。……我因为过去念过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选经济系作副系,希望进一步探讨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这里说的“副系”与我们今天常讲的“辅修”显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副系必修的学分已经占总学分的四分之一还多。由此可见,一方面,潘先生在大学时期系统完整地学习掌握了教育学及相关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他在经济学及相关学科和课程方面也具有较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这为他后来创建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科学阐明和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从事高等教育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基础。
本期隆重推出了深入研究潘懋元先生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思想和高等教育经济学思想的两篇颇具震撼力的学术大作:一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建华教授撰写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国道路———研习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二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柯佑祥教授和徐赟博士撰写的《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经济学思想研究》。之所以将两文一起编发,是因为这两篇力作既有各自独立的探讨重心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同时二者之间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由此而让我们比较集中地领略了潘先生在教育学和经济学这两个领域的结合、学养与见地,也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丰富意蕴和深邃内涵。
78
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产生着积极的影响。30余年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的形成过程,这其中,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潘懋元先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建立学科体系
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以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为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并不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据考证,早在1893年,时任克拉克大学校长的斯坦利·霍尔就创设了美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哲学博士和文学硕士项目,他所开设的“高等教育学(higher peda -gogy )研究”课程的主题与内容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其中带有对欧洲和美国典型机构的历史概要与描述)、各国政府与科学的关系、学术团体/协会与学会、三种需要高深学识的职业、技术教育、艺术学校,等等。”[1]20世纪50年代中期,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心,哥伦比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以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与财政问题为重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主题包括高等教育公共政策与治理、本科生与影响大学入学的因素以及社区学院问题,密歇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则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公共政策问题及其对大学的影响。尽管美国的大学现在拥有约230个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博士和硕士学位项目[2](196-231),且这些项目“已经鼓励了其教师从事与高等教育主题或问题相关的研究,同时也使得高等教育的多学科领域拥有了一个广泛的知识基础”[1],但是高等教育研究在美国仍然被普遍看作是一个“研究领域”,而非一门“学科”。
日本高等教育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之后逐渐发展起来,1972年5月日本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广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日本著名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喜多村和之认为:“大学研究是指将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以及以学术研究为主要机能的大学这一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与综合化。在几乎所有的社会中大学是高等教育制度的核心机构,因此大学研究在很多场合下,又可被称为高等教育研究。”[3]在组织化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产生之后的40余年间,日本高等教育研究以大学研究、比较研究、领域研究为基本特征,伴随着9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研究的规模持续扩大,作为全国性学术交流机构与平台的日本高等教育学会终于在1997年成立。虽然2005年时任广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有本章主编出版了具有体系性质的《高等教育概论》,但是从总体上讲,日本的高等教育研究与美国一样,研究者们关注的是高等教育问题,而非高等教育学科。
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发展走了一条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不同的道路,这就是以建立学科体系作为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论说,但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起步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其重要标志之一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组织化。在1978年到1979年的两年间,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等学校相继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筹备了3年多之后,198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成立。在高等教育研究起步之初,潘懋元先生就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建立学科的重大任务。1978年,潘懋元先生在《厦门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的论文,指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有重大的意义,有广阔的天地,是客观需要,势在必行。必须像‘学前教育学’那样,逐步地建立一门以研究高等专业教育为对象的‘高等教育学’,作为整个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4](23)
1979年,潘懋元先生领导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开始编写《高等教育学》的工作。“从编制大纲、组织编写、反复修改、油印试用,到定稿出版,前后经历六年,《高等教育学》终于出版。它的出版成为中国
胡建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国道路———
研习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