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乌托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托邦的政治思想浅析
张松13110108
摘要: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理想蓝图,这是对未来完美世俗社会的设计,意味着
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否定、超越和挑战。
乌托邦的理论基础是人性善、人有理性、诸善共荣、普遍主义的整体价值观。
乌托邦对人类政治生活的意义,在于其对未来美好可能性的探索以及对现存社会政治状况的批判。
但乌托邦因其科学理论基础的缺失而成为一种想象力而非现实的存在。
因此,它是不能被现实化的,它必须恪守自己的边界,与政治现实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关键词: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有限性
无论是在西方文明还是在东方文明中,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理想都源远流长,如中国古代便有“世外桃源”之说。
但用“乌托邦”这个词来表达这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却是近代以来的事。
莫尔首次使用“乌托邦”这个术语后,乌托邦便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词。
乌托邦(Utopia)这个词本身就是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牛津英语词典》中列出了乌托邦四个方面的含义:“(1)托马斯·莫尔所描绘的一个想象中的岛,岛上有一个具备完美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理想社会;(2)任何想象中的或不明确的,遥远的国家、地域或场所;(3)在政治、法律、风俗、生活状态等一切方面都完美无缺的地方。
国家或场所;(4)一种不可能的理想计划,尤指社会改革计划。
其中第二方面侧重于从“乌托邦”的“无”来理解,强调其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产物,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是遥远的、难以捉摸的;第三方面指出乌托邦“完美无缺”的性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种全新完美的状态,是一个于现有社会完全不同的地方。
这两个方面是“乌托邦”概念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完美但却无法实现”。
根据价值立场,国内外学者对乌托邦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乌托邦的支持者认为乌托邦是不可或缺的,是人类的存在和价值实现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理想,意味着历史的创造和人的解放。
其目的是企图在贫乏的年代高扬乌托邦精神。
其二,乌托邦的反对者认为乌托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理想和实现手段,并要求人们据此对现实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和重建,抛弃现存的制度、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这必将会导致专政和独裁,也给人类带来灾难。
其关注点在于乌托邦思想的实施以及乌托邦运动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实际影响。
其三,价值中立者进行整体性的纯学术研究,在肯定乌托邦政治意义的同时探讨其局限性,其关注点在于乌托邦的文本或结构。
可以看出,人们在对乌托邦的理解虽然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但大都是在最初词源意义上的展开和延伸,或强调美好,或强调子虚乌有,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本文对乌托邦的浅析也从这两个维度上展开和延伸。
具体来说,就是从乌托邦包含的三个层次入手:从其描绘的理想蓝图来看,它是对未来完美世俗社会的设计;从其于现存秩序的关系来看,它是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否定、超越和挑战;从其依存的理论基础来看,它是想象的而非科学思维的产物。
一乌托邦的理想蓝图
乌托邦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完美的世界。
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是要过群居的生活,以至于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政治来协调。
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不仅为生活而存在,实在应该为优良的生活而存在”。
如果说政治是为了实现优良的生活,那么乌托邦就是指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优良的生活。
乌托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状态:“那是一个遥远的幸福之岛,那里具备完美的社会关系,纯正优良的宪法和永无过错的政府。
人们过着单纯而幸福的生活,远离现实生活的一切混乱、烦恼和无穷无尽的忧愁。
正是乌托邦描绘的完美世界使得我们发现在我们视野之外,有更广阔的存在,只要我们去探寻,就可以生活得更美好。
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那样:长时间在洞穴里生活的人已经习惯了黑暗,只看到火光或模糊的影子,便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直到有一天有人挣脱枷锁,爬出洞穴,看见了第一缕阳光,才发现了生活的本质。
而乌托邦就是那向我们揭示真理的第一缕阳光。
对未来完美社会的设想有天国的,有世俗的;有属神的,有属人的;有来世的,有此生的。
乌托邦强调对人类生命本身的关怀,所以它是世俗的,属人的,此生的。
关于天堂的描述中,理想社会并不存在于世俗的时间和空间里,不能靠普通人的手段来实现;乌托邦则是一种纯粹靠人的手段就可以达到的理想社会。
乌托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也可以自我完善的,人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正如《乌托邦》里描述的“乌托邦里几乎每个人都要参加劳动,准予豁免的不到五百人。
有些人经过教士的推荐以及摄护格朗特的秘密投票,可以豁免进行各科学术的研究。
但是如果任何做学问的人辜负了寄托在他们身上的期望,就被调回去做工。
相反,往往有这样的事,一个工人业余钻研学问,孜孜不倦,成绩显著,因而他就可以摆脱自己的手艺,被指定做学问。
”
乌托邦的完美社会是对未来的描述。
因为只有它存在于我们未知的将来,才能给我们以希望,才能激励我们去发现与当下状态完全不同的全新生活方式,才能带给我们以勇气去追寻新的美好生活。
乌托邦透露出来的浓郁的世俗气息,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朱迪斯史科勒一语中的:“一切乌托邦都拒绝原罪说……更重要的是乌托邦否定了一切将人的自然品德和理性看作是脆弱和具有致命之伤的‘原罪’观念。
”
二乌托邦与现存政治秩序
乌托邦是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否定和超越。
莫尔生活在都铎王朝,当时的英王亨利八世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对内百般聚敛,巧取豪夺,用刑严酷;对外好战尚武不讲信义。
