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开创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哲学的意义谈起
哲学的意义是什么?从百度上搜,有各种表述,但那些答案不属于我,我得找到专属于我的语言表述方式.我这样理解,哲学从一系列的追问开始,例如:我是谁?
这个问题随自我意识发展不期而来,我的父母我无法选择,虽然我十分热爱我的家庭,并深深为之庆幸,有这么关爱我的爸爸妈妈,但为什么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为什么我不是其他家庭的小孩?成千上万个精子中的一个与卵子结合,孕育了我,我存在的这种偶然性,让我容易陷入茫然,万一我就是那个失败的精子,我没有获得存在机会,这个世界的存在对我还有什么意义,一切都是空了。
“我”存在这很重要,那么,我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吗?怎么来证明呢?
幼儿的游戏,自己用手蒙上眼睛,或者藏到沙发后面,与人藏猫猫,自己看不见了,看不见这个世界,我也就不存在了,别人也就看不见我了。
幼儿的思维起点是从他那小小的自我意识开始,“我”是谁?”我”是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认识这个世界,我周围的世界是怎样的?而我为什么能认识这个世界?不知不觉中我就走进了哲学家的思考方式。
至于死亡,也是许多中国父母的忌讳,因为这很不好谈,且因自己没有信仰可言,心怕一谈就给孩子留下“怕死”的恐吓与后遗症。
中国不少教材里学的“辩证法”往往是个大忽悠,令许多人深感困惑,却又无从反驳。
赵汀阳却用简短的篇幅讲清楚了古希腊的辩证法,是如何被黑格尔“弄坏”,而我们又是如何简化黑格尔这“坏”的辩证法,以至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遍布这样的套套逻辑。
简言之,黑格尔辩证法最严重的问题,是认为辩证法既是思维规律又是事实的规律,他举例说“黑格尔是人”与“黑格不是人”两个反对命题不能同时为真,但现实的贫富与好坏,却不能只承认一种,而是要两种都承认。
“矛盾律就仅仅是思想所需要的逻辑条件,真实世界的万物并不构成矛盾,最多存在着差异与冲突。
矛盾的东西不能同时为真,而冲突的东西却可以同时为真”(页38)。
逻辑命题里的矛盾与现实里的冲突(好坏,贫富等)是两类根本不同性质的事,若把这两种东西绞在一起,“不是搞乱了思想就是搞乱了现实”(页27)。
我们的教育很不屑的诡辩,在赵汀阳看来这只不过是用正确的逻辑说错误的话之技艺,意谓着“事实上错,逻辑上对”。
比较恰切的表达便是:“思想的情况和事实的情况是不同的,思想中的真理和事实上的真理是不同的真理。
这两种真理各有各的用处,思想上正确的未必事实上正确,事实上正确也未必在思想上正确”(页31)。
这种看上去是常识的道理,有多少人又是真了解的呢?
