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的阅读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说的阅读赏析

文学阅读是为人打下精神的底子的,文学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精神的探

小说依靠其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复杂真实的人物塑造,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让他们与文本的故事和人物“同哭同笑同哀叹同呻吟”。欣赏有故事的小说,跟欣赏结构精巧的散文和抒情言志的诗歌是很不一样的。本文将结合《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对阅读小说的几个关键问题,为我们提个醒,从而更好的了解小说阅读的方法。

一、熟悉作家,了解背景材料

任何一篇小说的创作,应该说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了解这些背景材料有助于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有些小说,作者会在序言或后记里对小说的创作过程作交代,这是我们了解背景材料的最好的来源;有些短篇,虽然作者并没有专门交代,我们也能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来掌握一些背景资料。

《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因为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并无中心人物,在连缀很多的故事中,刻画了一百多个人物形象。比如:被科举制度毒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全书却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名著。

二、熟悉文本,初步了解小说情节

小说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载体、依据,掌握基本情节并对情节作梳理,不但是对小说结构层次的分析,更主要的是能够通过故事情节的各个阶段的分析,掌握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准确地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范进中举》故事情节的核心是“中举”,梳理情节时能够抓住这个核心实行。中举前写了什么?中举后写了什么?只要读了文章,就能看出基本情节。然后就好分析了。

本课共12个自然段。

1~2段写中举前的范进。表现他生活的穷困和社会地位的卑微。这里可分为两个情节:范进考中秀才,岳父胡屠户贺喜;范进想考乡试,向岳父借钱被骂。3~12段写中举后的范进。表现他喜极而疯和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这里也可分三个情节:听说中举,喜极而疯;胡屠户治疯;张乡绅送钱物,地位变高。这其中尤以“发疯”描写最为生动。既有正面的语言的描写、动作的刻画,也有用其他人的语言动作侧面烘托。阅读时要仔细揣摩。

在通过阅读熟悉以上情节的时候,不能将注意力只放在故事情节本身上,而应该注意这些情节中人物的活动,为下一步分析人物作准备。

三、透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读一篇小说,最主要的是读什么。很多人总喜欢读故事情节,对故事内容记忆犹新,而对小说中的人物各自的特点却未必说得出来。这是不准确的阅读。读小说最主要的是读人物。小说情节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作者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态度主要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体现的。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本课主要采用了语言和动作两种方法。同学们能够先将文中描写两人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分别圈出来,或者摘录下来。然后试着比较,可从大的方面总的感觉他们是怎样的一个人,再从小的方面,具体说说他们又具有哪些个性上的特点。

先看范进。

中举前:在岳父劈头盖脸的“贺喜”声中,范进这个饱读诗书的人,却只能回了一句“岳父见教的是”。一个杀猪的,如此对待一个读书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读书人还没有取得功名。没有功名就没有地位,所以面对原本就没有地位可言的胡屠户,也只得表现出十二分的恭敬。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卑怯畏缩、面对辱骂只能忍气吞声的可怜的范进。

中举后:且不说与张乡绅一番对话中,范进说话客套,应对自如,攀附权贵,虚伪可笑,单说对胡屠户称呼的变化,已与中举前大不一样。“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老爹”是个什么称呼?读书人嘴里的“老爹”,就是平常人口里的“老头儿”。由中举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仅一个称呼的变化,就足见范进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性格的变化,其意蕴是很深的。

再看胡屠户。

胡屠户是小说塑造得很生动的一个人物。作者对他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再现了这个屠户的市侩嘴脸。

中举前:他对自己的女婿不是倨傲教训,就是谩骂羞辱。“……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你问我借盘缠……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这些语言活画出这个人物的倨傲无礼、视钱如命。

中举后:“……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简短的一段话,其厚颜无耻的个性暴露无遗。

对这个人物的动作描写同样生动。

中举前:“……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一个“横披”,一个“腆着”,活画出胡屠户傲慢粗俗的市侩相。

中举后:“……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很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从这些形体动作的描写上,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这个人物卑劣的心灵。

……

语言、动作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从语言、动作上,也最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阅读小说要特别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四、抓住细节,理解作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的深刻性

理解小说的主题实际上就是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对社会生活的态度。主题越深刻,作者的态度越鲜明,讽刺性小说尤其如此。

《范进中举》的主题很深刻。作者使用讽刺这把匕首,对科举制度下病态社会的黑暗实行了深刻的剖析。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着分析分析。

从范进发疯时说的话——“好了”来看。中了举,作者“安排”范进发疯,让这个饱读诗书的举人老爷丢人现眼,出尽洋相。范进的身形是疯了,可他说的话却未必是疯话。他始终只说自己“好了!我中了!”这个个“好”字,表明他内心深处或者说他的潜意识里是清醒的:我从此能够不再受岳父大人的羞辱了——好了;我从此能够不必低三下四抬不起头了——好了;我从此能够有钱有势了——好了;一句话,我终于从科举制度的阶梯爬上来了,我什么都会有了——好了!作者这样表现主题不是很深刻吗?

从众邻居的态度变化来看。中举之前谁把范进当人看?谁去关心过他家人的死活?中举前,“家里饿了两三天”,老娘“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那些邻居呢?谁送去鸡蛋,送去大米?更不要说送白酒、送鸡了。中举之后,什么都送来了。邻居们为什么如此?一句话——趋炎附势。对这些描写虽然不多,可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那种世态心理。科举制度不但毒害了一个范进,还毒害了一个社会。

从张乡绅拜会来看。中举前“张乡绅”们仅仅胡屠户拿来取笑范进的“天鹅肉”,可望不可及。中举后,不但“可及”了,而且“天鹅”还把“肉”亲自送来了。为什么?范进也成“天鹅”了,拉拢感情,以图日后互相勾结——官场的黑暗,不也是科举制度黑暗的表现吗?

有了这些分析,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深刻批判不是很清楚了吗?

五、揣摩手法,欣赏小说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

任何小说作品都是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的,而要做到这个点,却是和作者在作品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分不开的。

《范进中举》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就是夸张和对比,使这篇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夸张手法:范进发疯的整个过程的描写都是夸张手法的使用;对胡屠户的描写也多次使用夸张手法——治疯过程中对“巴掌”的描写,扯了几十回衣裳的描写等。

对比手法:体现在人物自身的对比和人物间的对比上。胡屠户对中举前后的范进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鲜明,使人物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典型的市侩形象跃然纸上;众乡邻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对比,表现当时社会人们的冷漠和势利。人物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范进和胡屠户之间的对比上。

这些夸张、对比手法的使用,使小说的讽刺艺术魅力达到了极点。

六、学会比较,提升自己的理解水平

学习小说作品,还应有个意识,那就是将不同作品中的有可比性的人物形象实行比较,以提升自己的理解水平,加深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作用的理解。

能和范进比较的小说人物是同学们所学课文中的孔乙己。

相同点:都是下层读书人出身,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