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点滴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点滴谈

在整个高考专项复习过程中,诗歌鉴赏题的复习是很让师生头疼的。因为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e级。诗歌特有的表达技巧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阅读困难,因此很容易失分。其实只要掌握了诗歌鉴赏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一一突破,诗歌,要说答好也容易。

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中的难点是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分;表现手法中的难点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而衬托又容易将正反衬混淆。下面我就这三点结合实例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

从理论上说,借景抒情是作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而触景生情则是当作者看到某种景物时,直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原上草”是作者描写的景物,而要表达的感情则寄托在“烧不尽”和“吹又生”的描写中。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这种抒情方式就是借景抒情。

又如苏轼的词《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波,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

中人。”上片首二句写景“草”“软”“沙”“轻”,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下片二句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如此美景自然而然地使作者发出“使君元是此中人”的感慨。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从这两例我们不难看出“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是间接的,而“触景生情”这种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则是在景物描写的铺垫下直接抒发出来的。

二、衬托与对比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

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衬托有主次之分而对比无主次之分,是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雪本是无声无息,无嗅无味的,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别。但这首《夜雪》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已感“衾枕冷”,可见雪落时间已久。“复见窗户明”一句从视觉角度说明了夜雪之大。夜深却见窗明,正是深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的光亮。最后两句则从听觉角度表现雪大。只有厚厚的积雪才能将竹枝折断。“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这些描写只是为了能突出雪大、雪重。

又如,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写华清宫,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一、四句写宫外。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二、三句写宫内,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一片暖融融,统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闲,外面的寒冷,他们亦毫无觉察。

三、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常见的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

静衬动”等。

例如叶绍翁《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儿童欢乐愉快的心情更激起诗人流落他乡的凄凉之感。

再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本欲写静,却写了桂花落地的声音和鸟鸣声,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教室里静得掉在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到”,两者是一样的写法。

正衬的两者是向相同的方向发展,反衬的两者则是相反的。

不管怎样,教无定法,学无定规,教是为了不教,任何知识点的学习都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在掌握了方法的前提下大量练习才能游刃有余地应用,才能真正领略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责编金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