谈到人类为何有历史,除了人类会创造文字、能思考外,是因为人天生就有历史感。
因此李公明在《历史的灵魂》一书里说:“从人天生是一种懂得记忆的生物,可以说明人同时也就是历时性的生物,因为记忆的东西就是已经成为历史的东西,依赖记忆也就说明人在客观上是无法割断历史的。
”(页14)至于历史学家就更是有自觉的历史意识,研究历史真相、复杂原因、漫长过程乃至探索规律的人。
李公明在书中有极强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感,问题藏在因与果、偶然与必然、人能否自由地创造历史、史料真伪、历史如何书写死亡等章节的叙述中,而现实感则是通过《在你身边进行的世界历史》等章节来变相体现出来,因为直接说中国的现实,也许这本书就无法出版。
如他写苏联极权主义历史博物馆与莫斯科耸立的苏联受迫害死难者纪念碑,你就觉得作者在文字背后提醒你注意不忘我们的现实。
当然前提是你对中国的现实苦难,有相应的认知,否则你就会觉得苦难是遥远的且是别人的事,甚至与自己无关。
不过遗憾也是有的,李公明没有拿一节来谈历史哲学,不然的话,我们就会看到他对康德、黑格尔、科林武德、克罗齐、
沃尔什、海登·怀特、贝克尔等人关于历史的哲学看法。
宗教学者何光沪这么多年参与了不少基督教书籍的翻译与研究工作,这本《信仰之问》凝聚了他对信仰与宗教的一些有意思的思考。
他在书中引述了几乎所有关于上帝的“证明”,有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伦、科学家兼哲学家笛卡尔的“本体论证明”,但这样的论证受到天主教教士高尼罗和哲学家康德的反驳;而神学家兼哲学家托马斯·阿奎拉则用“五项论证”(five ways)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当然也有一些人指陈其不是。
上帝是否可证,一直是争讼不休的话题,但最重要的是不回避。
但我觉得何光沪所引哲学家麦克因泰尔的一段话,却可以给证明上帝存在与否的事做一个清醒的注脚:“如果我们能够造成逻辑上有力的论证,就会造成那么一种不容人选择的确定性:凡有证明之处,便无选择。
对于欧几里得的结论,我们不是自己选择去接受的,我们只是看到他的证明之严密才去接受的。
假如上帝之存在竟能够证明,我们就会被剥夺自由选择去爱上帝的可能性,正好像假如每一点怀疑或不信的表示都引起了天上雷霆的回答,这种可能性就会丧失一样。
”(页93)
上面这段话,蕴含着如下的意思:既然信仰必是自由意志下的产物(有可信可不信的选择自由),那么证明其有就会使人彻底丧失人作为人的自由意志,意谓着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何光沪是否解决了人们关于信仰的疑惑,我认为反而是次要的了。
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读他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信仰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地影响我们的观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
诚如他一句对科学与宗教的分别之论,“科学关心的是世界怎样存在,宗教关心的是世界竟然存在”(页70),令人难忘。
但即便如此,我们肯定也还有许多疑问不能释怀,这就是这套书的封面上写着“哲学来自对世界止不住的惊奇”一语的真正因由。
学会怀疑、提问、论证、反驳,培养审辩式思维,是我们对哲学的最高敬意,也是爱智慧的具体表现。
正当我准备结束这篇推荐文章之时,读到了澎湃新闻对史学家张广达的专访《中国历史的实态与表述》一文。
其中一段特别谈到了真正的哲学学习,对改善我们的认知能力,摒弃那种注重记诵之学的古老传统,有很大的启发。
在一个知识折旧率越来越加速的时代,学会思考,习得审辩式思维,对我们的生活与治学,有莫大的教益。
这段话是张广达在谈到欧洲汉学泰斗沙畹的治学方法与所涉学术领域时说的,选录如下,以飨众位:
“沙畹充分肯定中国文学或文献在维护中国大一统局面中的作用,但也指出,中国文学和文献构成一种传统,使得中国人在培育后代上过于强调背诵。
过犹不及,过分强调博闻强记,必然忽视独立的理性思维。
人们应付的现实在改变,但人们的思维定势则是墨守圣贤、君主和祖宗的教训,遇到问题总是求诸‘经典’,而不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必须注意沙畹早年的哲学训练,我们今天把哲学当成一门专门的学科,但事实上,哲学和数学一样,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意在培养一个人基本的逻辑思维,而不仅仅是普及知识。
”
人类固然离不开记忆,也需要利用记忆,但人类更需要利用自己的思辩能力、逻辑才能,以及良好的想像力,才能更好地梳理、参与对复杂的世界管理与认知。
那种以为只须记住与学会过往经验,便可以应对越来越繁复的、多变的世界的想法,如死记硬背之所谓读经,除体现主事者的谵妄与敛财外,不会有什么好的未来。
自古以来,
西方哲学的主要倾向之一就是为一切科学陈述找到一个绝对的、
不
容怀疑的基础。
哲学家们在试图为整个世界和人自身寻找确定性时,
不能回避哲学的基本问
题,
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看来,
应通过
纯粹理智的思考,
通过直观的认识和逻辑的论证来获得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真正把握和对人的
本质真正理解。
处在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在寻真去疑的过程中,
常常怀疑以往哲学的正确性,
并通过对以往哲学怀疑和批判,企图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在《致神圣的巴黎学院院长和圣师们》信中,笛卡尔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一向认
为,
