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63讲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十三讲 平肝潜阳药概述 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
今天开始介绍第二十二章,平肝潜阳药。这个第二十二章和下面的二十三章,这个息风止痉药,是这一次教材里面首次把它独立成章的两个章,在历版教材当中,这个平肝潜阳药和这个息风止痉药,统称为平肝息风药,这一次把它一分为二,之所以在很长的时间以来,这两类药物都合在一起,那么最早的这个理论依据呢,当时就是《内经》里面有一句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那就是指的肢体摇摆、动摇,那么对《内经》的这句经文的理解,那么就认为凡是出现了肢体摇摆、动摇,也就是现在痉挛抽搐以及眩晕,都应该属于肝风的范畴,所以就把这两类的药,就合在了一起,那么对《内经》的那一句原文,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的理解,比如说风掉,那么就是引起痉挛抽搐。肝风以及眩晕这两种病证,那么它的病位都在肝,那不一定是眩晕也是属于肝风,也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如果就是说眩晕,当时认为是肝风,那么随着临床实践的这种深入,已经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眩晕主要就是肝阳上亢,而主要不是肝风内动。所以在目前的中医学当中,从基础到临床都是能够清楚地区分,它们的病位虽然相同,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是明显区别的,比如说现在《中医学诊断》里面,那么肝的辨证当中,这个肝风内动和肝阳上亢是并列的两个独立的证候。在临床的诊断当中当然涉及到很多病种,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这种证候,那么结合现代的药理学的研究,这个平肝潜阳,那么治疗肝阳上亢,主要就是发挥的镇静、镇痛,或者包括一部分药物降血压的这样的一些药理的作用,是基础的。而息风止痉呢,它主要是抗惊厥,所以说从这个理论到临床以及现代的研究,这个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是完全不同的证候,所以分得开,而且应该分开。但是在这版教材以前,那么就坚持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这两类药物,都与肝旺有关,它的主治证都是针对肝旺的,那么都需要平肝,实际上这两类肝旺,有明显区别。刚才我们简单地讲了,那么后面还会通过对功效、主治,这两章的功效、主治这个学习,大家就会更清楚。由于过去这两章,放在一块,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导致了平肝息风这个功效术语使用当中的不规范,所以在中医药文献当中,有的时候指的平肝息风,就是平肝潜阳加息风止痉,所以是两个功效把它合在一起的一种简称,其中的平肝,指的是平肝潜阳;息风指的是息风止痉,正如这两章合在一起以后在中药学里面的章名,那么就是这个含义。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药物,有的

药物称它有平肝息风的功效,而实际上指的是它能够平肝阳,并没有包括息风止痉,比如说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曾经出现过,比如说把菊花的平肝的功效,称为平肝息风,我们前面学过了解表药,(菊花)它没有息风止痉。但是(又)把有一些只有息风止痉,又没有平肝潜阳的药物,有时候也称为平肝息风,所以这个使用的时候不规范,那么给同学们的学习、理解和以后对有些药物的临床准确地选择使用,都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那么把这两类的药分开,已经是非常成熟,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我们在现在就把过去的平肝息风这一章的药,分为平肝潜阳和息风止痉这样两类的药物,其实过去的教材也是先不分节的,两类药完全混在一起,然后慢慢地分为平肝潜阳和息风止痉两节,那么也是为我们把它独立成章,其实已经打下了基础,所以这个也不是一个创新,就是更加把它明确一点。