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药材资源概况[精品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中药材资源概况
来源:甘肃资源网|添加时间:2010年06月28日 10:28:45
一、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优势
甘肃省位于西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有热带阔叶林,暖温带、温带混交林、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高山草甸,冰川冻土等多种生态类型。
全省中药材资源整体上呈现出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相互交错,覆盖区域广,特色品种数量大、优势明显的特征。
据调查,甘肃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共计1 527种,其中药用植物1270种,药用植物中有菌类35种、苔藓类4种、地衣类5种、蕨类47种、种子植物1 179种;动物类药材有资源分布的214种;矿物类43种。
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大宗道地药材有30多种,其中当归、大黄、党参、黄芪、红芪、甘草、柴胡、猪苓、半夏、款冬花、苦参、杏仁、地骨皮、刺五加、赤芍、远志、麻黄、羌活等品种产量大,品种优良,而且大部分是早期开发、中医临床最为常用的品种。
另外,藏药资源也是甘肃省的优势之一,诸如独一味,桑子那布等品种。
所以,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优势集中表现为:(1)地域优势品种—由于甘肃省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了特有的地域优势品种,如陇南、天水秦巴山地的花椒、女贞子、五味子、葛根、猪苓等;中东部黄土区的党参、黄芪、远志、苦参、杏仁、冬花等;河西走廊及荒漠戈壁区的甘草、麻黄、肉苁蓉、锁阳、红花等,甘南草原和祁连山地的秦艽、羌活、冬虫夏草等。
(2)生态优势品种—甘肃省复杂的气候环境形成了具有生态品种优势的中药材,如眠县当归、礼县大黄、宕昌红芪等。
(3)民族药优势──由于甘肃处于多民族的聚居地,藏医药的独特疗效及藏药品种日益显现,如独一味、桑子那布、宽筋藤等。
甘肃是全国药材主产地之一,全省药材品种虽然在1500种以上,但甘肃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应该说甘肃药材的资源优势是比较优势。
据统计,全省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hmz以上,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居全国药材种植前列。
药材总产量己达31. 6万t,产值16亿元。
上市的家种药材品种达350多种。
当归产量占全国的95%,党参产量占全国的60%,黄(红)芪产量占全国的50%,大黄产量占全国的60%,甘草产量占全
国的25%a以上5种药材的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
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崛县、渭源、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分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
甘肃中药材初级加工产品(饮片、切片),年加工量已达6.5万t,消化全省药材量的21%,产值10亿元。
全省中药材资源整体表现为覆盖区域广、资源种类多、种植产量大、特色优势明显,为甘肃医药特别是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和广阔的市场潜能。
但是,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与全国的12 807种中药材相比,在品种和产量方面均不处于优势地位,其优势主要集中在大黄、党参、当归、红(黄)芪、甘草等少数大宗品种上。
另外,由于甘肃山大沟深等地理环境因素,运输条件限制,野生品种资源量十分有限,没有形成主流商品,其中有些野生品种由于乱采乱挖,野生资源量十分有限,如肉苁蓉、甘草、冬虫夏草等品种;另一方面,由于中药材种植农户分散,对种植品种的选择、种植技术的限制,加之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药材质量不稳定,市场竟争力不强,所以,甘肃中药材的资源优势是比较优势。
二、甘肃省中药材基地建设
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基地建设是为了稳定中药材质量,使中药更加安全、可靠、有效;规范化中药生产,能够促进中药现代化,并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以栽培品代替野生品,保护野生药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1世纪的到来,使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独特优势的中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正在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但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地区从中国进口中药材,多数作为原料,加工成中药后销售到世界各地(包括返销中国)。
据调查,全球对中药的需求量正逐年迅速增长。
随着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天然药物资源的蕴藏量明显下降,有相当一批野生中药材资源物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些物种濒临灭绝。
药用植物的种植和药用动物的养殖己经成为中药材来源的重要途径。
其中目前常用植物类中药材的施用量,有70%来自人工种植,占该种类总量的30%。
由于中药材栽培和质量控制的特殊性,中药材生产规范和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中药材质量呈下降的趋势。