上帝和灵魂这两个问题是应该用哲学的理由而不应该用神学的理由去论证的主要问题。
”
〔
1
〕笛卡尔指出宗教信仰的局限性,认为只有用自然的理由即人类的理性来加以论证上帝
和灵魂这两个问题。
而对上帝的认识,
不是本书的目的,
本书的研究的重点是采取一定的办
法和方式研究
“灵魂和肉体”
的关系。
笛卡尔自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研究
“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因为笛卡尔怀疑以往理论尤其是宗教神学对二者关系论述的真实
性。
哲学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就是从世界观的高度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
灵魂和
肉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每个哲学家无法回避而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笛卡尔以
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敢于在本身里执行这个任务”——“全力以赴地去阐明真理”
当时经院哲学的认识事物方法是以某些宗教信条为根据,按照一系列固定的逻辑公式
(如三段式)
,推导出维护宗教的结论。
这种论证方法从来不管论证的前提是否可靠;即使
在前提可靠情况下,推出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中,无新内容
;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和历史上的怀疑论大不相同。
以前的怀疑论所怀疑的对象是人的认
识能力本身,即理性;而笛卡尔的怀疑是方法的怀疑,其目的是找到真理,他并不怀疑人
有能力达到真理。
笛卡尔怀疑的对象,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旧有的知识,一类是人的认
识活动本身。
他怀疑他学过的数学、神学、哲学和其他学科的真理性;他怀疑感觉、想象、
推理这样一些认识活动的可靠性。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者强调理性是人认
识事物根本。
他通过反思得出过去的全部旧见解“都是从感官或通过感官得来的”
,被“我当作最
真实、
最可靠而接受过来的东西”
,
这些旧见解是不值得信任的。
〔
5
〕。
而具体的东西是通过
人的感官作用于人脑的形象思维产物,
其真实性不能确定。
这样,笛卡尔就将人的认识能
力分为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
认为只有人的理性才能给人带来真实认识,
应怀疑早
先信以为真的见解,包括对上帝信仰。
同时,要对“日常的生活方式”注意,因为“日常的
生活方式”
是相信人的感官的旧的思维方式,
是一切所见之物旧见解,
不具有真实性,
不值
得信任。
“现在的问题还不在于行动,而仅仅在于沉思和认识。
”
〔
6
〕这里,笛卡尔并没有完
全否定人的感觉作用和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知识,
笛卡尔对感官、
经验的这种看法只是强调
人的理性的作用。
笛卡尔在第一个沉思中指出人的理性在人的认识事物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从而确定了
理性的地位。
在第二个沉思中,
他要说明人的精神本性,
说明人的本质是人的精神。
笛卡尔
在第一个沉思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沉思,
试图找到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办法,
也就是要找到可
靠的东西,确切无疑的东西,即立论的支点、依据,也可说是笛卡尔哲学的基本命题。
为了寻找这种真实的东西,
笛卡尔假定自己感知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
是假的,
连自己的感官和
身体都是假的,
假定的结果推出
“我思故我在”
这个真命题。
笛卡尔认为通过自己的假定和
对一切事物仔细地加以检查之后,
“最后必须做出这样的结论,而且必须把它当成确定无疑
的,即有我,我存在这个命题,每次当我说出它来,或者在我心里想到它的时候,这个命题
必然是真的。
”是“我”严格来说“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
性”。
因而“我是一个真的东西,真正存在的东西了。
实际上,笛卡尔的“我”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主体,但认识主体并不是本体。
因此想要走
出
“我”
的狭隘圈子,
至少必须在观念上承认有一个外界,
也就是说必须越出经验去设定一
个超验的本体。
在笛卡尔那里,
这个本体就是上帝。
笛卡尔是从他的认识论中引出他的本体
论,
上帝作为观念的存在原来只是认识论中的一个结论,
但是它一旦获得了实在的存在或形
而上学的存在后,
就变成了本体论的大前提。
因此,
笛卡尔哲学中的认识论的秩序与本体论
的秩序正好相反。
在认识论中,
“我”是原始项,上帝是派生项;在本体论中,上帝是原始
项,
“我”是派生项。
上帝作为观念是后于“我”自身的观念的,作为存在却先于“我”的
存在。
因此上帝从观念到存在的转化是笛卡尔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化的标志,
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建构一个体系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名言。
笛卡尔十分留心被普遍接受的大量错误的概念,决定要达到恢复真理的目的,就须得从零开始做起。