下面我们就按照一分为二以后的,所以这第二十二章,平肝潜阳(药)。那么什么叫平肝潜阳药?就是以平肝阳,就是平肝潜阳也可以,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证的药物,那么称为平肝潜阳药。那么在解释它的概念的时候,经常没有说以平肝潜阳为主要功效,更多的说是平抑潜阳,或者平肝抑阳,或者平降肝阳,有的时候(说)能潜降肝阳,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为什么有不同的表述,那我们通过下面这一类药物的功效的术语的变化,我们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这类的药物的含义,可以说就是以平肝潜阳为主要功效,也可以简单说以平肝为主要功效,那么这样就少一些麻烦。关于这类药物的基本功效,最简单就是两个字,平肝,或者说三个字就是平肝阳,那么作为四个字,就有平抑肝阳,平肝抑阳、平降肝阳或者平肝潜阳这样不同的说法。这个有一个不成文的这种规定,也没有哪一本书,或者哪一位权威,来明确地告知,但是事实上,在这一类药物的功效术语运用的时候,往往联系了它们药材的来源,主要是质地的轻重。对于平肝药当中的植物药,一般就回避这个潜字,说它是具有平肝的作用,平肝阳的作用,平抑肝阳的作用,或者平肝抑阳的作用,或者平降肝阳的作用,就回避这个潜(字),这个潜就来源于重镇潜阳。好象使用这个潜阳二字的药材,它质地是要重坠的,正如我们前面讲重镇安神药的情况是一样的,那么主要指的是一些海产贝壳,它的甲壳,我们后面学的比如说石决明、珍珠母、牡蛎,或者还有其它,比如说紫贝齿等等,过去还有什么玳瑁,指的都是甲壳类的,另外或者矿物药,或者动物的一

些骨、角,比较重的骨骼或者角,所以采用这个平肝潜阳,来源于重镇潜阳,这个是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实际上它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都是对肝阳上亢这个证候的一种治疗功效,那么把这个平肝潜阳的药物,把它区分开来,正如前面安神药当中的重镇安神药一样,有利于认识这些药物,它们的药材是比较沉重的,主要是贝壳类或者动物类的药,那么一般可能需要久煎,在汤剂当中可以先煎,或者另外比如说在制剂上、炮制上可能有些特殊的要求,那么对临床医生,也可以有很多启示,能够联想起很多事情,它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但是这个意义呢,又不能过分地把它拔高,就是好象其区分就一定那么严格。所以在我们同行里边,中医药界,现在有一部分人,就觉得平肝潜阳和平抑肝阳不应该这么截然地区分,可以混用,本身就是同一种功效,那么这样子把它统一了以后,可以减少同学学习的麻烦,(为)记忆的时候提供方便,因为它本身这个区别没有本质性的的差异。但是有一部分同行非常介意,在二十年前,五版教材开始使用了以后,首次对一味植物药,在功效里面,使用了平肝潜阳这个术语,就是我们下一章要学的天麻,当时这个教材使用不久,那么很多人就写信或者通过其它方式,或者见面质问主编。这个天麻是植物药,怎么也能够潜阳,实际上如果要按质地来讲的话,可能天麻在植物药当中,比天麻重的药不是很多,天麻本身也很重,但是当时在写的时候,这个肯定不是因为天麻重,才写这个平肝潜阳,而是这一章的这个编委,可能认为这个区别不应该那么明显,所以使用了这个术语,当然最后知道了这章作者的背景以后,当然有的还讲了一些不好听的话,就是说明有一部分人,对于这个平抑肝阳和平肝潜阳这个重与不重,是比较介意。那么我把这两种观点,我都介绍给同学们,如果说你觉得记住了平肝潜阳,它比较特殊的药材,对你有帮助,那么也可以按照这个观点来记忆和使用,如果你觉得不管怎么说,这个平肝潜阳、平抑肝阳、平降肝阳、平肝抑阳和平肝潜阳之间,没有本质差别。整个(这类)药从头到尾你都认为是平肝潜阳,凡是有平肝作用的药,就包括我们前面学过的菊花,或者现在认为桑叶,你都要认为(能)平肝潜阳,那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所以这两种观点,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我们这个教科书,到目前还是一种折衷的办法,一般还是比较重坠的药,使用了平肝潜阳这个术语,那么很多植物药,质地不重的,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还是采用的一个回避的这种态度,比如前面学的桑叶、菊