甘肃中药材基地建设主要分布于定西地区及河西地区,其中以国家科技部的中药当归、大黄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在甘肃岷县、漳县建设了当归基地,在礼县建设了大黄基地,在酒泉和张掖建设了甘草、板蓝根、益母草基地等。
这些基地的建设形式,除了佛
慈集团在漳县建立的当归基地、河西制药厂建设的益母草基地是由企业建设的基地外,大部分基地都是松散形式的基地,在一定意义上,基本上是农户的个体行为,还未见有大型企业集团建设的GAP基地。
所以,中药基地建设,还处于合作、筹建阶段。
三、甘肃中药材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发挥中药材的种植优势全国中药品种达12000多种,而甘肃省分布的中药品种只有1500多种,从分布的品种和蕴藏量上来讲,甘肃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只是中药材的种植优势,其种植的规模和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因此,一方面应该对目前种植的大黄、当归、党参、红(黄)芪、甘草等品种进行国内外市场需求调研,合理布区,防止广大农户种植中药材增产不增收,造成种药伤农,卖药难,资源优势与经济弱势形成强烈反差;另一方面,进行中药规范化生产研究,规范中药材种植,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具有高品质、临床疗效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中药材产品,形成品牌优势。
(二)进行中药材的深加工研究要合理安排中药材产业布局,研究中药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能力提升,改善现有落后的加工手段,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加快中药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甘肃中药材一般是以原药材和初级加工品供应市场,种植、加工、销售主要以个体农户、加工户为主,未能形成规模经营,市场竞争力较弱,增值效益低。
在对甘肃中药材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应该组建科技攻关队伍,增加资金投入,进行道地药材的科技攻关,研发中药新产品,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三)加强中药材基础研究,进行科技创新甘肃中药材基础研究相对滞后,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资料,影响科技创新和产品的研制。
就目前来讲,还未有甘肃中药材的系统资料,对一些特色的中药材品种或有研究价值的品种,由于缺乏经费,往往被外地其他科研机构开发,从而影响到科技创新和产品的研制。
在甘肃道地药材的种植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其中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是制约中药生产的瓶颈,也是以消耗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所以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科技创新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当务之急。
(四)加强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由于甘肃中药材种植己有多年的历史,大部分是农户分散经营,基地建设未规范,难与市场接轨,未建立实际意义上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药材品质未能达到要求,故出现大量药材过剩、而高品质药材短缺的现象。
由于大宗品种种植量过大,出现增产不增收,中药伤农,卖药难,价格低迷起落问题日
益突出,资源优势与经济弱势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影响农户及产地政府的积极性。
规范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进行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提高产品质量。
进行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是提高中药材品质,是中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中药材传统种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研究,才能提升甘肃中药材的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建立中药的创新体制加强基础研究,加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进行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
在甘肃大宗药材中,当归、党参、黄芪、甘草是中医临床的常用药,除具有强身保健作用外,还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美容等方面,在预防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大黄的降脂效果为研制新型保健品奠定了基础。
(六)加强中药现代化工作领导建立全省中药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开展专题调研,制定战略方针。
应该认清甘肃省中药资源的优势与不足,立足甘肃省实际,研究发展中药的对策,提高中药品质,参与国际竞争。
总之,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其中当归、党参、黄芪等品种驰名中外。
但由于我省对中药材的精加工和深度开发不足,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能力差,缺乏种植上的龙头企业带动,导致我省中藏药市场份额小。
为做大做强我省中藏药产业,甘肃省提出了振兴中藏药产业行动计划,旨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中藏药制药企业,构筑药品研发、药材种植、加工生产和市场营销等产业结构体系,实现中藏药产业由量到质的飞跃,成为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