因此开始怀疑老师教给他的一切,包括所有最崇高的信仰,所有的常识观念,甚至外部世界的存在,连同自己的存在。
这自然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消除如此普遍的怀疑来获得一切事物的可靠知识呢?笛卡尔用形而上学观点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推论,证明出使自己满意的结果:由于自己的存在(我思我在),上帝才存在,外部世界才存在,这就是笛卡尔学说的起点。
笛卡尔方法具有双重意义。
第一,把“什么是知识”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置于他的哲学体系的中心。
早期的哲学家力图描写世界的本质,但是笛卡尔教导这样的问题若不和“我怎么能知道?”联系在一起,就得不出满意的回答。
第二,笛卡尔认为,不应该从信仰开始而是从怀疑开始。
(这恰好与圣·奥古斯丁及大多数中世纪神学家的看法相反,他们认为信仰第一)。
这样笛卡尔确实得出了正统神学的结论。
但是读者对他的倡导方法远比对他得出的结论还要更为重视(教会担心他的著作会起破坏性作用不是没有理由的)。
笛卡尔在哲学中强调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区别,在这方面他提倡彻底的二元论。
这个区别以前就有人提出过,但是笛卡尔的论著引起了对该问题的哲学讨论。
所提出的问题从那时以来就引起了哲学家的兴趣,但是尚未得到解决。
笛卡尔的哲学受到了他的同时代人的强烈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感到其中有循环推理。
后来的哲学家指出了他体系中的许多缺陷,今天没有谁会捍卫他的体系。
但是一个哲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体系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思想──更确切地说是别人从他的著作中吸取思想的精华──是否具有广泛的影响,基于这一点,笛卡尔无疑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笛卡尔至少有五个观念对欧洲思想有着重大影响:①力学宇宙观;②对科研的积极态度;③在科学中强调使用数学;④提倡在初期采取怀疑主义;⑤重视认识论。
我思故我在
1、
首先,
我们一向当作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
尽管感觉给予我们关于事物的许
多信息,
但是有时感官是会骗人的。
例如同一个物体由于远近不同,
在感觉上就变成了不同
的东西。
然而,
尽管感官在事物远近、
大小等方面有可能欺骗我们,
但是在别的方面似乎没
有理由怀疑它,
例如我坐在火炉旁,
穿着冬袍等等,
我怎么能够否定这双手、
这身体是我们
的呢?然而这同样是可疑的。
因为我是人,
我在睡觉的时候有可能做梦,
我究竟是否坐在这
里,
是清醒的还是梦幻之中是不确定的,
所以也是可以怀疑的。
(我们对自己身体活动的感
觉好像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我们在梦中对自身亦有感觉,
我们不知道如何区别梦中的感觉和
清醒时的感觉。
如果有人企图用有无外物对应来区别梦幻与真实的感觉,
那是徒劳的,
因为
感觉和梦幻、想象一样,都可以在外物并不存在时发生。
)
2、即使是数学,虽然清楚、明白的,好像是不会有错误的,“因为不管我醒着也好,睡着也好,
二加三总是等于五,
正方形总不会有四条以上的边”。
笛卡尔指出数学是我们思想的
对象,
但思想的对象是可以怀疑的;
因为可能有一个“邪恶的精灵”,
他恶作剧般地把一个
根本不存在的对象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
使之成为我们思想的对象,
但这些对象不是思想的
产物,而来自一个错误根源。
所以,我可以怀疑一切,天地万物,包括我自己的身体,甚至还有上帝是否存在,都是可疑的。
3、
虽然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
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
但却不能怀疑自身,
即当我
们怀疑一切的时候,
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
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
可置疑的。
我可以怀疑一切,
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
因为我对“我在怀疑”的怀疑
恰恰证实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性。
在笛卡尔看来,
怀疑也是一种思想。
因而我们可以说“我在
思想”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
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的存在。
因为说某个东西在思维着,
而它在思维时却又不存在,
这是自相矛盾的。
换
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维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
4、
一方面当我们否定所有的事物,
包括我自己的身体的存在时,我因为怀疑或思想,
仍然
是存在的;
而另一方面如果我停止了思想,
我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发现只有一种属性属于我,
与我不可分,这就是思想。
那么“我思故我在”的“我”指什么?必须注意的是,
“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
不管是