花就没有讲平肝潜阳,就说平肝或者平肝阳,那么就是我们下一章要学的天麻,也把它改为了平抑肝阳,也没有再沿用五版教材的那个平肝潜阳,也是避免在同行当中引起不是原则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所以这个就是这个术语使用的现状,这是关于这类药的功效。它的主治就是肝阳上亢证。那么肝阳上亢证,主要的症状就是眩晕、头痛,有的可能还有面部烘热、烦躁、失眠这样的一些症状。那么这个肝阳上亢怎么导致的呢?在《中医学基础》和《诊断学》里面,大家已经初步地学过,那主要是肝肾阴虚,不能有效地制约阳气,那么这个肝阳呢,亢逆于上,在肝阳上亢的同时,那么这个气血也并走于上,气血也上逆,也上冲,所以出现了眩晕头痛,阳热上扰出现了烦躁,就是讲安神药讲的阳浮而神动。烦躁不安、失眠或者易怒这样一些症状,当然由于它的本质是虚的,其实阳亢这个标是实的,它本虚标实,所以很多肝阳上亢的患者,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这样一些阴亏于下的一些比较典型的症状,这个就结合《诊断学》,大家来记。我们书上呢,在功效与主治的第一段,也是讲得比较清楚的,这个临床表现,但是最重要的是眩晕头痛,有的还有比如说面部发热,这个烦躁多怒,睡眠不安,或者出现其它的一些热象。另外还有一部分,这个下虚的,就是肝肾阴虚的一些症状,可以以这个《中医诊断学》为准,自己记忆起来是并不难的,这是这一类的药物的主要的功效。兼有功效呢,我们就不要求,当然它有一些(功效),比如有的兼能清肝明目,或者有的能够宁心安神,但是都不很普遍,都是其中一部分药,学了以后,如果你觉得哪一些比较重要,你也可以认为是这一章药物的兼有功效,那么在参加考试当中回答这一章功效、主治的时候,也可以加上兼有功效和它相应的(主治),比如说有的能够清肝明目,可以治疗肝热目疾;有的能够宁心安神,可以用于心神不安之类的。除了我们这一章介绍了几味平肝潜阳的药以外,那么我们前面(学的)比如说安神药当中的龙骨、这个磁石,也是比较典型的平肝潜阳药,那么一个是化石类的,一个是矿物类的,也是比较重坠的,那么前面的桑叶、菊花,就是普通的植物的,这个就称为平肝阳。在下一章,息风止痉药当中,还有几味药,它同时也是平肝药,比如说这个羚羊角、钩藤、天麻,那么过去把这两类药物,放在一起,另一个比较次要的原因,就是有的药象羚羊角、钩藤、天麻,它既是潜阳的药,又是止痉的药,很难分出它的主次,所以也是这两章药物迟迟不能一分为二的原因之一,

但比较次要一点,这是关于平肝潜阳药的功效、主治。第三,性能特点,平肝潜阳药的性能特点。那么在药性方面,一般的平肝潜阳药,药性都比较平和,但是微微偏寒的,略偏于寒,或者笼统地说它偏于寒凉,那我们前面学的桑叶、菊花,磁石,那么都是这种情况。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肝阳上亢,它表现出来的标象,就是虚阳上亢的一些症状,它都是一些偏于有热的,比如说这个面部烘热,心烦,有的舌红,舌质红或者舌苔比较黄,它都是以寒热为纲来辨证,略偏热的。另外在下的虚,是阴虚,阴虚生内热。所以肝阳上亢本质上来讲,不管标或者本,它都是偏热的倾向,所以这一类的药物一般而言,它的药性是偏于寒凉的,这是药性。那么药味。这一类的药物的作用,就是使亢逆于上的阳气能够潜降,所以要和五味的理论相联系的话,唯一能够联系上的一点,那么就是一个苦能够降泄,它也可能是一个气逆于上,加上这一类的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清热作用,它偏于寒凉。