而且在当时还发起了著名的圈地运动,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流浪。
在英王政府的血腥统治下,流浪有罪,乞讨有罪,盗窃当然更有罪,总之,百姓动辄得咎,性命不保。
莫尔的《乌托邦》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莫尔在《乌托邦》中勾画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完美新世界。
现有体制是丑陋的,僵化的,不合理的,于是人们便把希望寄托于一种全新、合理的,可欲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乌托邦的完美正是发源于现实中的不完美,现实中人们无法获得的幸福可以在乌托邦中寻觅到。
因此,乌托邦意味着政治现实背离了真正的人类生活,也预示者政治现实合法性资
源的缺失。
乌托邦在否定政治现实的基础上超越了政治现实。
它勾画了一个完美和谐的政治社会状态,人们在这里实现了真正的富有人性的生活。
乌托邦意味着对现存政治秩序的挑战和颠覆。
乌托邦产生于现有的政治秩序,却往往又倾向于摆脱现实的束缚、打破现存秩序的枷锁。
在超越现实的维度上,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一样,所包含的思想体系与现实秩序都不相合适,都是高于现实生活,因而都是情境上超越或不真实的。
乌托邦超越现实的目的是为了彰显政治现实的合法性危机,而意识形态超越现实的目的则在于为现实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
三乌托邦的理论基础
乌托邦描绘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状态,但因其是“想象”的产物,即它从先验出发,以想象中的人类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为理论建构的前提,因此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而是自己成为空中楼阁。
乌托邦建构的理论前提是人性善、人有理性、诸善共容、普遍主义的整体价值观。
乌托邦认为人天生是善良的,是能够不断趋于完善的,只是由于缺乏教育或者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才产生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苦难。
因此,只要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符合人性的社会政治制度,现实的种种罪恶就会得到根除,人类将会成为天使,过上完美的至善的生活。
在乌托邦看来,完美的生活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人自身是完美的,只要有安排得当的制度,使人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人们目前面临的苦难和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但是,正如赫茨勒所说:“乌托邦思想家不可能对人本性有正确的认识。
”因为他们只考虑到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应当需要什么而不考虑现实中的人实际上是什么样子。
乌托邦中的人是先验的,想象中的,理想的,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有着各种不同需要和特性的人。
现实中的人有善有恶,正因为有善的存在,才有道德、美德而言;也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才需要各种强制性的制度加以约束。
现实中的人是不完美的,因此是不可能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的,而乌托邦也正是因此才产生的。
这是乌托邦的悖论和困境。
可见乌托邦的人性善的假设是不科学的,它没有按照人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人。
乌托邦中的人性并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因此乌托邦注定只能存在与人们的想象之中,如莫尔在《乌托邦》结尾处所说“我只是想想而已,别无他求。
”
四乌托邦的政治意义
乌托邦思想家勾画了一个个美好的社会,但试图将这些理论付诸实施的各种努力都被证明是不可能的。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乌托邦的无法实现是不是就表明乌托邦本身毫无价值和意义呢?如果不是,乌托邦的政治意义何在?
真理通常总是做到的比说到的少,虽然柏拉图的理想国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却不能说它是一个很糟糕的学说。
同理,乌托邦也是。
乌托邦为我们评判现实提供了一个参照物。
正如苏格拉底说;“我们看着这些样板,是为了我们可以按照他们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们幸福或不幸的程度。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现实上存在的东西。
”在苏格拉底看来,我们之所以探讨正义、描绘理想国,目的不在于要据之在人间实现一个理想的城邦,而只是为批判和观照现实政
治生活提供一个“样板”。
曼海姆也指出,乌托邦这个概念“不是被用来当作一个蓝图,世界在任何一个特定时刻将根据它来重建。
它只是被用来当作一把“尺子”,据此可以从理论上来估量具体事件的进程。
”
乌托邦的批判功能能够避免政治秩序的固化和绝对化,使正义问题处于开放状态。
乌托邦不仅为现实政治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值得追求的理想,而且在理想的关照下,乌托邦对现实秩序展开否定和批判以实现其政治价值。
乌托邦对现有政治秩序的批判,动摇了既定权威合法性的永恒性基础,正如曼海姆所说,乌托邦“由于反对现存秩序辩护的‘保守’观点,它避免了对现存秩序的绝对化。
”
乌托邦能够激励人们去追寻可能的生活。
乌托邦虽然不能实现,但正如卡西尔所说;“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
”蒂利希也认为乌托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可能性。
没有乌托邦展现的可能性,人类的自我实现就会受到窒息,我们看到的将会一个颓废的现在。
乌托邦将人们的思想引向解放,解开紧握着过去的僵死之手,鼓励人们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
总之,乌托邦思想家为我们描绘了完美但永远无法实现的社会。
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如指南针并不因为其永远不能到达而失去指南的作用一样,乌托邦的理想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生活的样板,为现实政治指明了努力前进的方向,虽然它没实现过。
乌托邦的意义在于相对于现存它始终是超越性的,否定性的和批判性的。
因而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就是乌托邦“想要继续忠诚于这些人:尽管没有希望,他们已经而且继续在把生命献给那伟大的拒绝。
在法西斯年代之初,沃尔待.本杰明写道:‘只是为着那些没有希望的人,我们才被赐予希望。
’”
参考书籍:
[英]托马斯·莫尔著,戴镏龄译:《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97年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
[美] 乔·澳·赫茨勒著,张兆麟等译:《乌托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
陈周旺:《正义之善——论乌托邦的政治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