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或者是情感的,
都属于“我思”,
诸如怀疑、
领会、
肯定、
否定、
愿意、
不愿意、想象、感觉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思”是没有内容的纯粹活动,如果它是有具体
内容和对象的思想,
那么它就是可以被怀疑的了。
或者更确切地说,
“我思”是以意识活动
为对象的自我意识,
即后来哲学所说的反思的意识。
所以笛卡尔在这里所说的“我”是指一
个思想的主体。
因此,
“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也就是说,
一个精神、
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
“由此我就认识到,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这就是说,“我”是一个心灵实体,
这个心灵实体的本质乃是“思想”。
(实体:
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
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
)
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
但并不是说万事万物都依赖于“我”
存在,
而是说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我”存在。
我们虽然可以将“我思”或认识主体看作
是认识的基本条件,
但是却不可能认识它“是什么”。
笛卡尔通过怀疑的方法确立我思的过程,
亦即通过否定式的方式,
抛出知识内容,
最终剩
下抽象一般的认识主体的过程,
也就是确立主体性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称笛卡尔为近代哲学
的创始人,就是因为笛卡尔的这个命题体现了近代主体性的原则。
笛卡尔通过怀疑的方法确立我思的过程,
亦即通过否定式的方式,
抛出知识内容,
最终剩
下抽象一般的认识主体的过程,
也就是确立主体性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称笛卡尔为近代哲学
的创始人,就是因为笛卡尔的这个命题体现了近代主体性的原则。
笛卡尔哲学方法论上的意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
“我思故我在”之所以是真实的原则,仅仅因为它
是清楚明白,
而它的清楚明白只是对我而言的,
也就是说,
我清楚明白地经验到它。
所以不
仅是第一原则,
而且连真理标准也是主观的、
经验的、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之为天赋观念,
只
是因为它们具有清楚明白这一特性。
这样,
天赋观念就不再是客观的或理念的,
而是主观的、
经验的了。
因此,笛卡尔的“我”才以真正的主宰者的姿态出现。
上帝之所以成为必要,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它作为本体可以为我的认识引出一个非我的对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通过它
作为观念来保证我的认识的正确性,
以便用一个公认的权威来证明凡是
“我”
清楚明白地经
验到的观念,本身就是清楚明白观念。
所以笛卡尔的出发点和根据仍然是经验的、主观的、
内省的
笛卡尔
指出,肉体与灵魂有本质的区别,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灵魂,
“我确实有把握断言我的本质就
在于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或者就在于我是一个实体,
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就是思
维。
《形而上学的沉思》
作为笛卡尔主要哲学著作,
是他哲学思想基本阐述,
反映其时代特征和
如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西方哲学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实现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
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哲
学中心问题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换。
这一转换过程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
近代哲学终于从经
院的烦琐而神秘的形而上学中摆脱出来,
并且第一次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
一性问题。
研究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培根和笛卡尔在这场哲学重心转换过
程中起了先驱者的作用,但是他们两人却是从不同的方面发挥这种作用的。
笛卡尔从其哲学的第一原则“我思故我在”推演出他的整个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但是这个原则本身却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而是建立在纯粹的自我经验上的,
它是作为直觉的起
点才成为思维的第一原则的。
所以笛卡尔决不是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去谈思维和存在的,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