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它应该是苦味的,应该是苦泄或者苦降的,但实际上呢,真正比较强调这一类的药苦味的,主要(是)对一些植物药,比如说前面的桑叶、菊花,也有苦味,它能清泄,能够降泄,那么在我们这一章里面的,比如说什么刺蒺藜,或者不要求的什么罗布麻,或者我们下一章要介绍的钩藤,这样的一些药,强调了它的苦味。本身这些药,滋味也有一点苦,对于更多的平肝潜阳药,它属于动物的贝壳类,而且来源于海洋,所以往往联系到它的真实滋味,比如说多数是咸味的,比如这个石决明、珍珠母,或者这个牡蛎,以及我们没有收载的一些贝壳类的,这个平肝潜阳药(多有)咸味。那么另外有的矿物药呢,那就是不统一,同类的,比如说都是属于铁的化合物,前面的磁石,那么有的书上是辛,我们这个书上是咸,那么这个代赭石,又是苦,同样都是铁的化合物,所以这个规律性就不强,那么前人的依据,这个标准不够统一,所以对于这一章药物的药味,实际上大家就作为一个常识性的了解,就用不(着)作为一个重点,因为它本身和五味的基本理论,没有很明显的这种相关性,所以比较多的还是强调的真实的滋味,只有个别药物作为性能来对待的,比如说我们后面要讲的代赭石,它的苦味,完全是作为一种性能定它的味,这个在这类的药当中不是很多。所以关于这个平肝潜阳药的药味,就不重要。那么第三,归经,这个归经就很有规律,这个也容易理解记忆,那么肝阳上亢它属于肝的功能失调以后的一种证候,所以它这一类的药物的作用部位,

就是在肝,所以都归肝经,那么有的兼归心经,比如说它有的是兼有安神作用之类的,等等这样的原因,这是归经问题。关于这个作用趋向,那么它使亢逆于上的阳气,能够潜降,所以它是一个沉降的。这一类的药物,一般从狭义的毒性来讲,都是没有毒的,所以这个就用不着专门来记忆,那么这个是关于性能特点。第四个问题,配伍应用,这一章的药的配伍应用,那么和我们前面说的按照寒热虚实,就不太实用了,因为它一般来说,和寒这些就没有关系,所以这一类的药物的配伍,就很简单,最重要的一个配伍,就是根据它的病因、病机,它是阴亏于下,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所以这个平肝潜阳药,它潜降阳气主要是治标的,一定要配伍治本的,那就是补阴药,或者滋补肝肾之阴,才能治病求本,那么这个疗效才比较好,而且才比较持续,此外有两点很次要的,这种配伍,因为这个肝肾阴虚,有的可能是因为肝热过甚,热邪耗伤了这个肝阴,但是耗伤了肝阴之后,这个肝热还没有完全地消除,所以它兼有肝热,那么对于肝阳上亢,兼有肝热的患者,在临床上比例也不小,所以这种情况,可以配伍清热药,尤其是清肝热的药,对于肝阳上亢,兼有肝热者。因为肝阳上亢而扰动了心神,导致了烦躁易怒、失眠这样的一些患者,那么就配伍宁心安神的药。所以整个这个配伍,就是一个主要的,就是配伍补阴的药,次要的,(配)清肝的药、安神的药,如果说这个肝阳过亢了,这个肝风欲动,那么也可以配一点息风止痉的药,所以总体来讲,它的配伍内容,都比较少,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补阴。这个使用注意呢,一般这一类的药,没有很明确的证候禁忌,没有很明确的或者很典型的,所以它的内容也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书上就是针对它的药材,这个动物的贝壳,比较多,所以要求一般作汤剂要先煎,如果作为丸散剂,要注意炮制,而且要注意保护胃气。所以总体来说,这一章的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和前面我们学过的章节比,它的内容都比较少,比较单一一些。所以整个这个平肝潜阳药,它这个概述就显得比较简单,也不那么重要。这是关于概述,就是这一章药物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这一章的一些具体药物。那么第一味药物,石决明。石决明是一个海产的贝壳类,它来源于海产的几种鲍鱼,我们书上说的这个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白鲍,这样的一些鲍鱼类的,鲍鱼类当然是有名的这种海鲜,它生于深海。它本身只是一边有贝壳,就是这个单侧有的,这个贝壳边上有一些小孔。所以有

的很多是九个孔,这是它一个特征,所以有的说九孔石决明,是比较优质的。那么要注意从它的名称,很容易误解它是一个矿物药,实际上它是动物药,石是说的它的质地,它好象矿石一样,现在它确实很象矿石,因为它绝大多数的成分就是碳酸钙,那么是个石灰岩,就是碳酸钙这一类的矿石,所以它的质地象矿石一样,决明是它的功效,最早把它(用于)治疗眼科病,能够改善视力,所以称为石决明。那么知道它是这个鲍鱼类的这个贝壳,是动物药,不是矿物药。那么这个石决明,和前面的决明子,决明子是草本植物,所以有的书上呢,把这个决明子也叫草决明。所以有的开处方,二决明,那么指的是草决明和石决明,但是草决明呢,存在同名异物。在古代本草文献上,把我们没有介绍的青葙子,就是野鸡冠花它的种子,也叫作草决明,它也是清肝明目的,它也是来源于草本植物,在本草学里面,存在同名异物,但是在当代的书写习惯当中,一般称的草决明就是决明子。所以在这个功效方面,石决明和决明子有相似的地方,这个关于名称说明的一点。那么说明的第二点,这个石决明这种动物,在古代不叫鲍鱼,或者说它的读音可能是[bao]鱼,但是写法不一样,它是一个鱼字旁,加个复习功课的复字,现在我们一般读的是[fu],但是据张太炎先生考证,古代没有轻唇音,它应该读[bao],不应该读[fu]。比如说我们现在一个肉旁,一个孚字。就是说膀胱又叫[bao],如果按照半边的话,现在可以读[fu],这个是古音和现代读音的一个变化,当然这个是专门考证、研究这个汉字音韵方面的一些专家(的结论),我们不管。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鲍鱼是后来才叫鲍鱼的,古代的鲍鱼就是醃鱼,普通的鱼把它加上盐,把它醃制起来,所以它有很浓的臭味,所以我们经常有这么一个成语,入鲍鱼之室,久而不觉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那么鲍鱼就是一种很臭的鱼,就是醃鱼。那么这个就涉及到我们《内经》当中,出现了鲍鱼的名称,那个鲍鱼就是醃鱼,不能和我们这个石决明这种动物划等号,完全不一样,把它区别开来,因为过去很多同学学了中药,石决明是来源于多种鲍鱼的贝壳,今后再去学《内经》,那么里面出现了这个鲍鱼汁,就以为用的是石决明这种动物,不是,就是普通的醃鱼,这是关于名称,这个作为一些简单的常识。那么这个石决明的第一个功效,平肝潜阳,当然主治的就是肝阳上亢,那么肝阳上亢的临床表现,在概述当中我们一并地介绍了就不再重复,同学们自己去表述,比如说用于肝阳上亢怎么怎么怎么,比如眩晕头

痛,还有什么什么,这些都可以。那么这个配伍呢,一个是同类的平肝的药来共同增加平抑肝阳的效果,同类的一个同用增效,或者相须、相使。另外呢就要配伍补阴的药,针对肝阳上亢的主要的病因、病机,治病求本,我们书上谈到了配伍生地黄,生地黄具有补阴的作用,肝、肾之阴都能补,白芍也略有一点养阴、敛阴,今后要学(在)补血药当中,但是更多的比如说这个龟甲、鳖甲,或者其它的补阴的药,比如说这个女贞子,这些都是可以使用的。总之它配伍最多的,就是一个是同类药,第二个是滋补肝肾之阴的药物。那么石决明本身也略有一点滋阴的(作用),这个在古代的本草文献里面,一直有这样的论述,比如说《名医别录》,就是最早收载石决明的,就说久服益精,就是长期地使用,它有一点滋养阴精的作用,它有这样一点倾向,不是典型的补阴药,但是它对于补阴有好处。所以本身这个药也有那么一点标本兼治的意思,它主要是在潜阳,那么滋阴是很次要,所以仍然需要(配伍)典型的滋阴的药物,那么才能够滋阴潜阳,表现出这样的复方的作用。那么第二个功效,就是这个名称的来由,清肝明目,那么它主治的是肝热目疾,目赤肿痛。可以内服,在古方里面,也常常把它研很细的粉末外用,局部点眼,作为眼药外用,也有一定的清肝明目的效果,因为这个石决明,它不仅仅是一个清肝,而治疗肝热目疾的这样一个药物,它和前面的桑叶、菊花,有相似之处,就是我刚才讲的略有养阴的这种倾向性,所以对于肝肾阴虚的视物昏花,视力降低,石决明在古今的治疗眼科(病)的方当中,使用都比较普遍,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二,前面充分说明了它清肝明目,既能清肝热,又能明目,所以治疗的是肝热目疾,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这类配伍的是夏枯草这一些药物。同时如果是肝肾阴虚,或者肝血虚,那么配伍其它的滋补肝肾的,比如说枸杞子、熟地、菟丝子这一类(药),它也能用,为什么后面也能用呢,它略有一点滋阴的(作用),这个是它主要的原因。这个石决明,因为它是一个类似于矿物一样的,主要含碳酸钙的,所以一般要打碎先煎。那么有的甚至要把它煅了以后来使用,这个(药)煅了以后,它肯定能够收敛,敛疮生肌,比如象我们前面学龙骨谈到的,这个主要含碳酸钙的药物,那么都有这方面的作用,那么石决明也有。就是用来清肝明目和这个平肝潜阳,有的主张煅了以后用,有的主张生用,尤其象张锡纯这些医家,就很强调要用生的。但是有的人研究,煅了以后,它和其它的一些贝壳类的药,比如说牡

蛎这一类很相似,那么里面含的微量元素,在水里面的溶解性明显地增加了,认为煅用可能还会提高疗效,不仅仅是一个敛疮生肌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作为内服的时候,煎汤使用,究竟用生的或者煅的,其实两种观点都有,这个可以在临床上同学们自己用的时候,可以作进一步的观察,但是目前用生的要更多一些,但生的一定要打碎,打得比较碎,但这个打碎是很难,比较麻烦,那么药房里面一定在这方面注意,如果这个颗粒太大了,那么这个可能效果就不会好,因为比如说二三十克石决明,没有多少,一点点,那象石头一样地重。
下面第二个药,珍珠母,那么这个珍珠母呢,就是来源于几种产珍珠的这个贝壳,因为这个珍珠这种贝类的动物,它受到了刺激以后,它要自我保护,然后它就分泌珍珠,就形成珍珠,圆球状的,那么收了珍珠以后,剩下来的这个贝壳,里面尤其是这个珍珠层,亮亮的,有那种金属光泽的,那么和珍珠的化学成分是大同小异的,所以用的珍珠母,主要就是这些产珍珠的几种贝壳的珍珠层,外面完全是这个碳酸钙的,一般是把它去掉,用里面这个更接近珍珠的化学成分,所以这个质量比较好一些。关于珍珠母的这个名称,古今不一样,古代说的珍珠母,主要是没有作过首饰,没有配带过的珍珠,比如说今后大家翻这个《本事方》,宋代的《本事方》,里面就有一个珍珠母丸,那么里面的珍珠母,这个作者自己就有一个小的注解,就是未经钻缀者,没有钻孔,缀就是一个丝字旁,四个又字,那个点缀那个缀,没有钻缀,没有钻孔,没有作为这个首饰,没有配带在身上的,那种比较纯净,比较干净,比较清洁的,那种把它叫作珍珠母。和我们现在这个贝壳的珍珠层是两个药,这个要加以区别,不能把《本事方》里面的珍珠母,这一类的古方,认为是现在这个,就是用的是珍珠,但是珍珠和珍珠母的功效、主治大同小异,只不过珍珠的作用好一些,但价格非常贵,有的高出很多,这个珍珠母是非常廉价的,价格很低廉。这个珍珠母在平肝潜阳和清肝明目方面,和石决明可以说完全相同,而且常常在一起使用,所以它也可以用于肝阳上亢,那么也是配伍这个补阴的药,或者同类的药物,另外也用于肝热目疾,或者这个肝肾阴虚的视力降低,这个没有明显的差异,当然有的说石决明本身以决明来命名,可能清肝明目的作用会优于珍珠母,当然这个是从理论上讲是这样的,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对比,当然可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可以供参考,它长于清肝明目,有此一说。但是珍珠母在我们书上多了一个功效,宁心

安神,石决明没有。准确地讲,应该说在宁心安神,或者说重镇安神,镇心安神都可以,它是比较重的药,石决明不能说完全没有,作用比较弱,可以不肯定它,相对来讲,珍珠母的这个宁心安神,或者重镇安神的作用就比较明显一些,所以在这个《中国医学大辞典》里面,就明确地说石决明和珍珠母的区别,那么这个珍珠母,兼入心肝两经,就说它同时能够入心肝两经,兼入心肝两经,与石决明之但入肝经者不同,石决明是只归肝经,珍珠母是归心肝两经,故凡涉于神志病者,故凡涉于,就是涉及到了,故凡涉于神志病者,非此不可,那么就是说凡是有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或者出现了心神失常这个惊风癫狂,这两味药相比,就应该用珍珠母。它是在两个药之间相比,非此不可,不是在所有中药里面,所以这两个药的最大的区别,那么就是珍珠母兼有宁心安神的作用。珍珠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更好一些了,那么珍珠比如说清肝明目,一般就不能作汤剂,那个价格就太高了,一般就是在眼药里面,少量的研得很细的粉末,这样来使用。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